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深井效应

为什么2岁半的小女孩莉拉体重过低,发育迟缓但补充营养依然没有什么效果?
为什么7岁小男孩迭戈体检一切正常,但骨骼发育只相当于4岁儿童?
为什么42岁佩蒂和肥胖斗争几十年,多次减肥成功又复胖?
人们大多认为成年身体变差,只与行为有关。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深井效应》从一个人、一个社区开始讲述一系列有关童年不良经历的故事,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和30000份案列研究,揭示了童年不良经历对未来身体健康的深远影响,总结了十大危害性童年不良经历,修订和完善了可科学筛查童年不良经历的问卷,并呈现了临床验证过的六大拯救未来健康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一场哈里斯医生寻找致病源头并致力改善的探索之旅,更是一记给父母、教育者和社会的警钟。它首度聚焦童年创伤和未来身体健康的关系,打破医学和心理学的壁垒,跨学科发起一次关于我们的童年、爱、疾病和未来的深入思考。
对父母和教育者,这本书用科学实证让大家明白,避免童年创伤是每位养育者的教养底线;对每个有过艰难童年的成年人,这本书让我们用科学识别、改善并治愈童年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对医生及心理师,这本书揭示越过疾病寻找源头,才是有效治愈的前提。

编辑推荐

  ●全球知名儿科医生娜丁·伯克教授成名之作,儿童医学领域突破性发现首度公开!
●首度聚焦童年创伤和未来健康的关系,颠覆传统认知,揭示“童年创伤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影响生理健康”的惊人研究结果。
面对童年不良经历带来的伤害,我们不该只是把它视为困难、不公、苦难记忆去克服、责备或遗忘;而应该看清它的真相,找到直面它的勇气,打破恶性循环,拯救自己,也保护孩子的未来。
●同主题“童年创伤如何影响未来身体健康”TED演讲观看次数超640万次,被译为31种语言震惊世界。
●医学、心理、教育三大领域专家媒体一致力荐。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仇子龙、“健康中国”促委会国家智库专家廖新波、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雷秀雅、清华大学心理学者吴卫国、青年心理学者叶壮、外滩教育创始人田健东、知名育儿大V六妈罗罗、爸爸真棒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媒体联合推荐。
●美国亚马逊儿童研究图书榜畅销作品,2018 美国国家卫生信息奖银奖著作。

作者简介

  娜丁·伯克·哈里斯(Nadine Burke Harris )
●知名TED演讲人,国际知名儿科医生,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新锐科学家。首度通过临床研究探究童年不良经历对未来身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及治疗方法的儿科医生。
●美国青少年健康中心创始人,2019年被任命为加州首任卫生局局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博士,美国儿科学会“韧性计划”咨询委员会成员。
●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贡献突出,荣获第21届全球知名个人成就奖亨氏人类健康贡献奖、美国金色人文主义荣誉协会的2013年度医疗人文主义奖。她的研究对21世纪的重要意义,可媲美20世纪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和“术前消毒之父”李斯特。

目录

深井效应

献给
娜丁·伯克·哈里斯简介
序曲 童年的伤,身体会记得
测一测 关于童年不良经历,你了解多少?
第一部分 发现
第1章 生长停滞的小男孩
不是简单的巧合
到底忽略了什么
答案就在深井里
寻找蛛丝马迹
第2章 从源头探索
小蝌蚪的发育问题
关键在于时间点
找到思考方向
第3章 突破性发现
令人意外的治疗方法
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
复胖患者的一次口误
同样的复胖,相似的童年
十种童年不良经历
可能导致严重疾病
为什么我们从未听说
第二部分 诊断
第4章 为什么童年经历影响身体健康
红色汽车危险
遇见熊,应激反应启动
与熊共处,应激反应失调
第5章 童年经历如何影响身体健康
特里尼蒂的强劲心跳
大脑成长被破坏
内分泌系统很敏感
全能的免疫系统
第6章 童年经历如何影响遗传
挥动巴掌的曾祖母
妈妈的吻改变DNA
DNA的保险杠
谁来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 处方
第7章 真正有效的解药
说不出口的事
睡不好的母女
儿童减肥计划
身心觉知活动
第8章 顶级健康中心
偶遇带来的契机
把梦想写下来
430万美元
意外的阻挠
单向对话
成功反击
第9章 把握关键期和敏感期
爱低头的婴儿
多学科协作
意外的发现
关键期和敏感期
新版筛查表
改变医疗文化
第10章 关键在父母
难忘的晚餐
硅谷女企业家的困境
为孩子做正确的事
成年人怎么办
第四部分 变革
第11章 改变认知
加拿大家庭健康计划
应对创伤的资源
缓解创伤对学习力的影响
学习力的基础
人人受影响
第12章 改变方式
老患者的新问题
人生的一部分
有效的突破性合作
如何普及
第13章 直面问题
哪个妈妈
觉察自己的应激反应
困难时刻的支持
结语 全民健康的未来
致谢
注释及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童年不良经历问卷(成人卷)
附录2 童年不良经历问卷(儿童卷)
附录3 中文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
译者后记 呼唤共情教育

