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有种·有料·有趣》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 有种·有料·有趣》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编辑推荐

 

有种、有料、有趣
真的有料~
在知识中寻找见识
互联网上多人喜爱的知识性脱口秀播出量4000万次,视频评论10万次
优酷评分高达的9.2分
微信公众账号微友70万
柳传志王石李开复徐小平李静牛文文马伯庸姬十三推荐

作者简介

  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1973年1月生,安徽芜湖人,摩羯座。
2012年底,罗振宇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半年内,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精彩书评

  ★互联网到底怎样改变我们身处的时代?罗振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恐龙拖着沉重的身躯穿越不出侏罗纪,我们载着笨重的工业时代思维也难以跃入互联网时代壮阔的海洋。《罗辑思维》是一张人生船票,通往自由的彼岸。
  ——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

★《罗辑思维》是个很有意思的节目。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中国知名企业家:柳传志

★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她的公民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应该具有与主流世界对话的能力。《罗辑思维》点滴传递的正是这种现代公民精神,而这种精神才是孕育“中国梦”的温床。
  ——万科董事长王石

★老罗口活的价值在于互联网,在于构架常识的能力:抽离时间的焦虑,击中当下的情绪,综合知识的运用释放新的信息快感。因为逻辑,在大片时代,罗胖这样的重口味简直是可喜的小清新。
  ——吴声

★《罗辑思维》是一个要跨越十年的互联网实验,它不仅仅是一个脱口秀,一个自媒体。我们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有灵魂的知识社群,一帮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罗辑思维》寄托着我们对知识、对自由、对未来、对独立的向往,承载着我们对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公民社会的责任。
  ——申音

目录

第一章 末日启示:向死而生
Part Ⅰ 末日是一个“笨谜”
Part Ⅱ 向死而生的境界
Part Ⅲ 人类灭亡于电子游戏?

第二章 拒绝逃离北上广
Part Ⅰ 城市化的财富效应
Part Ⅱ 见识贫乏糗事多
Part Ⅲ 孤立环境让天才不自知

第三章 大国的“武器”
Part Ⅰ 贸易造就和平
Part Ⅱ “卖国贼”李鸿章如何爱国
Part Ⅲ 格局是个大问题

第四章 罗胖的“歪理”与“歪嘴”
Part I 大国崛起得先有大国思维
Part II 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Part III 互联网时代不一样的玩法

第五章 歪理邪说一“罗”筐
Part Ⅰ 歪理邪说话“能源”
Part Ⅱ 歪理邪说话“环保”

第六章 “治不好”的地域歧视
Part Ⅰ 地域歧视是一种“简化机制”
Part Ⅱ 解决地域歧视,还需人格修炼
Part Ⅲ 一个人呐喊,不如有组织行动

第七章 夹缝中的80 后
Part Ⅰ 悲催的夹缝一代
Part Ⅱ U 盘化生存
Part Ⅲ 一招教你不用再拍领导马屁

第八章 房产税和地沟油
Part Ⅰ 房产税该怎么收?
Part Ⅱ 税收是一门技术
Part Ⅲ 不易察觉的制度成本

第九章 慈善的善与恶
Part Ⅰ 慈善的恶果
Part Ⅱ 好慈善是一座座矗立的高峰
Part Ⅲ 对真理抱持一种怀疑

第十章 成名的代价
Part Ⅰ 互联网时代:捧得越红,摔得越痛
Part Ⅱ 为民除害还是为“名”除害?
Part Ⅲ 警惕互联网时代“被”成名

第十一章 权力之下的真相
Part Ⅰ 权力的沉沉阴影
Part Ⅱ 真相和笑话
Part Ⅲ 大数据让真相浮现

第十二章 民意真的可信吗?
Part Ⅰ 民意需要驯化
Part Ⅱ 民意不等于公正
Part Ⅲ 不负责任的民意

第十三章 剩女照亮未来
Part Ⅰ 剩女时代:挑不挑都“悲催”
Part Ⅱ 婚姻需要用些策略
Part Ⅲ 剩女的“光荣与梦想”

第十四章 和某些公知谈谈心
Part Ⅰ 玩儿命的空想家
Part Ⅱ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
Part Ⅲ 马克思《资本论》拖稿16 年

第十五章 大国不能认死理
Part Ⅰ 德意志的“崛起之殇”
Part Ⅱ 不认死理的“日不落”帝国
Part Ⅲ “孵化”一战的一个月

第十六章 “杀死”上帝的达尔文
Part Ⅰ 达尔文20 年的痛苦“难产”
Part Ⅱ “不谋而合”的《物种起源》
Part Ⅲ “进化”的方向

第十七章 反腐的曙光
Part Ⅰ 社会制度不是“空中楼阁”
Part Ⅱ 社会转型期的巨大代价
Part Ⅲ 美国的信息“关联”与“公开”

