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柏杨版资治通鉴》是什么?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有诸多不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柏杨用独特的语言,将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为晦涩难解的文字,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读者不仅限于专家、知识分子,更扩及到学生、上班族等所有人群,将旧时帝王之“借鉴”,转化为现代百姓的“明镜”,成为当下读者掌握历史规律,厘清混沌时局,看清未来道路的佳读本。

 

作者介绍
柏杨,中国人熟悉的作家,其创作大体可分为小说、杂文、历史三大类,总计百余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的作品陆续被引进大陆,并引起广泛注意。著名作品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等。

柏杨(1920.3.7-2008.4.29),原名郭定生,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祖籍为河南省辉县。

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被两岸三地的人熟知,著名作家。

曾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10集)、《西窗随笔》(10集)、《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等。

编辑推荐

《柏杨版资治通鉴》具有如下特色:

地名今注:柏杨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并亲手绘制地图,使历史人物于实际舞台上栩栩如生。官名今译:什么是“龙马”“洗马”?柏杨使用现代官名,夹注原称,使能确知其权力地位。西元纪年:《资治通鉴》以皇帝年号及天干地支来记时间,柏杨则使用西元纪年,确切显示时间距离。柏杨曰:《资治通鉴》有臣光曰,今《柏杨版资治通鉴》有柏杨曰,以现代中国人的观点,分析历史成败因果。

此次出版,我们按着国家地图出版标准,在原有历史地图基础上,还重新补绘了今天的中国疆域边界,使历史地图表达更规范和准确。

该书是现代人阅读《资治通鉴》不可替代的入门读物。

为什么说《柏杨版资治通鉴》

是每一个中国人一生都应该读一遍的史书?

以史为鉴,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资治通鉴》自问世以来,历代人竞相阅读:

——王夫之认为此书价值在于:“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

——清朝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曾国藩称之:“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梁启超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很了不起。”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这部史书读过17遍,赞叹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在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应该读史,吸取古人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

精彩文摘

柏 杨 序

我一直抱着把《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的心愿,而今得以实现, 非常兴奋。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事实上只有两部史籍,才 是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先生 的这部《资治通鉴》。 司马光先生在十一世纪宋王朝时,领导保守党(旧党),跟以王安石 先生为首的革新党(新党)对抗,双方都曾一度失势。就在保守党一度 失势期间,司马光先生完成这部巨著。 《资治通鉴》本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国中古时 代编年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混乱和苦难的四个时代 :

战国时代 前四八○年——前二二一年

三国时代 二二○年——二八○年

大分裂时代 二一八年——五八九年

小分裂时代 九○七年——九五九年

司马光先生以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而他的编辑群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所以能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 分明的呈现于世。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没有出现比它更明晰更精确的史籍。因为作者的保守立场,有人曾怀疑《资治通鉴》 是不是值得尊敬,更有人把《资治通鉴》比作为“驯服术”,指控它专 供统治阶层之用。然而伟大的文化产品,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观可能无法使每一个人同意,但史料却是严肃的,司马光先生已为我们留下宝藏。 何况,司马光先生处理史料时,只把他的主观见解表现在“司马光曰” 篇幅中。假使没有司马光先生,史料失散,即令今天的专业历史学者, 具备司马光先生当时所具备的条件,也无能为力。 宋王朝六任帝赵顼先生把它命名为《资治通鉴》,实是佛头着粪 之举,使一部史书,变成一部政治学问——帝王的镜子。但我们却感谢 他的命名和他所写的那篇序文,那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和传奇的一 篇序文。当革新党当权,下令查禁《资治通鉴》时,有人警告说,那将是向皇帝挑战,才惶然而止。不过,虽然它自认为和被认为是帝王的镜 子,事实上,却很少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明王朝皇帝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王朝的皇帝群,却一蟹不如一蟹。盖权力固可使人发疯, 权力同时也可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见镜子,或虽看见镜子,却觉得 镜子里的丑陋映像,原来美如天仙。所以,《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 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看出我们所处 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 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好比说,从王朝的嬗递、革命的频起,我们至少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没有民主思想。人民奢侈的盼望, 不过出现圣君贤相。而如何出现圣君贤相,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他们的 自我克制——品德。这就遇到困难,盖只有另一个权力制衡,才能使人循规蹈矩。品德绝不可恃,因为,权力可以败坏品德。可恃的只有民主制度,偏偏中国古代的所有的改朝换代,都缺少这种思想作为高指导 原则,以致一直在循环砍杀,不能遏止。 我们并不认为民主是万能灵丹,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条大河,政治的和军事的力量,都无法把它拦腰斩断,《资治通鉴》上 各式各样行为模子,迄今仍然不断的浇出同类的产品,不细读《资治通 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 根本不可能。

