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棉花帝国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编辑推荐

  ★ 2015年美国历史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得主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作序推荐
★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推荐,美国亚马逊畅销书
★ 在这部跨越四百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作者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简介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是哈佛大学的美国历史莱尔德·贝尔教授,教授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美国资本主义历史、镀金时代美国史、劳工历史、全球资本主义课程。贝克特还是哈佛大学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联合主席,也是韦瑟黑德全球史计划的联合主席。贝克特写作范围广泛,涉及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历史。他是美国学术协会理事会会员,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的研究员。

目录

本书推荐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彩插
绪论
第1章 一种全球性商品的兴起
第2章 缔造战争资本主义
第3章 战争资本主义的收益
第4章 攫取劳动力和土地
第5章 奴隶制盛行
第6章 工业资本主义起飞
第7章 动员劳动力
第8章 棉花全球化
第9章 一场震荡世界的战争
第10章 全球重建
第11章 大破坏
第12章 新棉花帝国主义
第13章 重回全球南方
第14章 结语:经线和纬线
注释
出版后记

媒体评论

  《棉花帝国》写于当代,谋篇布局却处处透出一种古典史诗的宏大气势……对于全球史领域的同行来说,《棉花帝国》树立了一个研究质量的标杆。
——王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帝国》一书即是运用全球史方法解释现代世界起源的杰作,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本书是运用全球史方法探讨重要历史问题的成功的著作之一。
——钟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重要的产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告诉我们近代欧洲的企业家和政治家是如何把棉纺织业变成重要的工业部门的,而帝国主义、奴隶制、机器生产和工资劳动者这些近代社会中的重要现象都与此相伴。作为曾经的世界大棉纺织业生产者,中国人应当通过这本书,了解这段历史。
——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识渊博,令人惊叹。
——奥尔罕·帕慕克
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应该这么写。
——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学家
非常出色……《棉花帝国》经过深入研究,可读性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无情扩张提供了新的见解。贝克特的文字优美,论点清晰而引人注目,不仅描绘了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还写到了农田中的奴役劳工和工厂中受薪工人的状况。一项惊人的成就。
——托马斯·本德尔,《纽约时报》
非常重要……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在对棉花这一商品的研究中,在短期之内无人超。正如贝克特所说,棉花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射平台”。
——亚当·霍克希尔德,《纽约时报书评》
惊人的全面,信息丰富,同时还让人警醒。
——格伦·阿尔茨舒勒,《塔尔萨世界报》
有说服力……太棒了……贝克特的详细叙述没有遗漏一点棉花行业的丰富多彩的性质,同时还描述了棉花业对许多不同社会的影响。
——温迪·史密斯,《波士顿环球报》
《棉花帝国》证明斯文·贝克特是真正的全球历史学家中的新精英之一。今天的学术史很少是为公众写的。《棉花帝国》超了这一障碍,不仅可以被学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普通知识阶层读者阅读。这本书在主题处理上丰富多彩。这本书结构非常优雅,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多样。对国际趋势的概述与令人难忘的事件交替出现……贝克特的书让我希望有一部续作。
——丹尼尔·沃克·豪,《华盛顿邮报》
意义重大,非常漂亮……《棉花帝国》是今年好的非虚构图书之一。
——卡伦·朗,《新闻日报》
引人注目……贝克特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欧洲贪婪的棉纺织品贸易是如何促成资本主义的出现的,在滋养棉花帝国的诸多实践与当今大型国际零售商生产商品的类似要素之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那些渴望更多了解奴隶制在欧洲、非洲和美洲是如何和为何盛行的人会发现这本书非常有启发性。更好的是,那些从棉花帝国的遗产中受益、认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相当令人不安的后人,将从中发现更多的灵感,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露丝·西蒙斯,布朗大学名誉校长
在智力上雄心勃勃……历史学家的杰作。
——提摩太·申克,《国家》
一部非常详细、发人深思的作品。
——《书目》
分量大、信息丰富、引人入胜……贝克特的叙事技巧让资本主义的故事对所有读者都能保持新鲜和有趣。
——《出版商周刊》
贝克特对棉花经济的近距离研究为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模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奴隶制和殖民主义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一部分……有价值的贡献。
——《柯克斯评论》

