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发现有的艺术品很美,有的却不美?美,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绵延至今,同时也在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无论是一幅画、一首诗,还是一尊雕塑,它们都是创作者理解美的智慧结晶,我们作为观察者应如何全面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创造力和潜力,如何解读创作者的用意呢?
在本书中,查尔斯·塔利亚费罗以经典的艺术品为例,巧妙地引导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艺术和美的概念,进而阐释美学的精髓。从柏拉图的诗歌到林戈·斯塔尔的鼓,本书是一本完美的美学入门读物,适合所有对美学感兴趣的人。
本书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新核心素养”系列图书之一。“新核心素养”系列致力于推广通识阅读,扩展读者知识广度,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涵盖哲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物理学、生物科技等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读本。
编辑推荐
● 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识读本“新核心素养”系列重磅推出!
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通识教育与通识阅读应运而生。本书系目的在于让读者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 从艺术的角度理解美学,用更专业的眼光欣赏艺术品
想理解艺术,先理解美学。作者通过对艺术品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近距离地领悟美学的奥义。不同的民族对美的不同理解,促使各种不同的文明在历史中诞生。这其中的美学世界也在读者眼前逐一展开。
● 一本书读懂美学的主要主题和观点
什么是美?美学在艺术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如何从美学的角度来判定艺术品的好坏?不同文化中的美学各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想了解的美学问题尽在其中。
●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查尔斯·塔利亚费罗(Charles Taliaferro)
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在神学和宗教哲学领域造诣颇深,现担任美国圣奥拉夫学院哲学教授,学术期刊《开放的哲学》(Open Theology)的总编辑。
出版过20多本哲学著作,如《爱,爱,爱》(Love, Love, Love)、《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证据和信念》(Evidence and Faith)等。
曾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访问学者或客座讲师。
精彩书评
本书通俗易读,且非常具有说服力。作者对美学这个宏大主题的阐释十分简明扼要。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成功的著作。
——丹尼尔·N. 鲁滨逊(Daniel N. Robinson),牛津大学哲学教授
初次阅读这本入门读物的读者将会了解到大量关于美学的知识。作者用许多艺术方面的实例来说明美学的主要问题,想必会让读者产生深刻的见解。
——加里·艾塞明格(Gary Iseminger),美国卡尔顿学院哲学名誉教授
想要了解美学,读《人人都该懂的美学》是最好的选择。它的内容引人入胜,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例子丰富,可以为你提供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戴维·维西(David Vessey),美国大峡谷州立大学哲学助理教授
阅读《人人都该懂的美学》这本书,感觉就像被邀请进了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宫殿。塔利亚费罗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美学中的某些问题,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以新的方式看待艺术作品。
——保罗·里森纳(Paul Reasoner),美国贝塞尔大学哲学名誉教授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美学入门读物,它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
——戴维·奥哈拉(David O’Hara),美国奥古斯塔纳学院哲学和古典学助理教授
目录
序言 走进美学的世界
01 什么是美 /001
美和荣誉 /003