媒体评论

  《深井效应》这本书让人赞叹之处在于,作者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重要、前沿的问题,那就是儿童时期遭遇心理创伤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难以预计的影响。虽然我们目前没有“解药”去消除已经产生的影响,但这本书z大的意义远不在于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法,因为一个好的问题有时比答案更重要。
——仇子龙
中科院神经所高级研究员、《基因启示录》作者

人们一般习惯于惯性思维,总轻易地把表象“先入为主”地解释为问题的“深井”,而疏于对问题真正深井的探讨。作者把童年逆境应激反应与成年后健康状况联系起来,回顾性地分析了成年疾病的关联。逆境作为导致疾病的社会性因素,是否会带来生理性和生物性影响呢?《深井效应》为我们认真研究“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廖新波
“健康中国”促委会国家智库专家
前哈佛大学中国医学继续教育顾问

童年是我们自己无法左右的成长,但它在心里留下的痕迹会影响人的一生。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一个健康的未来。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年,护佑孩子一生?《深井效应》会刷新我们对童年影响的认知。
——雷秀雅
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
彩虹宝贝特殊儿童干预中心发起人

基于丰富的临床病例,加上脑神经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硬核支撑,作者就像出色的医学侦探,在《深井效应》一书里揭示了对童年创伤的新知,也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了解这个特殊因素的认知框架。它是一本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读一读的通识读本,它能让教师更理解学生,并可能成为学生人生里至关重要的“吹哨者”。
——田健东
外滩教育创始人、知名媒体人