前言

  中文版序一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教授的著作《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于2015年在美国出版,随即获班克罗夫特最佳美国史著作奖,被《纽约时报》列为十大重要著作之一,三年内被译成至少九种文字出版。①后浪出版公司推出本书中文简体字版,以飨国内读者,再度扩大本书的读者范围。在推特和微信的时代,一部六百页厚重的史学作品能拥有如此的阅读人气,实属罕见。
贝克特教授原籍德国,在汉堡大学接受本科训练,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攻读美国史,博士论文研究的是19世纪纽约市金融资本发展史,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以《金钱大都市:纽约市与美国资产阶级的成型》出版。②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贝克特前往哈佛大学历史系和商学院任教,在资本主义史和全球史两个领域内同时发力,成果丰硕,成为学界翘楚。《棉花帝国》是他多年跨国研究的结果,也是上述两个领域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我与斯文是先后同学,我比他入学早,选课时不曾相遇,但因同属19世纪美国史方向而相识。后浪出版公司史文轩编辑来信,约我向国内读者介绍斯文的作品,我感到很荣幸。碰巧的是,本书译者之一徐轶杰博士也是老朋友。我们2005年夏在北大美国史讲座上认识,讨论的话题正是“美国史研究的全球化”。我与斯文、轶杰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中结识,不曾想到有一天斯文的写作会将我们连接起来。在感叹世界变小的同时,我对他讲述的棉花经济全球化的故事也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将不同时空中原本互不关联的人事网络连接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共时性(synchrony)新秩序,这也许就是全球化的内容,而发明和不断更新这种“新秩序”则是资本主义在过去数个世纪的工作。
《棉花帝国》写于当代,谋篇布局却处处透出一种古典史诗的宏大气势。故事从古代的棉花种植开始,穿越欧洲创造的三个“棉花帝国”时期,一直写到20世纪棉花产业重返亚洲时结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贝克特也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作者,在本书十四个篇章中讨论了诸多问题,但他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组:(1)棉花为何在过去三百年中成了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一种商品?(2)发端于欧洲的资本主义为何能够借助棉花而生长成为一种全球性经济体制,不仅制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南北大分流,而且还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大多数人类的行为方式?(3)棉花经济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棉花经济的全球化是如何发生的?推动它发生和演变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换言之,贯穿《棉花帝国》全书的是三个关键词:棉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其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写成一部历史,《棉花帝国》也的确讲述了这三种历史,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拼装或叠加,而是一部将三种历史交融为一体的、具有自身逻辑的新历史。贝克特称,他讲述的是“一个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的兴衰故事”,③但隐藏在这个故事背后的却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
书写这样一部历史,作者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是史料的突破。《棉花帝国》的时间跨度上千年,主要集中在17至20世纪之间的三百年,空间覆盖则将除南北两极之外的主要大陆和海洋包括在内;内容上,除了棉花种植、棉纺工业和棉产品市场的世界历史之外,本书也覆盖了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体系的建构与运作;除此之外,作者当然没有忽略被卷入到不同“棉花帝国”网络中的参与者——包括被贩卖到美洲的非洲奴隶、被强行驱逐离开家园的土著印第安人、武装押运奴隶的远洋贸易商、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家、欧洲棉纺厂的厂主与工人、棉花交易市场的金融投机家、殖民主义国家的官僚、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贫苦棉农和当地的“民族资本家”等。所有这些群体的经历都是棉花帝国故事中不可被简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为了写作这部著作,哪里有棉花,哪里有资本主义,作者的研究足迹就必须抵达哪里。我们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在史料收集、筛选、分析和组织方面的工作量之巨大。《棉花帝国》英文版约四分之一的篇幅(140页)是注释,有些注释写得非常详细,本身就是一篇专业论文。纵观全书呈现的不同时代的棉花经济信息,纵观作者对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原始材料和学术史的梳理和使用,令人不能不对他的知识功底、语言能力以及对新史料的想象能力表示由衷的敬佩。对于全球史领域的同行来说,《棉花帝国》树立了一个研究质量的标杆:真实的全球史研究必须要有全球性范围的史料的支撑。

精彩书摘

  第1章 一种全球性商品的兴起
500年前,在今天被称作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十几个小村庄里,人们整日劳作,种植玉米、豆子、南瓜和辣椒。在这块北邻圣地亚哥河、南靠巴尔萨斯河的地区,他们捕鱼、采集牡蛎和蛤蜊,收集蜂蜜和蜂蜡。除了这些自给自足的农业活动和手工制作一些小工艺品——他们最有名的创作是饰有几何图案的小彩绘陶制器皿——这些男女还种植一种长着簇茸白色小铃的作物。这种作物不能吃,却是他们种植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称之为ichcatl:棉花。
棉花在玉米田里茁壮成长。每年秋天,村民们在收割完粮食作物后,会从这些齐腰高的金字塔形作物上摘下柔软的棉球,将许多棉铃放在篮子或袋子里,带回用泥土和荆条建造的小屋里。在那里,他们费力地把棉籽用手捋下来,然后把棉花放在棕榈席上拍软,再把纤维拧成几英寸长的几缕棉纱。接着,他们用一个装有陶瓷盘的细长的木制纺锤和一个用来支撑其旋转的纺纱钵,把纱捻在一起形成细的白线。然后,他们用一种背带式织布机(backstrap loom)织布。这是一种简单的工具,由两根绑着经纱的木棍组成,一根木棍挂在树上,另一根挂在织工身上;织工用自己身体的重量把经纱拉直,然后在经纱之间不停地来回编织纬纱,如同永不休止的舞蹈。成品布料牢固而柔韧。他们用靛蓝和胭脂红给布染色,染出各种色调的深蓝和深红色。一些布料他们自己穿,缝成衬衫、裙子和裤子;其他的布料作为贡品的一部分,每年都送到特诺奇提特兰进贡给遥远的阿兹特克统治者。仅1518年,这十二个沿海村庄就向蒙特祖玛二世(Motezuma II)皇帝进贡了800包原棉(每包重115磅)、3200匹染色布料、4800匹大白布料。这些都是技艺精湛的工人耗费了数千小时辛苦劳作的产物。
在此前和此后的几百年里,相似的情景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居住区中一再上演。从古吉拉特到苏拉威西岛,从上沃尔塔的岸边到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河岸,从努比亚峡谷到尤卡坦平原,三大洲的人们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棉花,然后又在不远处的家里制成棉纺织品,祖祖辈辈都如此。棉花这种作物很顽强,只要有合适的自然条件,只需农民稍加侍弄就能茁壮生长。由于它的“形态可塑性”,用植物学家的话说就是,它能够“通过缩短、延长,甚至中断其正常花期,来适应各种生长环境”,棉花能在很多种环境中生长。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3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作者:[美]斯文·贝克特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 9787513923927
豆瓣评分:8.5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