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诅咒之塔

  固若金汤、战备充足的阿卡是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的最后据点。当这座城市于1291年陷落时,基督徒历时二百年的圣地征战走向了血腥的终结。罗杰·克劳利以他惯有的华丽语言和直观叙事,记述了阿卡所承受的凌厉打击——火药时代之前最猛烈的狂轰滥炸,使这座曾冠绝地中海的城市化为一片废墟。诅咒之塔即此次围攻战的焦点所在。作为十字军防线上的最后一关,这座塔楼的得失象征着旧世界的瓦解和新时代的来临。克劳利的叙事基于法医取证式的研究成果,并大量采用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十字军时代那些戏剧性的结局有着精彩的分析,为理解世界历史上这一关键转折点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历史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久居伊斯坦布尔,并对土耳其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这使他拥有对地中海的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前折页
文前辅文
文前彩插
文前辅文
致谢
地图
序曲 诅咒之塔
第一章 天国复立
第二章 尼罗惨案
第三章 双雄对决
第四章 埃及狮王
第五章 小犬吠獒
第六章 征讨敌国
第七章 求战心切
第八章 红篷大帐
第九章 “电闪雷鸣”
第十章 偷袭敌营
第十一章 求和未成
第十二章 看这伤口
第十三章 悲惨时日
第十四章 “一无所有”
尾声 蛇之居所
圣地十字军运动简要大事记
阿卡陷落之实证考
关于人名的说明
参考书目
注释
图片来源
索引
后折页
封底

前言

  1291年的春天,一支浩荡的大军正在向阿卡(Acre)城进发,这是穆斯林势力在圣地(Holy Land)与十字军交手以来所集结起来的最大规模军队。综合所有史料的记载,这支气势如虹、集结起千军万马的雄师,连同他们的帐篷、行李、补给,如一道洪流,冲向基督教势力在圣地最后的立足之处,志在发起全力一击。
各路部队从中东各地前来会合,他们分别来自:南面500英里之遥的埃及;从黎巴嫩开始一直延伸到叙利亚北方,远至幼发拉底河之畔,伟大的城市开罗、大马士革和阿勒颇。这些地区的军事资源都齐集一处。其中的精英力量是来自遥远的黑海之滨、讲突厥语的奴隶武士。这支大军不仅包括骑兵、步兵和专门的后勤部队,还有狂热的志愿者、毛拉和托钵僧。这场征战已经激发起一股圣战狂热,以及一股带有不诚之嫌的赏金热。
一派雄壮威武的军容之中,各式各样的服饰装束、机关器械和戎装护甲引人注目:气派不凡的埃米尔头裹白巾;步卒们头戴锥顶铁盔,身着连环锁甲和皮鳞外套;骑兵们则佩带短弓,他们的骏马披着彩色的布,鞍座上绣有纹章徽记;骑在骆驼上的乐手们击鼓奏乐,号角连连。金旗之下,是五花八门的兵器:钉头锤、标枪、长矛、利剑、攻城弩、石弹、用于制造希腊火(Greek fire)的石脑油和土罐油掷弹(clay grenades)[1]。精疲力竭的牛群拖拽着满载木材的货车负重前行,这些木材来自黎巴嫩的群山之中,在大马士革的作坊里被制作成弩炮(catapult)的预制构件。弩炮在伊斯兰世界被称作投石机(manjaniq),而对于欧洲人来说则是配重式投石机(trebuchet)[2]。轰鸣作响、缓慢前进的大车群所运载的这类武器,其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一些器械的尺寸尤为巨大,专门用来击碎阿卡的城墙。它们代表着火药时代到来之前最具威力的炮兵武器。