《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缺如。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 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翻译上大的困难约有三点 :一是地名,中国人是世界上勇于更改地名的民族,古地何在?好像都在云端。二是官名,历代官职名称, 奇异怪诞,往往匪夷所思。三是时间,“年”不写“年”,而写着“雍摄提格”,“日”不写“日”,而写“甲子乙丑”。我们的方案是 :地名仍用古地名,夹注今地名,而另行绘制地图,越详细越好,使历史人物,生活在实际舞台之上。官名则全用现代人所了解的称谓,夹注原称,盖必须如此,才能确知他的权力关系。至于“年”,我们使用纪元。 只有纪元才可显现时间距离,不但不再沾惹“雍摄提格”,连年号也作为配件,摆脱争执烈的“正朔”困扰。至于“日”,我们使用数字, 摆脱“甲子乙丑”。

我们自誓是,不但忠于原文,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还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 都可畅读。 翻译工作直到今年(一九八三),才获实现。因为远流出版公司在牛津大字典的澳洲版上,得到启示。澳洲购买了该字典的文字版权后, 因为分量太多,成本太昂,就分期发行,每月出版一册——即一个字母, 以两年余的时间,全部出齐。这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并幸运的获得空前成功。虽然有人担心中文读者会不会有英文读者的企图心,但我们具有信心。决定也每月出版一册,以三年为暂定时限,全部完成。我不敢保 证译文没有差错。但我敢保证,决不是把“曰”译成“说”的白话文。 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而文言文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 然在西,难以连贯。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而彻底解決,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是为序。

一九八三·七·一五于台北

战国时代

纪元前四○三年 戊寅

1 晋国(首府新田【山西省侯马市】)长期以来,在魏、赵、韩三大 家族控制之下,国君不过空拥虚名,只在形式上,看起来晋国仍是 一个完整的独立封国。本年(前四○三),周王国(首都洛阳【河南省洛阳 市白马寺东】)国王(三十八任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三大家族族长,亦 即晋国三位国务官(大夫):魏斯当魏国(首府安邑【山西省夏县】)国君、 赵籍当赵国(首府晋阳【山西省太原市】)国君、韩虔当韩国(首府平阳【山 西省临汾市】)国君。晋国被三国瓜分后,只剩下一小片国土。

司马光 曰 :

天子重要的责任,莫过于维护礼教,礼教中重要的关键, 就是严守等级(分);等级中重要的关键,就是匡正名分(名)。什 么是“礼教”?礼教就是纲纪。什么是“等级”?等级就是君臣官民, 上下有别。什么是“名分”?名分就是官阶大小,身价高低。四海 之广,亿万之众,被高高在上的某一个人管辖,人民纵然有盖世武 功和高度智慧,都心甘情愿的听从他的指挥,为他奔走服役,原因 何在?在于有严格的“礼教”作为“纲纪”。所以天子统御三公,三 公统御封国国君(诸侯),封国国君统御国务官(大夫),国务官统御 人民。节节相扣,层层控制,权贵支配贫贱,贫贱接受权贵的支配。 高官贵爵之驱使小官小民,犹如身体之驱使四肢,树根之支配枝叶。 小官小民之侍奉高官贵爵,犹如四肢之保卫身体,枝叶之保护树根。 这样,互相配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我特别指出 :天子的重 要责任,莫过于维护礼教。 从前,姬昌研究排列《易经》,认为乾(阳)坤(阴)属于第一顺 序。孔丘解释说:“天至高至尊,地至低至贱,阴阳定位。高者自高, 低者自低,贵贱定位。”是在强调 :君王和人民,他们之间的关系位 置,跟天和地之间的关系位置一样,绝不可改变。所以,春秋在记 载史实时,故意贬抑封国国君,尊敬天子。凡是皇亲国戚,即令再 不成才,也要把他摆在封国国君上面,足以说明圣人(孔丘)对于君 王和臣民之间的分际,一直寄以特别的关切。除非是遇到姒履癸(夏桀)、 子受辛(商纣)之类的暴君 ;或除非是遇到子天乙(汤)、姬发(武)之 类的仁君,人民归心,上天保佑,才可以改变。否则,君王和人民 之间的名分,当永远保持,并且不惜为保持这种名分,牺牲自己生命。 想当初,假如子启(子受辛的哥哥)代替子受辛(纣)当君王,商王朝不会灭亡,祖先子天乙(成汤)的荣耀,可永配皇天。假如吴季札当 吴王国的君王,祖先吴太伯的祭祀,也不会中断。然而子启、吴季 札二位先生,却宁愿国家灭亡,也不愿当君王,原因是,他们认为 不可破坏礼教大节。所以,礼教中重要的是等级永远不变。 礼教的精义,在于分辨贵贱,分别亲疏,和用以判断是非,处 理事物。没有官位(名),就不能发挥,没有权力(器),就不能成功。 官位不雷同,权力有大小,上下分明,秩序自然建立,这正是礼教 的主要内涵。如果丧失官位(名)和权力(器),礼教怎能单独存在? 从前,卫国仲叔于奚,对国家建立大功(齐国攻击卫国,在新筑【河北省大名县南】会战,卫军大败,新筑平民仲叔于奚聚集兵民,击退齐军,救出卫国当权国务官孙良夫),卫国赏赐给他一个村落(邑),仲叔于奚不愿接受采 邑,却愿国君准许他使用只有贵族才可以使用的一种佩戴在马脖上 的红缨。孔丘认为,宁可加封他更多的村落,也不可准许他使用红缨。 无他,只有官位(名)和权力(器),不可以随便给人。这是君王的责任, 如果不坚持原则,国家就会跟着灭亡。那时候,卫国国君正盼望孔 丘出任政府官职,孔丘提出“正名主义”,认为名分不正,人民就有 一种不安的情绪,不知道做什么好,和做什么不好。马脖子上的一 朵红缨,不过是一个装饰品、小玩意儿而已,孔丘却珍惜它。确定 名分,看起来不过是一件细微的小事,孔丘却置于优先顺序。只因 为名分、等级,如果混乱,上下关系便无法维持。任何事物,从没 有不从小地方做起,而能建立伟大勋业的,圣人(孔丘)有长远考虑, 所以,在小的节目上着手治理。普通人眼光短小,必须等到发生弊端, 才图补救。矫正小的节目,用力小而收效大。补救已造成灾害的弊端, 则使出全身力量,却不见得可以成功。《易经》说:“履霜坚冰至”,《书 经》说 :“一日二日万几”,就是指这类事件而言。所以我特别指出 : 稳定等级好的方法是正名。

