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

  1944年到1946年是20世纪的转折年代,国际上冷战的疑云不断聚集,国内国共两党关系处于从合作到破裂的紧张状态。当此之时,美国政府先后派出的赫尔利和马歇尔两任特使在调处国共关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的代表作,作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其走向失败的原因,从中可见国、共、美国、苏联四方的复杂互动,国际形势对国内政局的影响以及国内政治力量对国际形势的反作用。

作者简介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目录

前折页
序章 “伟大的美国梦想”
第一章 走进泥潭
一 压蒋与联共
二 史迪威与赫尔利
三 赫尔利翻云覆雨
第二章 从独角戏到二重唱
一 赫尔利的幻想
二 不光彩的交易
三 一个帝国主义者的逻辑
第三章 冲突的焦点
一 危机四伏
二 进军东北
三 “外交接收”失败
第四章 难咽的苦果
一 “最佳方案”
二 马歇尔上任之后
三 机会仍然存在
第五章 “无法在水上步行”
一 和平昙花一现
二 马歇尔与东北内战
三 重蹈覆辙
结语
参考文献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后记

前言

  结语
1944年至1946年是世界从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转向战后时代的关键期。在这历史性的年代中,美国政府先后派遣特使赫尔利和马歇尔代表两任总统出使中国,调处国共矛盾。这在当时是中外瞩目的重大事件,对后来中美关系历史进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是赫尔利还是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的结果都是铩羽而归。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面对着同样复杂而困难的问题,而且因为他们在贯彻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对华政策。本书的论述突出地证明了,尽管1944~1946年跨越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两个阶段,以及美国政府内部存在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争论,在中国国共斗争也进入转折的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却保持着明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这是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的进程看,赫尔利和马歇尔调处国共关系的失败,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也是中美关系发展的转折点。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曾给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巨大的援助,建立在共同反对日本侵略扩张基础上的中美同盟本来可以使美国与中国发展更友好、正常和稳定的关系,并使美国对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有所贡献,但是,美国的罗斯福和杜鲁门两届政府却无法适应中国急剧变化的现实,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推行了自相矛盾的对华政策。艾奇逊在1949年发表的美国对华政策白皮书中把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揭示得一清二楚。他说:“我们当时的政策是基于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政府能趋于稳定并沿着民主的途径进步的条件下,使中国得到和平;另一个目的是协助国民政府尽可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上建立其权威。”症结就在于,美国要协助“尽可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上建立其权威”的国民政府,当时并无意“沿着民主的途径进步”和“使中国得到和平”,而美国政府却把国民政府当作“唯一的选择”,企图通过维持国民党政权来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事实表明,1944年至1946年的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是在恶性循环中转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赫尔利和马歇尔不可能有多大作为,结果难免殊途同归,一样走上在中国内战中支持国民党政权的道路。当然,这并不是说赫尔利和马歇尔对美国奉行不现实的对华政策不负有责任。他们不仅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而且都参与制定美国的对华政策,有时甚至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作茧自缚或许最能恰当地形容他们在中国调处的结局。
赫尔利和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后几十年的中美关系历史演变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今天的美国政府仍然可以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走进泥潭
一 压蒋与联共
如果深入分析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向蒋介石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建议,可以确定其逻辑中包含两个基本前提:第一,罗斯福政府实际上认为中共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美国既然将中国视为打败日本的盟国和战后亚太地区的支柱,那么无论是制定战时对华政策,还是规划美国对战后亚太秩序的战略方针,都必须了解中共的政策,掌握中共的动向,这是当时围绕中国展开的国际关系的一大新变化;第二,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判断,要解决中国的内部统一问题,特别是为了能集中力量对日作战,国民政府需要实行民主化的改革,在一些重要的政治问题上对中共做出必要的让步。上述两个前提是研究开罗会议后美国以调处的方式开始介入国共矛盾的两条基本线索。
上述两个前提的存在,决定了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在现实中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果蒋介石拒绝在政治改革方面做出让步的话,美国该怎么办?罗斯福曾否定了美国将领们在军事问题上的有关建议,即将美国援助作为迫使蒋介石接受史迪威对中国军队拥有指挥权和落实缅甸战役的计划的手段。他告诉美国军事领导人,蒋介石能维持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实属不易,而美国“不能用对待摩洛哥的苏丹那样的办法,向他声色俱厉地说话或逼迫他做出承诺”。后来的发展证明,他在中国的政治改革问题上也是如此,其结果将在之后的历史叙述中逐步予以展示。
1944年6月18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取道苏联塔什干到达重庆访问,掀开了美国调处国共矛盾的第一页。华莱士这次访华的目的比较复杂,甚至包括罗斯福为了选举需要,而将遭到民主党内部较多人反对的竞选搭档长时间送到国外的政治考虑。不过从一次重要的外交行动的角度看,华莱士此次访华的首要任务就是转达罗斯福政府的严重关切,敦促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妥善处理中苏关系和国共关系这两个相互交织的问题。在他即将访华之时,罗斯福非常明确地告诉他,如果蒋介石“愿意招请一位朋友”把国共两党代表“都请进同一个房间”坐下来解决问题,美国人将“很高兴地被请去充当敌对派系之间的仲裁人”。
在华莱士出访重庆之前,蒋介石已经通过驻华盛顿的外交使节,大致掌握了罗斯福派华莱士访问重庆的主要意图。5月15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电告蒋介石,华莱士访华“似有意探讨于相当时期求一筹划中苏关系之道,以期避免远东及中共将来可能发生之纠纷”。蒋介石很快复电魏道明,趁早打消华莱士的这个念头。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从赫尔利到马歇尔
作者:牛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88715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