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中亚纪行

  《中亚纪行:克什米尔、小土伯特和中亚诸地》辑录了13-19世纪多国探险家在中亚奥克苏斯河流域、巴达哈伤、克什米尔、拉达克等地的旅行日志、信函和感悟随笔,内容极为丰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19世纪欧洲探险家们自里海以东、西伯利亚以南,涵盖克什米尔,印度河上游诸地,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阔地域的一手考察资料,包括生态环境、河流分布、山脉走向、道路交通、城市布局、防御工事、物产状况以及人文风俗等方面。

作者简介

李郁瑜(1988- )女,博士,新疆阿勒泰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亚社会史。硕士毕业论文《“想”与“考虑”、“认为”、“觉得”的辨析及教学——基于语料库调查的易混淆词语辨析》被评为2013年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著有论文《试论篇章语言学在汉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从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看第二语言教学》《从“道不可言”看人类语言表达的困境》《从语言和思维的角度解读萨丕尔的语言观》等。

目录

译者序001

第一章中亚的国家001
第二章马可·波罗在中亚012
第三章近代探险034
第四章维涅的克什米尔之旅040
第五章克什米尔谷地和太阳神庙废墟、遗址057
第六章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城市、郊区,披巾和居民068
第七章斯卡杜及印度河上游084
第八章拉达克之行101
第九章罗伯特·肖的旅程115
第十章喀拉喀什河之行126
第十一章滞留在边境143
第十二章前往叶尔羌的旅程161
第十三章叶尔羌见闻191
第十四章喀什噶尔之行208
第十五章滞留在喀什噶尔224
第十六章重返叶尔羌251
第十七章穿越喀喇昆仑山口,结束旅程269

