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四书五经(全二十一册套装)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在“四书”中,《论语》《孟子》原自有书,而《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并为其作集注。因为它们出自儒家早期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四书”。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成为科举取士的指定书目,在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儒家本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到西汉时失传。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五经博士,“五经”之名首次出现。唐太宗时期,孔颖达等人奉诏撰修《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即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合称,在南宋末年就已出现。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普在注释《大学》时说道:“四书五经,凡言道者,大略皆如此。”清代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延用其说法:“元人因之,而制为四书五经疑。明初用四书疑,后乃改四书五经义。”
此次出版的“四书五经”大字本,是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校而成。“全本全注全译”的形式,可方便读者无障碍地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品味经典。

编辑推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体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重要思想——仁,这一思想贯穿到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的主张,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语言精炼,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大学》传说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而成。揭示了为学的内容和顺序,明确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又有“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纲八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中庸》提倡自我教育,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我监督,君子慎其独也,自我完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可以说后来的宋明理学之所以能达到哲学高峰,与《中庸》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合成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效仿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其政治主张也不被重用,于是退隐与学生一起著书立说。《孟子》一书的主题即“讲道德,说仁义”。大义凛然,文思敏捷,善于辩论。他还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民贵君轻”的概念,主张“性善论”。孟子强调修身养性,讲求修心,善于“养浩然之气”,这是他和孔子的不同,为后世无数儒生所继承和传扬。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诗经》是经过很多人长时间的收集整理加工而成书,非一人一时之功。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另有6篇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不包括在内)。《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诗经》。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风》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反映了民风民俗和现实生活,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大部分是贵族宴享时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艺术手法,可用“赋”“比”“兴”三字来概括。《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原则和精神风貌。
☆《尚书》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它是上古历史文献资料的汇编。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记载了虞、夏、商、周四代上自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约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资料可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和君臣对话,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今文尚书》比较突出的思想是“敬天保民”,《古文尚书》的精要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周书的《大诰》《康诰》《酒诰》等诰辞和《殷书》的《盘庚》三篇由于历史久远,艰涩难读,被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古奥质朴正是《尚书》的语言特色,可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韵文总集,所谓“饱读诗书”的“诗书”最初便分别指《诗经》和《尚书》。
☆《礼记》是关于“礼经”的“记”,即对“经”的诠释讲解,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传世的《礼记》,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分。《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我们的《礼记》是指《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是一部以儒家礼论为主的论文汇编,包含着古代丰富的文物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行为规范及相关义理。《礼记》可以看到儒家修身、教育、治国的种种思想,比如礼运中描绘的美好理想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中有许多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闪亮思想,读之可以鉴古知今,为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由“经”、“传”两部分组成,是一部特殊的哲学专著。“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用来阐释“经”的内容。《周易》的基本概念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解释世间万物的生存逻辑与发展变化,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智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概括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春秋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极有影响力。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极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在《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基础上,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其中“一字所嘉,有同华袞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的“一字之褒贬”的春秋笔法,使《春秋左传》蕴含着史学和文学上的无限魅力。

目录

总目录
春秋左传 一
前言
隐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桓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庄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春秋左传 二
闵公
元年
二年
僖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春秋左传 三
文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宣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春秋左传 四
成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襄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春秋左传 五
襄公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春秋左传 六
昭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春秋左传 七
昭公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春秋左传 八
定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哀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尚书 上
前言
今文尚书
虞书
尧典
皋陶谟
夏书
禹贡
甘誓
商书
汤誓
盘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周书
牧誓
洪范
金縢
大诰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尚书 下
今文尚书
周书
多方
立政
顾命康王之诰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古文尚书
虞书
大禹谟
夏书
五子之歌
胤征
商书
仲虺之诰
汤诰
伊训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说命上
说命中
说命下
周书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武成
旅獒
微子之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陈
毕命
君牙
冏命
诗经 上
前言
毛诗序
国风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艹频)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雷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麇
何彼(衤农)矣
驺虞
邶风
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鄘风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鹑之奔奔
定之方中
蝃(虫东)
相鼠
干旄
载驰
卫风
淇奥
考槃
硕人

竹竿
芄兰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郑风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萚兮
狡童
褰裳

东门之(土单)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齐风
鸡鸣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南山
甫田
卢令
敝笱
载驱
猗嗟
魏风
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间
伐檀
硕鼠
唐风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椒聊
绸缪
杕杜
羔裘
鸨羽
无衣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秦风
车邻

