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是一套通俗中国史,上起神话时代,下至满清灭亡,覆盖中华5000年历史。本书为第一册,主要讲述了从盘古创世纪到西汉王莽这期间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的信仰不来自宗教,而是来自历史,这也正是我们文明从未间断的根本原因。盘古牺牲自我开辟天地;“三皇”接力合作带领部族从狩猎时代进入畜牧时代;尧的“禅让”,舜的“孝悌”,大禹为天下治水,还有,功不可没的秦皇汉武,这些光辉的历史人物,是中华人民的榜样,无论顺境逆境,他们此心光明,永远向前。

我们读中国历史,不仅要明智,更要明心见性,人心和人性就是推动历史的强大力量,知此,则可知未来中国,知此,我们才可以明白道路自信的真谛: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不是制度,而是民族性格。

编辑推荐

1、知名历史作家度阴山10年写史大成之作,以全新视角解读中国史

作者深耕历史十余年,作品有丰厚史料做支撑,且以密实故事下笔,是难得的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通俗史读物,适合成年人梳理历史脉络,帮助青少年打开历史视野。

2、从“知”与“行”的角度解读历史人物,真实全面

历史由人创造,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有大人物力挽狂澜,也有小人物推波助澜,本选取具有代表性、故事性的历史人物,追逐他们的心路历程,反映当时社会现象,看他们如何成为历史发展的奠基者。

3、由细节切入重要历史事件,以小见大,了解事件背后的制度性因素

以丰富史料带你重返历史现场,不是简单的剧情梗概,而是身临其境的细节描画、分析,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把脉历史,反思当下。

作者简介

度阴山,知名历史作家、阳明心学学者,专注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介绍中国历史,始终坚信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知行合一的践行史,代表作《知行合一王阳明》《深不可测:刘伯温》等。

目录

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第一章 创世纪——中国人的神话和传说

1.盘古创世纪

2.“三皇”团队

3.黄帝:中华的诞生

4.尧舜:道德的力量

5.民族拯救者:大禹

6.十六字心法

第二章 中华地基——夏商西周的筑梦岁月

1.启化国为家

2.酒鬼辈出的夏王朝

3.商汤:道德中国的确立

4.商:祭祀和占卜之国

5.周武王灭商:吊民伐罪

6.周公宏图

7.西周王朝的那些领导人

8.烽火戏诸侯

第三章 东周分两段之春秋

1.礼崩乐坏降临

2.齐国称霸

3.齐国VS楚王国

4.泓水之战:仁义走上末路?

5.晋文公:梅花香自苦寒来

6.各显神通

7.赵氏孤儿

8.晋楚争霸,吴国崛起

9.吴越争霸,春秋尾声

10.中国出了个孔仲尼

第四章 东周分两段之战国

1.变法洪流

2.统一价值观的商鞅变法

3.合纵连横

4.秦王国一家独大

5.吕不韦、李斯和韩非

6.中华思想界的五朵金花

7.秦灭六国——中华世界的诞生

第五章 太阳从秦升起

1.嬴政的大秦梦

2.巡游天下

3.接班人问题

4.大泽乡革命

5.六国灭秦

6.项羽的智慧

7.楚汉争霸

第六章 西汉:中华第一帝国的巅峰

1.匈奴汉国亮相

2.异姓王全体覆灭

3.黑市女皇吕雉

4.七国之乱

5.儒家的崛起

6.张骞发现新世界

7.中华世界的再巩固

8.中华人的品质:苏武、李陵、司马迁

9.汉武的继承者

10.虽远必诛

11.无力的三帝

12.新朝皇帝王莽

13.王莽创世纪

精彩书摘

统一价值观的商鞅变法

楚王国在吴起变法后,霎时变得强大,再次对中原各国虎视眈眈。新兴的田氏齐国最先察觉到这种压力,第四代领导人田因齐(齐威王)请他的宰相邹忌变法。邹忌从齐国的现实出发,以法家“谨修法律而监督官吏”的思维,整顿吏治,亲君子,远小人。田因齐曾活煮了靠贿赂而得到官员好评的阿地的行政长官,这是远小人;又曾越级提拔没有靠贿赂却得到百姓好评的即墨城的行政长官,这是亲君子。对于人才,田因齐如饥似渴,曾一天提拔数十人,战略家田忌和军事家孙膑就是代表人物。最后邹忌认为应君主集权,他说:“最高领导人必须有不封顶的大权,而且要永远握在手中,如此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经过邹忌的改革和管仲立下的法治思想交互作用,齐国焕然一新,气势如虹。魏国决心成全齐国的美名。领导人魏罃(魏惠王)为了图霸中国,把都城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卫星国卫国,魏国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以宗主国的身份出兵,兵团司令庞涓不救卫国,而是率领兵团主力直奔赵国的经济中心邯郸(今河北邯郸)。庞涓,据说是战国妖人鬼谷子的关门弟子,用兵如神。他绕过乡村,从原野上向邯郸推进,很快就把邯郸包围。