第十八章 反腐黑箱必被砸爆
Part Ⅰ 马布里诉麦迪逊案
Part Ⅱ 美国司法权威的最终确立
Part Ⅲ “米兰达警告”的双面效应

第十九章 哥伦布大交换
Part Ⅰ 让知识与思想充分交融
Part Ⅱ 水泥配方建成纽约城
Part Ⅲ 哥伦布大交换影响世界

精彩书摘

  第七章夹缝中的80后
PartⅠ悲催的夹缝一代
《罗辑思维》试读:夹缝中的80后
80后:尴尬跨越数字鸿沟
这一期的《罗辑思维》我们聊一聊80后的处境问题,先从我多年之前的一个切身体验入手。那时我还在当记者,有一次采访结束,大队人马收拾完行李,从一个小城市的机场返回北京。那个机场估计平时旅客也不多,所以只开了一个安检口,导致当时的队伍排得老长。机场方面一看这状况,赶紧安排工作人员又开了一个安检口,然后一个地勤出来招呼大家,说来来来,到这边排队。
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原来的队伍当中,人的心态就变得特别有意思了。排在队尾的人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去,递了行李排在第一位。队伍里就快排到的那些人,他们是不会动的,为什么?既得利益者,快排到了嘛。最倒霉的就是排在队伍中间的这一批人,他们不是行为不敏捷,而是心态上发生了一刹那的犹豫,等他们犹豫结束的时候,发现两支队伍他们都只能排在队尾了。
这就是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预言结构。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境况都得到平均改善。那么改善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是随着社会机会窗口的渐次打开,抓住那些机会窗口的人的境况会发生超乎寻常的改善。比如上世纪80年代早期,第一拨人像返城知青、劳改释放犯,他们找不着工作,被逼无奈当了个体户,没想到抓住了第一个机会,没过几年成了万元户。
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讲讲80后。80后多多少少有点刚才描述的队伍“中间人”的状态。他们掉进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代人——70后和90后的夹缝当中。当然这也是一个对比,主要对比就是70后,就是我这一代人。
当然我说这个话题的时候没有任何优越感。相反,我认为一个优秀的70后具备的一个最重要的思维特征,就是一定要抓住80后和90后这些年轻人,和他们混在一起,向他们学习。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必须揪住青春的小尾巴,才能向前飞奔啊,对吧?
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日子过得比80后苦。我印象中非常小的时候,吃的、穿的和现在的80后是没法比的。但是70后有70后的优势,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数字鸿沟。70后正好赶上了互联网爆发的第一个时代。这是这一代人巨大的优势。
我还记得当年我去央视工作的时候,栏目组墙根那儿排了一排电脑,坐着一排打字员小姑娘。为什么?栏目组上百号记者,几乎没有会用电脑的,所以领导不得不雇一群打字员,把大家的手写稿输进计算机里,变成电子稿件。而我进单位之后自己就会用电脑,直接在电脑上写稿子,还会发电邮,从新浪、搜狐网上直接获取信息。仅此一个小小的区别,基本上在信息结构上,我就把比我年长的那些前辈比了下去。虽然在业务技巧方面他们比我熟练,但是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我比他们先进,所以过不了几年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
我再说一个普遍现象,70后这一代人到工作单位后,很快就会被重用。但是80后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既不是第一拨跃过数字鸿沟到达岸边的人,也不像90后那样生下来就是数字时代的原著民。80后是什么呢?他们是数字时代的移民。我问过身边很多80后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初中或者高中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他们阅读、学习、写作业都是在纸面上完成的,后来才逐渐开始用iPad或者电脑学习知识,所以他们是数字时代的移民,正好处于夹缝当中。
80后:悲催面对财富鸿沟
另外,70后还赶上了中国近十年来的财富大爆发。我当年是很穷的一个人,当时非常渴望拥有一个BP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BP机,其实就是寻呼机。我当时凑了一千块钱买了第一个寻呼机,别在腰上很神气。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大冬天,北京城漫天飘雪,我出门摔了一跤。因为太胖,我摔晕了过去,醒来之后第一个反应不是看腿折没折,而是检查寻呼机有没有坏。因为渴望那个东西渴望太久了,非常害怕这一下就给摔没了。