前言

  一个普通的周六,凌晨5 点,一个43 岁的男人,刚醒过来。我们就叫他艾凡吧。艾凡的妻子莎拉正在一旁沉睡,她呼吸均匀,如同往常的蜷曲姿势,手搭在前额。艾凡试着翻了个身,准备爬出被窝去厕所,但他感到不太对劲。
他竟然翻不了身,右臂好像麻木了。
“哎,肯定是压着睡太久了。”他一边想,一边伴随着血液重新开始循环时的微热感与刺麻感拼命撑起自己的上半身。
他试着甩动手指以加速血液循环,但没有任何改善。可是,膀胱里的应激反应不受控制,尿意让他再次试着爬起来,但依然失败了。
“怎么回事?”
他的右脚依旧待在原地。他又尝试了很多次他往常都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的翻身动作,还是不行。看来,身体在这个早晨不愿意好好配合了。“身体不按我的意愿移动”真是太奇怪了,但尿急是个大麻烦。
“嘿,宝贝!能帮帮我吗?我想小便。你把我推下床吧,别让我尿在床上。”他跟莎拉说,说后半段时还带着半开玩笑的神情。
“艾凡,你怎么了?”莎拉撑起了头,眯着眼看着他。
“艾凡?”她提高音量,又叫了他一声。
艾凡发现莎拉看他的眼神充满担忧,就是那种孩子们半夜发烧或惊醒呕吐时母亲脸上会出现的眼神。他觉得这有点荒谬,毕竟他只是需要人帮忙推一把。而且现在才凌晨5 点,不需要如此严肃地说话。
“亲爱的,我只是想小便。”艾凡说。
“怎么了?艾凡?到底怎么了?”就在这一瞬间,莎拉彻底醒了。她打开灯,用在周日早报上读到令人震惊的头条时那种表情仔细端详艾凡的脸。
“我没事,宝贝。我只是需要小便。我的脚好像睡着了,你可不可以帮帮我?”艾凡说。
艾凡想到可以试试从身体的左边施压,也许还可以换换其他动作,试着重新促进血液循环。他觉得首先要做的只是离开床。但直到此刻,他才发现,自己不只是右臂及右腿麻木了,他的脸也麻木了——他右半身都麻木了!
“我到底怎么了?”艾凡这么想时感到自己左腿上流过一股暖流。他往下一看,短裤已经湿了,尿液渗透到了床单上。
“我的天哪!”莎拉看到丈夫尿床后惊叫道。莎拉惊觉事态严重,立马从床上跳起来。之后,艾凡就只能听到莎拉跑向儿子房间的脚步声。在他还没听清妻子对儿子说的那些隐隐约约的字句前,莎拉就回来了。她坐在艾凡身边的床沿,握着他的手并抚摸他的脸。
“你会没事的,”莎拉说,“会没事的。”她的声音很轻柔。
“宝贝,到底怎么了?”艾凡看着妻子问道。当他往上凝视着莎拉时,蓦然发现妻子竟没听明白他说的话。艾凡嘴巴开合,字词从他嘴里冒出来,但莎拉看起来却什么都没听懂。
这时,一个医疗公益广告的卡通画面浮现在艾凡的脑海里。那是一颗跳着舞的心脏,它伴着有点傻气的背景音乐,活泼地跳着。
F(face drooping)代表脸部下垂。
A(arm weakness)代表手臂无力。
S(speech difficulty)代表口齿不清。
T(time to call ……)代表快拨打急救电话。
脑卒中A 征兆看明白,动作一定要快快快(FAST)。
“天哪!”艾凡心里一惊。
虽然天色尚早,艾凡的儿子马克斯却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了父母房间门口,并将电话递给了妈妈。当父子四目相对时,艾凡发现了儿子眼里的惊恐与担忧,这让他胸口一紧。他想开口告诉儿子一切都会没事的。但是,从儿子的表情里,艾凡清晰地意识到,开口安慰儿子只会让事态看起来更严重。马克斯的表情因恐惧而扭曲,泪水涌出眼眶,顺着他年轻的脸颊滑下来。在与急救专线人员的通话中,莎拉的声音坚定有力:“我现在就要一辆救护车,马上!我的丈夫中风了。”“对,我很确定!他完全无法移动他的右半身。他右脸也动不了了。”“不,他无法说话。他说出来的话含糊不清,完全听不懂。拜托!请立刻派一辆救护车来!”
急救人员在五分钟内到达。他们敲了敲门,又按了按门铃。莎拉急忙跑下楼,把他们迎进来。小儿子还在房间里熟睡,莎拉担心这些动静会吵醒他,但他并没有被吵醒。
艾凡双眼向上紧紧盯着天花板上的皇冠装饰,他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但这时,他发现睡意逐渐涌起,自己的意识越来越模糊。糟糕!等艾凡回过神来,他已经躺在担架上,正被抬着下楼。当医疗人员讨论该如何放置担架时,他们稍微停了一下,更换了姿势。就在那一刻,艾凡抬头瞥见一位医生正看着他,那医生的表情让他心中一寒。医生一脸怜悯,仿佛在说:“可怜的人啊,就我的经验来看,你大概是好不了了。”
在被抬着穿越门道时,艾凡心里还在想,不知自己还能不能回到这间屋子,回到莎拉和孩子们的身边。而从医生的表情来看,答案大概是否定的。到达急诊室后,莎拉对艾凡的发病提出了许多疑问,她不遗巨细地告诉医生她认为可能与导致艾凡脑卒中有关的生活细节。艾凡是一名计算机程序员,他每周末都会去骑山地自行车。他还是个很棒的父亲,爱和儿子们打篮球。而且,艾凡总是很乐观。上次的定期体检报告也显示,一切指标都很健康。莎拉还偶然听见艾凡的一位医生在电话里跟同事说:“患者43 岁,男性,不抽烟,无致病危险因素。”
但莎拉、艾凡,甚至艾凡的医生们都不知道,艾凡其实是具有危险因素的,并且是一项非常严重的危险因素。其实,艾凡患脑卒中的概率是不带这种危险因素的人的两倍多。急诊室里的人都不知道,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种隐形的生物进程已经在艾凡体内悄悄运转,并入侵了他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这几乎就是他会发生脑卒中的原因。而这项危险因素及它的潜在影响,在艾凡这几年的定期体检中从来没有被发现。
这个导致艾凡一觉醒来患病半瘫的高危险因素并不罕见。美国三分之二的人都暴露于这项危险因素之中,而正因为它如此常见,所以总是被人们忽略。那么,这项危险因素究竟是什么呢?是那些有毒的包装材料吗?它的成因何在?
答案出人意料,是“童年逆境”(childhood adversity)。
多数人都不曾想到,在自己童年时期发生的某些事,竟与成年后患上脑卒中、心脏病和癌症密切相关。但我们都能意识到,人在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心理创伤,是有可能造成心理或生理的伤害的。对于那些心理脆弱的人,后果可能更糟糕,会导致滥用药物、周期性施暴、监禁及精神疾病等。但对于一般人来说,童年创伤只是一个直到第五次或第六次约会才能启齿谈及的阴暗回忆,多半会当作一场闹剧,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都自以为很理解童年逆境。孩子们会遭遇虐待、忽视及暴力或恐惧带来的创伤和压力;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们也会遭遇被诋毁、被捕、离婚等逆境。而那些足够聪明且坚强的孩子一定能够战胜过去,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走向成功。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精彩书摘

