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三联当代学术丛书

内容简介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对我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茅海建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
拓跋史探(修订本)
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一书初版于2003年,列为“文史新论”系列之一种,印制5500册。此书是其代表作《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之后唯一的研究新论。2004年此书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特等奖。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五胡十六国这一破坏性特别突出的时代得以结束,归根结柢是五胡日趋融合,其主要部分终于陆续积淀在农业地区而被汉族文明逐渐同化之故……但是,在这漫长过程行将结束而又尚未结束的时候,为什么是拓跋部而不是别的部族担当了促死催生的任务呢?这就涉及拓跋部的历史定位问题和北魏政权定位问题。”
商文明
张光直力作,用人类学探求古代文明之典范。从传统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切入,全面呈现商文明。“三代平行说”和“三代政治歧异文化类似说”富有启发,“文明的衰落带来社会的进步”振聋发聩。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基于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而撰写的一部简明而又整合的中国商代文明史,商文明的研究者传统上都是文献、甲骨、金文和考古等专注于某一些特殊材料的独立的学科里培养出来的,所有这些材料都是重要的。但是,每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商文明的某几个或某一些特殊的方面。
民主四讲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直到最近一百年来,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为什么“坏东西”会变成“好东西”?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本书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世界里民主体制的诸实证性问题。他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中国历史通论(增订版)
通史的意境,全在通古今之变,历史由此才显示出它的节律脉动,是一个活泼泼跳动着的“集体生命体”,有它特殊的生命历程和内在的新陈代谢机制。本书以勾勒轮廓、阐释整体特征为限,又包含着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在统合百家的基础上,从通贯和整体全是的角度,对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本《通论》初版分前篇和后篇两部分。前篇从纵横交错的角度,围绕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两大主题,通过若干专题,进行研讨。纵向的,对发展线索作讨论;横向的,多围绕中国历史的特点展开。后篇则重在回顾和反思《通史》的百年经历。增订本新加入的“续编”,收进了初版后十年写的一些相关文章,如〈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农耕文明新审视〉等等,大体沿袭原来的风格,仍然是“讲义”性质,亦即作者所理解的“中国通史”,反映其个人性思考的心迹。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增补本)
官僚等级制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方面,秦汉官阶制度和中华帝国早期官僚等级结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课题。以往学界进行了诸多考察,但许多内容乃至轮廓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仍有继续探究的广阔空间。本书作者是海内外中国政治史领域的领军人物,长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借鉴现代政治学的某些理论,利用新刊布的简牍资料,追本溯源,在关键点上不断推进本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阎步克著的《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精)》包括三部分内容:对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的若干整体思考,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建构,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对秦汉等级品位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归纳;利用文献和新出史料,对战国秦汉禄秩演进的史实考证,使若干前所未知的暧昧史实,得以浮出水面、公诸于众,并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增订版)