赵国慌忙向正准备一展身手的齐国求救,田因齐和田忌、孙膑商议解救邯郸的对策,孙膑说:“不用麻烦,咱们学习庞涓即可。”孙膑,据说是庞涓的师弟。庞涓先出山,到魏国做将军,后来邀请孙膑也下山享受荣华富贵。

但很快,庞涓发现孙膑的军事才能远在自己之上,他认为自己下山后,鬼谷子教给了孙膑神奇的兵法,他希望孙膑和他共享,为了让孙膑安心写出兵法,他挖掉孙膑的膝盖,并把责任推卸到魏王身上。后来孙膑发现了庞涓的阴谋,在老乡齐国人的帮助下,逃回齐国,由于没有膝盖,他只能坐在轮椅上。这一深仇大恨,孙膑发誓要回报给庞涓。

如今,机会到来,孙膑说:“庞涓‘围赵救卫’,咱们就‘围魏救赵’。”田因齐感叹说:“不愧是师兄弟,都是一个套路!”

公元前353年,齐国派出远征军,田忌为总司令,孙膑为政委,目的地是魏国都城大梁。由于魏国主力全在围困邯郸,所以齐兵团轻而易举就进入魏国本土,迅速把大梁包围。庞涓在邯郸得到消息后,立即回兵解救。当他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时,掉进齐国设计好的埋伏圈,魏国兵团大败,庞涓被活捉。孙膑本想报仇,也挖掉庞涓的膝盖,可齐国认为得罪强大的魏国,是不明智的行为。很快,魏国、齐国和赵国坐到谈判桌上,三方达成和平协议,庞涓被释放。

和平永远是变态,战争才是常态,公元前342年,魏国开启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领导人韩武(韩昭侯)向赵国求救,赵国没有力量出兵,韩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出兵,田忌、孙膑故技重演,围魏救韩。同时,孙膑在庞涓回救的必经之路马陵道(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设下埋伏。庞涓进入韩国本土后,顺风顺水,正要夺取最后胜利,突然听说孙膑又去围困大梁,气得鼻子都歪了。他想不明白,孙膑这厮为什么总是用这一招。他急忙回救大梁,意料之中的,在马陵道,庞涓陷入孙膑的十面埋伏,全军覆灭,庞涓也被齐军乱箭射死。

庞涓临死前说孙膑“竖子成名”,说明两件事,一是世上太多人输不起;二是庞涓总认为孙膑的军事才能超过自己,这是典型的自卑,由自卑导致失败,符合天理。

齐国因这两次和魏国的战役,称霸天下。孙膑是典型的一招吃遍天下的军事家,这一招就是“围魏救×”。一个简单的招数,如果用到极致,那就是绝招。真正的高手,从不玩花拳绣腿,只会一招,也只用一招。

魏国、齐国因改革而称霸中国,韩国、赵国慌张起来。韩国在三晋中力量最弱,可公元前375年,它却突然灭掉郑国,将郑国首府新郑改为自己的首府。虽然扩大了地盘,力量却没有跟上来,韩国常常受欺负。

形势紧迫,必须改革。韩武(韩昭侯)要法家巨子申不害改造他的国家。申不害在法家系统中是个离奇的存在,他固然重视成文法的颁布,但更重视国君用“术”:国君平时不要让臣下看出自己的欲望和弱点,让臣下猜不透国君的企图,臣下也就不可能投国君之所好而溜须拍马、弄虚作假,如此,臣下就只能尽力做好分内之事。申不害的思路其实很厉害,他让国君假装无为——不听、不看、不知。但在背后做足功课,做到能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如此,君主就无所不能,臣下恐惧,自然安分守己,尽心为君主卖命。

李悝在魏国改革,打击权贵,吴起在楚国改革,也打击权贵,邹忌在齐国改革,还打击权贵,只有申不害似乎对权贵不感兴趣,这并非是因为韩国没有权贵,而是申不害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法家,另一方面则是道家。道家讲的是明哲保身,真正的改革家必须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注定改革大业不会成功,即便成功,也不彻底。所以,韩国虽然也装腔作势地进行了一场世人皆知的变法,但由于申不害的个人原因,这场改革只是动了皮毛,动了一丁点外科手术,韩国稍有点振作,就很快被其他各国超越,被甩出了几十条街。

