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

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是全世界都在抢的人才,“全球创新摇篮”教的是高度竞争中不败的生存铁则。 这是一个台湾男孩在美国高等教育下的蜕变与成长,带您一窥美国*大学工程精实教育内涵,以及实做创业历程,同时述说着百余年来坚持如一的MIT灵魂。 本书探索MIT如何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资源、机会和人脉,在传授学术理论教育的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累积实作经验,在错误中学习; 展现MIT如何运用这些资源,让作者借由不同的错误及危机处理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发现、了解自己的使命,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个使命,打造目前所拥有的事业。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在MIT的故事,而它说的也正是MIT的灵魂。

编辑推荐
1.求学,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么?进了名校就变得一劳永逸了么?本书作者真诚地记述了他在MIT的博士生涯中所遭遇到的诸般问题与挫折,以及其功成名就、拥有数项专利、在非洲创立并投资两家公司的创业历程。全书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有的是笑泪交织的故事和深刻的反省与感悟,给创业者、有想法有追求的年轻人,或者处在挫折和困境中的你,以及要到海外留学的朋友或返国的学子们满满的创新源泉和启发。

2.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体验世界顶*大学的精髓与智慧。MIT让人脱胎换骨的方法是什么?没有惊奇的魔法让人在一夕之间从麻雀变凤凰,而是通过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创业”,扎实地教导学生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发掘问题与机会、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创造出新的机会,一步一步踏上创业家之路。

3.成功和精英的人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信心,有韧性,不断积累,你的人生和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启发读者,自己就是从一个只会解方程式,没有任何实务工作经验,对创业及管理毫无兴趣,对工程设计也一无所知的懵懂的纯理论科系学生,发展到徒手打造了自己管理的实验室和测试仪器,在美国申请了三项发明的暂时专利,并在东非的肯尼亚创立、投资了两家公司的创业者。

4.既有励志底色,又有经管纹理,既对年轻读者有启发和引导作用,也不会感到枯燥,可读性很强,又在个人发展、团队管理等诸多方面给读者以启发:要发掘自己心底的渴望及热爱,发现并实践自己的人生使命,走出自己的路。

前言序言
走出自己的道路

殷乃平(台湾政治大学金融学系教授)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一书为作者叙述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下文简称为“MIT”)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文中凸显出MIT独特的校园 文化、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遭遇到的诸般问题与挫折,以及其功成身就、拥有数项专利、在非洲创立并投资两家公司的反省与感触。对许多正要到海外留学的朋友或返国的海归学子们而言,此书都值得一读。

拜读此书时,我登时回想到数十年前独自赴美留学的景象。当时初抵陌生的地方,因时空互异所感受到的语言、习俗、社会文化的冲击,以及入学之后教学研究方式、学习环境与学习风气的不同,都对我这个新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观察当时的学子,适应能力不足者多立即进入困境,但走出来的难道就真的成功了吗?

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学风,MIT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主导学术理论与实务创业结合,形成了一股不同于一般大学的风潮。至2017年,该校已有91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在创业文化下,学生与校友的创业总值估计近两兆美元,□□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无论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上, MIT都领先多数学校。

本书作者申请进入MIT生物工程博士班做的是细胞荧光染料研究,但是在MIT的环境下,□□学期结束就去乌干达当义工,研究滤水器技术,结果发现当地人并无此需求而失败。随后,他开始规划用低成本的连锁砖去加纳取代高价水泥砖,□后发现当地使用的是黏土砖,与设想差距极大而无成。但是他为尼日利亚缺电医院设计的手动离心机却成功了,得到发明奖。此外,他为救护车设计的冬季保温设施亦取得了专利。选修课程他选择去肯尼亚做民调,返回波士顿前,发现当地以木炭为主要能源,遂起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废物制炭以取代伐木。随后他参加MIT全球挑战竞赛得到学生创新竞赛奖,同时创业,成立Takachar公司以推广。

但是他的这些课外工作与实验室里的博士研究却相互冲突,导致被指导教授批评,同时他的指导教授又决定离开MIT去荷兰研究院任所长一职,迫使作者得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究竟何去何从?他决定继续经营Takachar并先取得硕士资格,再另寻出路。幸好后来在MIT找到新的指导教授,以制炭反应炉为博士论文题材,合二为一,方才解决。但是博士论文的制炭技术如缺乏新意将难以通过。在指导教授多次要求之下,一再修改,□后终于完成,制出机器样品,获得学位,并且取得柏克莱国家能源实验室的支持,认为该发明在欧美大型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化学合成等领域均适用。总之,作者前后花了近八年,才在MIT修成正果。

难怪MIT毕业纪念戒指后面印有“IHTFP”,一般学生称之为“我恨透了这该死的地方”(I hate this fucking place.),但也有人将之美化为比较好听的说法——让人着迷的有趣恶作剧(interesting hacks to fascinate people)。不过,作者的经历颇为坎坷,也只有在MIT的环境中才能有这种故事。看完后不禁要问各位学子,求学的目的为何?只是拿一个学位吗?社会上许多高学位者是学非所用,可惜了!人生的道路很长,要走出自己的路来。

