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汗青堂中国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被统治的艺术》
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
《五四运动史》
本书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
《九品官人法研究》
以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准确描摹了九品官人法这一贯穿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的选官制度在300多年间的发展、演变。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

编辑推荐

《被统治的艺术》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五四运动史》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 国际知名唐史专家王贞平教授精彩解读大唐三百年军事外交,全面剖析决定国运盛衰、霸权更替的核心因素

★ 唐代外交的实质是什么?强敌环伺之下,李渊、李世民如何通过韬光养晦之策使唐朝迅速崛起?灭突厥、征高句丽、平西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智的外交策略如何奠定大唐盛世?

《九品官人法研究》

★ 1958年荣获日本权威学术成就奖“学士院奖”

★ 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政治史的必读作品

★ 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日本汉学界研究水准的代表

★ 从官僚选举制度方面论证中世贵族社会形成、发展乃至结束的鸿篇巨著。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五四运动史》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 国际知名唐史专家王贞平教授精彩解读大唐三百年军事外交,全面剖析决定国运盛衰、霸权更替的核心因素

★ 唐代外交的实质是什么?强敌环伺之下,李渊、李世民如何通过韬光养晦之策使唐朝迅速崛起?灭突厥、征高句丽、平西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智的外交策略如何奠定大唐盛世?

《九品官人法研究》

★ 1958年荣获日本权威学术成就奖“学士院奖”

★ 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日本汉学界研究水准的代表

★ 从官僚选举制度方面论证中世贵族社会形成、发展乃至结束的鸿篇巨著。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 国际知名唐史专家王贞平教授精彩解读大唐三百年军事外交,全面剖析决定国运盛衰、霸权更替的核心因素

★ 唐代外交的实质是什么?强敌环伺之下,李渊、李世民如何通过韬光养晦之策使唐朝迅速崛起?灭突厥、征高句丽、平西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智的外交策略如何奠定大唐盛世?

《九品官人法研究》

★ 1958年荣获日本权威学术成就奖“学士院奖”

★ 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政治史的必读作品

★ 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日本汉学界研究水准的代表

★ 从官僚选举制度方面论证中世贵族社会形成、发展乃至结束的鸿篇巨著。

★ 国际知名唐史专家王贞平教授精彩解读大唐三百年军事外交,全面剖析决定国运盛衰、霸权更替的核心因素

★ 唐代外交的实质是什么?强敌环伺之下,李渊、李世民如何通过韬光养晦之策使唐朝迅速崛起?灭突厥、征高句丽、平西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智的外交策略如何奠定大唐盛世?

《九品官人法研究》

★ 1958年荣获日本权威学术成就奖“学士院奖” ★ 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政治史的必读作品

★ 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日本汉学界研究水准的代表

★ 从官僚选举制度方面论证中世贵族社会形成、发展乃至结束的鸿篇巨著。

★ 1958年荣获日本权威学术成就奖“学士院奖”  ★ 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政治史的必读作品

★ 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日本汉学界研究水准的代表

★ 从官僚选举制度方面论证中世贵族社会形成、发展乃至结束的鸿篇巨著。

★ 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政治史的必读作品  ★ 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日本汉学界研究水准的代表

★ 从官僚选举制度方面论证中世贵族社会形成、发展乃至结束的鸿篇巨著。

★ 1958年荣获日本权威学术成就奖“学士院奖”  ★ 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政治史的必读作品

★ 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日本汉学界研究水准的代表

★ 从官僚选举制度方面论证中世贵族社会形成、发展乃至结束的鸿篇巨著。

作者简介

  《被统治的艺术》
【著者】
宋怡明(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明清及中国近代社会史学家。
【译者】
钟逸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就读于牛津大学圣十字学院。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现代史和华人华侨史。
《五四运动史》
周策纵(1916—2007)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作者】王贞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曾任日本关西大学COE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访问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访问教授,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译者】贾永会,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北京语言大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学博士。
《九品官人法研究》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知名历史学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喜仁龙,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目录