紧随韩国改革的是赵国。赵国从晋国分离后,力量最强。但魏国靠变法,跃居其上,本来是兄弟之国,双方却互相恨入骨髓,赵、魏战争连年不断。魏国庞涓后来围困邯郸,若不是齐国出手,邯郸早就成了魏国的囊中之物。赵国经此一痛,赵雍(武灵王)上台后,力行改革,其所改革的重点不是政治,而是军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此称雄一时,扬眉吐气。

但这些国家的变法,只是让人眼前一亮,真正如晴天霹雳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立竿见影的变法,把秦国快速打造成了战国时期第一强国。

嬴任好(秦穆公)时代,是秦国最光辉的时代,如果不是晋国阻挡,它很可能东进成功。但嬴任好死后,继任者乏善可陈,秦国文化水准低下,又不引进人才,于是逐渐衰落下去。进入战国时期,很多中原国家都认为秦国是楚王国的卫星国。魏国对它不停地鲸吞蚕食,它连一丁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公元前361年,嬴渠梁(秦孝公)上任,国家的破败不堪让他如坐针毡,他发誓要大展宏图,把国家改革成现代化的超级强国。但改革所需的人才,秦国无法出产。嬴渠梁寄希望于天下英才,发出世界级招贤令,只要是能为秦国做出贡献的人,秦国都把他当成座上宾,享受和国君一样的待遇。

远在魏国的卫国人公孙鞅(后称商鞅,因其封地为商地),听闻此消息后,连行李都没拿,只抱着李悝的《法经》一路小跑抵达秦国。商鞅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法家思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钻研透彻,更崇拜李悝,常以“李悝二世”自诩。他跑到李悝的发迹地魏国后,在丞相公孙痤手下当幕僚。公孙痤多次想提拔他,但都被私欲阻拦,因而商鞅郁郁不得志。于是他跑到秦国,花了一大笔钱才打通关系,见到嬴渠梁。

嬴渠梁和商鞅长谈三次,终于确认商鞅就是他的“意中人”,如同当年姜小白让管仲放手去干一样,嬴渠梁也让商鞅放手去干。嬴渠梁比姜小白更伟大的地方在于,管仲是齐国人,而商鞅是外国人,把全部权力交给素不相识的外人,这是嬴渠梁气度不凡之处。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对秦国实施变法,其愿景很简单:富国强兵。要实现这个愿景,在商鞅看来更是易如反掌。他分七步走。

第一步,把秦国百姓编成五家(一伍)或十家(一什)为一组,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同组其他家要检举告发,倘若藏匿罪犯,则判死刑。如果检举本组以外的罪行,则赏赐。这就是“连坐告奸法”,这种规定建立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之上,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连坐告奸法”打破了周礼“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亲亲”宗法关系,形成了区别于从前亲情和法律纠缠不清的崭新法律观。“连坐告奸法”在后来的儒家学派眼中罪大恶极,不仅因为它破坏了“亲亲”原则,还让百姓没有了道德感,变成冷血无情的内鬼、监视者。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商鞅则把人际关系彻底砸碎,让法律归法律,人际归人际。用百姓控制百姓,从而节约了行政成本,这是“连坐告奸法”的厉害之处。

第二步,一家有两男以上,必须分居,倘若仍然啃老,要加倍缴纳赋税。这是增加生产和人口的手段,同时,也改变了秦国的风俗。那时秦国一家老小往往都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这很不体面。同时,将一家人分成两家,那就必须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需要各种建筑材料,如此,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第三步,大力奖赏耕田、织布成绩优异的人,而耕田、织布一塌糊涂的人,则会受到严厉惩罚。奖赏耕田的同时,商鞅抑制商业。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国策,是知行合一,实事求是。中国东南是大海,西北是沙漠和高山,这样的地理条件让中国人很难走出去,如果鼓励经商,由于经商比务农利润大,大家都不会务农。倘若没有了粮食,又无法从外部输入粮食,中国必是死路一条。

第四步,爵禄不能由君主定,而由军功定。军功大则爵禄高,军功小则爵禄低,没有军功的贵族,即使富得流油,也禁止享受。也就是说,虽然是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也活不好;虽然是平民,只要有军功,那就能进入贵族行列。

