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灯塔船

  《灯塔船》是西格弗里德·伦茨最脍炙人口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艘灯塔船上的船员与一伙劫船逃犯英勇搏斗的故事。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同时寓意深刻,富于哲理,虽然表面上很像惊险小说,实际上却是一篇反映德国乃至欧洲20世纪50年代社会状态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战后的欧洲并非风平浪静,善良的人们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此书另包含《雷曼的讲述》《塞尔维亚女孩》《一种紧急的自卫方式》三部短篇。

编辑推荐

  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并称“德国文学三大家”
莫言深受影响、大力推崇的德国现实主义大师
代表作《德语课》跻身世界50大小说
用一部紧张刺激的劫船故事,映射社会现实,凸显正义的力量

作者简介

  西格弗里德·伦茨(1926—2014),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战后文学巨匠之一,也是德国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作家,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称“当代德语文学三大家”。伦茨出生于东普鲁士,曾短暂参加过二战,战后在汉堡大学攻读哲学、英国文学和文学史,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他的作品被译介到近30个国家,被译成22种语言,总销量超过2000万册,为他赢得多种荣誉,如不莱梅文学奖、歌德文学奖、托马斯·曼文学奖、德国书业和平奖,以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等。代表作有《德语课》《灯塔船》《面包与运动》《楷模》《家乡博物馆》等

目录

灯塔船
雷曼的讲述或我的市场曾经如此美好
塞尔维亚女孩
一种紧急自卫方式
译后记
译者简介:
注释

媒体评论

  短缺的年代是最美好的年代;在过剩的年代,幻想就会死去,没有什么要求我们思考、冒险、做没有把握的事。——西格弗里德·伦茨
伦茨和格拉斯,他们对我的吸引力比德国这个国家对我的吸引力还要巨大,如果能见到他们,我想这会成为我隆重的节日。——莫言

