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故宫里的中国

  本书收录十二篇祝勇关于故宫的散文。故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这些遥远历史背后的人世变幻,远非普通游客驻足一刻便能洞察知晓的。作家对故宫的书画、建筑、历史人物的唯美书写,重温和延续了故宫的历史记忆,也讲述了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为祝勇近年散文创作的经典之作。全面展示了祝勇追求散文写作趋于开放化、更接近人性和人心、更接地气的决心。在祝勇的散文中,没有被空洞的形容词填充得满当的文章,他摆脱了不管是时代还是散文传统加诸在他身上的层层束缚,自由自在地在文字的世界中调兵遣将。

目录

作者简介
文前彩插
自序
散文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血色文稿










十一
十二
韩熙载,最后的晚餐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苏东坡的南渡北归










十一
空山










内阁长夜










家在云水间










十一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
一、紫禁城的盲点
二、文人的骨头
三、华丽转身
四、“克隆”的藏书楼
五、太平军来了
六、悲风里
七、末日之书
八、回到原处
小说
血朝廷(节选)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五章
第八十六章
第八十七章
第九十四章
访谈
写一座凝聚了五千年文明之美的“城”
“它是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写作是深度体验文化的一个过程”
“创造过这样辉煌灿烂文明的民族,是不可能轻易被打败的”
祝勇作品要目

媒体评论

  祝勇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故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王蒙(作家)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
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今日,更显出一种风度。
——俞晓群(出版人)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
——冷冰川(艺术家)

前言

  转眼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祝勇故宫系列”已经出版了十本,其中包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九部非虚构作品:小说是《血朝廷》,非虚构作品是《故宫六百年》《远路去中国》《最后的皇朝》《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物之美2》《故宫的古物之美3》《故宫的书法风流》《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2022年还将出版另一部非虚构作品《故宫文物南迁》。写作时间,自2010年至今,前后跨过十二年。
“祝勇故宫系列”已经出版的十本书,不论好与不好,在我看来,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故宫联系在一起。故宫,这座六百多年的皇宫(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近百年的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代表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这座恢宏浩大的博物院里,收藏着一件最大的文物,就是紫禁城这件不可移动文物,更收藏着超过186万件的可移动文物。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完成的,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却不限于明清两代。这些可移动文物,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当代,串联起的,是至少八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让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所言不虚,甚至超越了五千年,指向了更加幽远的历史时空。
因此,在故宫里,藏着一部中国史——一部可视、可感的中国大历史。2020年,当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为我出版一本自选集时,我立刻想起一个书名,就是《故宫里的中国》。

精彩书摘

  我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上班的第一天,郑欣淼先生的博士徐婉玲说,午门上正办“兰亭特展”,相约一起去看。尽管我知道,王羲之的那份真迹,并没有出席这场盛大的展览,但这样的展览,得益于两岸故宫的合作,依旧不失为一场文化盛宴。那份真迹消失了,被一千六百多年的岁月隐匿起来,从此成了中国文人心头的一块病。我在展厅里看见的是后人的摹本,它们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陆继善、陈献章、赵孟、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甚至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南宋赵孟坚,曾携带一本兰亭刻帖过河,不想舟翻落水,救起后自题:“性命可轻,《兰亭》至宝。”这份摹本,也从此有了一个生动的名字——“落水《兰亭》”。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书法,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些复制品,是治文人心病的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三月初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伙同谢安、孙绰、支遁等朋友及子弟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故宫里的中国
作者:祝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941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