第五步,禁止私斗,任何人有争执,必须经过国家设置的法庭和法官裁决,否则,视为违法,从重处罚。中国古代私斗很兴盛,这是典型的人民内耗,不利于人口发展。两人的私斗很容易演变成两群人的械斗,商鞅设置法庭和独立于地方行政长官的法官来处理民间私斗,这个法官直接受中央政府指派,他不但有权处理民间私斗,还有权监督地方行政长官的法律颁布和行政效率。这是中国法治思想最先进的地方,将行政和司法一分为二。但秦朝灭亡后,历朝历代又将行政司法合二为一,地方长官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司法官,这是法治的倒退。

第六步,全国统一度量衡。度是计量长短用的器具,量是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衡是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将这些统一后,会让经商买卖更公平,税收更划一。

第七步,焚书令,把那些和法家思想相抵触的书籍全部搜剿和烧毁,这就叫统一思想。

商鞅把这些条例写进秦法,规定一切都以法律为准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太子触犯法条,也要受惩。任何特权阶级都是在法律之上的,所以当法律是权威时,特权阶级就被干掉了。

商鞅变法,是对秦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改。归根结底,变法就是改变人的价值观。从前的秦国人,喜欢啃老,喜欢私斗,贵族喜欢享受,对国家从未有半点责任心。商鞅用各种法条将这些腐烂的价值观改变,激活了平民的积极性,遏制了贵族的特权,秦国面貌自此焕然一新。十七年后,秦国独霸天下。

为什么商鞅变法能在秦国取得成就,一个根本原因是,秦国的文化水准极低,人民没有任何思想包袱。一个空杯子,总容易装进水。但其他国家不同,它们的文化过于深厚,如同装满了水的杯子,想要装进去水,有极高的难度。中国的老子说:“优势有时候就是劣势,劣势有时候就是优势。秦国就是绝佳的例子。”

据说商鞅把法律条文拿给嬴渠梁看时,嬴渠梁胆战心惊地问:“那些贵族能支持吗?”

商鞅回答:“我们何须他们支持,只要老百姓支持即可。”

嬴渠梁更加担心地说:“老百姓对政府那是死都不信的。”

商鞅说:“老百姓不信政府,是因为政府只说不做,政府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必须讲诚信。”

他在国都南门竖了一根木头,下令说:“谁若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十金。”

那根木头很轻,十岁孩子都可以扛动,所以没人相信政府的鬼话。商鞅又把赏金提到五十金。终于有个胆大的人站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诺言,赏赐那人五十金。至此,老百姓都知道商鞅主导的政府言出必行,知行合一,商鞅立即宣布法令,民众欢呼雀跃。

民众的反应是积极的,因为商鞅变法中,民众可以通过努力耕田和作战快速改善生活现状。但贵族激烈反对,因为从前不需要任何努力的特权,正在渐渐消失。商鞅的法令面临掣肘,举步维艰。正在此艰难时刻,嬴渠梁的长子嬴驷犯了新法,商鞅立即逮捕了嬴驷,说:“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就是因为居高位的人以为可以置身法外,而先犯法。”

嬴渠梁见商鞅玩真的,急忙出来求情,商鞅说:“嬴驷是未来的国君,当然不能施刑,但法治绝不能例外,那就处罚嬴驷的老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古代中国纯属伪命题,最高领导人永远不会受到惩罚,即使受惩罚,也是移花接木,凌空蹈虚。若干年后的曹操违反禁令,按法律规定需要砍头。曹操辩解说:“我要领兵打仗,所以不能没有人头,只能割掉头发来代替人头。”这和嬴驷犯法,不处罚他而处罚他的老师如出一辙。

于是,嬴驷那个倒霉的老师被揪出来,按刑法规定,施以割鼻刑罚。嬴驷看到老师没了鼻子,一说话哼哼唧唧,怒不可遏,他把商鞅恨入骨髓,发誓必十倍奉还。

商鞅可不管谁恨他,他从改革的那一刻起,就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改革家冒险、偏执、孤注一掷的精神,他统统具备。经过立木为信和割掉嬴驷老师的鼻子这两件事后,整个秦国都知道商鞅言出必行,赏罚分明。赏,绝不吝啬;罚,绝不通融。于是都遵守法令,不敢有半点轻忽。

