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是冯骥才经典小说精选集(插图新版),包括《俗世奇人》短篇精华作品15篇以及中篇经典作品《三寸金莲》,分为“俗世奇人”和“怪世奇谈”两个部分,以天津卫独特的人物、世态和风俗为题材,写俗世百态、风土人情,语言极富特色。
《花巷》是冯骥才先生的经典散文精选集(插图新版),全书围绕“用心生活”主题,收入58篇精选经典散文,《挑山工》《珍珠鸟》《花脸》等29篇入选全国不同版本语文教材。读冯骥才先生的散文如读教科书中的范文,其景其情其思皆能引人入胜。
编辑推荐
1.冯骥才先生亲自授权,选定书名、审定目录,权威版本,插图典藏。
2.冯骥才先生的多篇小说、散文作品分别入选国内外不同版本华文语文教材。
《好嘴杨巴》收入了冯骥才先生入选国内语文课本的3篇短篇小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俗世奇人》短篇精华15篇,以及中篇经典名作《三寸金莲》,同时收入日本翻译家、画家纳村公子所画插图9张。
《花巷》收入了冯骥才先生入选全国语文教材的29篇散文,同时收入作者亲绘精美画作插图16幅。
3.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持续热销,假借历史形态,演绎现实灵魂!写尽俗世百态、世态人情!
2.冯骥才先生的多篇小说、散文作品分别入选国内外不同版本华文语文教材。
《好嘴杨巴》收入了冯骥才先生入选国内语文课本的3篇短篇小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俗世奇人》短篇精华15篇,以及中篇经典名作《三寸金莲》,同时收入日本翻译家、画家纳村公子所画插图9张。
《花巷》收入了冯骥才先生入选全国语文教材的29篇散文,同时收入作者亲绘精美画作插图16幅。
3.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持续热销,假借历史形态,演绎现实灵魂!写尽俗世百态、世态人情!
目录
总目录
花巷
版权信息
树后边是太阳
垂柳
雄风
野花
思绪如烟
冬日的诗
放晴
太行夕照
往事
雪村
树影躺下
期待
深巷
粉墙
华灯初上
山间挑夫
第01章 用心生活
挑山工
珍珠鸟
吃鲫鱼说
无书的日子
黄山绝壁松
旧与老
献你一束花
空信箱
灵感忽至
夕照透入书房
书房花木深
绵山奇观记
第02章 生命真趣
哦,中学时代……
书桌
花脸
歪儿
捅马蜂窝
日历
除夕情怀
摸书
墓地
年意
白发
空屋
小动物
逛娘娘宫
往事如“烟”
马年的滋味
花巷
第03章 艺术人生
小说的眼睛
文化眼光
话说中国画
致大海
天籁
水墨文字
绘画是文学的梦
理性的境界
文人的书法
我的书法生活
行间笔墨
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第04章 远方诗意
奥地利的象征是什么?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看望老柴
翁弗勒尔
永恒的敌人
古希腊的石头
巴黎的天空
阿尔卑斯山的精灵
精神的殿堂
细雨品京都
今天的布拉格
意大利断想
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散漫的天性
萨尔茨堡的性格
好嘴杨巴
版权信息
PART 1 俗世奇人
苏七块
刷子李
酒婆
张大力
蓝眼
好嘴杨巴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泥人张
大回
黑头
神医王十二
狗不理
燕子李三
鼓一张
洋相
PART 2 怪世奇谈
三寸金莲
花巷
版权信息
树后边是太阳
垂柳
雄风
野花
思绪如烟
冬日的诗
放晴
太行夕照
往事
雪村
树影躺下
期待
深巷
粉墙
华灯初上
山间挑夫
第01章 用心生活
挑山工
珍珠鸟
吃鲫鱼说
无书的日子
黄山绝壁松
旧与老
献你一束花
空信箱
灵感忽至
夕照透入书房
书房花木深
绵山奇观记
第02章 生命真趣
哦,中学时代……
书桌
花脸
歪儿
捅马蜂窝
日历
除夕情怀
摸书
墓地
年意
白发
空屋
小动物
逛娘娘宫
往事如“烟”
马年的滋味
花巷
第03章 艺术人生
小说的眼睛
文化眼光
话说中国画
致大海
天籁
水墨文字
绘画是文学的梦
理性的境界
文人的书法
我的书法生活
行间笔墨
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第04章 远方诗意
奥地利的象征是什么?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看望老柴
翁弗勒尔
永恒的敌人
古希腊的石头
巴黎的天空
阿尔卑斯山的精灵
精神的殿堂
细雨品京都
今天的布拉格
意大利断想
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散漫的天性
萨尔茨堡的性格
好嘴杨巴
版权信息
PART 1 俗世奇人
苏七块
刷子李
酒婆
张大力
蓝眼
好嘴杨巴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泥人张
大回
黑头
神医王十二
狗不理
燕子李三
鼓一张
洋相
PART 2 怪世奇谈
三寸金莲
精彩书摘
挑山工
一
你见过泰山的挑山工吗?这是种很奇特的人!