前言

  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是德国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也是德国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作家,在当代德国文坛的地位仅次于伯尔和格拉斯。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七日,伦茨出生于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城,父亲是海关官员。他在法西斯统治下度过童年时代。一九四三年中学毕业后被征入伍,当了一名海军士兵。在纳粹军队溃败时逃往丹麦。战争结束前夕,他在丹麦的森林里度过一段时期。战后,他到汉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哲学。一九五〇年任《世界报》副刊编辑。一九五一年起成为职业作家,定居在汉堡。这个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成为他许多小说的创作背景。
一九五一年,他的《空中有苍鹰》问世。这部中篇小说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逃犯在芬兰边境被边防军打死的故事。小说发表后,引起文学界的重视,次年荣获莱辛奖。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后,创作欲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推出一批有影响的佳作,其中有描写一个德国上校重访非洲战场、受到良心谴责的小说《与影子的决斗》(1953),还有描写一个老潜水员因担心年老失业而涂改证件上的年龄、终被辞退的中篇小说《激流中的人》(1957)。一九六八年,他推出了长篇小说《德语课》。这部作品取材于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的真实事件。作者不以第一人称出现在小说情节的主线之中,而是让一个少年犯被罚写作文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他的父亲是一个警察,他在作文中叙述了他父亲盲目执行纳粹的命令,对一个在战争中救过他性命的画家进行迫害的罪恶行径。小说以传统的叙述手法,剖析和批判了长期被作为“德意志品质”来宣扬的“忠于职守”的思想,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激发人们对被纳粹践踏的公民义务进行反思。《德语课》使伦茨一举成名,同时也使伦茨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一九七十年代,伦茨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针砭时弊,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主题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长篇小说《楷模》(1973)是他这一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叙述了三个教育工作者着手编写教科书的第三章《传记与榜样》,四处寻找可以编入书中的“楷模”,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小说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找不到楷模的事实,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另一部值得称道的小说是《家乡博物馆》(1978),写一个地毯工人看到过去的纳粹州长被选为家乡博物馆的馆长,怒不可遏,亲手把博物馆付之一炬,表示他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怀疑。
伦茨是一个多产的作家,除了创作长、中篇小说,他还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以及剧本和广播剧等,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各异,意蕴深远。如短篇小说集《苏莱肯村曾经如此多情》(1955),是他给妻子描绘童年情景的二十个故事,取材于家乡吕克的童话和轶闻,大多荒诞怪异,充满讽刺意味。按照许多读者的看法,这些“乡土小说”是伦茨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伦茨在后记中说:“我的故乡可以说是在历史的背面,它没有产生过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没有产生过旱冰运动冠军或者总统。相反,在那里能找到的是人类社会不显眼的金子:伐木工、农民、渔民、领实物津贴的工人、小手工业工人和扎扫帚的人。他们与世无争,不急不躁,相安无事地过他们的日子……这个集子所收的故事和小品就仿佛是对马祖里人心灵的探索……”伦茨就是这样把他的家乡作为小说中的现场,并以此为立足点,以文学手段展现社会的各个细节。在德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伦茨的短篇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伦茨的其他短篇小说集还有《雷曼的讲述》(1964)、《汉堡人物》(1968)、《被嘲笑的猎人》、《败兴的人》(1965)、《爱因斯坦在汉堡横渡易北河》(1975)等。
伦茨在创作上深受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明威等人的影响,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创作的启蒙老师,他的处女作《空中有苍鹰》就明显地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艺术色调。他的《被嘲笑的猎人》使人联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写作方法。当然,伦茨在创作上也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大多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避免使用异乎寻常的新奇的文体手段。他的作品的主题往往通过历史的影射、历史的联想和历史的回忆显现出来,在一定的程度上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问题。
收入本书的《灯塔船》(1960)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部小说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迷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至今在德国仍长销不衰。小说描写了一艘灯塔船的全体船员与一伙罪犯英勇斗争的故事。事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过了九年的一个秋天。一艘作为航标使用的灯塔船停泊在波罗的海海面上。一天清晨,船员们发现远处海面上漂着一艘摩托艇,船长弗莱塔克立即派两名船员乘救生艇去营救。然而救上船的三个人竟是负案在逃的罪犯,他们抢劫了邮局,正受到警方的通缉。这三人登上灯塔船后凶相毕露,强迫船长命令船员把他们的摩托艇修好,以便逃之夭夭。船长考虑到他们持有武器,不主张蛮干,以避免船员无谓的牺牲。他的决定得不到船员和他儿子的理解,他们以为他胆小怕事,不敢与匪徒们斗争。为了逮住这伙穷凶极恶的罪犯,他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干起来,结果一名船员被杀害。船长反对他们的做法,他们却以为船长想和匪徒们妥协。这时,一名匪徒被厨师刺死,另外两名匪徒胁迫船员起锚开航。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绝不让灯塔船离开岗位。最后,他舍身忘己,挺身向敌人的冲锋枪迎去。匪徒开了枪,他中弹倒地,其他船员一拥而上,乘机逮住了匪徒。
《灯塔船》的情节波澜迭起,环环相扣,动人心魄,很像惊险小说。其实,它是一篇反映德国乃至欧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状态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通过灯塔船遇盗展开的一场劫船与反劫船的斗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战后的欧洲并非风平浪静,善良的人们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忘恩负义分子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一个人只要胸有正气,目标明确,不盲目行动,即使赤手空拳也能战胜暴力。小说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在结尾中,弗莱塔克父子的对话耐人寻味:“一切都正常吗?”“一切正常。”这两句对话表明作者对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抱乐观态度,并把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希望寄托在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一代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生发联想的广阔天地。

