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古拉格

  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专业性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1次对古拉格——一个大批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阿普尔鲍姆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普利策奖、达夫·库珀奖
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
第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2013年度十大好书
新浪网2013年度十大好书
《作家文摘》2013年度十大影响力图书
《都市时报》2013年度十大好书、
《北京晨报》2013年年度致敬图书(历史类)
《出版商务周报》第二届(2013年)风云图书

作者简介

  安妮·阿普尔鲍姆,《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和编辑部成员(2002—2006)。毕业于耶鲁大学(1986),马歇尔奖学金获得者(1987)。曾担任(伦敦)《旁观者》杂志国外编辑,《经济学家》杂志驻华沙记者和网络杂志《石板》以及一些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作品还发表在《纽约书评》、《外交季刊》、《华尔街日报》以及许多其他报纸刊物上。
她的著作还有《东方与西方之间:跨越欧洲的中间地带》(1996),《铁幕:重压之下的东欧,1945—1956》(2012)

戴大洪,译有《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
《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

精彩书评

  《纽约时报书评》《经济学家》《纽约人》《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纽约太阳报》 《芝加哥论坛报》 《洛杉矶时报》 等全球100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所有这一切必须留在俄罗斯历史中,永远不能再发生,因为发动一场对于自己人民的战争是犯罪。
——俄罗斯总理 梅德韦杰夫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强烈推荐人们阅读安妮·阿普尔鲍姆精心撰写的这部言之凿凿、出类拔萃的历史著作。
——《纽约时报书评》

全面详尽,引人入胜。……(安妮·阿普尔鲍姆)严厉抨击了控制着古拉格体系的腐化堕落,证明了苏联人民的适应能力。……她的研究无懈可击。
——《旧金山纪事报》

一部终于使我们可以一睹古拉格全貌的力作……一本价值连城而且不可或缺的书。
——《华尔街日报》

雄心勃勃,资料翔实。……无法估价。……阿普尔鲍姆有条不紊、毫不畏缩地向人们展示了进入古拉格的地狱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
——《纽约人》杂志

(阿普尔鲍姆的)著作有力而深刻,不过,它取得这种效果所依靠的是真诚和克制而非技巧的华丽。……(一本)令人钦佩和勇敢无畏的书。
——《华盛顿月刊》

丰碑似的不朽之作。……阿普尔鲍姆用其令人赞叹的叙事技巧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新闻日报》

价值连城。在俄语或者其他任何语言中还没有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它值得人们广泛阅读。
——《金融时报》

一本其重要性不可能被夸大的书。……专业著作。……阿普尔鲍姆以如此平静优雅的笔调和道德上的严肃性所撰写的这本书对于治疗有关二十世纪两三桩穷凶极恶暴行的遗忘症——这种遗忘症令人不可思议地似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着公众的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项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我们大家应该感谢(阿普尔鲍姆)。
——《星期日泰晤士报》(伦敦)

一本可怕的人间苦难纪事,一部关于人类所经历的疯狂地滥用权力的某个时期的历史,一则道德意义深远的警世明言。……一部具有无畏风格的专业著作,这种风格既使人感动又令人震惊,它展现了纷繁复杂的生活,揭示了注定灭亡的社会和腐朽的幻想的极度衰败。
——《每日电讯报》(伦敦)

在安妮·阿普尔鲍姆之前没有哪位西方作家尝试过以见证人的描述和档案记录为依据撰写一部古拉格的历史。她的尝试产生了一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的每个方面均为逃过她的注意。优美通俗的文字……将使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获益良多。
——《纽约太阳报》

为了了解劳改营中原始野蛮的人类生活体验,可以阅读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或伊琳娜·拉图申斯卡雅的《希望的颜色是灰暗》。为了了解这一罪恶的影响范围、来龙去脉及其令人恐怖的变本加厉,阅读这部历史吧。
——《芝加哥论坛报》

西方作者对这一苏联祸患所发表过的专业——和较全面——的报道。
——《新闻周刊》

一项巨大的成就:博学,感人,深刻。……读者不会轻易忘记阿普尔鲍姆对古拉格给人类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生动描述。
——《国家评论》杂志

清晰易懂,周密细致,毫无耸人听闻之意,它应当在每个知识分子读者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
——《洛杉矶时报》

专业著作。……必将成为今后多年关于这一主题的专业性报告。
——《新批评》杂志

对一九一七至一九八六年间苏联劳改营兴衰史的精辟描述。……一本非常好的书。
——《纽约书评》

目录

本书获誉

中文版序

致谢

序言

第一部分 古拉格的起源,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三九年

第一章 布尔什维克统治初期

第二章 “古拉格的第一个劳改营”

第三章 一九二九年:重大转折点

第四章 白海运河

第五章 扩大劳改营

第六章 大清洗及其后果

第二部分 劳改营的生活和劳动

第七章 逮捕

第八章 监狱

第九章 押解,到达,挑选

第十章 劳改营的生活

第十一章 劳改营的劳动

第十二章 惩罚与奖励

第十三章 看守

第十四章 囚犯

第十五章 妇女和儿童

第十六章 垂死的囚犯

第十七章 生存的策略

第十八章 逃跑与反抗

第三部分 劳改营工业联合体的兴衰,一九四○年至一九八六年

第十九章 战争爆发

第二十章 “局外人”

第二十一章 特赦——及后来

第二十二章 劳改营工业联合体的全盛时期

第二十三章 斯大林死了

第二十四章 囚犯的革命

第二十五章 解冻——与释放

第二十六章 持不同政见者的时代

第二十七章 八十年代:捣毁塑像

尾声:纪念

附记:究竟有多少?