当代学术系列,北大哲学系吴飞教授力作。全面梳理并阐释了对西方早期基督教思想集大成的奥古斯丁的巨著《上帝之城》,展现其思想的深刻和宏大,同时毫无保留地展示他的思想张力和对现代西方文明带来的问题。出版五年后的增订本。新附录的三万字长文《地上之城与魔鬼之城》,是对初版中有关政治哲学部分的一个修正,另外还增加了“参考文献”,以便利读者检索。
杜诗杂说全编(精)
曹慕樊先生为杜甫研究名家,治杜诗精深宏达,注重“义理、考据、辞章”的融会贯通。无论是对杜甫的儒家思想,还是对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独到之理解与阐释。本书是作者两部名著《杜诗杂说》和《杜诗杂说续编》的合刊。前者主要是其1962年的一些读书笔记;后者集中了80年代杜甫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体现了其“把西方的现代修辞学引进唐宋诗研究中来,把西方的现象学或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引进研究中来”的尝试与努力。另外,还将作者晚年有关杜甫研究的五篇文章作为附录收入,以体现其对杜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和影响的高屋建瓴的把握。
第一哲学的支点
《第一哲学的支点》所谓第一哲学,即哲学的哲学,或称元哲学。这是哲学的根基,西方哲学把形而上学作为第yi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第yi哲学的核心概念,公认有笛卡尔的“思”和黑格尔的“存在”,赵汀阳此著提出并论证,哲学还需要“行”作为支点,现代哲学要从“思”的问题转向“行”的问题,从反思物的世界转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创作出来的生活,接续了他一贯的主张——哲学旨在讨论关于可能生活。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晚清中国因中西交冲而发生历史大变局,在回应西潮逼来的漫长过程里,传统文化养育出来的士人,作为七十年间回应西潮的主体,效西法图自强,深深卷入历史变迁的过程,一代一代地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为民族寻路,因之而有前后相继的思想潮流和社会变革,与儒学相依的传统士人自身也发生了节节嬗蜕。杨国强著的《晚清的士人与世相(精)》汇积了作者对晚清士人及他们那个世界的思考、理解和解释,围绕着科举制度下的功名与富贵、世运盛衰中的学术变趋、晚清的清流与名士、十年新政与社会解体等主题,通盘解读近代化过程中的士人和社会,融深刻的洞察于历史叙述之中,很富于思想启发。增订本新补一文,论甲午乙未间清流的重起和剧变,这是作者近年对晚清士人世界再考察的力作,依然贯彻了透过士人看世相的切入角度。

目录

总目录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自序
清代的功名与富贵
二百年人口西迁的历史因果




世运盛衰中的学术变趋



鸦片战争与儒学



理与势的冲突:中英鸦片战争的历史因果
论“庚申之变”
太平天国起落与土地关系的变化



晚清的清流与名士
一 清议、言路和晚清的清流
二 清流与洋务
三 名士鼓荡与清末世局
1900年:新旧消长和人心丕变
清末新政:历史进化中的社会圮塌



新学生社会相
论清末知识人的反满意识
一 八旗制度与满汉关系
二 清末知识人的反满意识
三 不可究诘:反满意识里的多义和歧义
20世纪初年知识人的志士化与近代化



革命家的良心:民生主义的历史思辨
西潮与回声
新文化运动:从“美国思想”到“俄国思想”


历史的矛盾与“社会主义的讨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版权信息
自序
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第1章 清朝的军事力量
一 武器装备
二 兵力与编制
三 士兵与军官
第2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一 从严禁吸食到严禁海口
二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及其评论
三 林则徐的敌情判断
四 林则徐的制敌方略
第3章 “剿”“抚”“剿”的回旋
一 初战
二 “剿”“抚”之变
三 伊里布与浙江停战
四 琦善与广东谈判
五 虎门大战
第4章 广州的“战局”
一 杨芳的“果勇”
二 奕山的“靖逆”
三 三元里抗英的史实与传说
第5章 东南壁垒的倾塌
一 璞鼎查的东来
二 厦门的石壁
三 定海的土城
四 镇海的天险
五 浙东的反攻
第6章 “抚”议再起
一 “十可虑”
二 屡战屡败:从杭州湾到扬子江
三 求和的历程
第7章 平等与不平等
一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引起的忧虑
二 迈入陷阱:中英虎门条约
三 “等价交换”?中美望厦条约
四 “奉献”:中法黄埔条约
第8章 历史的诉说
征引文献
人名、船名对照表
新版后记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
版权信息
新版说明
序言
上编
第一章 品位结构的研究框架
一 品位结构:分等与分类
二 品秩五要素与品位性官职
三 品位结构变迁的四线索
四 品位结构的三层面
第二章 叠压与并立:从“爵—食体制”到“爵—秩体制”
