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明暗之间:鲁迅传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展开论述。
作者旨在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通过对大时代氛围的捕捉还原鲁迅的内心变化,从而品鉴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的背后故事。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在“斗士鲁迅”的形象背后描绘出生而为人的种种具体困境,以及从这种困境中生长出的悲壮勇气。

编辑推荐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沉浸式闯入觉醒年代,跟随大先生遍历2国9城
★域外视角呈现世界的鲁迅,放下既定标签,瞩目真实人性,揭示勇士背后的脆弱、犹疑
★大家小书,东大教授面向大众读者描绘鲁迅肖像,重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评叙兼顾,追溯名作诞生的秘辛,分析作者的隐晦深意,重温经典文学的魅力
★深入展现生活细节,完整呈现多面而矛盾的鲁迅,反观我们自己生而为人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简介

  丸尾常喜(1937—2008),生于日本九州熊本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曾在大阪市立大学师从鲁迅的及门弟子增田涉攻读中国文学专业硕士课程。历任北海道大学助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文学部教授、大东文化大学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等。著作有《“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鲁迅〈野草〉研究》等,译著有《鲁迅全集(第2卷)》《彷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丸尾常喜是日本战后第二代鲁迅研究者,也被誉为日本战后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开辟出了与竹内好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研究。他对鲁迅的研究,被誉为竹内好“竹内鲁迅”、丸山升“丸山鲁迅”之后的“丸尾鲁迅”。

目录

插图
序章
绍兴
故乡
家族
读书
变故与没落
南京
“洋务”之学
“变法”之风
日本
思想的熔炉
仙台与医学
结婚
《新生》
杭州、绍兴
归国者
辛亥革命
北京之一
“辛亥”之死
《新青年》
《狂人日记》
《故乡》前后
《阿Q正传》
北京之二
《彷徨》
1925年
“三一八”事件
厦门、广州
孤岛
革命的策源地
上海
“且介”文学

后记

媒体评论

  读丸尾先生的书有一种亲切感,他的鲁迅研究专著给人以思路、观点、方法上的启示,而这本《明暗之间——鲁迅传》则是面向大众写作的,简洁描绘了鲁迅的生平与文学,也深入触达了鲁迅的思维结构和精神世界。我们在进行鲁迅研究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神话鲁迅”的包袱,而外国学者没有这样的包袱。鲁迅是需要隔开一定的距离去看他的,丸尾先生的这本传记,提供了你我中间的鲁迅这个伟大“普通人”的心灵肖像。——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每个热爱鲁迅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鲁迅。鲁迅活在人们心中,就意味着他有无数个分身。丸尾心中的鲁迅拥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与你心目中的鲁迅有哪些不同?这位日本鲁迅研究的重要学者,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我相信,在这本鲁迅传里,你将与一位有些陌生的鲁迅相遇,而在相遇之后,你对鲁迅的理解将会有所加深;同时,你也会结识一位温厚的异国长者,借助他的眼光,进入我们的一段历史。——孙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书原版乃是一本面向日本大众普及中国思想人物的传记。
丸尾常喜先生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留下了“丸尾鲁迅”的美誉。他紧贴大历史深度阐发鲁迅文学的思想意蕴,从社会史和民俗视角瞭望小说世界的奥妙,关注历史中人的命运,由此得以照见深深浸透在中国民间土俗世界里的鲁迅之存在。他的观察方法和研究姿态独树一帜而备受中日两国学界赞誉。
本书虽为作者的早年著作,但一样体现了上述风格。以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和寂寞而呐喊反抗的精神为主线,基于确凿详实的传记资料,用简约内敛的文字镂刻鲁迅的文学生涯,实乃一本出自专家之手而足可信赖的普及读物。——赵京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无论彷徨于明暗之间,或者往复在鲜花和腐土,丸尾常喜先生笔下的鲁迅虽然“仿佛心里有鬼似的”,不时“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地火”依然在运行,“夜正长,路也正长”,他的心最终还是指向了“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彩书摘

  故乡
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农历八月初三),鲁迅于浙江省的绍兴降生。清朝光绪七年,也就是日本的明治十四年。
绍兴旧时以“会稽”之名为人所知。据《史记》所载,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成功后,曾在此地的苗山会见诸侯,评定众人功绩,这座山因此也叫作“会稽”(稽,为计量之意)。传说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舜诛杀,大禹对此深感悲痛,东奔西走13年,奋发治水,即使经过自家门前也不曾踏入半步。相传大禹殁于此地,如今在会稽山北麓仍留存着大禹陵和大禹庙。春秋时期,这里曾作为越国的都城名留史册。传说越国是大禹的后裔建立的国家。越王勾践在与吴王夫差的战争中失利,被围困于会稽山,他忍辱负重向吴国投降,与妻子、臣子一同成为囚奴,服苦役三年。勾践获得赦免并回到祖国之后,早晚舔尝苦胆,体味耻辱,韬光养晦20年,终于达成了复仇。如今这个故事演化为“卧薪尝胆”“会稽之耻”等成语。
“绍兴”之名始于南宋初年。宋高宗遭到女真族的金军追击,一路南下经过这个自唐朝以来被称为越州的地方,沿海路从宁波逃至温州。金军一撤退,宋高宗便立即折返并将此地作为行宫(建炎四年,即1131年)。此时,宋高宗从“绍祚中兴”(继承大统,再度振兴)中取“绍兴”二字改元为“绍兴”,越州之地也因此改名为绍兴。尽管此地作为行宫的时间十分短暂,宋高宗不久便移居杭州(临安),但此地“绍兴府”的名称基本上一直延续至清朝,成为统辖会稽、山阴、余姚、萧山等八县的行政区。绍兴城的东半部属于会稽县,西半部属于山阴县。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府制,会稽、山阴两县合并为绍兴县,这便是今天的绍兴市了。
然而,南宋的绍兴年间(1131—1162)正是北上抗战派将领岳飞遭求和派的秦桧所杀的时期,南宋与金缔结屈辱性和约,宋朝势力被牢牢封锁在中国南方。或许是基于这个理由,鲁迅并不喜欢绍兴这个名字,而是常用会稽、越等古称替代。鲁迅在晚年书信中提到的“‘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身为越人,未忘斯义”一句(《致黄平荪》,1936年2月10日),便是例子。信中引用的是明朝末年绍兴人王思任的一句话。明末,南京落入清军手中时,明朝宰相马士英逃至浙江,王思任写信给马士英谴责其怯懦,说:“夫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污纳垢之地也。”绍兴沦陷后,王思任拒绝投降,绝食而死,是一位刚毅不屈的读书人。鲁迅在其文章中曾数次引用这一句。自古以来,绍兴诞生了诸多才俊,譬如后汉的唯物主义者王充,唐代诗人贺知章,宋代诗人陆游,明代画家徐渭,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画家赵之谦和任伯年,等等。其中,黄宗羲、朱舜水二人的出现,格外体现出大禹和勾践的风度气派。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期,浙江东部,即整个宁波、绍兴地区是抵抗清军的一个据点。明朝兵败后,黄宗羲和王思任等一样没有屈服,而是作为明朝遗民,著成了批判封建制度及思想的《明夷待访录》。朱舜水(同时也是余姚人)则流亡日本,对日本水户学派的形成影响至深。清朝末年,绍兴革命家辈出,下文提及的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等均来自绍兴,这与此地的这种传统不无关系。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明暗之间:鲁迅传
作者:[日] 丸尾常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ISBN:9787208171831
豆瓣评分:7.7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