精彩书摘

  第四章 埃及狮王
一百五十年以来,中东的伊斯兰世界在面对蛮不讲理闯入巴勒斯坦海岸的法兰克人时,由于内部的四分五裂而无法团结一致,除了萨拉丁统治的时期算是少见的例外。阿尤布王朝的统治者可能谈论过圣战,但只是嘴上说说,少有实践,而与欧洲进行长途贸易所带来的物质利益却凌驾于任何想要结成统一战线进行圣战的号召之上。更有甚者,十字军国家早已在大体上被吸纳进联盟与调停模式之内,这种模式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大行其道。随着拜巴尔及其所属的来自亚洲大草原上的突厥民族的横空出世,世道也随之改变。
拜巴尔属于皈依伊斯兰教的第一代突厥人,他曾在曼苏拉浴血奋战,救埃及于水火。在1260年10月返回这个国家时,他带来了更强硬的意识形态:恪守他对一位正统逊尼派哈里发的承诺,将埃及与叙利亚统一在战争的大旗之下。随着蒙古人带来的毁灭,伊斯兰世界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他现在开始团结穆斯林民众,力抗东方与西方的劲敌——蒙古人和法兰克人。他心无旁骛、独断专行且又如同苦行僧一般打造出一个新的伊斯兰帝国。
他抵达开罗后所遭遇的是一片惊恐不安。这座城市的人民原本期待看到忽都斯在一场高奏凯歌的队列中入城,不想却面对了又一轮腥风血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苏丹之位再次易手。对于正统的伊斯兰世界来说,突厥人是外来者——潜在的篡位者——而拜巴尔正是通过暗箭伤人和操纵选举而上位的。这里的人民胆战心惊,唯恐一切又回到13世纪50年代,马穆鲁克在那时给开罗街头带来了混乱、暴力和恐惧。拜巴尔迅速行动起来以平复他们的疑惧。他减税降费,并着手把自己塑造为一个合法的逊尼派统治者形象——萨拉丁和阿尤布王朝的继承人。他上马虔诚的宗教工程——兴建清真寺、创造就业机会,并且在饥荒的时候赈济灾民。他修复了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Dome of the Rock)清真寺和阿克萨(al-Aqsa)清真寺,以及开罗荒废已久的大阿扎尔(al-Azhar)清真寺,并认真地培养宗教阶层。他目光远大,同时又冷酷无情。他采取手段使自己在刺杀事件中的同谋被边缘化,拆除了忽都斯的陵墓以防那里成为圣地。他通过文字和图像向世人的心中投射自己的个人崇拜。他的纹章符号即狮子,出现在硬币上和公共建筑——大门、堡垒和桥梁——的正面。这头狮子举起右爪,作势欲扑,或者是做出用爪子碾碎一只受困老鼠的举动,而老鼠喻示伊斯兰教的敌人。
拜巴尔扮演起一位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领导者的角色,恢复了逊尼派哈里发的世代相传;末代哈里发已经在巴格达被杀,但拜巴尔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他的一位后代,并向其宣誓效忠。这位哈里发也投桃报李,在庄严的仪式上册封拜巴尔为普世苏丹。头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黑色头巾,身着紫罗兰色长袍,被受赠旗帜、宝剑和盾牌,拜巴尔承诺要征收公正的税负,重塑哈里发的古老荣耀,并发起圣战。在当时阿拉伯历史学家的笔下被称为突厥苏丹国的政权也因此被赋予了合法性。不久之后,这位哈里发便受到怂恿,带上一支小部队开始了收复巴格达的自杀性使命,结果很快就被蒙古人不费吹灰之力地消灭。接任的哈里发实际上是一个傀儡,而后哈里发的延续便将渐渐与马穆鲁克王朝的苏丹传承融为一体。
建设一个军事化强国是拜巴尔的头等要务,他雷厉风行地进行着这项工作。第一步是加强埃及的防卫。此前路易九世发动的十字军东征令人刻骨铭心,沿海要塞、瞭望塔楼以及疏浚体系都破土动工,以确保尼罗河有充足的防御工事,而下一步就是将大马士革以及其他城市被蒙古人夷平的城墙重新修建好。充实马穆鲁克军团少不了军事奴隶的输入,这就需要来自黑海那边的定期船运;从13世纪60年代起,身为基督徒的热那亚人承担起这项任务,他们所提供的这些人力资源将注定在今后岁月里与他们的教友为敌。
与此同时,拜巴尔着手对军队进行结构性改革。奴隶身份的马穆鲁克说的是突厥语,主要在他们的军官指挥下行动,以本族语言交流。拜巴尔建立起一支由大约4000名马穆鲁克武士组成的核心部队,其中的一些是他直接管辖的精英部队,其他的则由他手下的埃米尔统领。另外还有一支出身自由民的骑兵部队。与这些部队并肩作战的就是步兵,主要来自叙利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训练不足的志愿兵。尽管他的敌人经常高估马穆鲁克军队的总体规模,拜巴尔还是能够为特定的战役行动召集起多达4万名作战人员的部队。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诅咒之塔:阿卡之战与十字军运动的终结
作者:[英] 罗杰·克劳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86902
豆瓣评分:8.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