小戎
蒹葭
终南
黄鸟
晨风
无衣
渭阳
权舆
陈风
宛丘
东门之枌
衡门
东门之池
东门之杨
墓门
防有鹊巢
月出
株林
泽陂
桧风
羔裘
素冠
隰有苌楚
匪风
曹风
蜉蝣
候人
鸤鸠
下泉
豳风
七月
鸱鸮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诗经 中

小雅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杕杜
鱼丽
南陔
白华
华黍
南有嘉鱼
南山有臺
由庚
崇丘
由仪
蓼萧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车攻
吉日
鸿雁
庭燎
沔水
鹤鸣
祈父
白驹
黄鸟
我行其野
斯干
无羊
节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无正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谷风
蓼莪
大东
四月
北山
无将大车
小明
鼓钟
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
瞻彼洛矣
裳裳者华
桑扈
鸳鸯
(支页)弁
车舝
青蝇
宾之初筵
鱼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采绿
黍苗
隰桑
白华
绵蛮
瓠叶
渐渐之石
苕之华
何草不黄
诗经 下

大雅
文王
大明

棫朴
旱麓
思齐
皇矣
灵台
下武
文王有声
生民
行苇
既醉
凫鹥
假乐
公刘
泂酌
卷阿
民劳



桑柔
云汉
崧高
烝民
韩奕
江汉
常武
瞻卬
召旻

周颂
清庙
维天之命
维清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
我将
时迈
执竞
思文
臣工
噫嘻
振鹭
丰年
有瞽


载见
有客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小毖
载芟
良耜
丝衣




鲁颂
(马冋)
有(马必)
泮水
(门必)宫
商颂

烈祖
玄鸟
长发
殷武
论语 大学 中庸
出版说明
论语
前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大学
前言
经文
传文
第一章 释“明明德”
第二章 释“新民”
第三章 释“止于至善”
第四章 释“本末”
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
第六章 释“诚意”
第七章 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中庸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周易 上
前言
周易上经








小畜



同人
大有






噬嗑



无妄
大畜

大过


周易 下
周易下经



大壮

明夷
家人
















归妹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周易系辞上
周易系辞下
周易说卦
周易序卦
周易杂卦
孟子
前言
梁惠王上 凡七章
梁惠王下 凡十六章
公孙丑上 凡九章
公孙丑下 凡十四章
滕文公上 凡五章
滕文公下 凡十章
离娄上 凡二十八章
离娄下 凡三十三章
万章上 凡九章
万章下 凡九章
告子上 凡二十章
告子下 凡十六章
尽心上 凡四十六章
尽心下 凡三十八章
礼记 一
前言

曲礼上第一
曲礼下第二
檀弓上第三
檀弓下第四
王制第五
礼记 二

月令第六
曾子问第七
文王世子第八
礼运第九
礼器第十
郊特牲第十一
内则第十二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礼记 三
丧服小记第十五
大传第十六
少仪第十七
学记第十八
乐记第十九
杂记上第二十
杂记下第二十一
丧大记第二十二
祭法第二十三
礼记 四

祭义第二十四
祭统第二十五
经解第二十六
哀公问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坊记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表记第三十二
缁衣第三十三
奔丧第三十四
问丧第三十五
服问第三十六
间传第三十七
三年问第三十八
深衣第三十九
投壶第四十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学第四十二
冠义第四十三
昏义第四十四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射义第四十六
燕义第四十七
聘义第四十八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精彩书摘

  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庶子,为声子所生。前723年鲁惠公死,惠公正妻仲子所生之子桓公年少,前722年遂由隐公摄政,在位十一年,前712年被羽父所杀。
鲁国乃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姬姓,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后代,建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相传孔子以鲁国旧史为依据修订《春秋》,按鲁君在位年代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现在通行的《春秋左传》所附的《春秋》经文记至哀公十六年(前479)。《左传》纪事,仍然依照《春秋》的编年次序,只是下限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末又附鲁悼公四年(前463)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3)韩、魏灭智伯之事。
《隐公》共记十一年之事,主要记载了春秋初年郑庄公强盛郑国并与周王朝的矛盾斗争。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四书五经(全二十一册套装)
作者:陈晓芬、徐儒宗 等
出版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豆瓣评分:9.1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