商鞅变法十年后,秦国只剩下四种人:国君、军人(男)、农民、预备役(女人、老人、小孩),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事之国,而且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公元前353年,秦国最大的敌人魏国败于齐国。第二年,嬴渠梁抓住机会,向魏国复仇。从前吴起在魏国,秦国根本不是对手,现在吴起离开,魏国又刚战败,秦国用多年改革成果轻而易举击败了魏国。正是从这一年起,秦国受魏国欺负的屈辱日子结束,轮到魏国被秦国欺负,一直欺负到魏国灭亡。

击败魏国两年后,嬴渠梁把国都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秦国这轮红日,从咸阳城冉冉升起,照瞎了东方六国的双眼。商鞅进行了一场行政改革,推倒封建制下各封区的围墙,把全国分为三十一个县,由中央统一管理,秦国率先从封建制进入郡县制。

公元前342年,魏、齐两国再次爆发大战,魏国再度大败。第二年,商鞅趁魏国未恢复元气时,对魏国发动全面进攻,魏国当时发出了“虎狼之秦”的悲鸣,主力部队全军覆没。自此,魏国实质上已成为秦国的卫星国,只能看秦国脸色活下去。

商鞅为秦国贡献了全部智慧,让秦国脱胎换骨,凤凰涅槃。但商鞅显然被中国历史学家们高估了,他的能力远没有超越同行,如李悝、吴起、申不害。他之所以在秦国变法大获成功,只不过因秦国乃一空杯,而李悝、吴起、申不害所改革的国家是满杯,向空杯里注水当然要比满杯容易得多。也就是说,在固有基础上修补的难度要远大于另起炉灶。

商鞅最后得到了一个伟大改革家应该得到的回报——嬴渠梁去世后,那些被他打压的贵族势力趁机反扑商鞅,嬴驷(秦惠文王)接受民意,将其车裂。

战国时期的变法洪流以李悝在魏国变法为开始,以商鞅在秦国变法为结束,各国都拼命地改变旧的价值观,创造新的人生观。唯一死寂的是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它在中国的东北,严寒似乎让人的头脑没那么灵敏,所以,当所有国家都在变法图强时,只有燕国悄无声息。春秋时期,燕国就闭关锁国,进入战国,它仍然闭关锁国,没人知道它在干什么,直到秦国变法几十年后,它才被迫进入世人视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居然表现不俗。

不过,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不是燕国的表现,而是战国时期最精彩的文斗篇章——合纵连横。

前言/序言

写在前

几千年以前,当黄帝站在中华大地上指点江山时,他不会想到他的子孙将在这块土地上汇演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书写出无数慷慨激昂的雄壮史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用书写历史的方式净化心灵、进化人格,从而形成了鹤立鸡群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主宰着中国的命运,自然也影响着世界的进程。中国人不是喜欢历史,而是敬畏历史,我们把历史当成民族的《圣经》,用历史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历史上那些光辉人物为榜样,无论顺境逆境,都此心光明,永远向前。中国人还把历史看成一本天书,进入天书的人物就是我们的神。

我们的信仰不来自宗教,而是来自历史,这也正是我们的文明从未间断的根本原因。那么,中国人信仰的历史到底有哪些特质,从而使中国人是中国人而不是他国人呢?

首先,中国历史指点我们要有民族自信。中国历史中那些流传千古的人物,全属于圣贤,高度智慧和高度行动力打造了无数中华儿女精英,很少有民族会像中华民族一样,屡坠屡起,绝不服输,虽然有过黑暗,但人人都向往光明,而且肯去行动。

其次,中国历史指点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不在诸子百家,不在儒释道,恰好在历史中,是那些拥有担当精神的伟大人物支撑起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最后,中国历史指点我们要知行合一。五千年来,中国人始终用这四个字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勤奋、智慧、和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一切唯独中国人才具备的品质,其来源正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读史可以明智,这还停留在“术”的低层次,我们读中国历史,不仅要明智,更要明心见性。我们必须要知道今日之中国何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历史中就有答案;我们必须要明白中国人何以是这种性格而不是那种性格,历史中也有答案;我们更要明白你是中国人不仅仅因为你黄皮肤黑头发,还因为你作为炎黄子孙,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是三皇五帝的,是秦皇汉武的,是唐宗宋祖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的,是“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陈汤的,是“此心光明”的王阳明的。

只有我们明白这一切,才能明白,中国人的《圣经》就是历史,而人心和人性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知此,则可知未来中国,知此,我们才可以明白道路自信的真谛——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不是制度,而是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的性格就是躬身入局,知行合一,五千年来没有变过,五千年后也不会变!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3.8 / 5. 投票数: 5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作者:度阴山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8668
豆瓣评分:8.0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