总目录
被统治的艺术
献给
登场的家族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导论 悲苛政一门入军户 叹凄凉三子死他乡明代中国的日常政治
第一部分 在乡村 In the Village
第一章 服兵役贤弟勇代兄 分家产幼子竟承嗣征兵、军役与家庭策略
第二章 藏祸心恶少诬富族 噤蜚语军叔访故亲士兵与亲属的新社会关系
第二部分 在卫所 In the Guard
第三章 乱海疆倭寇混真假 犯走私官匪淆黑白沿海卫所与海上走私
第四章 结连理戍兵入乡俗 办卫学军官传书香卫所里的新社会关系
第三部分 在军屯 In the Military Colony
第五章 遭构陷家门逢厄运 诅书吏屯卒雪冤情军屯内的制度套利
第六章 施巧计军户取民籍 联乡谊一庙奉二神屯军与百姓社会关系之处理
第四部分 余音 After the Ming
第七章 认同宗异姓成亲族 作始祖关帝显神威明代军事制度的遗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插图
五四运动史
献给
出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体再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五四运动的定义
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上编 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国内爱国分子的国耻感(“二十一条”的刺激)
海外留学生改革的热忱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北京大学的改革
新式知识分子的联合与《新潮》杂志的创办
新式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反对派的批驳和答辩
青年对新思潮的响应
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第四章 “五四”事件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
民众对合约的反对情绪
惊破迷梦的巴黎消息
学生的特性和组织
“五四”游行示威
从东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第五章 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北京政府当时的反应
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与知识分子的动员
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总统的惩罚令与蔡元培的出走
学生大罢课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政府向学生寻求和解的失败
6月2、3、4日的大逮捕
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垮台与拒签合约
事件解决后政府试图分离学生
关于事件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新式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加
《新青年》《新潮》改革观念的风行
新出版物的急速增加与旧刊物的改革
偶像破坏浪潮的高涨
新知识的、新社会的和新政治的团体
新式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大众教育
对新文化运动支持的不断加强
第八章 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日本的反应
西方的两种态度的对照:赞同和疑虑
苏俄的吸引力
第九章 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分裂的主要思想集团
问题与主义
社会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对峙
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参与政治
第十章 社会政治的后果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
女性解放
教育改革
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下编 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旧文学
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对文学改革的反对
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十二章 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旧思想的核心
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
新方法:实验主义、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影响
“打倒孔家店”
第十三章 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疑古
重估遗产与整理国故
非宗教运动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十四章 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中国的一场大灾难——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判