对柏拉图美学观点的传承 /012
挑战柏拉图的美学观点 /016
02 什么是艺术品 /035
古代的艺术品创作 /038
艺术从交流到表达 /048
艺术作品与审美体验 /054
艺术世界与艺术品的定义 /067
03 艺术与含义 /073
艺术家的意图 /075
历史、文化与含义 /084
性别在艺术品中的体现 /091
对艺术品的阐释 /094
美德美学 /101
04 什么是好的艺术品 /111
想象力与创造力 /113
交流与表达的美德 /119
艺术品中的真实性 /122
艺术中的善与恶 /129
科学与艺术品 /135
宗教与艺术品 /140
美学价值 /142
05 艺术品的位置、所有权与风险 /151
艺术品的位置 /153
艺术品的所有权 /159
艺术品的保养和照料 /164
对艺术品的审查 /167
06 跨文化的美学与审美 /173
美学的世界 /175
中国美学 /181
日本美学 /185
参考文献及补充资料 /197
致谢 /211
译者后记 /215
精彩书摘
想象力与创造力
艺术品所体现的价值中,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似乎是最重要的。用“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形容卡罗的画或伍尔芙的小说,似乎就是对它们极高的赞誉。然而,确切地定义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什么并不容易。在现代哲学中,想象力的一个常见定义是,它是一种涉及想象或构想图像的能力。依此定义,想象力可以在日常认知中发挥作用,比如即便一个人没有观察到具体物体,但仍然可以想象或了解那个物体的样子。一个人只观察了棒球的一面,却说自己看见了棒球,就是因为他能把整个球想象为一个整体。对想象力的哲学研究更加复杂,也更容易引起争议。很多重要的反对意见认为,我们根本不会产生精神上的图像,即使在梦中亦是如此。但在此处,让我们先相信正是想象力让人们能够理解和描绘这个世界,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个体的直观感受与观察。
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定义涉及一种理解价值的能力。这意味着,正是通过想象力,人们才能够理解价值,才能够站在他人的视角立场去理解世界,具体代表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伍尔芙的心理小说尤其适合让读者经历一系列的多重人格,并体验不同的感觉。在《到灯塔去》中,读者能看到一家人以及他们朋友的生活,能看到他们的脆弱、爱情、空虚和不安全感。艾丽丝·默多克在《形而上学是道德的指南》(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 )中强调了想象力在道德反映中的作用:
通过想象力,人们能够理解被剥夺或被压迫的人群,理解他们的困境。这种理解就是道德知识的一个例证。对于他人“经历了什么”,人们能够知道多少,又能够知道些什么。作为道德主义者,以及政治的道德主义者,我们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有着自己的偏好。但人们同情、理解受害者,这种感受不是他人的;人们想象或渴望某些事物的状态,这些也不是他人的。
默多克,《形而上学是道德的指南》
默多克强调了想象力在充实我们的道德感受时的重要作用,这与第2 章提及的巴尔扎克是一致的:从自我中脱离出来,我们就能带着审美的眼光探索他人的生活。刘易斯明确地说,带着想象去阅读具有想象力的作品能够帮助人们摆脱自己狭隘的视角:
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有着自己的立场与特定选择……但我们也想要通过他人的眼睛去观察,通过他人的想象去想象,通过他人的内心去感受,如同我们自己的一样……我们需要窗户。文学就是一系列窗户的体现,甚至可以称为大门。我们阅读一部伟大作品之后的感受之一便是“我走出去了”,或者就另一种视角而言是“我走进去了”。我们冲破了单子坚硬的壳,发现了里面到底是什么。
刘易斯,《批评主义中的一个实验》
至于创造力,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能达成共识的定义。常见的看法认为,创造力需要一种不照本宣科地看待或对待事物的能力。这里的事物是广义的,不仅指具体的自然事物,还涉及声音、思想等。康德认为,这种创造力是天才才具有的特性。与原创性一样,创造力在多大程度上值得称赞取决于语境。你或许会因为自己创作的第一幅绘画作品而受到称赞,即便它不是艺术史中的原创,而只是你自己的原创。具有想象力的创造力可以赋予艺术品真正的价值。在设计小说人物性格、使用色彩与景深进行风景画构图、灵活地表现戏剧人物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创作之中,具有想象力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体现。在第3 章提及的康德的框架里,具有想象力的创造力能得到更具体的阐释,并且无须将其放入一个历史的、确定性的语境之中。但若要全方面地评价艺术品的价值,就一定要考虑艺术品的历史语境。假如一个人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一无所知,并在1968 年之后独自设计了一个布里洛盒子,那么他的作品就不能算作原创,而是更有可能被看作衍生品或盗版物。
