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编辑整理的张恨水小说全集,甄选了张恨水先生最负盛名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水浒新传》、《纸醉金迷》等29部中长篇小说,另外还惊喜附赠张恨水8部诗词散文笔记小品等,读者可以最大限度了解张恨水先生德业文章之全貌。
主要作品简介
《春明外史》:张恨水成名作, “春明”原是唐朝都城长安的一个城门,后来就泛指京城。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记者杨杏园和梨云的恋爱经历以及与李冬青情感上的纠葛,作者笔锋触及各个阶层,描述了一幅北京20世纪20年代的风俗画和黑幕图。涉及之广,描绘之细,前所未见。
《金粉世家》:张恨水扛鼎之作,也是其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通俗巨制。借“六朝金粉”的典故,以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铨的封建大家族为背景,描写了一段平民女子与世家公子的爱情悲剧,影射出一部豪门贵族风雨飘摇的盛衰史。这部小说也开启了现代文学“封建大家庭批判”题材的先河。
《啼笑因缘》:张恨水代表作,一经发表便引发轰动,以至于“上至党国名流,下至风尘少女,一见着面,便问啼笑因缘”。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风靡一时。故事通过三个性格命运完全不同的女子与男主人公的姻缘际遇,借一场恋爱悲剧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黑暗动乱。
《八十一梦》:该书是张恨水先生抗战时期影响最大、最受欢迎,在大后方最畅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用“寓言十九,托之于梦”的手法,将当时社会上有关国难的种种丑陋现象,燃烛犀照,痛加鞭挞,毫不留情,其锋芒直指统治当局。因而成为现代讽刺小说的里程碑之一。
《水浒新传》:该书创作于抗战期间,是金圣叹腰斩本(70回本)的续作。全书讲述梁山好汉大聚义后协助宋朝朝廷抗击金国入侵的故事。借北宋末年宋江抗战,表现中国男儿在反侵略战争中奋勇抗战的英雄形象。
《纸醉金迷》:抗战胜利前夕的国统区,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一切围绕着金钱转,官员贪污、商人投机,女人拆做白党,整个后方社会沉湎于声色、发国难财的疯狂。作品锋芒直指丑陋卑锁的世态炎凉。深刻揭示和批判了那个特殊时代,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迷失与挣扎。
编辑推荐
张恨水被誉为“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现代文学史上”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是20世纪上半叶通俗文学创作的一座高峰,老舍称他是国内唯一一位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他一生创作120多部小说,塑造了万数以上的各类人物的文学形象,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西小说技法融为一体,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学的交融。
作者简介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安徽安庆潜山市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通俗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除了著作,张恨水最让人称奇的,还有“三绝”。其一是,张恨水能够同时撰写多部小说,最高纪录是七部长篇同时着笔;其二,他写作从来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挥而就,甚至没有什么涂改;其三,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穿插于小说之中。
目录
春明外史
序言
前序
后序
续序
第一回月底宵光残梨凉客梦天涯寒食芳草怨归魂
第二回佳话遍春城高谈婚变啼声喧粉窟混战情魔
第三回消息雨声中惊雷倚客风光花落后煮茗劳僧
第四回勤苦捉刀人遥期白首娇羞知己语暗约黄昏
第五回选色柳城疏狂容半夕销魂花下遗恨已千秋
第六回萍水约双栖非鸡非鹜钗光惊一瞥疑雨疑云
第七回寂静禅关奇逢讶姹女萧条客馆重币感花卿
第八回佛国谢知音寄诗当药瓜棚迟晚唱咏月书怀
第九回事出有因双妹通谜语客来不速一笑蹴帘波
第十回我见犹怜孤灯照断雁谁能遣此深夜送飘茵
第十一回窥影到朱门高堂小宴听歌怜翠袖隔座分香
第十二回出谷佩蛾眉藏珠自赎分金快月老沽酒同倾
第十三回设筵开场歌台真灿烂典衣终曲舞袖太郎当
第十四回绮语道温存闻香止步晚妆悲薄价泣粉成痕
第十五回沦落相逢沾泥同惜絮缠绵示意解渴暗分柑
第十六回欲壑空填花丛迷老吏坠欢难拾宦境困英雌
第十七回目送飞鸿名花原有主人成逐客覆水不堪收
第十八回私语腻闲人情何绵密良宵留荡子乡本温柔
第十九回垂泪还珠归程添怅惘忍心碎柬好梦渐阑珊
第二十回纸醉金迷华堂舞魅影水流花谢情海咏归槎
…
精彩书摘
第一回月底宵光残梨凉客梦天涯寒食芳草怨归魂
春来总是负啼鹃,披发逃名一惘然!