一 周朝“爵本位”体制和“等级君主制”
二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伸展
三 功绩制和身份制之间:二十等爵
四 秦汉“爵—秩体制”及其“二元性”
第三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
一 “比秩”与“宦皇帝者”问题的提出
二 “宦于王”溯源:周朝的士庶子体制
三 汉代的“宦皇帝者”与“比秩”的扩张
四 “宦皇帝”制度的流衍及异族政权的类似制度
第四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
一 “冠服体制”概念与冠服的分等分类
二 周代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级别分等
三 秦汉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职事分类
四 汉唐间冠服体制的变化趋势:场合分等和级别分等
五 从“由服及人”到“由人及服”
六 附论《旧唐志》所见隋朝冠服“四等之制”
第五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三:品位结构中的士阶层
一 选官与资格视角中的士人
二 阶层的标志:士子免役
三 服饰等级中的士子礼遇
第六章 从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官本位与一元化
一 “一元化”与“官本位”的推进
二 从“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
三 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第七章 若干礼制与王朝品位结构的一元化
一 公卿大夫士爵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二 周礼九命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三 朝位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四 一元化和连续性
下编
第一章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
一 战国秦汉的禄秩序列变迁
二 今见《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级阙如问题
三 “中二千石”秩级的形成
四 “真二千石”问题
五 丞相与御史大夫的秩级
六 略谈将军的秩级与位次
第二章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一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二 早期采用禄秩的官、吏、令试析
三 “以吏职为公卿大夫士”与“以秩级为公卿大夫士”
第三章 西汉郡国官的秩级相对下降
一 王国官的秩级下降
二 王国丞相的秩级下降
三 王国内官的秩级下降
四 列郡秩级的相对下降附论郡县秩级简繁
五 郡县诸官属和诸县的秩级下降
第四章 《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者”
一 “宦皇帝者”所涉官职
二 论“宦皇帝者”之无秩级
三 《二年律令》中的“吏”与“宦”:两大职类
四 《津关令》所见中大夫及相关问题
第五章 若干“比秩”官职考述
一 期门郎、羽林郎
二 文学之官:博士与掌故
三 御史之比秩
四 中央官署掾属的“比秩”问题
五 国官之“比秩”
第六章 “比秩”的性格、功能与意义
一 “比秩”诸官的性格——非吏职
二 “比秩”诸官的性格——“自辟除”
三 “比秩”诸官的性格——军吏之自成系统
四 “比秩”的扩张及其与正秩的配合
第七章 “品位─编任结构”视角中的散吏与比秩
一 公府掾属的比秩原因
二 “职吏─散吏”结构与“品位─编任”视角
三 学徒吏学事、守学事、小史与散吏假佐
四 正任职吏的“预备役”:从掾位、从史位
五 曹魏的司徒从掾位、司徒史从掾、司徒吏、散属
六 两种备吏:脩行与私学
七 文学类的属吏与备吏:文学、处士、好学
八 小结:“品位─编任”结构与属吏比秩现象
第一哲学的支点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可能所以困惑
导言:第一哲学何以第一?
第一部分: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1.物的世界有什么
2.从事物转向意识
3.方法决定解释
4.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5.怀疑论是挥之不去的影子
6.形而上学被逐后化装归来
7.语言并不能为事实做主
8.一种对存在不惑的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从世界之谜到生活之惑
1.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是问题
2.到底哪些东西是超越的?
3.存在论问题只出现在超越者之间
4.如果给每人一个世界
5.互为超越性:报复与报答
6.初始状态与演化状态
7.求助伦理还是求助政治?
8.标准的丧失
第三部分:事的世界之创世论
1.物的世界与事的世界
2.存在论换位
3.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4.Facio ergo sum
5.共在先于存在
6.共在的初始状态
7.关系理性,策略模仿与存在论报应
8.存在的高贵化
民主四讲
版权信息
当代学术总序
前言
第一讲 民主的起源与演化
一 民主从何而来?
