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战争之间

从1919到1939,“二十年停战”期间,衰败的欧洲正走向毁灭之路;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经济、社会运动的变化发展仿佛无数曲折的支流,彼此交叉、汇合、分离,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本书选取的历史片段,既有“希特勒上台”的主题,又有“查科战争”这样“并不起眼”的素材,前者已经过于熟悉,后者似乎只是不断重复的历史又一次翻版。而作者正是在变动与永恒之间定位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尽管笼罩在两次大战的阴影中,也很难说这段日子是平静幸福的,但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不能说是难以忍受的。不管个人的感观如何,时代的巨轮仍不可逆转地向前转动。1919—1939年发生的事情塑造了现在的世界,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目前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十分困难,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地重述历史事件,而是希望用优雅的评述表明自己的立场,特别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欧洲的坠落与世界的改变。本书同时还列出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著作,为希望进一步阅读的读者提供方便。

编辑推荐

☆ 1919—1939年发生的事情塑造了现在的世界

☆ 渴望和平的同时走向战争,人类如何一次次重蹈覆辙

☆ 从坚不可摧到烟消云散,一切都变得动荡不安

这段最终以悲剧告终的历史最初似乎有望见到光明,永不重复一战的苦难,努力寻求新的道路,迎来的确实第二次更具毁灭性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欧洲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本书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主题,但并未将目光局限在欧洲,而是全景俯瞰这二十年世界发生的变化,从甘地的“食盐行军”到南美洲的查科战争,从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到青霉素的发明,整个世界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

除开历史本身的魅力,优雅机智的文笔,简洁迷人的叙述,坚定不移的判断,让作者能够坦言:“我唯*自信的是,自己非常享受撰述这部书的过程,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这部书的时候能乐在其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菲利普·齐格勒,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曾在英国外交部任职,蒙巴顿伯爵和爱德华八世的官方传记皆出自他手,另外还著有《黑死病》等作品。

译者简介:

周旭,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专业,主攻美国史方向。出版《华侨抗日故事》,翻译《英国史》(卷三)、《自然物语》、《骗局之王》《他乡暖阳》等多部作品。

精彩书评

战争之间

一位技巧纯熟的历史学家。

——《柯克莱斯评论》

齐格勒文笔优雅、机智,而他的判断却毫不妥协。

——《时代文学增刊》

他那一代最有经验、最多才多艺的传记作家之一。

——《观察员》

目录

序言

1 和平 1919—1920年

2 爱尔兰自治 1921年

3 《尤利西斯》 1922年

4 燃烧的士麦那 1922年

5 西班牙入侵摩洛哥 1925年

6 大罢工 1926年

7 青霉素 1928年

8 百老汇的旋律 1929年

9 华尔街股市崩盘 1929年

10 甘地的食盐进军 1930年

11 查科战争 1932—1935年

12 希特勒上台 1933年

13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年

14 格尔尼卡 1937年

15 巴勒斯坦 1938年

16 法西斯占领马德里 1939年

17 宣战 1939年

后记

精彩书摘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是多事之秋的美国被悲惨的一天。从股市开盘的那一刻起,恐慌性的抛售就开始了。尽管股市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出现了短暂的反弹,但事实证明,收盘时股市的成交量高达1600多万股。损失是惨重的,以至于上一年的收益全部化为泡影。实际上,事情比表面看上去的还要糟糕。股票的成交量如此之大,以至于股票出售的消息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直到股市收盘时交易商们才悲伤地接受了股市崩盘的事实。“黑色星期二”一天的股票成交量就超过了平时三个月的交易量之和。这一天是华尔街股市崩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天。

