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喧哗的大多数

当今网络发达,人人身处信息洪流之中,持有不同观点者常常无法相互理解,从而爆发矛盾,甚至在网上激烈骂战,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点赞、跟风、人设、控评、拉黑、站队、洗脑、网暴、带节奏……人们的思考往往被一系列认知偏差、舆论和情绪所影响,很难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甚至,当人们称赞某人“独立思考”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他听上去更像我赞同的人了。

美国人文学杰出教授雅各布斯对此提出了解决之道,讨论了何为“独立思考”、怎么避免“集体性狂热”、如何“理解异见者”、站在对立者视角看待问题,以及语言暴力的出现可以部分归因于网络技术引发的失控状态,它让从来没有见过面、可能也永远不会见面的人,彼此隔空对话。

雅各布斯旁征博引,结合现实案例,帮助人们化解互联网时代中人际交流的困境,并开始反思我们在互联网中的言论与表达。

作者简介

作者|艾伦•雅各布斯(Alan Jacobs)

美国贝勒大学荣誉学院人文学科杰出教授、宗教研究系常驻教师。

著有:《纳尼亚传奇:C.S.刘易斯传》《原罪:文化史》《阅读的神学》。

他关于文学、文化的评论文章广泛刊登于《波士顿环球报》《美国学者》《牛津美国》等。

其代表作《如何再次拿起书》于201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译者|刘彩梅

70后,河南濮阳人,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译有《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小邮差的奇幻之旅》《生活质量疗法》等。致力于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学的推广。现供职于国家开放大学。

精彩书评

喧哗的大多数》精选金句

1、他听到了一些自己不同意的观点,立即进入了反驳模式,而在反驳模式中,倾听已不复存在。当倾听停止时,思考也就停止了。

2、我们总是有一种集体性狂热,想要贬损一件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的事物,只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被社会所认可的。

3、当我们不知道,或者当我们知道得还不够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以情感来代替思考。

4、人们不愿意了解和思考某些事情,因为他们不愿丧失“持有大众认同的观点时所感受到的愉悦”。

5、他们并不了解那些持不同见解的人。

6、群体给予人归属感,而代价是要求成员们放弃思考,但那些勇于思考的成员,则甘愿放弃这种归属感。

7、当人们称赞某人可以“独立思考”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他听上去更像我赞同的人了。

8、有些时候,我们都会出于牵强的理由而相信真理,出于可信的理由而赞同谬误。

9、我们能否好好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他人是谁。

10、“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真正忠诚才有可能存在”。这一点也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群体和不那么极端的情况。真正健康的群体对思考和质疑都是持开放态度的,如果成员之间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它们对群体的价值就降低了。

11、要想避开错误的隶属关系带来的危险处境,可行的方法就是真正从属于或加入一个不那么讲求“志同道合”的群体。

12、真正意义上的异类,恰恰是与我们相近的人。

13、语言暴力的出现可以部分归因于新技术引发的失控状态,特别是印刷机的发明和邮政系统的诞生,因为这两种技术使得从来没有见过面,可能也永远不会见面的人,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对话。一系列的技术使我们可以与从前并非是邻居的人展开对话和辩论,结果却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失控,以及仁爱宽容的缺失。

14、疯子不是丧失理智的人,疯子是除了理智之外失去了一切的人。

15、通过阅读,一个已经拥有一些智慧的人可以变得更聪明;但同理,阅读也可以使一个本来就有些愚笨的人变得更加蠢不可及。

16、每当我们使用特定的词汇(政治、美学、道德、宗教或社会学的词汇)来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一次事件时,我们会重点描述其中某些地方,但透过语言的屏障,我们也会在无意之中掩藏自己的某些想法,无视或忽视其他方面。