后记:征服希瓦287
人名、地名中英对照292
译者后记310

精彩书摘

  《中亚纪行:克什米尔、小土伯特和中亚诸地》:
“中亚”这个名称反映出其在地理上的特征,即位于大陆的中心。但我们很难对其边界进行精确界定,姑且将其视为一片浩渺无垠的广阔区域。在这片区域的西边分布着咸海(Aral)、里海(Caspian)以及众多难以逾越的山脉;南部包括印度河(Indus)、恒河(Gangers)支流流域,以昆仑山(Ktien-lun)、喜马拉雅山(Himalaya)为界;东部是广大的戈壁、荒漠,还有注人中国诸水系的河流。如果以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和北京(Peking)为起始点画一条直线,再连接科摩林角(Cape Comorin)与北冰洋(the Polar Sea)画另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会点就是中亚的中心,同时也是欧亚大陆的中心。
这里深居内陆与世隔绝,但同时又是雅利安人(Aryan)的故乡。我们知道,印度人(India)曾被来自高原上的部落所奴役。在传说中,这些部落来自欧洲,被称为“雅利安人”。他们不断迁徙、游牧,后来迁居至奥克苏斯河(Oxus)与锡尔河(Jaxartes)流域——也就是后来中亚地区诸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显要的区域。奥克苏斯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广阔地域被波斯人称为“特兰索赫尼亚”(Transoxania),阿拉伯人则将其称为“马维兰纳赫尔”(Mawarannahr)。毫无疑问,原始先民的外貌会受到生活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地三面环山,海拔不低于18000英尺,西边就是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the table land of Pamir)。帕米尔山脉自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Karakorum)和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的交会处向北延伸,将塔里木盆地与奥克苏斯河、锡尔河流域分隔开。帕米尔高原难觅沃土,除了沙石就是风雪,只有在夏季的时候才有少得可怜的牧草——即便是那点可怜的牧草,也得走好几天才能看到。高原之上完全是一片苦寒之地:牲畜找不到食物充饥,旅者找不到甘泉润喉,即使是夏季也会突然出现能在数小时之内毁灭一切的飓风。
在亚洲早期的历史记载中,几乎寻不到关于这片区域的只言片语。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军队也只到过中亚的西部和南部边境,并没有穿过这片区域,也没有带回一点儿有价值的信息。毋庸置疑,鞑靼人(Tartar)曾定居于此地。原始的交往活动也只限于特兰索赫尼亚同突厥语系各族群之间。“中亚”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多半是因为蒙古帝国的建立。成吉思汗(Genghis Khan)的子孙征服了这里,继而统治、经略这里。后来又被帖木儿(Tamerlane),以及他了不起的孙子巴布尔(Baber,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缔造者)所控制。后面发生的故事与西突厥汗国(western TurkestAn)的历史相类似:部落属民以血缘、宗教、风俗为纽带,重新联合在一起。成吉思汗的子孙各自统领一个汗国,从蒙古帝国中脱离出来,而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猜忌、暗杀、战争,直到一百年前才获得难得的平静。可是,近年来爆发的战争再一次将这平静打破。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中亚向探险家们打开了大门。
不管怎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关注,除了地理上的兴趣之外,更直接的目的就是领土。俄国(Russia)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逐步控制了中亚腹地,其势力范围甚至直抵帕米尔东北方的天山(Thian-Shan)山脉。自1867年开始,沙俄越过帕米尔高原,开始了对浩罕(Khokand)汗国的蚕食。英国则将目光投向中亚南部,从克什米尔(Cashmere)、拉达克(Ladgk)进行渗透,在事实上控制了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脉,以及叶尔羌河(YArkand river)与忽炭河(Khoten river)的源头。英、俄控制的这片区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同时也是通往中国的门户。因而这些来自北边的俄国商人以及来自南边的英国官员并没有浪费时间,他们的付出在当时看来也许收效甚微,对未来却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阿富汗(Affghanistan)以及一些散布在兴都库什(Hindoo-Koosh)山区的部落也受到英、俄两国的干涉。受突发的国内革命和武装冲突等因素影响,英、俄这两个强大的国家在中亚第一次出现了正面交锋。
最初的博弈以军事侦察为特点。这也许会导致或者说引发英、俄两个国家在亚洲政治霸权上的争夺(这正是两个国家的政治家们所期望的),至少会因政府和体系间的差别爆发尖锐的冲突。而冲突的根源就在于英、俄两个民族个性特点的本质上的不同。冯·海勒中尉(Lieutenant yon:Heller)撰文《中亚的俄罗斯人》(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公开声明了当前的局势: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是不甘于人后做个无名小卒的。他们的目标是征服处女地,并通过自由的进程创建出新的城市和城邦。但是,征服这些野蛮、半开化的部落需要技巧和手段。与其说是完成一项任务,不如说是在进行一项伟大的艺术创作。与之相反,俄国人完全采用军政管理手段推进其占领计划——这完全违背英国人的天性。在一系列军事殖民体制的作用之下,游牧的鞑靼人、卡尔梅克人(Kalmucks)、吉尔吉斯人(Kirghizes,依原文译,应当为哈萨克人)被并入俄罗斯帝国。他们开始交税、服役,并逐渐成为俄罗斯的属民。那些半个世纪以前还暴戾恣睢、为所欲为的苏丹(Sultan,生活在中亚、西伯利亚境内游牧民族的头领)后人转而出现在沙皇的军队里、议会中——而这不过仅仅用了25年的时间。
英国对印度的控制迄今为止仍然采用单一的强制性政策,即以强制性方式确保命令的执行以及政局的稳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运河铁路的修建、各个地区贸易的顺利进行以及当地居民对宗主国的忠诚统统通过强制性手段予以保证。被派往印度的英国官员都是些放逐者,他们只是这片土地的陌生人。这些外来的拓荒者从没忘记过自己的家乡。他们只是暂时生活在这里,从事贸易和农业生产活动。他们自己也承认,如果能够选择的话,他们对启发当地人的心智或是革除当地人的陋习没有一点儿兴趣。这些来自不同世界的民族,因为统治者的指令而杂居在一起;若非这些行政指令,他们不会产生丝毫的交集。
……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中亚纪行:克什米尔、小土伯特和中亚诸地 (中国边疆探察译丛)
作者:[美] 贝亚德·泰勒(Bayard Taylor)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6492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