二 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
三 民主的异化
“自由”和“宪制”限制了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
“代议”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
“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
普选的实现也无法改变选举的“贵族”“寡头”色彩
英国
法国
美国
第二讲 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
一 经济发展与民主
二 阶级结构与民主
三 文化与民主
公民文化与民主
政治容忍与民主
生活满意度与民主
解放价值与民主
四 公民社会与民主
五 社会资本与民主
六 国家有效性与民主
第三讲 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
一 选举制度
选举权
选区划分
投票规则
二 政党制度
三 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第四讲 实效与反思
一 民主的实效:以工具性目标来衡量
民主与经济增长
民主与社会公正
民主与幸福
二 民主的实效:以民主原则来衡量
不平等的参与:选举
金钱与选举
不平等的参与:群体政治
三 对民主制度的反思
拓跋史探
版权信息
前言
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
一 《魏书》“子贵母死”所据的汉典和旧法
二 拓跋部早期君位传承中后妃的作用
三 君位传承中后妃的部族背景
四 离散部落与子贵母死
五 子贵母死制度的几个问题
六 小结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
一 贺兰与拓跋
二 贺赖头徙平舒与贺讷总摄东部
三 道武帝离散贺兰诸部落
四 贺兰部落离散以后的余波
独孤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二
一 前秦灭代以后的独孤部
二 刘显引窟咄争位和道武帝离散独孤诸部落
三 《魏书》所见的刘奴真与刘罗辰
四 部落离散以后的独孤部民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
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魏书·序纪》有关史实解析
一 缘 起
二 拓跋东、中、西三部简况
三 释《序纪》所见惠帝、炀帝东奔诸事
四 惟氏、维氏与祁氏
五 代谷的地理背景与西晋护乌桓校尉的广义职能
六 东木根山地名的来历和拓跋立都问题
七 两种类别的代北乌桓
八 拓跋内乱与乌桓动向
九 前燕云中之戍——代北周边关系之一
十 朔方局势与前秦灭燕、灭代——代北周边关系之二
十一 前秦灭代后对代北乌桓的处置
十二 拓跋与代北乌桓的共生关系
《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国史之狱的史学史考察
一 《真人代歌》释名
二 《代歌》、《代记》及其与《魏书·序纪》关系的推测
三 国史狱事造成的史风问题
文献所见代北东部若干拓跋史迹的探讨
一 方山西麓的祁皇墓
二 草原部落大会与平城西部的郊天坛
三 新平城近处的拓跋史迹
四 关于祁后事迹的两个疑点
关于拓跋猗卢残碑及拓本题记二则——兼释残碑出土地点之疑
附录一 关于拓跋地境等讨论二题(摘录)
附录二 《魏书》所见的若干乌桓姓氏(摘录)
修订本后记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
版权信息
导言:奥古斯丁与罗马
一 罗马的陷落
二 神圣的永恒帝国
三 永恒罗马的颠覆
四 奥古斯丁对罗马的抛弃
五 心灵秩序
六 世界历史
七 新的历史观
第一部分 心灵秩序:至善下的二元分裂
第一章 世界的开端:历史作为心灵秩序
一 时间与灵魂
二 时间的创造
三 上帝何时创世
四 线性历史
第二章 善恶的开端:天使的创造与分裂
一 天使和万物的创造
二 天使的智慧
三 创世六日
四 第七日
五 创世七日与世界历史
六 魔鬼的背叛
七 魔鬼与好的世界
八 魔鬼的骄傲
九 恶的存在
十 善恶的谱系
第三章 人性的开端:没有历史的乐园
一 人的形式和道理
二 灵魂的创造
三 人与天使
四 灵魂的起源
五 四元人性结构
六 另一种尝试:三元人性结构
七 灵性学说的内在张力
八 灵性的身体与灵魂性的身体
九 复活以后的人
十 亚当何时犯罪
第二部分 原罪:心灵的内在冲突
第四章 意志之罪:性情与骄傲
一 所有罪之前的罪
二 前性情
三 《论登山宝训》
四 言辞之争
五 前性情的罪
六 淫欲之罪
七 意志和意志的斗争
八 伊甸园中的婚姻与淫欲
九 禁果的故事
十 骄傲之罪
第五章 死亡之罪:永无终结的悲惨处境
一 在死
二 死亡作为现在
三 在生在死
四 灵魂之死与身体之死
五 第二次死亡
六 人的最坏状态
七 好人的死与坏人的死
第六章 繁衍之罪:亚当和他的后代
一 亚当中的全人类
二 遗传了什么?
