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
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编辑推荐
“所有的电影都在戏弄我们,但只有最好的那些有勇气承认这一点。”影评人伊伯特对广泛流传的电影,进行深入研究,《伟大的电影2》默默树立起雅俗共赏的电影评论之典范——确凿完整,热情洋溢。
“生也有涯,而影也无涯”,《伟大的电影2》以艺术之名,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它将成为资深影人的案头书,重度发烧友的必收书,认识电影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1942—2013)
生于伊利诺伊州厄巴纳(Urbana),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开普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主修英语,1967 年成为《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影评人,1975 年成为第一位因撰写影评获得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同年,他开始与吉恩•西斯科尔(Gene Siskel)长期合作,在电视上主持电影评论类节目“Siskel & Ebert”。1999 年西斯科尔辞世后,他改与理查德•勒佩尔(Richard Roeper)合作,节目亦更名为“Ebert & Roeper”。
自1969 年起,伊伯特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艺术课程的电影课讲师,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电影与媒体学兼职教授。其间,他获得科罗拉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三十余载,他每年都在该大学的世界事务会议(Conference on World Affairs)上逐镜分析一部电影。1999 年,伊伯特在伊利诺伊大学创立“沧海遗珠电影节”(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专门推介被忽略的佳片,每年都吸引许多观众和影人参与。
2002年,罗杰• 伊伯特不幸患上癌症。2006年,病情开始恶化,仍笔耕不辍,直至2013年4月4日去世。作者生前与爱妻查兹•哈梅尔史密斯•伊伯特(Chaz Hammelsmith Ebert,一位律师)生活在芝加哥。
目录
《伟大的电影2》
导言 罗杰·伊伯特
为保存而战 玛丽·科利斯
12 Angry Men, 1957 十二怒汉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1938 罗宾汉历险记
Alien, 1979 异形
Amadeus, 1984 莫扎特传
Amarcord, 1973 阿玛柯德
Annie Hall, 1977 安妮·霍尔
Au Hasard, Balthaz, 1966 驴子巴特萨
The Bank Dick, 1940 银行妙探
Beat the Devil, 1953 战胜恶魔
Being There, 1979 富贵逼人来
The Big Heat, 1953 大内幕1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lue Kite, 1993 蓝风筝
Bob le Flambeur, 1956 赌徒鲍伯
Breathless, 1960 精疲力尽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桂河大桥
Bring Me the Head of Alfredo Garcia, 1974 惊天动地抢人头
Buster Keaton 巴斯特·基顿
Children of Paradise, 1945 天堂的孩子
A Christmas Story, 1983 圣诞故事
The Color Purple, 1985 紫色
The Conversation,1974 窃听大阴谋
Cries and Whispers, 1972 呼喊与细语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1972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Don’t Look Now, 1973 威尼斯疑魂
The Earrings of Madame de…, 1953 伯爵夫人的耳环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1928 厄舍古厦的倒塌
The Firemen’s Ball, 1967 消防员舞会
Five Easy Pieces, 1970 五支歌
Goldfinger, 1964 007之金手指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黄金三镖客
Goodfellas, 1990 好家伙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1964 马太福音