作为一个术语,“具有创造性的原创力”(creative originality)似乎过于宽泛,我们无法根据它去确定艺术品是否具有基本价值。即便一件艺术品是原创的、具有创造力的,我们称其为糟糕的艺术品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我们起码可以先假设“具有创造性的原创力”是有价值的。
在美学中,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是艺术品直观的特点,它通常被视为一种艺术美德而得以强调,如艺术品通常被描述为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同样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品所体现出来的想象力也必须被大众接受。欣赏《哈姆雷特》戏剧时,观众不仅需要观看、聆听,而且需要相信演员的确是在扮演哈姆雷特和拉埃特斯,他们真的在决斗,哈姆雷特真的死于中毒,等等。这有时被描述为“情愿暂时信以为真”。有些艺术品更需要观众的想象力:在看3D 的动作片时,听到逼真的声音,你或许不难想象自己正在见证一场真实的车祸;但当你观看木偶剧时,则要更加投入。有些哲学家就怀疑,我们是否能够在虚构的作品中真实地感受到恐惧、爱情和仇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者似乎可以真的爱上,托尔金的《魔戒》中的莱戈拉斯这个角色,为他的安全担忧,同时也知道他并非一个真实的人物。
哲学家肯德尔· 沃尔顿(Kendall Walton) 就提出,我们在虚拟角色那里并不曾真实地体验到恐惧等情感,而是拥有某种“准恐惧”或者对恐惧的模仿,否则当该角色遇到危险时,我们就会想要主动地去帮助他。这个观点似乎是违反直觉的,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看过希区柯克在1960 年执导的电影《精神病患者》(Psycho)里洗澡那一幕的人来说。的确,我们在观看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品时都会真切地感到害怕,而这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当一个人开始接受虚拟世界的真实性时,就会害怕《精神病患者》中的贝茨旅馆。
“具有创造性的原创力”作为一种特点,不仅在西方饱受赞誉,在印度美学中也颇受欢迎。pratibha是一个描述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梵文术语,它使得诗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使读者好奇、被迷住,并陷入其中。有些圣人与哲学家认为,pratibha 能够通过练习得以培养,这里涉及一种可遵循的技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并不受理性的掌控。卡利安·森·古普塔(Kalyan Sen Gupta)似乎认为其兼具两种特性:“对于某些人而言……pratibha 的绽放基于神的恩赐或者伟人的恩典;但对于其他人而言,它的绽放则要依靠熟练。正是基于这种创造性的品格,诗歌才能得以存在。”无论能否习得,“具有创造性的原创力”在西方美学和印度美学中都是一种财富。
前言/序言
走进美学的世界
美学是指艺术哲学与美的哲学。这两个领域充满了既有争议又好玩的哲学论辩。在艺术哲学领域中,有许多迷人但彼此冲突的解释,回答了“何为艺术”“艺术对我们为何重要”等问题。而哲学家和艺术家也在不断地探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差异。艺术的意义和评价(或艺术评论)是一个从未消失的、令人兴奋的领域,其中讨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包括创造力、原创性、想象力、伦理内容(假如一件艺术品助长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那它必定是坏的艺术品吗)的重要性,以及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是否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对美的哲学进行反思,有时是和艺术哲学齐头并进的,但前者带来了更广泛的讨论。时至今日,许多艺术家不再把“美”视为第一追求目标,比如有些十分著名的艺术品看上去就非常丑陋。对许多人而言,美与丑的判断标准似乎完全是品位的问题。“美存在于观察者的眼中”现今只是一句陈词滥调。然而,出于多种原因,美依然是美学中的重要话题。纵观历史,许多艺术都源于一种对美的理解,而这似乎又有广泛的文化性,不仅涉及欧洲,还涉及非洲、亚洲和美洲。如今,在艺术和伦理领域,对美的作用进行哲学讨论的兴趣逐渐开始复兴。我们在第1 章中会思考这种复兴背后的理由,但比较简短;有些哲学家或许同意“美存在于观察者的眼中”,但他们还认为,有些观察方式比另外一些观察方式更加可靠或更具有解释力。而在今天的伦理学中,人们普遍意识到的一点是,有些道德判断是基于美学的,而不是仅仅基于科学、历史、直觉等,如一部关于环境伦理学的作品,其副标题便是“从美到义务”。无疑,如果我们觉得某个事物是美的,我们就更愿意保护它,而非破坏它。
目前美学研究的领域正在蓬勃发展,这本《人人都该懂的美学》便是为了让你接触这个领域中的重要主题和论证观点,并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资源。下面就让我们从第1章开始讨论美的理念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