三 遗忘的眩晕
四 由一到多
五 虚假的合一
第三部分 历史:自然之外的拯救与合一
第七章 两座城的历史:没有第三座城
一 地上之城中的上帝之城
二 有没有第三座城
三 人类之城?
四 真正的共和
五 相关的争论
六 基督徒皇帝
七 世界历史
第八章 罗马的历史:毫无光荣的霸欲
一 罗马历史中的霸欲
二 奥古斯丁理解的霸欲
三 罗马国父的光荣与罪恶
四 战争与帝国的扩张
五 阿尔巴战争
六 政体问题的消失
七 罗马共和的自由政治
八 德性的内在转向
九 对罗马英雄的赞美与哀悼
十 对罗马宗教的批判
第九章 以色列的历史:并不神圣的圣城
一 神圣历史的分期
二 从亚当到亚伯拉罕
三 亚伯拉罕的应许
四 完人亚伯拉罕
五 亚伯拉罕的信
六 祭司的改变
七 王位的改变
八 以色列的结局
第十章 言成肉身:唯一的历史事件
一 言成肉身的哲学意义
二 耶稣作为中保
三 基督与魔鬼
四 受难作为祭祀
五 人的祭祀与基督的祭祀
六 圣餐礼
七 以基督为根基
八 作为普世之道的宗教
第四部分 末日:普世大同抑或二元终结
第十一章 终极善恶:人类价值的全面消解
一 至善与至恶
二 永久和平
三 政治的起源
四 尘世生活与永恒幸福
第十二章 终极神义:末日的历史意义
一 历史与末世论
二 末世论作为神义论
三 两次复活
四 魔鬼的绑缚
五 魔鬼的释放
六 千年王国
七 进入永恒王国
第十三章 终极生死:循环论抑或二元论
一 永死如何可能
二 永死是怎样的
三 永远的惩罚
四 第二亚当的成年
五 永恒的礼拜
六 线性历史?
结语:奥古斯丁与西方文明的命运
一 奥古斯丁之死
二 古今之间的奥古斯丁
三 对奥古斯丁主义的挑战与成就
四 现代的精神气质
五 世界历史的种种方案
附录 尘世之城与魔鬼之城:奥古斯丁政治哲学中的一对张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商文明
版权信息
前言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绪论: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第一节 传统历史文献
第二节 青铜器
第三节 卜甲和卜骨
第四节 考古学
第五节 理论模式
第一部分 安阳所见的商代社会
第一章 安阳和王都
第一节 王都和安阳核心
第二节 小屯
第三节 西北冈
第四节 安阳的其他遗址
第五节 安阳以外王都地区的考古工作
第六节 文字记载中的王都
第二章 自然和经济资源
第一节 公元前第二千纪中国北部的地形和气候
第二节 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
第三节 野生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
第四节 石料和黏土
第五节 铜和锡
第六节 珍贵物品
第三章 商王朝及其统治机构
第一节 族和邑
第二节 安阳的王室血统
第三节 商王族的内部分立和承继制度
第四节 统治阶层的其他成员
第五节 军事力量
第六节 法律
第七节 祭祀
第八节 王权的象征
第四章 商王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秩序
第一节 商王国的统治网络
第二节 国家内部的资源流动
第三节 与其他方国的关系
第二部分 安阳之外的商文明
第五章 郑州商城
第一节 二里冈阶段的商文明
第二节 二里冈期郑州商城
第三节 二里冈期在河南北部文化序列中的位置
第六章 安阳和郑州以外的商代考古
第一节 二里冈期的主要遗址
第二节 安阳期商王朝的主要遗址
总结
第七章 关于商文明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节 有关绝对年代的资料
第二节 语言和人种
第三节 早商、夏和商人起源问题
结语 商与古代世界
一、“纯洁性”问题
二、商代在文明演进中的地位
三、国家、文明和城市化的起源问题
后记
附录 夏商周考古发现的放射性碳素年代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杜诗杂说全编
版权信息
杜诗杂说
自序
一 杜甫的思想、生活
杜甫与农民
杜甫的思想
杜甫与房琯
杜甫“非战”吗?