The Grapes of Wrath,1940 愤怒的葡萄
Grave of the Fireflies, 1988 萤火虫之墓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远大前程
House of Games, 1987 赌场
The Hustler, 1961 江湖浪子
In Cold Blood, 1967 冷血
Jaws, 1975 大白鲨
Jules and Jim, 1962 朱尔与吉姆
Kieslowski’s Three Colors Trilogy, 1993-1994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三部曲
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1949 仁心与冠冕
King Kong, 1993 金刚
The Last Laugh, 1924 最卑贱的人
Laura, 1944 罗拉秘史
Leaving Las Vegas, 1995 离开拉斯维加斯
Le Boucher, 1970 屠夫
The Leopard, 1963 豹
The Life and Death of Colonel Blimp, 1943 百战将军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 满洲候选人
The Man Who Laughs, 1928 笑面人
Mean Streets, 1973 穷街陋巷
Mon Oncle, 1958 我的舅舅
Moonstruck, 1987 月色撩人
The Music Room, 1958 音乐室
My Dinner with Andre, 1981 与安德烈晚餐
My Neighbor Totoro, 1998 龙猫
Nights of Cabiria, 1957 卡比利亚之夜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飞越疯人院
Orpheus, 1950 奥菲斯
Paris, Texas, 1984 德州巴黎
……
精彩书摘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在《飞越疯人院》进行到约五分之四时间时,有一个十分奇怪的杰克·尼克尔森的特写长镜头。我们注意到它,是因为它停留的时间显然太长了。镜头中尼克尔森所扮演的角色R. P. 麦克墨菲(R. P. McMurphy)陷入沉思。这个镜头在这部电影前半部分的笑料、恶作剧和最后陷入悲剧之间的平衡点上出现。他在想些什么?他是在计划一场新的挑衅,还是意识到一切都已不可挽回?麦克墨菲所思所想的谜团,是整部电影的谜团。所有前面发生的事情,都为后面的那个场景作了铺垫:人们发现他睡在地板上,旁边是一扇打开的窗户。通过决定不逃跑,他便已经或多或少选择了自己的命运。他的生命力终于耗尽了吗?在他起义反对精神病院之后,在他领导同院病人进行反抗之后,在他使得比利(Billy)和酋长(Chief)发生积极生活的转向之后,在从首次休克疗法中复苏过来之后,他最后是否终于走到了希望的尽头?
每个人的最爱电影清单上都会有《飞越疯人院》。它是自《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以来第一部能够获得五项奥斯卡最高奖的电影,它们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尼克尔森)、最佳女演员(路易丝·弗莱彻[Louise Fletcher])、最佳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和最佳剧本(劳伦斯·奥邦[Lawrence Hauben]和博·古德曼[Bo Goldman])。说实在的,它还能拿最佳摄影奖(哈斯克尔·韦克斯勒)与最佳剪辑奖(赵汝钜[Richard Chew])。在1975年芝加哥电影节,我在足以容纳两千人的里维埃拉影院(Riviera Theater)中参加了它的世界首映。我没有听说过比这部电影更喧闹的招待会了(没有,即便是《E.T.外星人》在戛纳放映时也没有)。放映结束后,初露头角的年轻的联合制片人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在大厅中踱着步,一片茫然。
但是那些狂热地喜爱着这部电影的观众是怎么看它的?这部电影为人们所记住的,是它作为一部喜剧的那些段落:由麦克墨菲所领导的同院病人的反抗、垂钓之旅、通宵达旦的狂欢、他对护士拉契特(Ratched,弗莱彻饰)的挑衅—但事实上,它讲述的是麦克墨菲的失败。人们可以将它称为一种道德胜利法,然后为酋长的脱逃而欢呼雀跃,但这种慰藉对于麦克墨菲来说作用甚微。
……
米洛斯·福尔曼于1932年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他已经成为了一位美国人的风貌和习俗的诠释者。他是捷克新浪潮运动(Czech New Wave)的领导者,在早期拍摄了像《金发女郎的爱情》与《消防员舞会》这样的电影,它们以一种悖论式的幽默感,赢得了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好评。(我们在这些电影中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下的生活寓言,例如消防队员来得太晚,以至于一座谷仓保不住了。不过,当一位农民埋怨天太冷的时候,他们帮忙将他挪得离火苗更近一些。)