不知别处对这种运货上山的民夫怎样称呼。这儿习惯叫作挑山工。单从“挑山”二字,就可以体会出这种工作非凡的艰辛。肩挑着百十斤的重物,从山下直挑到烟云缭绕、鸟儿都难飞得上去的山顶,谁敢一试?更何况,这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有其巍巍而不可征服的威势。从山根直至极顶处,一条道儿,全是高高的石头台阶,简直就是一架直上直下的万丈天梯。在通向南天门的十八盘道上,那些游山来的健壮的男儿,也不免气喘吁吁;一般人更是精疲力竭,抓着道旁的铁栏,把身子一点点往上移。每爬上十来磴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只有这时,你碰到一个挑山工——他给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衣衫,两条腿上的肌条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默不作声,一步一步,吃力又坚忍地走过你身旁,登了上去。你那才算是约略知道“挑山”二字的滋味……
挑山工,大概自古就有。山头那些千年古刹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你瞧着这些构造宏伟的古建筑上巨大的梁柱础石、沉重的铜砖铁瓦,再低头俯望一条灰白的山路,如同一根细绳,蜿蜒曲折,没入茫茫的谷底。你就会联想到,当年为了建造这些庙宇寺观,为了这壮观的美,挑山工们付出了怎样艰巨和惊人的劳动!
我少时来游泰山,山顶上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家中的男人大多是挑山工,给山上的国营招待所运送食品货物以为生计。清早,他们拿了扁担绳索,带着晨风晓露下山去,后晌随着一片暮云夕阳,把货物挑上山来。星光烁烁时,家家都开夜店,留宿打算在山头住一夜转天早起观瞻日出的游人,收费却比国营招待所低廉。他们的屋子是石头垒的。山上风大,小屋都横竖卧在山道两旁的凹处,屋顶与道面一般平。屋里边简陋得几乎什么也没有,用来招待客人的,只有一条脏被和热开水。为了招待主顾,各家门首还挂着一个小幌牌,写着店名。有的叫“棒槌店”,就在木牌两边挂一对小木棒槌;有的叫“勺儿店”,便挂一对乌黑的小生铁勺儿;下边拴些红布穗子,随风摇摆,叮当轻响。不过,你在这店里睡不好觉。劳累了一天的挑山工和客人们睡在一张炕上。他们要整整打上一夜松涛般呼呼作响的鼾……
在这些小石屋中间,摆着一件非常稀罕的东西。远看一人多高,颜色发黑,又圆又粗,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上边缀满繁密而细碎的光点,熠熠闪烁。好像一块巨型的金星石。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口特大的水缸,缸身满是裂缝,那些光点竟是数不清的连合破缝的锔子,估计总有一两千个。颇令人诧异。我问过山民,才知道,山顶没有泉眼,缺水吃,山民们用这口缸储存雨水。为什么打了这么多锔子呢?据说,三百多年前,山上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每天人们要到半山间去取水,很辛苦。一年,从这些人家中,长足了八个膀大腰圆、力气十足的小伙子。大家合计一下,在山下的泰安城里买了这口大缸。由这八个小伙子出力,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大缸抬到山顶。以后,山上人家愈来愈少,再也不能凑齐那样八个健儿,抬一口新缸来。每次缸裂了,便到山下请上来一位锔缸的工匠,锔上裂缝。天长日久,就成了这样子。
听了这故事,你就不会再抱怨山顶饭菜价钱的昂贵。山上烧饭用的煤,也是一块块挑上来的呀!
