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应仁之乱

日本室町幕府末期,诸大名动员数十万兵力,以京都为战场,分东军、西军相互厮杀长达十一年之久,史称“应仁之乱”。战乱过后,贵族与寺院势力式微,室町幕府走向衰亡,社会秩序近乎瓦解,“下克上”之风日盛,地方势力崛起,日本步入战国时代。应仁之乱作为时代转折点,被著名历史学家内藤湖南评价为“日本历史上*大的事件”。

新锐历史学家吴座勇一以兴福寺两位高僧的日记为基础,结合多种史料与学术界*新研究成果,从将军承嗣问题、管领家畠山氏内斗、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政争入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应仁之乱的起因,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战乱的经过与参与者之间的合纵连横,总结了战乱的后果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场催生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大乱。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吴座勇一,1980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博士,日本中世史专业,现任职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要著作有《日本中世战争史》《一揆的原理》《日本中世的邀请》等,《日本中世战争史》获第12届角川财团学艺奖。

译者简介

康昊,复旦大学学士,大阪大学硕士、博士(日本史 学),现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研究方向为日本中世史,侧重14-15世纪日本政教关系史、东亚海域交流史、日本佛教史。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  畿内的火药桶— 大和  7

第二章  通往应仁之乱之路  43

第三章  大乱爆发  71

第四章  应仁之乱与兴福寺  99

第五章  众徒、国民的挣扎  125

第六章  大乱终结  147

第七章  应仁之乱后的室町幕府  173

终 章  应仁之乱的余波  203

主要参考文献  223

后 记  229

年 表  233

出版后记  239

精彩书摘

  《汗青堂丛书042·应仁之乱: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
第一章 畿内的火药桶——大和
兴福寺与大和
摄关家与兴福寺
提到奈良,你会想到什么呢也许你脱口而出的是“鹿”,又或者很多人会先想到东大寺的大佛。然而在中世,奈良就等于兴福寺。
那么,兴福寺是一座怎样的寺院呢这座收藏了以国宝阿修罗像为首的众多珍贵文物的著名寺院,对它的历史,大家却意外地知之甚少。奈良是《汗青堂丛书042·应仁之乱: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最主要的舞台,因而必须先了解兴福寺的基本知识。首先大致介绍一下它。
兴福寺的前身是藤原氏的祖先藤原镰足于天智天皇八年(669)创建的山阶寺。而后在迁都藤原京时,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将山阶寺搬到了厩坂(厩坂寺)。接着和铜三年(710),首都迁到平城京,遂在奈良的春日构筑佛堂,将镰足下令塑造的释迦三尊②像从厩坂寺移来,并按“兴国家之福”之意,取名兴福寺。
在此以后,兴福寺作为藤原氏的氏寺愈发兴盛,并于养老四年(720)列为官寺,成为举办维摩会等国家法会的场所。因此,兴福寺同时受到檀越藤原氏与朝廷双方的影响。
院政③时代伊始,从白河院时代(1073—1129)开始,藤原氏的嫡传一系,也就是摄关家的子孙开始在兴福寺出家。第一位是藤原师实(藤原道长之孙)之子觉信。他于承保元年(1074)十岁时(虚岁,下同)出家,成为兴福寺别当(兴福寺的最高领导,又称“寺务”)赖信的弟子。康和二年(1100),觉信就任兴福寺别当。摄关家子弟担任兴福寺别当的传统就此确立。
摄关家之所以与兴福寺关系紧密,是因为院政政策确立之后,摄关家因自家政治权威下降而感到危机。事实上在这个时期,向来由藤原氏的氏长者(藤氏长者)决定的兴福寺人事任免,也受到了院——“治天之君”的干涉,对此不满的兴福寺频频发起嗷诉(强诉)。(参考拙著《一揆的原理》)