杜甫在夔州东屯的经济状况
杜甫南行
杜位 杜济
杜甫两参严武幕
二 论杜甫的诗艺和诗作
杜甫的诗艺
沉郁顿挫辨
《北征》新说
《哀江头》阐微
《屏迹三首》之三
《又呈吴郎》
论“清词丽句”
三 杜注琐谈
杜诗地名泛称释例
杜诗中的偏义词
杜诗的互文、省语、反语
杜诗中的俗语
故武卫将军挽词
天阙
天棘
青精饭
枭卢
解水乞吴儿
齐渡马
来问尔东家
断此生
跨苍穹
饮中八仙
消息
同襟期
思飘云物外
洞门对雪
竹埤
免无儿
羁旅推贤圣
改席台能迥
唤人看(马要)…
《积草岭》
《建都十二韵》
觉来往
耐知
药栏
业工
婆娑
《病柏》
主当
《少年行》
诗态
春来花鸟莫深愁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直字
张彪
《暮寒》
柴荆即有焉
罢字
宵旰
一点
上番
西方变
桃竹
隐浪
天地在
《奉寄高常侍》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远近
窗含西岭千秋雪
《到村》
独园
却落
荨草
蛟龙匣
面势
吾衰岂为敏
酒为徒
是物
非天意
沉冥
《催宗文树鸡栅》
乌鸡
杜用事法
浮瓜供老病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戏呈元二十一曹长》
《八哀诗》
《八哀诗》无房琯
《八哀诗·张九龄》
《夔府书怀四十韵》
汉阁自磷缁
《中宵》
《宗武生日》
将能事
数秋天
《秋兴八首》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解闷十二首》之十一
《西阁夜》
无家病不辞
嗟尔太平人
《九日诸人集于林》
“五云高太甲”二句
泪相忘
莫鞭辕下驹
《西阁曝日》
《不离西阁二首》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黑白二鹰……请余赋诗二首》
《折槛行》
诗律细
《小至》
槐叶冷淘
苞芦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
《虎牙行》
《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筐见遗老夫》
《上后园山脚》
燕玉
乌鬼
破甘霜落爪
呀坑
蹴鞠
树蜜
《上水遣怀》
《北风》
胡为足名数
焉得所历住
《白凫行》
杨子琳
四 附录
一 杜诗常用字义通释
二 九种版本杜诗篇名索引
杜诗杂说续编
自序
杜诗游心录——杜甫诗研究方法新探
杜诗的起结
《杜诗选注》新序
《杜诗选读》序
《伤春五首》第二首
《解闷十二首》之二
《醉时歌赠郑虔》的艺术性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关于文学遗产继承问题的论辩——杜甫《戏为六绝句》臆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夔州诗及五言长律的我见
杜公《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歌》与东坡《韩干马十四匹》之比较观
杜诗字义、修辞丛记
出版后记
中国历史通论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当代学术 总序
绪言 我对《中国历史通论》的考虑
前编 通论专题研讨
背景:“大历史”观念与专题选择
总起:对中国传统社会特质的认识
交代:专题的安排
一、部族时代
二、封建时代
三、大一统帝国时代
四、农业产权性质及其演化
五、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六、特型化的市场与商人阶层
七、政治构造与政治运作
八、中国现代化艰难性的历史思考
后编 回顾与反思
一、百年史学建设历程回顾
二、被遗忘的个案:张荫麟及其《东汉前中国史纲》
三、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刍议
四、社会历史认识若干思考
续编 后十年思考鳞爪
一、吕思勉:“新史学”向社会史的会通实践
二、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农耕文明新审视
三、解读历史的沉重:评弗兰克《白银资本》
四、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五、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六、时间、空间与经济理性——《大学中国史》序论
增订本后记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三联当代学术丛书(套装10册)
作者:茅海建 等
出版社:新知三联书店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