一
你见过泰山的挑山工吗?这是种很奇特的人!
不知别处对这种运货上山的民夫怎样称呼。这儿习惯叫作挑山工。单从“挑山”二字,就可以体会出这种工作非凡的艰辛。肩挑着百十斤的重物,从山下直挑到烟云缭绕、鸟儿都难飞得上去的山顶,谁敢一试?更何况,这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有其巍巍而不可征服的威势。从山根直至极顶处,一条道儿,全是高高的石头台阶,简直就是一架直上直下的万丈天梯。在通向南天门的十八盘道上,那些游山来的健壮的男儿,也不免气喘吁吁;一般人更是精疲力竭,抓着道旁的铁栏,把身子一点点往上移。每爬上十来磴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只有这时,你碰到一个挑山工——他给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衣衫,两条腿上的肌条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默不作声,一步一步,吃力又坚忍地走过你身旁,登了上去。你那才算是约略知道“挑山”二字的滋味……
挑山工,大概自古就有。山头那些千年古刹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你瞧着这些构造宏伟的古建筑上巨大的梁柱础石、沉重的铜砖铁瓦,再低头俯望一条灰白的山路,如同一根细绳,蜿蜒曲折,没入茫茫的谷底。你就会联想到,当年为了建造这些庙宇寺观,为了这壮观的美,挑山工们付出了怎样艰巨和惊人的劳动!
我少时来游泰山,山顶上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家中的男人大多是挑山工,给山上的国营招待所运送食品货物以为生计。清早,他们拿了扁担绳索,带着晨风晓露下山去,后晌随着一片暮云夕阳,把货物挑上山来。星光烁烁时,家家都开夜店,留宿打算在山头住一夜转天早起观瞻日出的游人,收费却比国营招待所低廉。他们的屋子是石头垒的。山上风大,小屋都横竖卧在山道两旁的凹处,屋顶与道面一般平。屋里边简陋得几乎什么也没有,用来招待客人的,只有一条脏被和热开水。为了招待主顾,各家门首还挂着一个小幌牌,写着店名。有的叫“棒槌店”,就在木牌两边挂一对小木棒槌;有的叫“勺儿店”,便挂一对乌黑的小生铁勺儿;下边拴些红布穗子,随风摇摆,叮当轻响。不过,你在这店里睡不好觉。劳累了一天的挑山工和客人们睡在一张炕上。他们要整整打上一夜松涛般呼呼作响的鼾……
在这些小石屋中间,摆着一件非常稀罕的东西。远看一人多高,颜色发黑,又圆又粗,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上边缀满繁密而细碎的光点,熠熠闪烁。好像一块巨型的金星石。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口特大的水缸,缸身满是裂缝,那些光点竟是数不清的连合破缝的锔子,估计总有一两千个。颇令人诧异。我问过山民,才知道,山顶没有泉眼,缺水吃,山民们用这口缸储存雨水。为什么打了这么多锔子呢?据说,三百多年前,山上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每天人们要到半山间去取水,很辛苦。一年,从这些人家中,长足了八个膀大腰圆、力气十足的小伙子。大家合计一下,在山下的泰安城里买了这口大缸。由这八个小伙子出力,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大缸抬到山顶。以后,山上人家愈来愈少,再也不能凑齐那样八个健儿,抬一口新缸来。每次缸裂了,便到山下请上来一位锔缸的工匠,锔上裂缝。天长日久,就成了这样子。
听了这故事,你就不会再抱怨山顶饭菜价钱的昂贵。山上烧饭用的煤,也是一块块挑上来的呀!
资源下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