在院与摄关家、兴福寺相互对立的态势下,兴福寺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强化。俗称“僧兵”,也就是当时所称的“大众”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白河院政之后的鸟羽院政期,就有个大和源氏出身(即武士出身)的僧侣,名叫信实,在兴福寺的权势如日中天,人称“日本第一武勇恶僧”。
由于与摄关家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兴福寺被卷入摄关家内部政治斗争中去。保元元年(1156),因藤原忠通、藤原赖长兄弟反目,保元之乱爆发,信实率领兴福寺站在了藤氏长者藤原赖长这一边,不过未赶上战斗。藤原赖长败亡后,信实等人的领地被没收了。
治承三年(1179),平清盛发动政变,软禁后白河院。此时,被视为反平氏的藤氏长者松殿基房被流放。兴福寺僧人因而奋起,此后一直站在反平氏的立场上。次年,也就是治承四年,平清盛第五子平重衡率军讨伐南都(奈良),战火中兴福寺、东大寺几乎化为灰烬。
一乘院与大乘院
治承·寿永内乱(也就是所谓的“源平合战”)结束后,在兴福寺别当信圆的奔走下,兴福寺得以重建。镰仓幕府成立后,大和国(今奈良县)不设守护,兴福寺作为事实上的守护统治大和。
然而这时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摄关家的分裂。镰仓时代初期,摄关家分裂为近卫家和九条家,近卫家与九条家互为对手,都试图征服另一方,掌控兴福寺。结果,信圆掌握的大乘院、一乘院成为争夺的对象。其过程迂回曲折,最终近卫家子弟被送人一乘院,九条家子弟被送入大乘院,形成一种共存状态。此外,近卫家又进一步分出鹰司家,九条家又分出一条家和二条家(也就是“五摄家”),后来这些家族子弟也进入一乘院和大乘院。
一般认为,当时兴福寺有超过一百个院家①和坊舍②,摄关家子弟的出家地一乘院和大乘院在其中是特别的存在。天皇与摄关家子弟担任院主的院家称为“门迹”,在兴福寺中,一乘院与大乘院就是“门迹”,称为“两门迹(两门)”。几乎所有的院家、坊舍都从属于这两大门迹,形成了以门迹为中心的主从制门流组织。学界称其为“两门体制”。
于是,兴福寺的僧侣因为出身的不同,也被明显地区分开来。摄关家出身的称作“贵种”,他们以固定的节奏步步高升,最终成为门主(门迹之主)。比摄关家地位低的贵族清华家、名家出身的僧侣叫作“良家”。“良家”阶层的僧侣虽然也具备担任别当的资格,升迁速度却有天壤之别。举一个例子,出身贵种的大乘院寻尊二十七岁就做了别当,良家出身的东北院俊圆直到四十二岁才终于就任此职。这是因为贵种僧侣享受特别的优惠待遇(良家必须要先担任权别当才能成为别当,贵种则不需要,等等)。僧侣的地位与他们作为僧人的成绩、能力毫无关系,仅仅由血脉和家族出身决定。良家绝无法凌驾于贵种之上。此外,在良家之下还有“凡僧”。
摄关家子弟就任门主时,将会继承门迹庞大的财产。而且,他们还可以对下属的院家施加影响。贵种僧侣的门流统治的深化,导致门迹之间围绕庄园等利权发生利益争端。永仁元年(1293),因为近卫、九条、一条家的对立,一乘院与大乘院爆发冲突,经镰仓幕府介入,到永仁五年总算平息(永仁的南都斗乱)。此外观应二年(1351),为争夺喜多院的控制权,两门迹兵戎相见(观应的争端)。
众徒与国民
在永仁的南都斗乱中,一乘院、大乘院双方的“实际参战部队”是众徒。众徒这个词,原本和大众(寺僧集团)同义。然而,如前所述,随着寺院内部身份等级差异的产生,兴福寺内的众徒即大众,也随即不再是一个整体。镰仓中期,专事学问的僧侣在大众之中被称作“学侣”;与之相对,武装的下级僧侣被叫作“众徒”,以示区别。
到了镰仓末期,众徒当中的中层僧侣作为“六方”独立出来,相反,下层僧侣们组成“官符众徒(官务众徒)”这一武装集团。他们既是兴福寺的僧侣,又担任兴福寺领属庄园的庄官等职务。由于他们几乎与兴福寺内的佛事无关(仅仅负责筹措资金),实际上和武士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剃了光头而已。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应仁之乱
作者:[日] 吴座勇一
译者:康昊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56021
豆瓣评分:8.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