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现代日本史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最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作。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自己的独到解读。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近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读者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编辑推荐

【美国日本史巨擘安德鲁•戈登代表性著作,了解日本的非凡巨著】

安德鲁•戈登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及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有着“当今美国日本史研究巨擘”的美誉。在这本奠定其大众影响力的经典通史中,他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日本史研究成果,完整解析了近200年的现代日本历史。全面彻底的研究、冷静客观的思考、精辟中肯的论述、亲切友好的文风……使《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远胜同题材其他作品,与赫伯特•比克斯的《昭和天皇:裕仁与近代日本的形成》、约翰•道尔的《拥抱战败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并立,成为美国主流读者群“理解当代日本不可回避的重要著作”。

【从德川幕府到福岛核危机,全景式展现日本200年现代史】

从19世纪初的德川幕府到2011年的福岛核危机,这部史诗般的历史著作全景式展现了日本200年的现代化历程,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艺术、外交事务,以及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日本社会其他层面的重大趋势。增订版更紧贴日本社会脉动,对旧版内容进一步扩充,加入了后小泉时代、修宪争论、雷曼事件、“3•11”灾难及其后续影响等重要事件。

【兼具深度与广度,一部全面且深入理解日本的“百科全书”】

本书兼具深度与广度,涵盖甚广,有类百科全书。在恢弘叙事的架构之下,详论200年中现代日本的政治发展、经济演化、社会变革、教育体制、生活方式、思想风潮等各个面向,是一部极其全面且深入的通史论著,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日本文明入门书。对于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日本发展脉络、理清东亚近代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难以抗拒的亲和力,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现代日本】

一改学术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刻板面孔,本书重视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亦力图更多地再现普通人的生活,描摹出日本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现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我们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众多*观点,打破看待日本的固有观念】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若干新观点:*“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概括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政治状况,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压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病因;进一步发展“跨战争”概念,强调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发展阶段,反对以“二战”结束和美军占领为历史断代界限。另外,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他将现代日本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跳脱中日视角,美国学者眼中的现代日本史】

将一本由美国学者撰写的日本史译成中文有什么意义?作为中国读者,我们或许更熟悉日本学者、大陆或台湾学者笔下的日本史,而作为拥有第三方视角的“旁观者”,安德鲁•戈登揭示出了许多容易被我们固有立场遮蔽的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人未能撰写一本周全的现代日本史之前,译介、阅读这样的一本翻译著作,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代日本史经典入门读物,新版再次升级】

自2003年初版以来,本书已成为欧美近百所高校的核心教科书,并持续修订,成为检验日本史研究进展的黄金标准,更被译成中文、日文和韩文等近20种语言,颇具全球性影响力。
中文修订版译自英文第3版,一直讲到2011年的“3•11”大地震及其后果,特别增加卡通、漫画及爱情旅馆等等主题,集中呈现近年来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全新成果。

【译文典雅准确、流畅优美,中文修订版隆重推出】
本书由台湾日本史研究学者李朝津翻译,译文典雅、准确、流畅,堪称“信达雅”的典范。中文修订版依照英文第3版全面增改,历时1年余逐字译校、审校,并经作者和译者亲自审定,由中信出版集团旗下新思文化以全新面貌重磅推出。

精彩书评

戈登的题材所描述的包括社会的动荡不安、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全球的联系。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挣扎过程在日本社会锐变中显露无遗,本书都撮要地描绘了出来。
——【约翰•道尔(John W. Dower,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历史学教授、《拥抱战败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作者)】

戈登在这本书中讲述的日本现代史,没有任何历史成见或是陈词滥调,并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日本历史的崭新论述。这本书并非教条式或武断式的。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日本现代史无可置疑的扛鼎之作。
——【洛丽•瓦特(Lori Watt,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历史系主任)】

安德鲁•戈登有着杰出的头脑和优美的文笔,本书论述精辟,文辞流丽。他令人信服地把日本史放在全球史的舞台上做考察。想了解近代世界史,就必须理解日本过往的历史。
——【诺埃尔•威尔逊(Noell Wilson,密西西比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现代日本史》至今仍是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无以伦比的入门书。本书实现了非凡学术性、阅读快感和适当篇幅的完美结合。与本书原有内容一样,新增的最后一章文字精彩,引人入胜。而且,这大大增加了本书的价值,不但为我们讲述了尽可能靠近当下的历史,也同样指明了我们前方可能遇见的未来。
——【肖恩•金(Sean Kim,马萨诸塞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

《现代日本史》是当前有关日本现代史和日本帝国的通识读本。作为日本劳工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戈登从日本民众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细节,尤其描绘了在日本工业革命及其后时期,工人等非精英阶层所深陷的艰难处境、面临的机遇,以及他们的奋起反抗。
——【乔治•谢兰德(George Kallander,雪城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安德鲁•戈登的《现代日本史》,是自《菊与刀》之后关于日本的首屈一指的杰作。
——【宫本熊二(原日本驻华大使,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会长)】

本书作者未囿于从美国看日本的立场,涵盖德川时代日本之“现代性”、“多样性”及“关联性”,描绘了日本社会在世界史中之独特性,跳脱传统刻板印象与迷思。……本书广度、深度并重,深具世界观,值得细读。
—— 【徐兴庆(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

本书是迄今同类体裁中无人能出其右的作品,作者戈登对过去二百年日本的历史,做了丰富详尽及引人入胜的分析。
——【《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

目录

表、图表 vii
增订版作者序 001
增订版译者序 005
第一版译者序 008
序言(英文第三版) 012

绪论:历史长河的绵延烙印 001
一、地理与气候 001
二、政治制度 003
三、早期对外关系 005

|第一部分|德川政权的危机

第一章 德川体制 014
一、统一天下 015
二、德川幕府的政治设计 018
1. 大 名 020
2. 天皇制度 022
3. 武 士 023
4. 村民及町人 025
5. 日本边缘人与日本 026