目录
推荐文一 走出自己的道路/殷乃平 001

推荐文二 令人动容的求学与创业故事/郑涵睿 004

推荐文三 相信自己是可行的/蔡鎤铭 006

推荐文四 看见MIT的精髓/刘嚞睿 008

推荐文五 坚持理想的标杆/戴宏全 010

前言 MIT百年经典名言—从消防栓中饮水 001

PART 1 基础及探索

□□章 没错!我属于MIT 003

第二章 和实验室谈恋爱 013

第三章 乌干达,我来了! 022

第四章 D-Lab三部曲:发展、设计、创业 034

第五章 和救护车队学领导 043

第六章 简单设计不简单 053

第七章 商业顾问初体验 066

PART 2 危机及转型

第八章 博士生“中年危机” 077

第九章 木炭情缘 085

第十章 挑战创业 096

第十一章 脱胎换骨 103

第十二章 豁然开朗 111

第十三章 创业维艰 118

第十四章 九输一赢的坚持 130

PART 3 创业及论文

第十五章 肯尼亚总裁拍板定案 149

第十六章 砍掉,重练基本科学定律 158

第十七章 放手转型 168

第十八章 破解“鲁蛇”心态 179

第十九章 火烧机器 188

第二十章 登高必自卑 195

第二十一章 IHTFP 202

结语 全新的开始 212

致谢 217

精彩书摘
第二十一章

IHTFP

在MIT,有一句古老的、神秘的、众所皆知却又没人能确切定义的缩 写字。它由I、H、T、F、P这五个英文字组成。每当有人问到这五个英文 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时,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也都各有不同,例如:

.I hate this fucking place.(我恨透了这糟糕的地方。)

.I heart this fantastic place.(我爱这个奇妙的地方。)

.I have truly found paradise.(我真的找到仙境了。)

.I have totally forgotten physics.(我完全把物理忘了。)

.I have to forever pay.(我得偿还一辈子。)

我在MIT的那几年,从未去厘清这五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因为我想, 它们大概会随着诠释者当时对于MIT的心情、处境等因素,而有不同的解释吧。

在我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上述五种情境我大概都经历过了。但就在毕业前一年,我有了另一种体会。当我晚上下班再次走过无限长廊回到宿舍时,长廊两旁贴满的海报依旧象征着无限的机会,但现在对我而言,它们似乎饱和了。

“有任何可以拯救世界的想法吗?欢迎申请MIT全球挑战竞赛。”我盯着一幅非常吸睛的海报瞧。是的,我已经以不同的创意主题参加过这项比赛六次了,还得了三次奖。这个资源已经被我用了好多次。

“MIT救护车队正在招揽新的救生员!”我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幅海报。没错,我从救护车队学到了很多,该是让新血体验的时候了。

“加入MIT乐团!”另一幅海报试着向我吶喊。虽然前面没机会讨论,不过我曾加入MIT乐团担任两年的键盘手,演奏了几首至今难以忘怀的曲子。那是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可是和我一起演奏的乐团成员都已经

毕业,我也不会再回去了。

还有许多其他形形色色的海报,上面写的是我在MIT这八年中从没尝试过的活动。有一些是我还是新生时就非常想参加的,只是这八年来始终无缘体验。几年前,我可能还会为此懊悔不已。如今毕业在即,我反而变得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些错失的经验。

因为我了解,MIT可以提供的机会和方向实在太多了,犹如从消防栓中饮水一般,取之不竭。一开始,我本来有意朝每个方向都尝试一下,但光是应付课业和研究就够我忙了,而且即使全心投入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进展。几年过去了,我发现在MIT生存的秘诀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刻意选择几个足以激发我的好奇心和热忱的方向去探索,并在过程中细细品尝途中的一切,由此体会人生的真谛以及宇宙之美。至于无缘探索的方向,也不用念念不忘。

这些年来,我一直留在MIT继续我的博士研究,并没有中途辍学直接跑去肯尼亚创业,如同我的一位导师说过的,那是因为我觉得留在这里还有其他可能性,以及自我成长、学习的机会。而当充满这些可能性的好奇心转换成一种陈述的饱和感时,我心里自然有数,知道是我该离开MIT、 迎向世界更大挑战的时刻了。

而当下我□大的挑战,莫过于我的博士论文。

晋身MIT新科博士

以前我就常听学长说起写博士论文的恐怖经历,尤其是很多人拖到□后一刻才开始抱佛脚,在几个星期内得挑灯夜战完成两百多页的论文。但是当我提起笔时,发现实情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可怕,因为我要陈述的是关于我自己的研究故事。当所有研究结果都按部就班、依序到位后,我的工作就只是把它们串联起来,为其逻辑性做□后一次检视。

除了论文,博士毕业还有另外一个要求:为自己的研究举办一个公开的答辩。我必须做一个一小时左右的简报,描述我的研究贡献。然后我的指导教授和听众会问我各种不同的问题。我把它安排在2017年5月中旬。

除了论文指导教授(古奈、史洛康等人)及实验室的同事,我也邀请了一些朋友及其他MIT学生社团活动的同学来捧场,总共来了二十多人。我的桌上放满了道具,有生物质废料的样本、炭化的样本,以及用来测试燃料的肯尼亚炉子。讲完之后,大家轮流发问,全都是我预料之内的问题。

可是这时,史洛康教授戏剧性地清了清他的喉咙,开口说:“请你回到你的反应炉比较图上。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我又和他解释了一次我对于这张图的诠释。

“据我所知,炭化通常是十分钟以上的过程。”史洛康接着问,“可是这张图你画了五分钟,甚至一分钟的过程。这怎么可能?”

