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读懂改革逻辑

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漫长的改革道路上应对质疑和反对?如何克服改革中的一时之痛?经济学对实际政策制定究竟有没有用?最了解日本经济的经济学家竹中平藏,勇敢挑战难题!《读懂改革逻辑:竹中平藏的实践经济学》中,竹中平藏披露了近年来日本最大规模经济政治改革的内幕,通过金融改革、地方财政收入分配改革、邮政民营化改革等真实案例,系统地分析纷繁的经济理论,梳理复杂的决策过程,深入浅出地解读经济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力图填平经济学与实际政策决策之间的“间隙”,呈现最根本的改革逻辑。

作者简介

  竹中平藏,1951年出生。毕业于一桥大学经济学部。曾历任日本开发银行、大藏省财政金融研究室研究官、哈佛大学客座准教授、大阪大学经济学部助教授、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2001年担任小泉内阁的经济财政大臣,2002年兼任金融大臣,2004年兼任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2005年担任总务大臣。现任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

目录

前言
序章 经济学与现实政治的间隙——经济学之力
日本面临着堆积如山的难题
对下村博士的崇敬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
成为经济战略会议委员
获得小泉首相的垂青
内阁启动之初
从记者招待会到初次上任
园艺师和植物学家
经济学对实际政治决策有帮助吗

第一章 与凯恩斯主义常识战斗——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为什么政府必须促进经济增长
失业问题的解决和经济增长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理论导出的“乘数”和实际“乘数”
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则利率水平上升
利率上升造成乘数下降
总需求管理政策和“失去的十年”
失业问题的存在是否合理
政府的经济预测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凯恩斯政策与政治压力

第二章 与“增税论”战斗——财政政策
使基础财政收支实现盈余
累积债务总额
大规模发行国债和利率自由化
讨论财政赤字时的两个注意点
主要成员国一般政府财政支出占GDP之比
财政的职能——提供公共产品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经济调节职能
发生财政赤字为何是坏事
国债暴跌的可能性
多马定理
长期利率和名义GDP增长率哪个更高
在2 1世纪头1 0年初实现基础财政收支盈余
不削减政府支出,就不能增税
伴随制度改革,削减政府支出
过多的日本公共事业
预算编制流程

第三章 与金融危机战斗——不良债权与金融再生
不良债权的定义
资产重估问题
系统风险
金融即金钱的融通
金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金融政策的基础
信用创造的过程
为什么不良债权问题会导致信用乘数下滑
实际货币供给和信用乘数
理解不良债权问题的几个关键
《金融再生计划》的几个关键
《金融再生计划》的主干
不良债权问题的教训
公共政策的三项启示

第四章 与失业战斗——产业与政策
为何要推动产业发展
实际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量
如何推动工资增长
如何增加设备投资
国际收支的制约
对日本产业政策进行数据分析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牛铃效应”

第五章 与官员战斗——地方财政改革
为何眼下正当“地方分权”之时
受益与负担的逻辑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情况
“三位一体改革”的构想
“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典型
复杂而怪异的日本地方分权
修改《地方分权总括法》
受益与负担不明确
自由与责任
地方财政制度的问题点
地方交付税的复杂机制
提出“新型交付税”
“道州制”构想与《地方分权总括法》

第六章 与“既得利益”战斗——邮政民营化的经济学
主动型改革——邮政民营化
邮政民营化的经济学
邮政民营化争论开始
作为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
法案提交国会之前必须克服的两大障碍
通过邮政民营化特别委员会审议与众议院决议
未能通过参议院审议
自民党获压倒性胜利,法案通过
邮政民营化的制度设计
关于邮政民营化的五条经验

第七章 与反对势力战斗——经济财政咨问会议的职能
《骨太方针》篇幅的内涵
经济财政咨问会议的特性
经济财政咨问会议的成员
会议席序
《骨太方针》的决定过程
《骨太方针2001》顺利获得阁议通过
《骨太方针2002》和《骨太方针2003》
打破了政策讨论的垄断
跨越阻隔的讨论平台
跨省厅的横向讨论
经济财政咨问会议讨论的局限性