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会及经济的转变 032
一、17 世纪的昌盛繁荣 032
二、停滞与活力并存之谜 041

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 051
一、德川政权的意识形态基础 051
二、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 055
三、改革、批判及叛乱等各种思想 062

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 069
一、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 070
二、德川统治势力的瓦解 075
三、暗杀与协调的政治 081
四、幕府复兴、萨长反叛及国内动荡 084

|第二部分|近代革命:从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1868—1905)

第五章 武士革命 092
一、民族革命下的各种政策 094
1. 政治统一及中央官僚制度 095
2. 四民平等 098
3. 征兵令 101
4. 义务教育 102
5. 一君万民 105
二、富国强兵之道 107
三、开国进取 112

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参与和抗争 118
一、政治论述及其争论 119
二、自由民权运动 123
三、武士叛乱、农民起义及新宗教 132
四、妇女的参与 135
五、条约改正与国内政局 140
六、明治宪法 142

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146
一、地主与佃农 147
二、产业革命 150
三、工人队伍及工作环境 156
四、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164
五、文化与宗教 170
六、强化日本人的认同及一体命运感 176

第八章 帝国与国内秩序 182
一、帝国的进程 183
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脉络 198
三、国会政治的纷扰 202
四、民众抗争的年代 210
五、操控民族主义 217

|第三部分|日本帝国的兴衰

第九章 “一战”后的经济与社会 224
一、战时景气及战后衰退 225
二、地主、佃农及农村生活 232
三、城市生活: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238
四、社会变动中的文化回响 250

第十章 两次大战期间的日本帝国与民主 260
一、政党内阁的出现 261
二、议会政府的结构 266
三、意识形态的挑战 270
四、帝国民主主义的各种统治策略 274
五、日本、亚洲与西方列强 280

第十一章 经济大恐慌及其回应 295
一、经济及社会危机 296
二、打破瓶颈:国外新出路 302
三、走向新的社会及经济体制 311
四、走向新的政治体制 317

第十二章 战时日本 329
一、中日战争的扩大 329
二、往珍珠港之路 332
三、太平洋战争 337
四、总体战的动员 341
五、战争阴影下的生活 350
六、战争的结束 359
七、战争的责任及遗产 363

第十三章 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新出发点及延续的旧结构 366
一、忍其所难忍 367
二、美国的布局:非军事化及民主化 372
三、日本人的回响 379
四、逆转的过程 389
五、走向复苏及独立:另一个不平等条约? 391

|第四部分|战后与当代的日本,1952—2012

第十四章 战后经济及社会的转变 400
一、战后的“经济奇迹” 401
二、“跨战争”模式的社区邻里、家庭、学校及职场 409
三、战后的共同体验及一体化生活方式 414
四、分歧的持续与重组 422
五、维持社会的稳定及其变迁 427
六、社会安定及变迁下的各种意象与意识形态 431

第十五章 高度成长时代的政治斗争及其调解 441
一、政治斗争 442
二、调和政治 456
三、全球关联性:石油危机与高度成长的终结 471

第十六章 两极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国:20 世纪80 年代的日本 476
一、世界新角色及新冲突 477
二、经济:石油危机下的繁荣 488
三、政治:保守派的风光日子 493
四、20 世纪80 年代富庶中的社会与文化 499

第十七章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1989—2008 508
一、昭和时代的终结 509
二、社会分裂的阴影 513
三、第一个“失去的十年”的经济 523
四、自由民主党的衰落与复兴 532
五、评估改革、说明复苏 545
六、在亚洲与西方之间 548

第十八章 震荡、灾难及其后续:2008 年以来的日本 556
一、雷曼震荡 556
二、希望政治与迷惘政治 562
三、在衰颓的气氛中寻找意义 566
四、“3•11”灾难及灾后 571

附录 1885—2014 年日本历届总理大臣(首相) 589
注 释 593
参考书目 616

精彩书评

戈登的题材所描述的包括社会的动荡不安、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全球的联系。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挣扎过程在日本社会锐变中显露无遗,本书都撮要地描绘了出来。
——【约翰•道尔(John W. Dower,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历史学教授、《拥抱战败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作者)】

戈登在这本书中讲述的日本现代史,没有任何历史成见或是陈词滥调,并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日本历史的崭新论述。这本书并非教条式或武断式的。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日本现代史无可置疑的扛鼎之作。
——【洛丽•瓦特(Lori Watt,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历史系主任)】

安德鲁•戈登有着杰出的头脑和优美的文笔,本书论述精辟,文辞流丽。他令人信服地把日本史放在全球史的舞台上做考察。想了解近代世界史,就必须理解日本过往的历史。
——【诺埃尔•威尔逊(Noell Wilson,密西西比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现代日本史》至今仍是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无以伦比的入门书。本书实现了非凡学术性、阅读快感和适当篇幅的完美结合。与本书原有内容一样,新增的最后一章文字精彩,引人入胜。而且,这大大增加了本书的价值,不但为我们讲述了尽可能靠近当下的历史,也同样指明了我们前方可能遇见的未来。
——【肖恩•金(Sean Kim,马萨诸塞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

《现代日本史》是当前有关日本现代史和日本帝国的通识读本。作为日本劳工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戈登从日本民众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细节,尤其描绘了在日本工业革命及其后时期,工人等非精英阶层所深陷的艰难处境、面临的机遇,以及他们的奋起反抗。
——【乔治•谢兰德(George Kallander,雪城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安德鲁•戈登的《现代日本史》,是自《菊与刀》之后关于日本的首屈一指的杰作。
——【宫本熊二(原日本驻华大使,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会长)】