“华尔街股市崩盘”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股市的崩盘往往伴随着股市的繁荣而来,也就是所谓的“华尔街繁荣”。股市的繁荣或崩盘并不是由于,或者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环境造成的,而是由人们的渴望造成的。在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杜邦公司都担任过要职的企业界大亨约翰· 拉斯科布就毫不掩饰地表达过这种渴望。 1929年夏末,他接受了《妇女家庭杂志》的访问,该杂志以《人人都应该富有》为标题公布了访问内容。他们不仅应该富有,拉斯科布进一步说道,只要他们稍微付出一点点努力能够富有。美国注定要更加繁荣,没有所谓的衰退,没有繁荣与萧条的循环,只有更加稳定的增长和越来越舒适的生活方式。他所讲的不仅是美国人民想要听到的,而且是他们一直以来相信的。稳步上升的就业率,持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不断增长的工资,都是经济持续发展的表象和明显标志。
但是,比上述因素都更重要的是,美国人越来越把国家财富、个人福祉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和证券的浮动联系在一起。尽管偶尔会有所下挫,但20世纪20年代华尔街的股票经历了疯狂的上涨。随着股票经纪人的目光从报纸上的金融版面转移到战争、瘟疫和体育活动的版面,美国人对于股票投机越来越着迷。实际上,投身股市已经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现象。甚至那些没有聘请股票经纪人,之前也丝毫没有买过股票的人都注意到了美国各大公司股价的疯狂上涨,他们都在沉思,如果当初有足够的钱和敏锐的头脑投身股市,他们本该拥有比现在多得多的财富。“1929年股市投机的真正惊人之处并不在于参与人数之广,而是它变成了一种核心文化。”经济学家J.K· 加尔布雷斯写道。
所有人,甚至对股票没有什么兴趣的人都对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着迷不已。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种繁荣会无限期持续下去,只有少数人持怀疑态度。“你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吗?”纽约州的州长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问一位朋友,“股价总有一天会停止上涨。”然而,大部分投资者都不相信这种论断。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缓,甚至会停滞一段时间让市场重新恢复活力,但是对华尔街来说,股价上涨,再上涨是唯一的可能。对金融市场持如此乐观态度的不仅仅是投资者和证券商, 1923—1929年担任美国总统的卡尔文· 柯立芝也认为,他应该给繁荣的市场再加点油,而不是遏制它的势头。在就任总统几个月之后,他发表了一番著名的言论:“美国人的主要事务就是做生意,而总统需要做的就是为其指明方向,并在一旁摇旗呐喊。”他的继任者赫伯特· 胡佛虽然意识到局势中潜在的风险,但到了关键时刻,并没有持续下大力气让民众保持冷静。1929年10月,他满怀希望地宣称,“国家的经济……建立在健康繁荣的基础之上。”不管他是否相信,但可以看出他并不想往熊熊燃烧的火焰上泼冷水。胡佛是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他绝对有理由相信,任何勤劳而智慧的美国人,都能凭借努力,即便没有成为百万富翁,也能为自己赢得舒适的生活环境。“救济院正在从我们中间消失,”他在竞选演讲时大声疾呼,“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会迎来全世界完全消除贫困的那一天。”胡佛口中的“全世界”应该只包括美国,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保证。
胡佛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近乎失控的繁荣下潜在的风险,尽管他认为有必要进行抑制,但却苦于没有进行抑制的武器。他手中就强大的武器莫过于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显然这个机构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实际上,它本身就是这种近乎失控的繁荣的助推者。1927年初,由于处境艰难的欧洲银行家持续施压,纽约联邦储蓄银行降低了再贴现率,向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莱昂内尔· 罗宾斯总结道“从那天起,几乎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局势完全失去了控制。” 1929年2月,联邦储备银行首先感受到了危机,他们一再主张将再贴现率恢复到1926年的水平,甚至主张提高再贴现率。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不敢采取侵犯众多投机者利益的措施。公众一直认为增长是必然的,巨额利润是理所当然的,该委员会也不敢触怒处于亢奋状态的公众。它就这样拖延着,犹豫着,当终于下定决心要提高再贴现率时,因为幅度太小而没有什么作用,此外一切也已经为时已晚。即便是这些小心翼翼的措施,也遭到了投机者和信奉增长的公众的强烈谴责。“只有两件事情能够阻碍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一个是战争,另一个是联邦储备银行召开的会议。”喜剧演员威尔· 罗杰斯宣称。联邦储备银行知道提高再贴现率不受欢迎,也不敢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因此未能在这次危机中尽到自己的责任。

几年之后,英裔爱尔兰记者克劳德· 科伯恩在纽约创办了言辞犀利的报纸《周刊》, 10月24日星期四,他与极其富有的银行家埃德加· 斯派尔共进午餐,斯派尔在伦敦发家,当时住在纽约。他沿着华尔街步行前往斯派尔位于华盛顿广场的宅邸,被金融区周围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所震撼。这些人显然没有什么目的,彼此之间也不说话,只是观望和等待,仿佛在盼望着某些不可预测但又意义重大的事情发生。不过在斯派克的宅邸似乎就没有这种恐惧和忧虑,一切都风平浪静、井然有序。接着,仆人聚集的隔壁房间里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深色疲惫的男管家来请斯派克过去。厨房里有一台自动收报机,仆人们就依靠它得知在华尔街发生的事情。他们手中都持有股票,当然,在他们雇主眼中,他们持有的那点股票根本微不足道,但造成的损失依然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他们所听到的就是一场逐步加深的灾难,似乎每过一分钟,事态的发展就愈严重,造成的灾难也就更彻底。斯派克匆匆离开了饭桌,那一天就再也没有回家。剩下的客人默不作声地吃完午餐,然后回到这个越来越沮丧的城市的各个角落。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下午三点钟就结束了,但是股价下跌造成的危害如此之大,导致成交量居高不下,股票行情记录器直到晚上七点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

前言/序言

序言

人们往往对出生前后十年间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前者为时已晚,后者则为时尚早。我出生于1929年,因此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也就是1919—1939年之间的历史相对来说并不熟悉。当然,我一生中读过不少关于这一时期或写于这一时期的著作,但我对这一时期的了解远不如对1914年之前或1945年之后的历史了解得那么系统,因此我决心予以纠正。

因此这实际上是一本带有探索性质的书,并不适合专家阅读。除了退位危机那段历史之外,各自领域内的权威人士对这段历史的了解都远比我透彻。正是站在这些专家的肩上,我才得以完成这部书的撰述。我由衷地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希望自己没有滥用他们的成果或误解他们的本意。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兴趣,我随意选择了这些主题。例如,我用一章介绍了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当然如果换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卡夫卡的《城堡》或萨特的《恶心》也无妨。这本身并无对错之分,这些都是伟大的小说,选择任何一本都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我曾想触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总结人类所有的成果,不过却铩羽而归。例如这部书并没有任何一个章节提到澳大拉西亚地区。然而,如果就此认为1919-1939年间,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地区没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是既愚蠢又无礼的,只是碰巧在其他地方没有更重要的事情发生时,我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拿出一个章节来讲述这一地区。这部书的所有读者似乎都会产生如下疑问:“他为什么要讲述这一内容?”或者“他怎么可能会遗漏这一点呢?”他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无可厚非,这部书涉及了世界史上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但我最关注的是以下两个主题:欧洲势力的衰落和通往二战之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选择。

我唯一自信的是,自己非常享受撰述这部书的过程,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这部书的时候能乐在其中。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战争之间
作者:[英] 菲利普·齐格勒 著,
译者:周旭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29943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