后来我就想,什么时候能拥有自己的第一台手机呢?结果第二年就买了。有了手机之后我又想,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车呢?没过几年,车也有了。等有了车之后我又在想,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房呢?我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跟一个同学跑到北京的一个叫回龙观的郊区去看房。
那时价格是3000多,气得我俩在售楼处门口跳脚大骂:“这个房地产商太黑心了,北京房价太不像话!”跟现在的90后骂北京3万和5万房价的心态是一模一样。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毕竟赶上了财富大爆发的时机,只要自己省吃俭用一点,眼光稍微超前一点,然后家里再支援一点,我们还是能够够得着房价的边儿。可是对于现在1985年和1987年出生的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才刚刚开始工作没赚多少钱,父母也没有攒下很多财产。你让他们面对现在北上广深的房价,他们掏出草稿本一算,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现在的收入可以买得起一套房。
所以这又是一个财富爆发的鸿沟。
80后这一代人,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就是中国机会的夹缝一代,夹缝一代迎来的就是一场很悲催的人生。所以面对悲催的人生,你一定要有非常的方法。否则就很难摆脱这种命运。
PartⅡU盘化生存
何为“U盘”
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个大学去讲课,我随机做了一个调查。我说大四啦,咱们班同学谁找着工作了,一堆人举手。我又问都加入什么样的组织了,有说考公务员的,有说进入大公司的。我说啊,你们这些找着工作的还真别看不起那些到现在还没找着工作的同学,没准10年或20年之后,你们混得还不如当时那个没找着工作的人好。大家说你这是心理安慰,我说还真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存活,往往以一个独立的手艺人方式存活,比加入组织要好得多。
这也是我今天想提出来供80后朋友参考的第一个生存困境解决方案:U盘化生存。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现在也没有单位,我是什么,U盘嘛。所以我的口号总结起来,十六个字:“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苹果公司的产品刚开始都不是主机,当时戴尔、联想已经在做主机。苹果公司杀出来,但是是做可以随时插拔的外部设备。比如刚开始的ipod,还有后来的ipad,其实都是外设。只不过随着整个计算机的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发展的成熟,这些外设可以自己独立成为主体。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今后发展很可能出现的一种模型,就是这些自由插拔的外设,最后可能是最光辉的一些个体。
其中的原因何在?
这跟我们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和人的协作变得更加自由,那么衡量一个节点价值的方式,就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在一个组织内部,无论是政府机关组织,还是一个公司的组织内部,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是什么?是领导啊。一个人干得好不好,讨不讨领导喜欢这是关键。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个人的偏好,都对一个人的市场价值产生致命的影响。而个人喜好这个标准的不确定性恰恰非常大。也许他就是看你不顺眼,那你这一辈子可能有几年就要被蹉跎掉。
可是作为一个手艺人,作为一个插件,在市场当中,你所面对的衡量个人价值的整个环境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说,市场是一个最公道的价值评价体系。你可能从来没有做过生意,扛着一筐萝卜进了农贸市场,这时你就应该有自信,只要你的定价合理,你的萝卜是一定可以卖掉的,因为市场会给你一个公道的价格。
市场是靠无数节点和你联系之后,在你身上形成一种定价机制。比如说多年前我家装修房子时认识了一个小木匠。他刚到北京来的时候举目无亲,只好投靠他们村长的儿子,在一个包工队干活。那个村长的儿子就是他们包工头,他只能加入这个组织,然后他挣多少钱、接多少活儿、加多少班,都由包工头说了算,这就是组织内的处境。可是一旦到了大城市,一旦进入互联网社会,他的命运就在发生一点一滴的改变。比如我就觉得这个小木匠的活儿做得好,干活也认真。于是当我的一些朋友、同学装修房子时,我就把他推荐过去了。推荐的方式非常简单,把他的呼机号、手机号、微信号以及QQ号告诉朋友就可以了。
他作为一个节点,就不是只跟这个组织的上线发生联系,评价衡量他价值的标尺就不只是一把。所以木匠他就可以以一个手艺人的方式,以一个插件的方式,以一个U盘化生存的方式,随时随地插拔到各种系统上。可想而知,衡量这个小木匠的价值就不再那么僵化了。据我所知,这个木匠现在每个月收入六千到八千,最好的月份甚至能达到一万块。
历史记住的往往是一门手艺