本书作者未囿于从美国看日本的立场,涵盖德川时代日本之“现代性”、“多样性”及“关联性”,描绘了日本社会在世界史中之独特性,跳脱传统刻板印象与迷思。……本书广度、深度并重,深具世界观,值得细读。
—— 【徐兴庆(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

本书是迄今同类体裁中无人能出其右的作品,作者戈登对过去二百年日本的历史,做了丰富详尽及引人入胜的分析。
——【《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

目录

表、图表 vii
增订版作者序 001
增订版译者序 005
第一版译者序 008
序言(英文第三版) 012

绪论:历史长河的绵延烙印 001
一、地理与气候 001
二、政治制度 003
三、早期对外关系 005

|第一部分|德川政权的危机

第一章 德川体制 014
一、统一天下 015
二、德川幕府的政治设计 018
1. 大 名 020
2. 天皇制度 022
3. 武 士 023
4. 村民及町人 025
5. 日本边缘人与日本 026

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会及经济的转变 032
一、17 世纪的昌盛繁荣 032
二、停滞与活力并存之谜 041

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 051
一、德川政权的意识形态基础 051
二、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 055
三、改革、批判及叛乱等各种思想 062

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 069
一、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 070
二、德川统治势力的瓦解 075
三、暗杀与协调的政治 081
四、幕府复兴、萨长反叛及国内动荡 084

|第二部分|近代革命:从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1868—1905)

第五章 武士革命 092
一、民族革命下的各种政策 094
1. 政治统一及中央官僚制度 095
2. 四民平等 098
3. 征兵令 101
4. 义务教育 102
5. 一君万民 105
二、富国强兵之道 107
三、开国进取 112

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参与和抗争 118
一、政治论述及其争论 119
二、自由民权运动 123
三、武士叛乱、农民起义及新宗教 132
四、妇女的参与 135
五、条约改正与国内政局 140
六、明治宪法 142

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146
一、地主与佃农 147
二、产业革命 150
三、工人队伍及工作环境 156
四、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164
五、文化与宗教 170
六、强化日本人的认同及一体命运感 176

第八章 帝国与国内秩序 182
一、帝国的进程 183
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脉络 198
三、国会政治的纷扰 202
四、民众抗争的年代 210
五、操控民族主义 217

|第三部分|日本帝国的兴衰

第九章 “一战”后的经济与社会 224
一、战时景气及战后衰退 225
二、地主、佃农及农村生活 232
三、城市生活: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238
四、社会变动中的文化回响 250

第十章 两次大战期间的日本帝国与民主 260
一、政党内阁的出现 261
二、议会政府的结构 266
三、意识形态的挑战 270
四、帝国民主主义的各种统治策略 274
五、日本、亚洲与西方列强 280

第十一章 经济大恐慌及其回应 295
一、经济及社会危机 296
二、打破瓶颈:国外新出路 302
三、走向新的社会及经济体制 311
四、走向新的政治体制 317

第十二章 战时日本 329
一、中日战争的扩大 329
二、往珍珠港之路 332
三、太平洋战争 337
四、总体战的动员 341
五、战争阴影下的生活 350
六、战争的结束 359
七、战争的责任及遗产 363

第十三章 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新出发点及延续的旧结构 366
一、忍其所难忍 367
二、美国的布局:非军事化及民主化 372
三、日本人的回响 379
四、逆转的过程 389
五、走向复苏及独立:另一个不平等条约? 391

|第四部分|战后与当代的日本,1952—2012

第十四章 战后经济及社会的转变 400
一、战后的“经济奇迹” 401
二、“跨战争”模式的社区邻里、家庭、学校及职场 409
三、战后的共同体验及一体化生活方式 414
四、分歧的持续与重组 422
五、维持社会的稳定及其变迁 427
六、社会安定及变迁下的各种意象与意识形态 431

第十五章 高度成长时代的政治斗争及其调解 441
一、政治斗争 442
二、调和政治 456
三、全球关联性:石油危机与高度成长的终结 471

第十六章 两极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国:20 世纪80 年代的日本 476
一、世界新角色及新冲突 477
二、经济:石油危机下的繁荣 488
三、政治:保守派的风光日子 493
四、20 世纪80 年代富庶中的社会与文化 499

第十七章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1989—2008 508
一、昭和时代的终结 509
二、社会分裂的阴影 513
三、第一个“失去的十年”的经济 523
四、自由民主党的衰落与复兴 532
五、评估改革、说明复苏 545
六、在亚洲与西方之间 548

第十八章 震荡、灾难及其后续:2008 年以来的日本 556
一、雷曼震荡 556
二、希望政治与迷惘政治 562
三、在衰颓的气氛中寻找意义 566
四、“3•11”灾难及灾后 571

附录 1885—2014 年日本历届总理大臣(首相) 589
注 释 593
参考书目 616

精彩书摘

【一、战争阴影下的生活】

在整个20 世纪30 年代,日本对华战争的规模不断升级,开支亦逐步扩大,然而大部分的日本人仍生活得相当优裕,物质无甚匮乏。从1937 年到1941 年,工业生产增长达15%,重化工业因为军事需求的关系,发展更为明显;公共讨论空间的确受到钳制,但文化生活仍颇为蓬勃而有生气。因此当日本领导人把日本内政外交带往一个新方向时,从个人的周围环境观察,大部分人民实无须怀疑其领导人的智慧。