参考资料

注释词汇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劳改营的生活
远方的钟声
随着晨曦飘进牢房
我听见钟声呼唤我:
“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我在这里!”……说罢潸然泪下,
身陷囹圄的惭愧泪水……
不是为了上帝,
而是为了你,俄罗斯。
——西梅翁·维连斯基,一九四八年[1]
根据迄今为止最精确的统计,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五三年间,四百七十六个劳改营组成了古拉格的王国。[1]但是,这个数字正在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这些劳改营中的每一个都是由十几个甚至几百个更小的劳改营组成的。那些小劳改营——营站——的数量仍然没有统计出来,而且,因为其中有一些是临时的,有一些是永久的,还有一些由于技术原因在不同的时期隶属于不同的劳改营,所以可能根本无法进行统计。另外,也不能绝对地说劳改营的惯例和做法保证适用于每一个营站。即使是在贝利亚统治古拉格系统期间——这从一九三九年实际上一直持续到斯大林死去的一九五三年——劳改营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仍然继续存在着千差万别,不同的时间条件不同,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甚至在同一个劳改营联合体内部,条件也不一样。
“每一个劳改营都有它自己的世界,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城市,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苏联女演员塔季扬娜·奥库涅夫斯卡雅写道——而且,每一个劳改营都有它自己的特色。[1]一个北方边远地区大型工业劳改营的生活与一个南方农业劳改营的生活大相径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最紧张的时期的劳改营生活与五十年代初期的劳改营生活完全不同,前者囚犯每年四死其一,后者囚犯的死亡率接近苏联其余部分的水平。一个比较开明的负责人所管理的劳改营的生活不同于一个施虐狂所管理的劳改营。营站规模的差别也很大,囚犯数量从数千人到数十人不等。劳改营的寿命同样如此,有一些从二十年代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后来仍然起着监狱的作用;另有一些——像那些为修建贯穿西伯利亚的公路和铁路而设立的劳改营——仅仅存在了一个夏天。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对于绝大多数劳改营来说,生活和劳动的某些内容还是具有普遍性的。营站与营站的环境条件之间仍然不尽相同,但是,三十年代国家政策变化无常的特征逐渐消失。结果,老一套死气沉沉的官僚作风——这种官僚作风最终将会牢牢控制苏联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慢慢重新开始在古拉格系统盛行起来。
在这个问题上,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三○年所颁布的那些粗略含糊的劳改营规章制度与一九三九年贝利亚掌控古拉格之后所颁布的更加详细的规章制度之间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似乎反映在中央机关——莫斯科的古拉格总局管理部门本身——与地方劳改营负责人之间发生了变化的关系上。在古拉格成立初期处于摸索阶段的那十年,上级命令并不试图硬性规定劳改营看起来应该像个什么样,而且几乎从不涉及囚犯的行为。它们草拟出一个大体的方案,留给地方劳改营负责人把空白填上。
相比之下,后来的命令显得非常具体、非常详细。对劳改营生活的几乎每个方面均作出了硬性规定,从营房的建造方式到囚犯的日常管理,都要与古拉格新的目标保持一致。[1]从一九三九年起,大概是在斯大林的支持下,贝利亚似乎明确打算不再使古拉格的劳改营——像一九三七和三八年某些劳改营实际发生的情况那样——成为死亡集中营。然而,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劳改营管理者比较关心人的生命,更不用说正视人的尊严了。从一九三九年起,莫斯科主要关心的是经济:囚犯将要像机器上的齿轮一样纳入劳改营的生产计划。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莫斯科下发的规章制度要求,通过控制囚犯的生活条件以保证对他们严加管理。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原则上,劳改营根据囚犯的刑期、职业和劳动能力(трудоспособность)将所有人分类。原则上,劳改营给每一名囚犯安排一项劳动任务和必须完成的劳动定额。原则上,劳改营根据每一名囚犯完成劳动定额的好坏给他分配基本生活必需品——食物、衣服、栖身之处和生存空间。原则上,劳改营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是为提高生产指标设计的:甚至劳改营的“文化教育”部门主要也是因为古拉格的头头们认为它们有可能使囚犯更加努力地劳动而存在的。原则上,为了确保劳改营生活的这些方面协调发挥作用而设立了检查部门。原则上,如果劳改营不按这些规章制度办事,任何囚犯甚至有权——向劳改营的负责人,向莫斯科,向斯大林——投诉。
然而,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人不是机器,劳改营也不是没有故障、运转良好的工厂,而且,这个系统并不总是按照其既定轨道运行的。看守受贿,官员偷窃,囚犯想方设法抵制或者破坏劳改营的规矩。在劳改营内部,囚犯还会形成他们自己非正式的等级制度,他们的等级有时与劳改营当局所设立的官方等级相一致,有时也不一样。尽管莫斯科定期派出检查人员到处巡视——随后而来的往往是愤怒训斥的公函,但是,几乎没有任何劳改营是按照理想模式运行的。尽管表面上当局煞有介事地处理囚犯的投诉——为审查投诉成立了各种委员会,但是极少产生实质性的变化。[1]
正是莫斯科古拉格总局心目中的劳改营理想模式与现实生活中的劳改营实际状况之间的这种矛盾——书面规章制度与实际执行情况之间的矛盾——使劳改营的生活独具荒诞离奇的特色。理论上,莫斯科的古拉格总局对囚犯生活的细枝末节均作出了强制性规定。实际上,囚犯与管理他们的那些人的关系以及囚犯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样影响着劳改营生活的各个方面。
……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4.5 / 5. 投票数: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古拉格:一部历史
作者: [美] 安妮·阿普尔鲍姆
译者: 戴大洪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0901
豆瓣评分:9.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