其实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真正的社会底层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社会偏见当中认为的那些清洁工、临时工或者收破烂的。要知道在北京,收破烂儿这个行业的人也是一些U盘,也是一些自由职业者,月收入达到两万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还有那些快递员,不要看他们的工作非常累,实际上收入并不低,像顺风这样的快递公司,据说他们业务最好的快递员,月收入也能达到一万到两万。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已经发现活在社会底层的,往往是在那些5A级写字楼里面,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白领。为什么?因为评价他们价值的标尺只有一把,那就是他们的上司、领导的眼光。而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评价他们的标尺则有很多把,借助互联网环境下这种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机理,他们反而能得到更为公正的价值衡量。
这样一种机理在历史上是古已如此。《水浒传》里宋江被招安,一百单八将里面活得最舒心又有比较好的下场的,不是宋江、李逵,这两个人最后服毒自尽,因为宋王朝不再需要他们了。最后活下来的有这么几个人:一个是神医安道全,一个是兽医皇甫端,一个是刻字匠叫金大坚,一个会写字的叫萧让,还有一个会唱歌的叫乐和。他们都是手艺人,这几个手艺人分别投靠在不同的部门或大官老爷那里,因为他们有技能。
技能就有点像U盘,没有特定的用处,但它有一个独特的社会节点的价值,插到哪儿它都可以运作。这也是我的一种人生主张,就是在这个社会,你要学会用U盘化的方式,以一种手艺人的精神和这个社会进行协作,而市场会给你一个公道的价格。
从更长的历史跨度看,一个人在什么组织内真的那么重要吗?
一个人留给历史的背影,往往真的不是组织内的身份。比如说杜甫这个人,我们都知道是一个震铄古今的大诗人,提起杜甫他的第一个称号是什么?诗人杜甫,而不是什么工部员外郎。
所以历史上真正想明白的人,不会把组织内的身份看得那么重。比如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他墓碑上的墓志铭写道:“这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这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杰弗逊埋葬在此。”绝口没提美国第三任总统的身份。
中国有一个叫吴梅村的人,也就是著名的《圆圆曲》的作者,他去世后只留下一块墓碑,墓碑上写着:“诗人吴梅村。”我们留给历史的背影往往是一门手艺,而不是某个组织内的一级官衔,所以80后想要活得好,学会这种U盘化生存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如果我今天的讲述还不是那么完整的话,建议你去读一本书,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那里面有更详尽的理论推导。
当个组织内的U盘,不用溜须拍马
我其实想表达的是,人还是要把握住时代的大趋势。
比如刚才讲的U盘化生存方式,你说我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不忍心放弃怎么办?那你就在组织内以U盘化的方式生存。
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行业的发展,是以大规模的行业间的协作为基础,越分越细,然后行业越来越多。古时候我们有三百六十行,但是现在可能三万六千行都不止,所以在任何组织内,其实都可以诞生手艺人,诞生专业主义者。
我身边的朋友就有这样的例子啊。比如他在工作单位当中,PPT做得特别好,他就发挥自己的优长,做专门研究,写书告诉大家怎么把PPT写好。他现在就可以辞职开一间小工作室,教大家怎么做优秀的PPT。
所以当一个手艺人,并不是说你头一天递了辞职报告,第二天才可以去当一个手艺人。你完全可以切换自己的想法,你现在就当自己已经是一个工作室了,只不过现在你有一个最确定的大客户,就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直任上司,而你跟他结账的方式就是你的工资卡。
只要你用这种手艺人的心态在组织内工作,你会发现你的生存处境马上就是另外一片天地。为什么?因为你只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成长负责,你可以不必去陪老板洗桑拿,你也可以不必用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拍他的马屁,因为这和你的个人市场价值成长完全无关,这就是手艺人的方式。只要假以时日,你的价值一旦积累起来,你就完全可以脱离那个限制你才能发展的组织体系。手艺人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古人讲相面时有一套说法,说人的相分三种,分别是骨相、肉相和皮相。骨相是天定的,生下来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但是肉相和皮相是随着人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夫妻俩在一起生活几十年后你会发现,他们越长越像,这就是肉相和皮相发生了变化。
古人算命还有一句话叫:“命由天定,运由自造。”如果80后的朋友觉得自己的这个“命”实在不太好,那么“运”这个事儿,是完全可以通过切换自己的思维来重新改造的。
……