自从周王朝国王姬胡(十任厉王)、姬宫涅(十二任幽王),政治腐败, 周王朝急剧的走向下坡,法律纪律全被破坏,下位的翻过来欺凌上位, 上位的权势尊严,日益衰退。各个封国,几乎全成了独立王国,互 相攻杀。十分礼教,已丧失了七八分。然而姬昌(文)、姬发(武)留 下来的政权,却仍能够绵延不断,只因为姬姓子孙,还能够保持“周 天子”的名分。这需要举一个例证 :从前,晋国国君(二十四任文公) 姬重耳,对周王国建立了大功,当周王(二十任襄王)姬郑要酬劳他 时,姬重耳请求准许他死后用只有天子才可用的“隧葬”仪式。姬 郑拒绝,说 :“这是周朝传统制度,从来没有不是天子而用天子礼仪 的。假如有这种现象,连叔父大人(姬重耳)恐怕都会反对。不然的 话,你有的是土地,想怎么葬就怎么葬,还请求天子批准干什么?” 姬重耳畏惧礼教,不敢坚持(前六三六年,姬郑的弟弟姬带,跟姬郑的王后翟叔隗通奸,姬郑流亡汜邑【河南省襄城县】,晋国国君【二十四任】姬重耳起兵勤

王,诛杀姬带,迎接姬郑还都。周王朝和势衰后的周王国,君王们对封国国君,总是称叔父或伯父,大概是一种政治艺术。封国国君下葬,棺材从地面用绳坠下,直抵墓穴。国王下葬,却要先凿一个隧道,把棺材从隧道中抬进去)。所以周王的 领土,并不大于曹国(山东省定陶县)、滕国(山东省滕州市);周王的人 民,也不多于邾国(山东省邹县)、莒国(山东省莒县)。可是,数百年下 来,仍然是天下共主,虽以晋国、楚王国、齐国、秦国的强大,都 不敢侵犯它,原因何在?不过是名分尚存的缘故。至于鲁国的季姓 家族、齐国的里恒家族、楚王国的芈腾家族、晋国的智姓家族,他 们的力量或声势足可以罢黜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不敢。难道他 们力量不够,心里不忍?当然不是,只是恐惧干犯名分,招来杀身 之祸。而今晋国国务官(大夫),视国君如无物,三分晋国。周王天子, 不但不能兴兵讨伐,反而公开加封他们官爵,擢升他们当封国国君, 使他们成为国际上一个成员。对残留的一点名分,不但不能维护,反而去糟蹋它。祖先(先王)传下来的礼教,到此荡然无存。或者有 人以为,在那个时候,周王国衰弱,赵、魏、韩三家强盛,纵想不 加分封,也办不到。是又大大的不然,即令赵、魏、韩更强更大, 假令不怕天下的诛杀,而蛮干到底,他满可不必请求天子加封,自 己干上就行了。问题在于 :不请求天子加封而自己坐上国君的位置, 就成了叛逆,天下如果有姜小白(桓)、姬重耳(文)之类国君,必然 用礼义作号召,发动大军攻打。而今却是天子批准的,是奉天子的 命令当封国国君的,谁能说他不对?谁能讨伐他?所以赵、魏、韩 三大家族之被封为封国国君,并不是赵、魏、韩三大家族破坏礼教, 而是天子本人破坏礼教。君王和人民间的官阶身价,既不能保持不变, 当然是诉诸力量,看谁的智谋高,和谁的拳头大。结果,圣贤 后裔当封国国君的,终于全部消灭。人民受到涂炭,几乎死绝,岂不哀痛。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3.6 / 5. 投票数: 15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72册)
作者:[台湾] 柏杨 著
译者:常雪莲 陈悦 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0108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