精彩书摘

  他们长年累月驻守在游移不定的沙洲旁。战后九年来,他们这艘系着长长锚链的船,一直停泊在灰蒙蒙的海面上,像座火红的小山矗立在那儿,船体上布满了贝壳,长满了海藻。无论是在波罗的海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潮位很低的盛夏,还是在波涛汹涌、冰块冲击船舷撞成碎块的寒冬,他们的船除了送船坞短期维修外,总是停泊在那儿。这是一艘旧的备用灯塔船,战后经过重新装备,被派到这儿来,为过往船只指明航路,免得它们撞上游移不定的沙洲,闯进布有水雷的海域。
九年来,灯塔船的桅杆上高悬着黑色的圆球,这表明他们一直在坚守岗位。九年来,信号灯的灯光来回扫射,掠过漫长的海岸和夜色笼罩的海面,一直照射到那些小岛上;这些小岛灰蒙蒙的,又扁又平,像船桨似的突现在天际。如今,水雷已经排除,航道可以安全通行了。再过十四天,这艘旧灯塔船就要被拖进港内,这是他们最后一班岗了。
这最后一班岗应在冬季风暴来临之前结束,到那时,狂风卷起滔天巨浪扑进海湾,汹涌的波涛冲刷陡峭的沿岸,抛下海带、冰块和箭状的海草,平坦的海滩上像铺上了一层痂皮。但在风暴来临之前,漫长的海湾外,波罗的海一片平静,海面上轻波荡漾,海水变得湛蓝湛蓝。这是捕鱼的好季节:背部长着虎皮纹的鲭鱼成群结队地贴着水面游过,鳟鱼纷纷向闪光的诱鱼器游去,鳕鱼牢牢地钻进海底渔网的网眼里,像是被一支猎枪射进去似的。这时候也是近海航行最紧张的季节,敦实的机帆船、风帆船和多桅帆船装载着年内最后一批货物——坑木或经过粗加工的厚木板——从芬兰顺流而下,一直开进它们的冬季避风港内。在冬季风暴来临前,漫长的海湾口和小岛之间的海面上,总是挤满了船只。从灯塔船上放眼望去,可以看到这支船队响着隆隆的马达声,颠簸着,费力地在眼前驶过,驶向地平线后面的安全港。船只消失后,海鸥接踵而来,起初只是零星地飞来几只笨重的黑背鸥,到后来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呱呱地叫着,有的在灯塔船上空盘旋,有的在灯塔船的桅杆上栖息,也有的飞落在映着灯塔船淡红色倒影的水面上。
他们开始值最后一班岗的时候,海面上一片空荡荡的,几乎看不见摇摇晃晃的船只。只是偶尔有几条掉队的小船匆匆驶过,消失在地平线上。现在,在灯塔船上,他们只能看见早晚各一班的白色火车渡轮溅起的白色泡沫,驶向小岛后面,有时也能看见笨重的货轮和船体很宽的渔船满不在乎地从灯塔船旁驶过。
这天早晨,天空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系着长长锚链的灯塔船懒洋洋地躺在那儿,船身在颠簸动荡。涌来的海流堵在船体旁,海面上泛起一团像硫磺似的黄绿色的微光。一群灰鸭拍打着翅膀,嗖的一声在船边掠过水面,飞向海岛。每当轻柔的海浪把船身微微托起时,锚链摩擦作响,链孔里也发出喀喀声,听起来就像用撬棍从木箱上拔起锈钉发出的声音。滚滚而来的海浪拍击着船尾。一股宽涌的泛起泡沫的水流从海湾内一直伸向外海,宛如一根白色的血管,里面漂荡着海带、缠着海藻的木块、野草、软木塞和一只上下晃动的瓶子。这就是他们在值最后一班岗的第二天早晨。
弗莱塔克打开了舱门,抬头朝瞭望台望去。瞭望台上的那个人一直举着望远镜,他缓缓转动身子,只是转动他的上身和他的腰部,并没有移动他的双脚,仿佛他的双脚被铆死在甲板上似的。弗莱塔克一看就知道,海上没有发生什么事。他走到雾蒙蒙的舱外,透透清晨的空气。他是一个老水手,脖子细长,面孔瘦削,一双明亮如水的眼睛老是泪汪汪的,好像忆起了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而在流泪。他身材矮小敦实,背有点佝偻。不过看得出来,他是一个身强力壮的人,他过去有力气,至今仍然有力气。他的手指粗糙,腿是罗圈腿,好像他小时候有人让他在浮桶上骑过似的。他在当灯塔船的船长之前,曾领着一艘船,一直往南跑到地中海东部地区,在这条倒霉的航线上跑了十六年。从那时起,他养成了一种习惯:总爱叼着半支熄灭了的纸烟在嘴里转来转去。吃饭的时候,他才把这半支烟小心翼翼地搁在盘子旁。
此刻,他背靠着舱门,把那半支熄灭了的纸烟在唇间动来动去。他朝海岛那边眺望,目光掠过伸向外海的那股泛起泡沫的水流,然后又望望沉船示警浮标,在浮标旁,一艘战时沉没的船在水面露出几根桅杆。就在他这样站着时,他发觉身后的门打开了。他头也没回就往旁边挪了一步,因为他知道开门的就是他儿子,他正在等他呢。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灯塔船
作者:[德] 西格弗里德·伦茨
译者:赵燮生 / 朱刘华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52889
豆瓣评分:8.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