第八章 与千变万化的政治战斗——政策过程
内阁和《内阁府设置法》
日本阁僚人数处于平均水平
内阁权力和国会关系
“纵向行政大臣”和“横向行政大臣”
阁议是流于形式吗
议院内阁制和党政一体
部会是“族”的根据地
《邮政民营化法案》和总务会决定
“二干二政”和不良债权处理
行政过程中国会议员发表意见的平台
政府部门负责起草法律文案
“党议拘束”这个麻烦玩意儿
“国对委”是国会运营的关键
常任委员会和特别委员会
全体大会和委员会的关系
国会审议流程
延长国会会期需要高明的手腕
国会议员的免责特权
强行裁决是常用手段
日本的审议时间超长
政策通过用时为两年

终章 与权力战斗——改革的战术和领袖的条件
“失去的十年”在于企业经营的失败
战略存在于细节处
会议并非讨论的场合
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有用的
借鉴其他各国的实例
“成为一边梦想一边耕耘的人”
成为领袖的条件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当过官和没有当过官的经济学家(推荐序)
何帆
以我个人的观察,在中国,一个经济学家的水平往往和他对政府批评的激烈程度成反比。
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不是说不能批评政府。不批评政府,怎么才能显出学者的风和骨呢?再说了,至少就大部分经济问题而言,批评政府的政治风险很小。可见批评政府是一件低成本、高收益的事情,因此可算是经济学家的“理性选择”。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不是仅仅为了批评政府而批评政府,而是想真正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那么,在批评政府之前,最好保持学者应有的谨慎和谦卑。
经济学的套路很简单,无非是在约束条件下求极值。问题在于,我们知道政府的约束条件吗?有的经济学家急于提出自己的最优方案,但是,他很可能没有考虑到政府面临的约束条件。某一项政策建议,听起来很不错,但实施起来,有预算吗?合法合规吗?谁去干?有足够的人力吗?会和另外的政策目标冲突吗?你看到的可能只有一个约束条件,现实世界中或许有十个约束条件。此外,政府的目标函数和学者的目标函数也不尽相同。学者考虑的是收益最大化,即如何尽可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收益,但政府往往首先要考虑成本最小化,即什么政策是最容易执行、能够立竿见影的。在教科书里,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一回事,实质上就是个对偶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可能相差万里。你拿到的考题和政府的考题是不一样的,怎么一起对答案呢?
所以,有时候,我们能够发现,当过官和没有当过官的经济学家在风格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凯恩斯当过官,哈耶克没有当过官;加尔布雷斯当过官,弥尔顿·弗里德曼没有当过官;曼瑟·奥尔森当过官,詹姆斯·布坎南没有当过官;据说,每到美国政府换届的时候,哈佛的经济学教授会走一半,都去华盛顿了,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很多教授一辈子都没有去过伟大祖国的首都。
再一次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当过官和没有当过官的经济学家并没有高下之分。往往越是智力超群,越是性格离群,有的学者就是愿意甘坐冷板凳,他们的学问也可能会做得更好。大部分当过官的经济学家都不是职业政客,他们只是票友而已,最后还是会回到自己的书斋。当官之于学问,犹如插队之于人生。下过乡、插过队,肯定对你的人生观会有影响,但总不能说,每个人不到梁家河插过队,就不算长大成人吧。我的意思是,有一种对经济学的理解,是把这门学问称作“世俗的哲学”(worldlyphilosophy),不仅强调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还关心如何改造这个世界,如果本着这样的态度去做经济学,就应该对政策决策和执行的实际过程有更多的理解。
竹中平藏是一位当过官的经济学家。小泉纯一郎组阁之后,邀请在庆应义塾大学任教的竹中平藏担任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2002年9月,小泉罢免了金融大臣柳泽伯夫,改用竹中平藏接替,他同时继续留任经济财政担当大臣一职。竹中成为小泉内阁名副其实的“财经金融总管”。2004年9月,在小泉内阁的第三次内阁改组中,竹中继续被任命为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同时卸去了金融担当大臣一职,就任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帮助小泉啃下邮政民营化这个改革的“硬骨头”。《读懂改革逻辑》,就是竹中平藏对自己这段宦海生涯的体会。