  当我和朋友们走进米申街(Mission Street)的那天,有点阴冷,这是旧金山12 月的典型天气,我记得我曾抱紧肩膀尝试取暖。刚从波士顿公共卫生学院放假回家的我,甚至自信地不带外套出门,我暗自庆幸还好没有下雪。因为是和几个老朋友见面,我激动不已,根本无暇顾及我那身可笑的穿着。我们四个人聊个不停,话语声甚至盖过了城市的喧闹声。我们在19 街和米申街的转角逗留,直到夜色将近还不愿离去。
当时,我们并没有留意对街那辆逐渐慢下来的红色汽车,直到几秒钟后,我们听到了“乓!”“乓!”“乓!”三声。我的朋友麦克在那辆红色汽车驶离20 街后笑着说:“是几个熊孩子在玩烟花吧!”他试着让自己从惊讶中缓过来。但过了一会儿,麦克开始感到不安,他边带着我们走向停在路边的车,边说:“我们得离开这里,这里不太对劲。”
当我们看见人行道旁躺着的那个男人时,我们几乎已经走到了麦克的车旁边。有三个人正在不远处叫嚣着敲打一辆停在人行道上的汽车的车窗,他们可能是那个男人的朋友。
“噢,我的天哪!”我的表妹杰克莉叫道:“他中枪了!”
如同条件反射一般,我笔直地往受害人的方向走去,没有发现我的朋友们正往反方向跑。“娜丁!”麦克叫我并试图抓住我的手臂,但为时已晚。
我走到那个男人身边,跪了下来。我当时所想的只有“救活他”。当时,我早已在前一年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业,身为医生的直觉接管了我的身体。我仔细观察他的脸,发现尽管他的体型较大,但应该还只是个未成年人,应该不超过17 岁。他右眉毛上方应该是中弹处,头后方有个拳头大小的子弹射出口。我脑中开始生成状态报告,就如同在医学院创伤课上被训练时那样:“头部有枪伤!没有其他穿透性创伤!”
假如在电影里,这个男人可能已经死亡,然而现实中,他正在不停地呕吐。我在医院里看过很多可怕的景象,但面前的这个男孩的状况不太一样。时间好像变慢了,而我就像自动机器人一般,将我在医学院学到的一切立刻一一用上:保持气管畅通,确认正常呼吸,检查脉搏;固定颈椎位置,避免在移动时使脖子出现二次受伤。同时,我的大脑里有个声音在告诉我,这里并不像急诊室那样安全,这里没有保安,那辆红色汽车还可能会掉头回来。我的心脏剧烈地跳动,手也开始颤抖,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叫我快点离开这里;但我坚持陪在那个男孩身旁,一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几小时后,当我们坐在米申街区警察局做笔录时接到消息,中枪的男孩没能撑过去。那是当晚最令人心碎的结局,但我也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我回家后,一夜未眠。
红色汽车危险
接下来的几周、几个月,每当我看见疾驰而过的红色汽车,或听到汽车突然发动的声音,我都仿佛被带回到那晚所感受到的恐惧之中。我会产生与当晚相同的生理反应:心跳加速,眼珠飞快转动,胃部突然紧缩。我发现,我的生理正在对一种异常高水平的应激做出反应,并暂时性地将红色汽车与危险联系起来。我的身体记得那一晚发生了什么,并用洪水般汹涌的应激激素告诉自己:眼前的这些红色汽车或许和之前那辆红色汽车一样危险。我的身体自动按本能开始运作,目的是将我带离危险。
每一天,我们的大脑需要处理非常多的信息,并梳理其风险系数,诸如前方被大风吹出裂缝的树,隔壁家正在狂吠的狗,地铁疾驰而过时扑面而来的强烈气流。为了生存,大脑和身体必须创造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信息,应激反应系统便是其中一种。假如一个孩子碰到火炉被烫疼了,他的身体会记得这件事。从生物学上来解释,这个孩子的生理系统会为火炉或相关事物贴上“危险”标签,这样他下一次看到火炉时,他的身体会以各种形式发出警告。比如,逼真的记忆回放,肌肉变得紧绷,脉搏跳动加快。通常,这足以阻止他再次做出同样危险的行为。就这样,我们的身体保护了我们。有些史前生物并没有进化出这样的生理机制,所以无法存活和繁衍至今。
然而,这种应激反应机制有时候会表现过度。当应激反应系统从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变成适应不良和有害健康时,就会发生表现过度的情况。比如,有些从战场前线撤下的士兵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就是“身体记忆过多”的例子。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反复将应激反应以一种戏剧性方式重现,以致这些老兵无法活在当下。不论面对空中的B-52 轰炸机,还是载着旅客去夏威夷的客机,老兵们的身体反应都是一样的——致命的危险!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问题就在于应激反应机制被困在了过去并无限重复,变得根深蒂固。