前言/序言

  莫忘初心
申音
2013年8月9日,敦煌。
是夜,微凉,夜空蓝得像海。
站在这个安静的小机场,高耸的塔灯放出一片黄色的光晕,仿佛置身于时空穿越之所在。
白天,“罗辑思维”刚刚完成了“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计划”。短短6个小时,5500个天南海北的朋友聚合在了一起。
此刻,罗振宇在美国。我则要参加一个名为“玄奘之路”的挑战赛,接下来的四天里,在三藏法师行走过的戈壁徒步108公里。
在微信朋友圈里,我写下一句话:“到敦煌,定心。借一盏灯,照亮罗辑思维的前路”。
初心在何处?灯就在何处。
2012年10月18日。我和罗振宇,第一次相约“夜观天象”。
清冷月光下的道路清晰可见。
我曾是一个媒体民工,他也是。
不同之处在于,以前他是搞电视的,口活吃饭。我是做杂志的,写字刨食。
相同之处在于,大爷都是干腻味了憋屈坏了跑出来的。不做制片人,也不再当主编。
我开了一个传播公司,他跑江湖当顾问培训主持。
那天晚上,我们一块喝茶。
举杯感慨,世道变了。
十年前,地铁里人人端着一份报纸;今天,你我手里都不止一个屏幕,不光智能手机还有平板。
十年前,十亿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看同一档新闻联播同一台春晚。今天,人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在创造分享内容。你联系的节点越多你所看到的世界越大。
信息封闭的时代,权威自上而下,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信息民主的时代,没有“权威”,只有“信任”。没有“信任”,没有“参与”。
中国300个电视台,2000家报纸,1万种杂志,还有多少可以靠广告模式生存?
元芳,有人说“传统媒体已死”,你怎么看?
“大人,老兵不死,他们只是凋零。”
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本身零价值,信息渠道也不再值钱。传播的枢纽是魅力人格体。
啥叫魅力人格体?有种,有趣,有料。
去虚伪的客观中立,老子就是热血、主观、真实。
以前在传统媒体的时候,几十几百甚至数千号人吃着大锅饭,人人都是这个组织的马甲。
罗胖告诉我,2008年他离开央视,举目自愁,不知道哪里还有一个可以每月发他10000元工资的地方。
而今天,我们越来越确信,只要你是一个鲜活的肉身,在互联网时代就不愁兑现不了你的价值。
美国的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有个理论叫做“1000个铁杆粉丝”。不管你是江南STYLE还是旭日阳刚。只要你能创造高质量的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的通路,拥有1000个愿意为你一年付出100美金的粉丝,你就能在美国过上体面的生活。
罗胖和我很想就此实践一下。
他的小小希望,是可以实现“罗辑思维”中念兹在兹的“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而我干嘛不创建一个为“魅力人格体”服务的组织:帮助像他这样有本事的朋友们逃离传统媒体,转型成为真正的自媒体。实现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于是,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那一天,《罗辑思维》问世了。
从此,每天早上打开微信就会有一个60秒语音的马桶伴侣,每周五,一个叫罗振宇的歪嘴胖子在镜头前唠叨“歪理邪说”。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优酷上线的那个早上,我们的团队都怀着忐忑的心看着播出数字的增长,不停刷新着网友们的点评。这番体验,即使对于我们两个有过10多年媒体经验的人都是全新的。
时光飞快,一晃已经10个月。
罗辑思维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我们的视频在优酷有了4000多万次的播放,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有了70多万好友的关注。我们招募了第一批会员。一颗小小的种子,正迎着互联网的轻风成长。
我们自知,大家爱的不仅是罗胖的歪嘴肉身凡胎。大家更爱的是罗辑思维里展现的那个魅力人格体,寄托着我们对知识、对自由、对未来、对独立的向往。
我们发现,我们找到了所谓自媒体的方便法门,其实就是8个字: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2013年8月14日,当我和一群创业者们共同走完108公里的荒漠,再看到老罗的时候,我告诉他,我终于明白什么是:理想行动坚持。
莫忘初心,罗辑思维是一个要跨越十年的互联网实验,它不仅仅是一个脱口秀,一个自媒体。我们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有灵魂的知识社群,一帮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茫茫人海中,罗辑思维想找到这样一帮朋友,十六个字概括: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
十万同道,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要求算不算高?这样的一群人如果真能通过互联网聚集在一起,究竟能发生什么?值得想象和期待。
公元627年,一个叫玄奘的和尚出玉门关,陪伴他的只有古道西风瘦马。
三藏法师只有目标和愿力,没有清晰明确的路线图。在接下来的万里跋涉中,我所体验过的不过是其中非常短一段而已。
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坚忍之心/必胜之心,他做不到,我们更不可能做到。
罗辑思维已经出发在途,我们不会再回头。
如果你们盼着罗辑思维成,罗辑思维就一定能够成。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罗辑思维: 有种、有趣、有料
作者:罗振宇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69977
豆瓣评分:7.1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