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日本194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聚焦从1941年4月至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八个月,而非事件本身,从日本国内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其中的历史细节。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文笔精炼生动,为二战研究提供了宝贵参照。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日文第一手材料,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上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做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可以避免这一对决。但一方面,日本对中国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日本国内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面临资源短缺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日本不断扩大其在太平洋地区势力的举动引发了西方传统强国的不满,对日本的贸易限制不断加强,日本面临外交困境;第三,日本军队和政府的特殊关系以及矛盾的内阁制造就了特殊的政治决策机制,加之日本好战分子惯有的赌徒心态,最终促使日本孤注一掷,采取鲁莽的行动,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直接关注,作者还着重探讨了日本与中国、日本与西方的关系,本书必将重构我们对太平洋战场的认识。

编辑推荐

堀田江理对袭击珍珠港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面临的意识形态及军事困境做了阐述……以当时极端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为背景,[她]生动勾勒出了一个关键人物深陷罅隙的日本领导层……[并且]严谨地描述出[他们]协商与争吵过程中的种种细节……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令人生畏……本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看到一个强国的政治系统一旦失效,将会带来怎样足以毁灭世界的危险后果。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在这本重点明确、资料翔实、说服力强的书中,堀田江理轻松地带我们穿越回那个带来毁灭性后果的决策瞬间。本书从鲜为人知的角度切入,用精湛的技巧讲述了太平洋战争是如何以及为何开始的。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对乐于研究日本在二战中所作所为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尽管本书学术性强、史料调查全面,但阅读体验、可读性强……非常引人入胜。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本书快节奏、极具说服力地讲述了日本做出偷袭珍珠港决策的过程,堀田江理描述了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在面临太平洋危机、亟需采取果断行动以维护和平之时,却可悲地陷于无休止的内部争吵。这是一个关于自欺欺人、不负责任、愚昧无知的故事,而日本直至今日也没能完全摆脱这些问题。

——入江昭,《珍珠港与太平洋战争的来临》作者

作者简介

[日] 堀田江理,出生于日本东京,曾在日本、美国、英国接受教育。先后于牛津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任教,曾担任东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还著有《泛亚洲主义与日本的战争:1931-1945》。现居美国纽约。

目录

日本1941

中文版序 / 1

序言 改变历史的一天 / 1

第一章 战争传闻 / 1

第二章 堂·吉诃德的归来 / 44

第三章 一切的开端 / 64

第四章 军人的两难境地 / 79

第五章 摆脱麻烦还是保持友谊 / 101

第六章 北进,还是南进? / 114

第七章 危机悄然临近的7月 / 134

第八章 “朱诺见” / 149

第九章 毫无胜算又非打不可 / 166

第十章 最后一次机会 / 182

第十一章 军人接任 / 213

第十二章 扭转历史车轮 / 229

第十三章 崩溃边缘 / 242

第十四章 朋友之间总有商谈余地 / 256

第十五章 赫尔照会 / 277

第十六章 纵身一跃 / 285

尾声 新的开始 / 297

主要人物 / 312

1941年4月前的日本历史大事件 / 314

精彩书摘

中文版序

1941年12月,日本决定进攻美国及其盟友,本书把焦点集中在日本作出这一灾难性决定之前的8个月。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当时,日本企划院估计美国的工业产量是日本的74倍以上),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也本可以避免这一对决。除了对历史事件的直接关注,本书还着重探讨了日本与中国以及日本与西方世界的对抗关系。

中国对于1941年的日本十分重要。二战结束前,对日本来说,中国一直是一个顽强而难以制服的对手,日本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却从来无法将中国打败。正如每位中国读者所知,日本自1931年起开始对中国东北积极进行军事扩张,自1937年7月起,日本为了征服中国大陆而开启残酷的战争。1940年,日本甚至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尽管日本在军事上占上风,但中国丝毫没有妥协的迹象。日益孤立又缺乏自然资源的日本铤而走险,侵入东南亚,这冒着卷入一场新战争的风险,但自相矛盾的是,这样做日本才能继续与中国无休止地打下去。

当然,日本在中国大陆的不如意与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没有必然联系,但日本无法通过军事手段控制中国的确影响到日本最高领导人的政策判断。到1941年秋,美国要求日军从中国撤出,这成为阻碍美日外交谈判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正如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在华盛顿对一位日本外交官所说,在美日谈判中能否不涉及中国问题就如同“询问《哈姆雷特》搬上舞台时能否去掉哈姆雷特这一角色一样”。但东京的领导人不这样认为。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官方解释是,日本被美国这一西方自由主义国家实施的惩罚性经济制裁措施逼上了绝路,不得不发动战争。这种看法说明,日本领导人忽视了一个事实:正是日本多年来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以及进一步挺进印度支那才招致了制裁。日本还为发动战争寻找正当理由,认为发动战争是为了从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亚洲其他地区(而与此同时却在攻打中国的亚洲同胞)。日本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自己是在反抗傲慢白人的欺凌。大声叫嚣的日本右翼至今仍持有这种歪曲事实的观点。许多日本人仍倾向于认为这场战争是防御性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如果想到日本本可以避免这场毫无意义又损失惨重的战争,他们的内心会难以承受,而认为日本别无选择就会感到轻松得多。

然而,正如本书再三论证的那样,日本拥有选择权。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多次召开高层会议,探讨战争以外的选项,这说明日本领导层心里清楚,与西方开战将无法获胜,因此应该避免这样做。但最后,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出面阻止日本的黩武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正是日本已为战争作好了全面准备。虽然不论在政府还是军方,日本的决策过程称不上独裁,但基于共识建立的政府阻碍了有意义的直接辩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参战在内的重大决定的责任分摊在各个部门、各个领导人之间,最终由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天皇来批准,而天皇本应被视为凌驾于政治之上。可以说,绝大多数日本领导人认识到他们的国家走在自杀的道路上,但没有人觉得自己负有足够责任来阻挡这种趋势,他们都寄希望于其他人来采取行动。通过对个别领导人的详细剖析,包括近卫文麿、松冈洋右、裕仁天皇和东条英机,我所寻求的不是原谅,而是剖析悲剧人物的弱点与缺陷。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日本1941:导向深渊的决策
作者:[日] 堀田江理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5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