对我来说,“红色汽车”最终从我的应激反应中被释放,不再被我的大脑视为危险。现在,当我再看到红色汽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时,我不再畏惧。我在几年后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我的身体能够从深层的应激反应中恢复?是什么让我对“红色汽车”的生理反应逐渐消失?很多年后,当我面对迭戈,才想到要问这些问题。
在发现了关于童年不良经历的论文之后的几个月,我再次沉浸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关于应激的生物研究及它对儿童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甚至是难以置信的进展。我现在知道,我那晚在米申街上亲历的事和患者们遇到从被虐待到被抛弃的那些不幸,两者对身体产生的影响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
当身体感觉到危险,就会触发一场保护自己的化学反应风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体会记得这场风暴。应激反应系统是人类进化的奇迹,它使我们人类这一物种能够代代繁衍并生存至今。我们每个人都有应激反应系统,它被遗传学及早期经验仔细地校准,并由于高度的个体差异性而呈现出个体表现差异。
是什么让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中得零分的孩子的应激反应不同于迭戈的应激反应,这是一个我们即将要解开的复杂问题。但这一切,都始于应激反应系统。当它运作良好时,会挽救你的生命,反之,它也能够提早结束你的生命。
遇见熊,应激反应启动
当你在超市里边排队结账边随意翻看杂志,或是在互联网上漫游时,都可能会读到有关超人力量的故事:一个父亲徒手将压住儿子的汽车抬了起来,或是一个女人击败了山里的狮子,因为狮子正在攻击她的丈夫——前一个可能是都市传说,而后者确实是真人真事;甚至有更富戏剧性的,一个叫乔的平凡男人在身中两枪的情况下,依然穿越战场救回了战友,成了英雄。也许你曾经思考过,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从哪儿获得的力量。我能够肯定地告诉你,并不是因为吃了什么神奇麦片,而是由于人体中那设计精巧且不断进化的应激反应系统。
应激反应系统是这样运作的。假设你正走在森林里,突然看见了一只熊。那一刻,你的大脑会发出数条指令到位于肾脏的肾上腺,指挥它:“释放应激激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接下来,你的心脏跳动开始变得剧烈,瞳孔放大,气管张开。你的身体会为正面迎击或者逃离做好准备,这通常被称为“战或逃反应”。这套系统已经进化了数千年,以拯救人类的生命。而另外一种鲜为人知的身体应激反应是僵立不动,期望那只熊以为你是一块石头。因此,有些人会使用“战、逃或停反应”来描述应激反应。为了更简洁,本书中使用“或战或逃反应”。
要辨别应激反应系统是否发生错误,即医学上说的“应激反应失调”,就得先了解它正常运作时的状态。正因为这套生理系统是人类这一物种最古老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导致许多医学专业的人都不太明白它的运作原理。我会尝试用简单的方法告诉你最正确的答案。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4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深井效应
作者:[加]娜丁·伯克·哈里斯(Nadine Burke Harris) 著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2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