正如上面所提及的,太平洋战争在1942 年发生逆转,日本开始陷入劣势,然而早在20 世纪30 年代末,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其实已逐渐浮现。在经济方面,1937 年以后的增长速度很明显地放缓,通货膨胀率在战前是6%,虽不理想,但仍在控制范围。然而1937 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通货膨胀率开始加剧,遽增至两位数;征税额亦在20世纪30年代下半叶急升;到1938年,军事开支已占去政府预算的3 / 4、国民生产总值的30%。如果与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的经济状况相比,日本的失衡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后数年中,其严重情况更是变本加厉。到20世纪40年代初,消费经济实质上已消失。为了严格掌握资源去向,纺织及其他消费工业绝无其他渠道可以取得任何原料及资本,总动员计划更迫使其设备转为战时生产服务。不过物价与工资管制产生意想不到的恶果,它迫使消费者、雇员及工人转向黑市求取所需货物及工作,最后导致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从1934年到1945年,日本实质工资下跌60%,而美国及英国同期的实质工资则上升20%,德国则是维持原状。到1944年初,当时各大都会仍未遭燃烧弹空袭,民间生活已经好几年陷入物资匮乏状态,政府亦实施管制。

这种每况愈下的情形可见于一个老板娘的平实回忆,她原来生活相当富裕,与丈夫在东京经营面包店。根据她的自白:

有一阵子我们只能买到一种上海(假)鸡蛋……它们不像真正的鸡蛋可以起泡沫,因此糕点也发不起来了,不过到后来也没法买到了,我们只好改卖三明治,其后糖又无法供应了。我们买来10条面包,能切多薄便多薄,由于买不到火腿肉,只好用鲔鱼作材料……不久,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连鸡蛋也买不到了,更不用说鲔鱼,我们只好放弃三明治生意……到后来,我们连烤面包的机器也给了军部,因为它们是铁制的……我们身边也没有多少东西剩下,飞机空袭又一天比一天紧,最后我们决定离开东京……我们门前中町的家是在3 月9 日那一天的空袭中被烧毁的……不过我们还算幸运,家里的人都在战争中活了下来。

当动员与战争的阴影逐步笼罩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时,日本的文化领袖却扮演着各色各样的角色。或是为自保,或是为不满时局,有些人便投入到艺术工作及非政治性活动中,借以逃避现实。著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1886—1965)致力于将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翻译为现代日语,约于1938 年完成。一些左翼学者亦由积极变为消极,转而翻译欧洲古典社会科学名著。久留间鲛造(1893—1982)就是在这时期开始编纂马克思著作辞典,最后完成这项巨细无遗的浩大文化工程,有类今天因特网时代的搜索引擎,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它是计算
机问世以前的产物。

有少数异议者虽未有互相交流,但各自企图躲过言论检查,发表其批判性看法。下面一首诗发表于1944 年,很明显未被当局检查出来,因此得以宣扬其和平主义观点:

抛弃生死之生
一只老鼠有若浮雕
挺立于热闹街道之中
俄然老鼠压得扁平一块
来往如织的
车轮
一起飞滚而来
像熨斗压向老鼠
把它熨得扁平
老鼠
一只的老鼠
不但老鼠没了,一只也没了
死亡阴影顿时销声匿迹
有一天,在熙来攘往的街道
只看见一块扁平之物
于阳光下遭受践踏与蒸烤

然而这首诗的作者究竟属于少数人,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多半热烈支持战争。他们加入政府主办的艺术家与作家团体,或是撰写文章,或是发表演讲,主张战争动员及革新是一个伟大任务,目的是“超克近代”。

战争爆发以后,思想界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批判现代性及西方文化,其努力到1942年7月达到高潮,亦即当时在京都大学所召开的“近代之超克”研讨会。日本国内不少著名学者聚首一堂,希望能把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与地缘政治学联结起来。在他们看来,思想工作其实是整个战争的一部分,应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圣战”尽一番力量。对他们而言,中国与太平洋战争有其“世界史的意义”,这意义不外乎“日本人的血与西方知性之间的相克过程,西方知识至今已形成一个体系,横行霸道,而日本人的浴血奋斗才是我们知性活动的真正原动
力”,与西方思想扞格不兼容,两者必须做殊死决战。正如在实际战争中,日本要解放亚洲,不要接受西方霸权;在文化战争中,亦要反抗近代性及西方,不要屈膝于西方的文化理想中。

“近代之超克”的支持者认为文化上的真正敌人是理性的“科学”,它可以溯源至希腊、犹太及基督教,日后逐渐成为西方传统。西方传统文化是以人神对立为中心,然而日本则相反,它从来没有人神矛盾或紧张的关系,因为日本精神源于神道,其基础为一个“知的统一性”,强调存在、生命以至万物的“全体性”。

反近代性者认为自19 世纪80 年代以来,明治维新便遭出卖。他们认为明治维新真正的精神是承担东方的责任,联合各东方国家反抗西方。从某一层面而言,日本是成功的,因为当印度遭凌辱、中国被瓜分之际,日本却屹立不倒,成为反抗西方的中流砥柱。然而其后却
不是这回事,明治日本稍后的“近代化”政策导致全国陷入西方物质主义中,日本人民变得自私自利,看不到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在天皇仁爱的领导下,共同创造一个不分阶级、和睦相处的社会。反近代性者认为日本到20 世纪20 年代更泥足深陷,大家浑浑噩噩,只知追求个人利益及快乐,而“摩登女郎”、美国电影、速度、纵情声色,均成为这些生活的特征。上述所谓商业化及庸俗化的生活,其实已存在于德川时期的大众文化中,不过当时把一切过失均诿之于西方文化的侵略,特别是美国输出的毒素,美国民主被指责为一种掩人耳目的手法,这种小恩小惠却欺瞒了许多无知大众。