在“布拉格之春”之后,福尔曼逃难到了美国,就此开启了他非同凡响的成功之路。(他1984年的作品《莫扎特传》也是由《飞越疯人院》的联合制片人索尔·扎恩兹制作的,赢得了七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我们可以检视一下他电影中典型的美国题材:离家出走的年轻人和因循守旧的家长的《逃家》;反战题材的歌舞片《越战毛发》;讲述纽约时代风云变迁的《爵士年代》;讲述一位出版者的辩护的《性书大亨》;刻画了如同麦克墨菲那样的顽皮者安迪·考夫曼的《月亮上的男人》。在一个将顺从奉为新信条的时代,他从不顺从者和局外人的最优秀传统来审视这片接纳了他的土地。尽管这部电影不甚完美,但他成功塑造了麦克墨菲这一角色,并且风靡一时。究其原因,在于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不时闪现的洁净的灵魂,他能赋予我们以新生。
我的舅舅
Mon Oncle, 1958
雅克·塔蒂是一位杰出的具有哲学气质的喜剧巧匠,他用心编排着自己的电影,让一连串哲理伴随着轻松愉悦的气氛流淌而出。在《我的舅舅》开篇的一个镜头中,摄影机对准了建筑外部,塔蒂的主人公于洛住在顶楼的一个房间。这幢建筑乍一看好像是两间并排的房子,于洛走入其中一间的底层。但是接下来,他爬上了楼梯,我们从一组窗户、门和过道的镜头中看见他的身体、腿、脑袋或是鞋子,原来这两间房子是相连的。当他最后到达顶楼时,忽然不见了,随后并没有在我们预想中的地方出现,而是从银幕的另一端冒了出来。
……
《我的舅舅》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小城人物风情画,比如一名永远在和人聊天的街道清扫工,每回拿起扫帚都半途而废;还有一个卖蔬菜的小贩,他的卡车轮胎瘪了,倾斜的车身害得他称重的天平也失去了准星。在温柔、细腻的次要情节中,总少不了看门人的女儿贝蒂(Betty,贝蒂·施耐德[Betty Schneider]饰),她把糖果递给于洛,有时还和他打情骂俏。然而在一个五味杂陈的结尾中,她看起来完全是大人的模样了,于洛正要对她做出一个浪漫的动作—糟糕,她的妈妈出现了。
还有作为配角的一群流浪狗,它们的身影出现在电影的开场和结尾中,并零散穿插在中间的一些段落中。它们在剧情中并没有占据重要的位置,只是在街头闲逛,四处翻找着什么,标记下自己的领土。我从精美的塔蒂城1网页上了解到,塔蒂是在收容所中找到这些狗的,他并没有训练它们,只是对它们进行了观察和鼓励。“在影片的末尾,我们必须和它们说再见了。”塔蒂写道。但他不想把它们送回收容所,于是想到了这个点子:他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将它们描述成电影明星,最后它们都找到了很好的归宿。这个偶然发现的故事非常“塔蒂”。
雅克·塔蒂(1907—1982)仅有六部剧情长片问世,另有几部短片和一些电视节目,然而他却和最伟大的默剧小丑一同跻身于视觉喜剧大师之列。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镜头、布景、动作和笑点的完美结合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于洛既不用挨饿,也无需吊在钟面上,没有沉溺于情爱,抑或身陷战场。他所做的,不过是消磨时光罢了,他和善有礼,做着己所能及的事情,去和文明世界的障碍交涉。
塔蒂是沙俄时期驻法大使的孙子,为了逃避接管父亲的画框装裱店,他选择了从事演艺事业。他早年是个颇受欢迎的歌舞杂耍表演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投身电影事业,拍摄的首部作品是一部关于邮差工作的短片,此后的长片《节日》(Jour de Fête,1949)依然讲述了邮差的故事。《于洛先生的假期》让于洛这个角色蜚声国际,此后,《我的舅舅》一举夺得戛纳的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然而接下来的三部电影在资金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让他背负债务,成绩也并不如前,尽管这段低谷让他塑造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主人公在面对残酷社会时,变得更加无畏和激进。
我爱于洛先生。因为他希望世上没有伤害,他既不制造伤害,眼里也看不到伤害(只要有可能)。他没有原谅冒犯他的人,那是因为他压根没有感到被冒犯;面对粗鲁的面孔时,他礼貌地点点头,试着表现出兴趣,然后敬而远之。遇到突发事件时,他竭尽所能去帮忙,比如用双脚堵住草坪的裂缝,好让鱼嘴喷泉继续喷水。我想,他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每个早上出门四处闲逛,对路上遇到的那些趣事心存感激。如果说他在告别房东女儿时心里有些伤感,他也并没有让我们知道。
“我弟弟需要的是一个目标。”阿佩尔夫人宣称,而那恰恰是于洛最不需要的。他只想独自一人,闲逛,欣赏,不赶往任何目的地,或许也无处可去。让—吕克·戈达尔曾经说,“电影不是站台,它是一列火车。”我从前一直读不懂这句话,直到于洛先生对我揭示了它的含义。旅途充满了欢乐,而悲伤埋伏在终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