除死已无销恨术,此生可有送穷年?
丈夫不顾嗟来食,养母何须造孽钱。
遮莫闻鸡中夜起,前程终让祖生鞭。
这首诗,是个羁旅下士所作,虽然说不出什么好处来,你看他满腹牢骚,却立志甚佳,在作书的这部小说里,他却是个数一数二的人物呢。这人是皖中一个世家子弟,姓杨名杏园。号却很多,什么绿柳词人啦,什么沧海客啦,什么寄厂啦,困庐啦,朝三暮四,日新月异,简直没有一个准号;因此上人家都不称他的号,都叫他一声杨杏园。
在我这部小说开幕的时候,杨杏园已经在北京五年了。他本来孤身作客惯的,所以这五年来,他都住在皖中会馆里。这皖中会馆房子很多,住的人也是常常拥挤不堪,只有他正屋东边,剩下一个小院子,三间小屋,从来没有人过问。原因这屋子里,从前住过一个考三次落第的文官,发疯病死了,以后谁住这屋子,谁就倒霉。一班盼望升官发财的寓公,因此连这院子都不进来,谁还搬来住。杨杏园到京的这年,恰好会馆里有人满之患,他看见这小院子里三间屋,空堆着木器家伙,就叫长班腾出来,打扫裱糊,搬了进去。会馆里也有人告诉他,说住不得的。杨杏园笑道:“我本来倒霉,不搬进去,不见得走运;搬进去倒落得清闲自在,住一个独院子了。”
人家见他如此说,也就由他。其实这个小院子,倒实在幽雅。外边进来,是个月亮门,月亮门里头的院子,倒有三四丈来见方,隔墙老槐树的树枝,伸过墙来,把院子速了大半边。其余半边院子,栽一株梨树,掩住半边屋角,树底下一排三间屋子,两明一暗。杨杏园把它收拾起来,一间作卧室,一间作书房,一间作为好友来煮茗清谈之所,很是舒服。一住五年,他不愿和人同住,也没有人搬进来。
说到这里,正是三月初旬的天气。北地春迟,这院子里的梨花,正开得堆雪也似的茂盛。窗明几净,空院无人,对着这一捧寒雪,十分清雅有趣。杨杏园随手拿了一本诗集,翻了几页,正看到那“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之处。忽听见有人喊道:“杏园在家吗?”杨杏园丢了书本望外一看,却是他影报馆里的同事何剑尘。连忙招呼道:“请进来坐,请进来坐。”何剑尘看见他桌上放了一本诗集,笑道:“你倒兴复不浅,其实我们难得有这一天假期,应该出去逛逛才是。”杨杏园道:“何尝不是呢!但是我就想不出一个消遣的地方来,二来我这院子里的梨花,正开到好处,多多赏玩一会,我觉比逛那龙蛇混杂的游艺场,却好得多。”何剑尘道:“难道北京之大,就没有你消遣之所吗?这未免矫情太过了。这样罢,我来做个小东,请你吃小馆子,吃完了,我们去看中国电影戏儿,好不好?”杨杏园道:“吃小馆子我倒赞成,哪家好呢?这却是个问题。”于是彼此讨论半天,后来是何剑尘硬行主张,要到九华楼去。杨杏园道:“九华楼的扬州菜,倒有几样不含糊,就是地方窄小的不堪,老等没有座位。”何剑尘道:“去早一点,总可以不至于等座位的。”杨杏园道:“吃馆子要等座位,那也是个虐政。不过我常见一班吃学专家,越是窄小而又拥挤的地方,越是爱去,好像有什么学问似的。于是开馆子的人,他有展开局面的机会,也不展开了。”何剑尘笑道:“你能看到此层,也就于吃学三折肱了。”说说笑笑,不觉已是七点钟,二人便坐着车子向九华楼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