下面一首诗可以说是上述批判精神的总结,它是竹村健太郎于1941年12月4日所作,刚好是珍珠港事变发生前夕,当时社会的气氛是期待战争扩大。也许是偶然,这一首诗刚好发表在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发生的日子。

我立于义与生命
彼立于利
我可说捍卫正义
彼可说利之侵略
当彼藐视四方
我则打造大东亚家庭

战争的目的被神圣化,它要解放亚洲,使其不再受西方操纵的现代主义压迫,重新恢复亚洲社会的和谐。长谷川如是闲(1875—1969)*是著名作家,1942年初他曾在《日日新闻》上写道:“东亚民族将会以大东亚战争为开端,建立一个共通文化区域,与自中古时期以来的欧洲类似……而第一步就是要将西方影响力逐出东亚。这伟大的任务现在正落到日本的肩膀上。”

日本政府的战时文化政策是上述精神的反映,国家政策公然排除英美文化的影响力。德法电影虽仍准许上映,但只限于那些歌颂英雄事迹的电影,爱情片则被拒之门外。所有“敌国音乐”都在禁止之列,特别是那些靡靡之音的爵士音乐。日本音乐文化协会是由政府控制的一个组织,拥有相当多的教师及音乐家会员。由于爵士音乐在日本十分风行,它在1943 年1 月宣布,要“将美国爵士音乐的影响横扫出日本”,规定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五都开会讨论“消灭颓废爵士音乐”的方法。自20 世纪20 年代出现的美容院,其后日益普遍,到战时亦被指责为污染女性的纯洁,烫发因而被列为禁止项目。棒球在19世纪90 年代后便十分受欢迎,亦成为被禁目标,在1943 年4 月文部省下令停禁“东京大学棒球联盟”间的大学比赛,主要是配合大学体育课程以军事训练优先的目标。日本政府同时发动一场净化语言的运动,要改变多年来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混杂于日语的情况,故棒球中的“打击”及“出局”等外来语要用本土词汇取代;“日本阿尔卑斯山”等用词亦要重新命名为带有本土气息的“中部山岳”;政府也不鼓励民间使用“爸爸”“ 妈妈”等西式称谓。

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政府都大声疾呼,要求全民抛弃堕落无耻的西化生活方式,用牺牲精神取代之,称这才是真正的日本皇道。他们的呼唤确实努力不懈,而且是无处不在。因为消费品
愈来愈短缺,刻苦而又自我牺牲的生活事实上是无法避免的。西方的奢侈品已从商店货架上消失,城市妇女亦不再穿着时髦服装,换上所谓传统日式女性工作服,美容用的吹风机则送往军方,作为再生军用物资使用。

然而当文化行为与物资短缺或军事需求无关时,其限制的效果则不太彰显。人们对棒球的兴趣仍然维持不减。1943 年10 月,军方开始征召大学生入伍,当时在文部省强制下,大学间的棒球比赛已经被禁6 个多月。即便如此,早稻田大学及庆应义塾大学的校方仍认为两
校间的棒球比赛是最好的送别方式。两校的比赛吸引了一大批观众。至于职业比赛,球员都换上军队制服及军帽。1944 年1 月,联盟名称亦改为“日本棒球国家服务协会”,但球迷依旧蜂拥到球场去。甚至在1944 年,当比赛在后乐园球场(今东京体育馆所在位置)进行时,看台上方要布置高射炮防守,平均仍有2 500 名球迷观看这个敌国的全民娱乐项目。直到1944 年11 月,职业赛事才完全被禁止。

音乐界的情况亦如此。当爵士音乐被禁时,咖啡厅只是把留声机关上几天而已。但很快,老板又开始播放旧流行曲,开始还把声音调低,后来便愈来愈大胆。甚至在军队内亦无法完全禁止“敌国音乐”。四个神风特攻队队员在等候任务分配时偷空参加了一个传统诗歌创作比赛。在他们创作的和歌中,有两句这样写道:

与美国人拼命的男人在听爵士音乐。
久违了爵士乐,真希望和平快点来临。

所谓超克近代文化的工作是充满矛盾的,与新政治及社会经济秩序事业的打造如出一辙,无法产生一贯的政策,在执行时亦漏洞百出。在思想层面,反近代主义事实上源于西方,日本当时所用的观念性语汇,均为欧洲的尼采及海德格尔等人所提倡。而且的确,当声嘶力竭地喊出“ 超克近代”的口号时,所反映出的现实就是日本的近代化已根深蒂固;在一般大众层面,西方的潮流、品味及习惯已深深打进日本社会,无法轻而易举地割弃。口号虽然叫得震天响,但要打仗,则必须倚赖“理性科学”以生产飞机,也要用它来应付生产及战场上的各种需要。事实上,日本工程师所设计的零式战斗机十分出色。另一方面,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细菌战专家把冷酷的“近代”理性应用于生物战争计划中。这支部队亦被称为“石井部队”,以其创立人石井四郎命名。该部队于1935年创立于中国东北哈尔滨郊区,日本军方在此实施大量人体试验,基本上以中国人为对象,过程相当残酷,目的是要开发和试验细菌对平民大众的影响,例如鼠疫、肺结核等传染病。最后,我们必须了解到近代性及传统价值的丧失所引起的不安并不限于日本或轴心国家,它是近代生活的一种明显特点,全世界皆然。战时日本使用极端方式以应付这种挥之不去的近代性难题,最后造成灾难性后果。