17、关键词有成为寄生虫的危险:它们会占据大脑并取代思想。

18、我们有一种天然的强烈倾向,想要将事物二元对立。

19、有些人确实在改变——他们确实在改变“所持有的信念”。这是一件了不起的、鼓舞人心的事。

20、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只有当你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你才能充分理解母语的内涵和趋向,道德和政治语言亦是如此。以这种更微妙、更不极端的方式来体验世界,来激发同理心,甚至是爱,虽然听起来有些矫情,其实却是在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机会。

21、德行就在两种邪恶之间——一端是过度,一端是不及。

22、要在思考中保持一个恰当的立场亦是如此,要在极度严格和犹豫软弱之间,保持适当的坚定信念。

23、通过考察你所处社会环境对外来观点的态度,你就可以判断这种环境是否有益于思考。

24、民主精神融合了严格与包容,既包含充满激情的信念,也强调了对他人信念一如既往的尊重。

25、你必须成为这样一种人,一种偶尔会更关心寻求真理而非执着于维护当前社会地位的人,你才可能真正拥有这本书。

26、如果我假定一个人是异类,是与我观点相异的人,那么我可能永远不会发现,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其实也是他最喜欢的;我们喜欢同样的书,虽然喜欢的原因不尽相同;我们也都知道照顾一个长期患病的亲人是种什么感受。我是想说,我们可能很容易忘记这一点:政治、社会和宗教差异并不是人类经验的全部。

目录

引言/ 001

第 1 章:思考的开始/ 022

第 2 章:吸引力/ 042

第 3 章:排斥力/ 064

第 4 章:文字是聪明人的筹码/ 083

第 5 章:集群时代/ 111

第 6 章:开放与封闭/ 124

第 7 章:一个人,在思考/ 139

结论:思考的欢愉和险境/ 150

后记:思考者清单/ 153

精彩书摘

为什么独立思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一点值得深思。当有人与我们的观点相悖时,我们会说“他在独立思考”吗?不会。我们通常会认为他受到了负面观点的影响——他被这样那样的观念迷惑了,他读了太多的X,听了太多的Y,或看了太多的Z。同样,在我的学术圈子里,人们总是在宣扬“批判性思维”——但我们希望学生们批判的,其实是他们在家中和教堂里学到的东西,而不是我们教授给他们的东西。

如果我们相信某一真理,就会认为推出这一真理的过程是清晰而客观的,是我们自己可以完成的;如果我们认为某一观念是错误的,就往往会将之归咎于方向性的错误,认为这一观念的探究者是误入歧途,就像韩赛尔与格蕾特那样,被邪恶的女巫引诱到了火炉中。但显而易见,事实并非如此:思考的独立性与观点的正确性,思维的社会性与认知的误差性之间并无关联。

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本人更愿意称自己为认知心理学家)讲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主人公是两个小男孩。(皮亚杰并未说明,但我一直猜测他提到的是自己的孩子。)一个满月的夜晚,四岁的哥哥领着弟弟走进了自家门前的花园,命令弟弟来回走动。小弟弟忠实地照做了,哥哥则仔细地观察他——和月亮。“我想看看月亮会不会跟着他一起走,”哥哥说,“但它没有,它只是跟着我。”

这真是在实践中运用纯正科学思维的典范!哥哥先有一个最初的假设,然后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鉴于他在知识上的局限性,这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有明确结论的实验。他的结论有一半是错误的(他正确地证实了月亮并没有跟随弟弟,却断言月亮在跟着自己),但却是真实的、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思考的产物。如果有人告诉他,月亮是一盏巨人挂在空中的巨大照明灯,而他也对此深信不疑的话,他就会明白,月亮是不会跟随任何人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结论的正确并不能抵消假设的谬误。

无论怎样,我们依然欣赏这个男孩的创造力,但我们应该明白,有些时候,我们都会出于牵强的理由而相信真理,出于可信的理由而赞同谬误。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无论我们的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的判断都来自我们与其他人的相互交流。纯粹的独立思考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3 / 5. 投票数: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喧哗的大多数
作者:艾伦.雅各布斯(Alan Jacobs)
译者:刘彩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21714388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