读者可能首先会发现,竹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竹中在讲解日本的经济政策、改革思路的时候,基本上用的是凯恩斯主义的框架。但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框架,并不是说强调政府要如何干预市场,而是说,当决策者在思考如何管理宏观经济的时候,他们关注的是主要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政府花一元钱,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这是个简单的财政乘数概念,简单到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就知道这一概念,但在现实中如何测量乘数的大小、如何解释乘数的差异和变化,令无数政府精英白了少年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会对利率、对货币乘数带来何种影响?从长期来看,国债利率相较名义GDP增长率孰高孰低?大学生们在准备考试之前复习的这些问题,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们同样在苦苦思考。在现实决策中,花拳绣腿不管用,管用的还是基本概念、最基础的分析框架。决策之难,难在经济体系是一般均衡的,处处连通、一变俱变;难就难在经济体系是瞬息万变的,朝秦暮楚、难持一端。
即使是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及格的决策者。决策中需要的知识,常常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竹中平藏反复讲到,“战略在细节”。比如,他讲到,在处理日本的金融体系不良债权的时候,遇到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即如何对银行的资产进行严格的评估。准确的评估涉及对贴现率的确定,竹中专门制定了一个计算贴现率的指导大纲,还郑重地将它写入了金融厅的检查指导手册。他甚至认为,这是“金融再生计划”成功的秘诀。从理论上来讲,“金融再生计划”无非是保证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被严格地执行,但人们出于大意或贪婪,恰恰会忽视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竹中特别提到,和他一起制定“金融再生计划”的,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政府官员,而是熟悉业界内幕的企业家和金融家。他还暗自庆幸,这些技术性的细节,既没有被媒体报道,也没有在国会上遭到质询,就这么暗渡陈仓地顺利通过了。谈到邮政民营化,他说,从经济学的大道理来说,把一个低效臃肿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实现民营化有多少种途径,哪一种途径才是众望所归。他说,在这方面,具有行政学知识的法律专家比经济学家更管用。
有时候,改革可以靠技术专家在幕后静悄悄地推动,但有时候,改革必须是在万众瞩目之下发起冲锋。日本的邮政民营化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它不仅是个经济改革,更是一个政治手术。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了“失去的十年”,经济改革举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挠。邮政公社是日本最大的国有企业,拥有2626万名正式员工和12万兼职人员,不仅有邮政业务,还有银行和人寿保险,邮政已经变成了“衰退产业”,银行和人寿保险沉淀了巨额资金,但管理奇差。小泉选择“邮政民营化”,就是想向既得利益宣战。这一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竹中不仅担任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还在小泉的要求下参加议员竞选—多一票是一票啊。为了推行邮政民营化,小泉甚至解散了众议院。内阁成员中农林水产大臣岛村宜伸反对解散众议院,小泉当即罢免了他,自己兼任农林水产大臣。
这本书的日文版原名叫《战斗经济学》。官场就是战场。竹中写到,自己的一点体会就是,时刻做好辞职的准备。他说,自己在小泉内阁任职的五年半中,一直做好了随时辞职的准备。如果每天想着要慢慢获得上司的认可、一步步升职的话,只会徒增自己的苦恼。但是如果时刻做好辞职的准备,就什么都可以做成了。
我在江湖上的一个朋友也思考过这个人生问题。他读到金庸的《鹿鼎记》时豁然开朗。《鹿鼎记》里,康熙让韦小宝把天地会灭了,天地会让韦小宝把康熙除掉,两难处境、不可调和,怎么办?韦小宝想到了一个惟一的破解之道:“老子不干了。”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两难选择,其实是有第三条道路的。大不了,老子不干了。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读懂改革逻辑:竹中平藏的实践经济学
作者:[日]竹中平藏
译者:范薇 / 钟志之 / 林卓颖 / 王宝宁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33500
豆瓣评分:8.3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