节选自《第十二章 战时日本》

【二、“3•11”灾难及灾后】

当对现在与未来怀有悲观情绪的说法到处流播、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日本人民在2011年3月11日下午遭遇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它亦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5大地震。地震强度为9级,震中位于日本东北宫城县海上离海岸不远的地方,它的威力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100倍,而后者死亡人数已远超10万。幸好建筑规范严格,同时建筑技术亦容许高层大楼能吸收地震,居屋与办公室的毁坏程度与地震强度相比仍属温和。但相继而来的海啸却带来高达15至16米高的海浪,直扑广大海岸线,捣毁了防波堤。原来预估的设计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结果造成数以千计的人被淹死。在某些地区,由于海岸线地形作用,波浪甚至高达30至40米。由于不少受害者被波浪卷到海上,准确死亡数字无法核实。截至2012年7月,死亡数字接近19 000,另有2 906名失踪者,估计他们事实上已不能存活。约有27万人无家可归,他们或因住所被毁,或依照政府命令撤出家园,只能居住在临时设施内,重建新居的希望则遥遥无期。

海啸后存活下来的人大多无法描述他们在海啸打击中的见闻:很多市镇完全被淹没,一度是那些市镇大动脉的道路、建筑物等,如今毫无踪影可寻。在日本东北福岛县岸边的核电设施,其冷却系统为海啸破坏,更使情况雪上加霜。福岛第一核电厂离东京241 公里,由东京电力公司(TEPCO)经营管理,其部分电力输送给东京市居民。由于冷却系统失灵,产生连串令人心惊胆战的爆炸,最后是核燃料棒融化,向空中释放大量辐射尘,然后飘落至泥土及水源中。到现在没有接到报告说有人因暴露于辐射中而死亡,只能希望辐射的长期影响减至最低限度。但只能说是希望,无法肯定。

东京电力到2011 年12 月才宣布完成核电厂的“冷关闭”。然而至少到2012 年夏天仍有少量的辐射铯由厂内漏出,福岛县及附近各县河流及湖泊仍可以探测到含辐射的泥土,其污染程度及所产生的危险,至今仍未有定论。辐射不断外泄究竟有多严重实在不易判断,不过要完全清理福岛核电厂本身,大概要好几年,何况核燃料泄漏后,辐射会扩散到福岛及其邻近各县的水源及泥土中。在此后几十年中,无法不担忧数以百万计人口的长期健康问题(灾害发生时,只福岛县的居民便超过200 万)。

在3 月13 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以及在两星期后对国会发表的演说中,菅直人首相称这次复合式灾难为“二战”结束以来“我们国家最深重的灾难”。明仁天皇似乎支持菅的说法,3 月16 日他史无前例地通过全国电视网发表意见。这是在其父裕仁天皇于1945 年8 月在广播
中宣布日本投降以来,天皇首次在广播中发表演说。明仁天皇呼吁人民“在未来的日子里,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并好好照顾自己”,类似其父在1945 年广播中所说的“忍其难忍”。他的演说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对第一时间参与援救者的感谢,第一个便是自卫队,此亦是日本天皇第一次公开提到自卫队。

到2011年春夏间,“3•11”整个事件过程更为清楚,它是由两个相关但截然不同的灾难造成的,而其所产生的结果亦很不一样。一个是海啸产生的灾难。生存者在哀痛其损失时,亦要奋力重建他们的生活及小区。他们一面讨论把居处搬到高地的优缺点,同时亦谈及长久以来的问题,即人口老龄化及缩减,以及年轻人工作机会的减少。另一个灾难是核灾及其多重影响。约有8.8万名居民被迫撤离他们的家园,6.2万人甚至要搬离福岛县,回来的机会微乎其微;另外有200多万名居民要长期暴露在低度辐射中,这可能对他们的身体不利;还有就是全国能源供应及能源政策问题。

一年之后,关于灾难后果的各种故事仍在平面及广播媒体中广为流传,甚至是在更新式的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世界中。在2012年2月至7月间,至少有4份重要报告讨论核燃料泄漏的原因及影响,写作班子由一个重要的独立调查团队(2月)、东京电力公司(6月)、国会调查委员会(7月初)和一个政府顾问小组(7月末)组成。在关键问题上,他们的看法有分歧,例如对首相应对的评价—除了东京电力公司的报告外,他们一致指责政府的应对动作错乱、政府及东京电力公司的颟顸,以及未能实时公布重要信息。

要解读这些灾难并非易事,在事发后最为普遍的一种想法是与其他危机做比较,甚至直接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可以用“没想到”这三个字总括,灾后人们不断听到这三个字。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预估下一次大地震会发生在日本东海(名古屋地区),从来没想到会发生在日本东北部;也没想到海啸能破坏沿东北海岸线的防波堤及示警系统—它们都是花了无数金钱与血汗建立起来的,一直被引以为傲;也没想到在地震与海啸的双重打击下,一个核电厂会转化为一个与“原子弹”差不多的东西;更没想到在灾难前供应大东京及东北地区25% 的电力网络会停摆多月,而该地区的生产力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40%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是生产供应链如此脆弱,地震直接影响所及的东北地区,其生产力只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6%,但却让日本其他地方,甚至欧美的生产设施停摆。故“3•11”事件也在华尔街金融专家的预料之外,在2008 年,他们原本宣称的金融安全阀工具却因为次级贷款引发了全球金融崩溃;换个比喻,“3•11”事件成为针对金融市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正如2001 年恐怖主义者将飞机变成一种武器般难以想象。

亦有另一种解读,它把上述情况联系起来,角度却有不同。到2011 年春末,日本舆论主流已认为灾难发生不是意外,而是人们没有“意愿”面对其后果,特别是重要人物。其实这种想法在灾难发生几天后便出现,尤其涉及受损核电厂的问题;舆论也批评地震学家的预言过分自信,只着重其他地区;同时亦批评工程师及灾难科学家对堤坝结构过分乐观。有部分专家及社会活跃分子事前便曾提及核危机的警示,他们人数虽少却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人事后声名大噪,好像要补偿他们过去所受的冷遇,以及人们不愿意面对他们曾提及的“不中听的真相”。