“这是我是根据炭化十分钟以上的数据来外推的。”

“但这外推根本是错误的,因为你的反应炉根本无法在五分钟以下的过程中运作。”

“从理论上来说,炭化在温度够高的情况下,短短一分钟的过程确实

就够了。所以虽然我的反应炉无法在此情况下运作来证明,但这不代表这 外推是错误的。”

史洛康教授仍然执着地追问我那张图。我有点火大了。这张图我已经给你看过两三次了,为什么这些问题不在4月份□后一次论文委员会会议上或口试前提出?

我想继续和他争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在我要开口前,看着大家凝视我的目光,忽然念头一转:今天来看我口试的都是长年来支持我的导师、同事及朋友,每个人都希望我能成功,也没有人还会在此时此刻质疑我的研究能力。因此,继续争辩的目的何在?这样和史洛康教授争得面红耳赤,不仅大家看得不舒服,也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

于是,从我口中说出的不是反驳,而是和解:“您说的这点我了解, 也记下来了。我呈交□后的论文时会把它更正。”

“你这次回答得很好,”史洛康教授马上接着说,“很多学生会继续争辩下去,不仅赢不了我这个令人头痛的老人,也会把自己已陷下去的洞愈挖愈深。”

结果这是我论文口试的□后一个问题,考的不是我的科学研究及思考实力,而是我为人处世的常识—退一步,即是海阔天空。之后,教授们 一一和我握手,庆祝MIT□新出炉的博士。

作者简介
宫书尧 :

新创社会企业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毕业,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研究所、MIT生物工程硕士、MIT再生能源(Biofuels and Renewable Energy)博士。

在MIT求学八年得过三次MIT全球挑战竞赛奖,徒手打造了自己管理的实验室和测试仪器,申请三个发明专利,并在东非肯尼亚创立投资两家公司。现为Takachar公司创办人,同时获得加州柏克莱国家能源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Cyclotron Road计划研究经费,即将在美国、印度、肯尼亚等地方继续他的创业家之旅。

获奖纪录

●在MIT三次获得MIT全球挑战竞赛奖。

●手动离心机获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发明奖(与同学共同发明)。

●在肯亚创立□□家社会企业Safi Organics,专门制造生物炭肥料。得到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Total)创业大赛头奖。

●发明小型、便携式、低价的炭化反应炉获MIT清洁能源奖、MIT食品及农业创新奖、美国专利律师协会环球奖。并以此技术创立第二间公司Takachar,未来能应用于大型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化学合成等企业中。

专利纪录

●“降低车辆怠速的系统”获美国暂时专利(provisional)。

●“生物质转化反应器及相关系统和方法”获美国及国际PCT专利申请(所有权属于MIT)。

●“生物质转化反应器中的氧气流量管理”获美国及国际PCT专利申请(所有权属于MIT)。

精彩书评
本书为宫书尧叙述他在MIT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文中凸显出MIT独特的校园文化、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遭遇到的诸般问题与挫折,以及其功成身就、拥有数项专利、在非洲创立并投资两家公司的反省与感触。对许多正要到海外留学的朋友或返国的海归学子们而言,都值得一读。

──殷乃平(台湾政治大学金融学系教授)

我们可以一起通过Kevin(宫书尧),一起从他的□□人称视野,看看他在MIT八年间的故事与所带来的启发。通过本书,无论是莘莘学子或社会人士,相信都能从中获得满满的创新泉源。

──郑涵睿(绿藤生机共同创办人,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MBA)

本书是书尧在MIT八年的点点滴滴,有遇到转换跑道的危机、有彷徨无依的恐惧,以及为了实践心中使命感而奋斗不懈的小故事,有血有泪,不乏成功的愉悦,更有挫折的心酸,读来有如身历其境,转承启合间融入其中,共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体验他在MIT的人生教育历程,令人手不释卷。其中,为了实践自我理念锲而不舍地去争取机会、去寻求奥援,以及如何在绝处寻求机会、克服困难、昂首阔步,值得读者们一窥究竟。
──蔡鎤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通过宫书尧生动的描述,不仅可以使人一窥MIT的堂奥,更让人仿佛身历其境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从懵懂的新生淬炼为成熟的创业家。本书不仅诉说着一个笑泪交织的成长与奋斗故事,更深刻地描述着MIT的精神与灵魂。

──刘嚞睿(台湾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通过书尧生动活泼、翔实叙述其个人宝贵的求学经验,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领悟到MIT培育独特人才的教育环境,是跟科技未来发展脉动紧密接轨、和解决人类的需求与时并进。

──戴宏全(宏全国际集团董事长)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
作者:宫书尧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3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