因此灾难以前不是没想到,缺乏政治及经济上的行动力成为灾难的关键因素,上述事实不可否认。2012 年3 月曾有报道,2004 年东南亚海啸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做过海啸演习,其规模与“3•11” 类似。这个演习准确地预计到所受损失的程度。据说由于要准备应对这种紧急状况所费不菲,最后便未采取任何行动。核灾难的根源其实相当深远,事发后,记者、社会活动家与学者不但指责东京电力公司及政府,更创造了“原子力村”这个名词,提醒社会大众长期以来它背后隐含的政治及企业利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无论全国还是地区的政治领袖、官僚、科学家及私人企业都提倡并支持核电(同时亦支持大水坝发电)。他们认为这是个双赢的发展构想,不但为发展城市及全国经济提供所需能源,而且为日本农村带来就业机会及经济发展。现在当然可以了解,这种发展策略与安全机制背道而驰。不过纵然及早戳破核电安全的神话,能否为本国找到更好的能源来源却是另一个问题。

要通过什么样的政策来发展什么样的能源?要设立更安全的核电厂还是放弃核能发电?应该在什么地方、实行哪一种重建方案?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企业还是国家,答案完全要看人民愿意承受多大的风险,所谓危险都是凭空想象,但却不一定发生。在灾难发生后的短短几个星期中,冲突便出现,一方面是在重建过程中致力于改良,另一方面则是要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或继续走生意发财之道。有人想重建釜石市那样更大的防波堤,而且获得不少支持。可事实上在海啸过程中,堤坝只能稍微减轻其力度而已。亦有人主张扩大沿岸森林区及填土区,它在某些地区的确发生作用。另外一些意见是增加更方便的逃生路径,重新设计市中心及高地住宅区。有关上述各种意见,纵使各方面都愿意尽其最大善意配合,也难以下决定。

在灾难后的好几个月,当日本人民一直思考上述各种问题时,一种重要的叙事出现。这种叙事把草根阶层及日本各地方看作“好人”,抗衡社会上层的“坏蛋政客”及企业行政人员,这些人自私而又枉顾人民利益(尤其是东京电力公司的人)。无论在日本还是世界各地,几乎同时广泛流传着一些故事,指出东北地区灾民遵守秩序、忍耐、置苦乐于度外及拥有强韧生命力等特性。在撤离中心,他们尽量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不会侵夺别人财物,亦愿意把仅有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强烈的对照面则是那些政客,他们没有到灾区慰问,亦没有公开表示同情或支持,甚至趁机在政界争权夺利,在救灾过程中攫取利益,其实政客间的政策基本上差异不大。在整个受灾过程中,中央政府内唯一能脱颖而出的只有自卫队,其名声不但更巩固且赞誉有加。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对自卫队在救援及赈济工作上的表现几乎一致赞扬。在日美军亦与自卫队配合,参加一个“友情行动”计划(OperationTomodachi),社会上一般反应都不错。

好人的草根阶层与冷冰冰的政客、官僚及企业精英,这种黑白分明的两极化分法无疑过分简化。若仔细观察,从灾民家中失窃到救济组织诈骗赈灾捐助,这些事时有耳闻。当地民众自身亦常有龃龉,甚至互相斗争。在中央,很多公务员勤勤恳恳、努力不懈地工作—并不限于自卫队,他们提供救济,为复原计划编列预算与寻找财源,并且调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当然,所谓有责任感及道德感的大众与无责任感及坏透了的领导人,这些说法对很多人来说并非没有根据。

具体而言,政治人物狗咬狗的戏码来得十分迅速,令人讶异。不只自民党与民主党之间出现斗争,民主党内部也同样产生纷争。2011 年6月2 日,离震灾还不到3 个月,国会对首相菅直人便投下不信任票,主要是由他自己党内的投机分子背叛造成的。原因之一固然是不满其应对灾难的方法,但也是由于党内反对派长期累积的不满所造成的,最显著的例子便是权力不断走下坡的小泽一郎。为了阻止不信任案的成立,菅直人承诺“只要灾害处理有一定进度”,便会辞去首相一职。2011年8月,他依约辞职,次月其首相及民主党总裁职务由野田佳彦担当,野田是一位低调却更保守的政治老手。因此在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大家会好奇地追问:究竟这群对旧游戏乐此不疲的政治家内心在想什么?

野田内阁无须面对救援及赈灾的危机,但却要化解更长期性的复原及外交上的挑战。民主党仍身处危机四伏的政治及政策环境中。为了不增加政府债务而能支付灾害复原建设,野田在2012年夏天与自民党妥协,以换取国会通过两阶段加税案,把消费税提高至2倍,亦即由原来的5%提升至2015年的10%。不过加税与民主党2009年的竞选政纲相抵触,小泽宣称他反对野田的原因与反对菅直人一样。2012年7月,小泽脱离民主党,49名民主党议员跟随他,另行成立一个小党,但有相当实质性的影响力。结果民主党在国会的众议院中仅以微弱优势成为多数党。为了取得自民党的支持,野田承诺在短期内举行大选。

…………

节选自《第十八章 震荡、灾难及其后续:2008年以来的日本》

前言/序言

序言 面对现代世界急剧的变迁,日本人民在过去200 多年的经验是个令人赞叹的故事。而本书以此为重点,开始于德川幕府统治的后期 1800 年前后,终结于21 世纪初的日本。 这200多年间,正是现代世界史无前例的蜕变期。现代世界的出发点在1800 年左右,这一时间点开创了世界史不平凡的阶段,亦象征日本巨大变化的初期,然而两者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英国的工业革命急遽地改变全球经济及军事力量的现况,法国及其他地方的政治革命催生出现代民族国家及民族主义,不但推动连串的新观念的产生,为人类社会争取正义及机会,而且为全世界发展出各种全新的统治形式。本书第一部分便是检讨上述各种全球性变迁如何汇聚于日本,与 此同时,日本德川幕府统治亦面临不断高涨的政治及社会危机。 在第二部分,本书转为关注日本的近代革命及19 世纪末的惊人变迁。这一时期历史通称为“明治时代”,“明治”为睦仁天皇在1868年即位时所用的年号。在明治一朝,日本迅速由半殖民地变为帝国主义强权的一员,其成就令人吃惊。第三部分则叙述日本的帝国主义时代,始于日本一跃成为全球强国之一,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的体验以及占领时期。最后一部分则探讨当代日本的战后历史,以及今天日本人民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当然这亦是世界各地问题的一部分。 【各种主题的相互关联性与现代体验】 本书的英文题目其实反映出两个重要的主题:现代性及关联性。通常这类书籍会题名为“日本现代史”(Modern Japanese History),如此一来,整个写作重心便会以日本为主,强调其日本特性,也就是说向读者诉说一段以“日本”为中心的历史,只不过它是发生在我们称为“现代”的这一段时间而已。本书则题名为“现代日本史”(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目的是把重心由日本性转移至现代性,因此它是要诉说一段“现代”的独特历史,只不过发生在一个名为“日本”的地方而已。 换言之,日本现代史是世界现代史的一部分,两者无法分割开来。亦出于这个理由,本书不能不以关联性作为其主题。事实上,海外对日本一直有深远影响,它包括思想、事件、物质以及资源,无所不包。当然日本对其他地方亦有其影响,两者相互交流的结果有时是正面的,有时则是负面的。无论如何,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日本人民与其他地方的人民有不少共同分享的东西。当我在以后各章中谈及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各个领域时,这个主题会更为清楚。 德川政权的危机当然有它的内在因素,但国际环境的变化确实加速了德川统治的崩溃。一群新一代的领导人谱写出一个国家建设的剧目,反映出他们理解了欧美诸国军事及经济力量兴起的缘由。在反对及争论之下,他们所走的道路有一定的曲折迂回,但其现代化工程的确有很大影响。从他们的时代开始,日本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民族国家的特质成为其现代史的核心主题,而本书讨论的重点则是其重组政治生活的斗争过程。这些矛盾所涉及的观念与制度都是现代世界政治生活的焦点:宪法与国会、君主与民主、两性权利、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及军人的角色,等等,不一而足。本书一方面重视统治者 执行的政策,另一方面亦关注一般大众的政治行动,这对各个政策也有影响。 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19 世纪及20 世纪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冒升是现代化的一个有关面貌。本书会讨论政府及私人的角色,还有工作人员与管理层的互动。日本与其他地方一样,其社会关系十分复杂,社会阶级之间、两性在职场及家庭之间、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这些关系都是复杂且有重大影响力的。要求和谐相处的呼声不时发出,有时有效,但冲突依然是常态,而且颇为严重,本书会特别注意这方面。 现代世界史的第三个面貌是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冲突后所唤起的国家意识。日本在亚洲及全球所扮演过的角色十分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它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日本曾于20 世纪前期在国际上带来深重灾难。从19 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日本原是个无独立性的半殖民地,为西方列强掌控。但到1905 年,这个新国家却成为殖民强国,与西方 列强平起平坐。在20 世纪30 年代及40 年代,日本转而进行帝国扩张,并发动战争,要在整个亚洲建立霸权,结果以失败收场。自此,日本在全球政治上成为一个和平而消极的国家。日本、亚洲及西方这三者的关系不但变动不休,而且至今仍难有定论,这也是以后章节的重要焦点。 在现代历史的整个脉络中,关联性的另一面是多元性。任何地方的历史在宽广的世界史中都自有其独特性,日本亦不例外。如果关联性及全球互动为日本现代史的核心主题,无可否认日本人民的思想及行为也有其独特性。本书固然强调日本与其他地方分享共有的现代经验,但亦会指出日本与众不同的一些经验。举例来说,德川时代武士统治阶层的特性,无疑会塑造19世纪末现代化运动的形态。日本现代史的另一个特征便是国家强有力的角色,政府一直要求掌控社会及经济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混乱,社会阶级关系和两性关系均包括在内。政府的行动有时会触发意想不到的结果,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视。 承认日本现代史的种种独特性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学者和学生不要用只此一家、与众不同甚至异国情调的眼光来看待日本历史。这种错觉的存在,部分原因是日本人自身孜孜不倦地要界定何谓“日本性”,并希望能藏之名山,传之万代。他们的做法有时近乎执着。至少从19世纪到今天,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因此日本人这种对界定“日本”的热衷,成为本书在讨论精英及大众文化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书会指出很多所谓的“日本传统”只不过是现代世界中所创造的神话而已,部分“日本传统”被视为进步的绊脚石,部分则成为日本的典型,并向世界展示。正如美国人一直要寻求一种独特的“美国式生活形态”(今后亦会继续下去),并誓言负保护之责,而法国人、中国人以至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类,其实亦同样会宣称他们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并要努力保卫之。因此在整个日本现代史中,要找出一种“日本性”,并要保卫它,这种深沉的热心到今天仍然存 在,并非稀奇之事。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2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现代日本史: 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
作者: [美] 安德鲁·戈登
译者:李朝津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8208
豆瓣评分:8.6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