由列宁影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再评价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对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一、“五四”时期社会力量简析
二、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三、参加“五四”事件的大专院校
四、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数据
大事年表(1914—1923)
注释
译后记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纪念
中译本序
致谢
导论
亚洲国际政治中的多极与相互依存
国际政治中的软实力
硬实力及其局限性
唐代战略思维的新视野:实用多元主义
第一章 与骑马民族共舞:唐、突厥和回鹘
骁勇善战的突厥人
李渊与东突厥
向可汗称臣
收买敌人为己所用
突厥对唐及其他割据势力立场的转变
为贿赂颉利而上演的一出外交大戏
从被动防御到战略进攻
太宗对突厥的战略战术
“天可汗”及其对突厥的融合政策
东突厥汗国的复国与最终覆灭
西突厥的兴起
争夺绿洲国家
攻灭高昌国
唐廷捍卫自身在西域的利益
回纥:令人恼怒而又不可或缺的搭档
借助回纥平定内乱
对回纥不得已的姑息
回鹘汗国的衰落
第二章 在朝鲜半岛再造往日的辉煌:唐与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
唐朝战略思维中的朝鲜半岛事务
讨灭高句丽的计划
以失败告终的第一次高句丽之役
夭折的第二次高句丽之役
新罗拉拢唐朝的外交策略
变百济为唐军的前进基地
白江口海战
高句丽的最终覆灭
唐罗联盟的瓦解
唐与统一新罗
渤海国的兴起
唐与渤海国的摩擦
渤海国向辽东扩张
与唐修好并和平共处
第三章 后院养虎:唐与南诏
唐在云南的势力扩张
吐蕃和唐在云南的利益冲突
借助唐的力量一统云南
走向冲突
战争爆发
与唐和解
联手打击吐蕃
边境摩擦与和平共处之间
激烈的军事对抗
成都之役
由战转和
第四章 角逐西域,争夺高原:唐与吐蕃
与吐蕃联手降伏吐谷浑
六四〇年的和亲
禄东赞摄政期间吐蕃的领土扩张
变青海为吐蕃的前哨基地
巩固唐对西域的统治
吐蕃在西域的反击
从缓和到和亲
再度反目成仇
重回谈判桌
赤岭会盟
尝试收复九曲地区
唐军全线反击
对吐蕃的领土要求让步
德宗与吐蕃修好
清水会盟
平凉劫盟
孤立吐蕃
外交和战争的双重手法
长庆会盟
唐朝重新控制河西地区
第五章 二马拉车:唐代对外关系的双重管理体系
朝见中的情报收集
唐中央官员搜集的异域情报
唐地方官员搜集的域外情报
所得信息的真实性
唐廷的决策
集体决策
常参决策
与皇帝非正式会见时做出的决策
门下省的政策审议
嗢没斯案例
乌介案例
唐地方官员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
外交往来中的协调人
对外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素质参差不齐的唐地方官员
唐廷与边将之间的利益冲突
吐蕃、南诏边境上的唐朝将领
唐将与党项
唐将与回纥
第六章 在变化的世界中制定合宜的政策:唐代外交和对外政策思想
古代的中国中心性
早期外交思想
德与义:两个互补的概念
了解外部世界
汉代朝廷中的鸽派、鹰派和中间派
高祖对“宜”的追求
太宗采取攻势
魏征的外交“供求”论
羁縻政策
百姓福祉是治国之本
“德”“义”意味着“功效”“合宜”
由从善如流到我行我素的君主
太宗与高句丽
从谥号看唐人对太宗治绩的评价
高宗时期的战略再定位:从东北到西北
从遏制到谈判:武则天对吐蕃政策的演变
运用建设性模糊策略
狄仁杰的战略:消极军事反应、积极巩固防务
玄宗的“吞四夷之志”
反战的声音
玄宗战略中的软实力
肃宗、德宗借外力平定内乱
接受“不常之势”为对外关系的常态
陆贽对世界“三种格局”的分析
杜佑的安边策与华夷观
白居易的生存权论与和解论
维州事件和李德裕处理对外问题方法的转变
文化:一个没落帝国的外交手段
结论 亚洲的多极性与唐代对外政策中的合宜性
参考文献史料及二十世纪以前著作当代研究论著
史料及二十世纪以前著作
当代研究论著
译后记
出版后记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自序
第一编 绪论——由汉至唐
一、分裂与统一
二、汉代的贵族与豪族
三、三国的分裂
四、汉魏革命与九品官人法
五、九品官人法的贵族化
六、魏晋革命
七、西晋的灭亡
八、东晋的中兴
九、宋齐时代
十、寒人与勋品
十一、梁武帝的新制
十二、陈的兴起
十三、五胡之乱
十四、北魏与南朝
十五、孝文帝的改革
十六、北魏的贵族制
十七、北齐的贵族制
十八、北周政权下的新倾向
十九、隋的统一
二十、科举的起源
二十一、隋的灭亡
二十二、唐帝国的特性
第二编 本论
第一章 汉代制度一窥
一、汉代制度的特色
二、汉代的阶级及其起源
三、士与庶民
四、清流与浊流
五、曹操政权的出现
第二章 魏晋的九品官人法
一、是九品中正还是九品官人法
二、九品官人法的起源
三、九品官制与九品官人法
四、乡品与起家官的关系
五、起家官与乡品的关系
六、乡品与官吏生活
七、官僚金字塔的内部构造
八、九品官人法与秀才、孝廉
九、九品官人法与制科、试经
十、秀孝制度的衰颓
十一、州大中正的设置
十二、对九品官人法的批评
十三、九品官人法的贵族化
第三章 南朝流品的发展
一、江南政权的特征
二、尚书掌握人事权
三、九品官制与九班选制
四、清要官的发展
五、军府僚属尤其是参军的发展
六、门地二品的产生
七、士族的范围与其特权
八、寒士的实态
九、勋位的确立
十、官僚金字塔结构的变迁
十一、寒官的发达
十二、将军号的发达
第四章 梁陈时代的新倾向
一、梁武帝的制度改革
二、流内十八班
三、流外七班
四、起家之官
五、蕴位、勋位与胥吏的起源
六、将军号
七、梁武帝的贵族主义
八、学馆与试经制度
九、梁代的秀孝及中正制度
十、陈代的任子制
第五章 北朝的官制与选举制度
一、北魏统一华北
二、鲜卑与汉人
三、孝文帝的新官制
四、流外勋品与入流的问题
五、武官的入选
六、北魏的中正
七、详定姓族
八、北魏的秀孝制度
九、北魏的封建制度
十、起家之制
十一、励行考课
十二、北魏末期的选举问题
十三、北齐统治下的新倾向
十四、北周的复古主义
十五、隋代的新制度
十六、中正的终结与科举的成立
第三编 余论——再论由汉至唐
一、官僚制与贵族制
二、贵族与豪族
三、士人与胥吏
四、南朝与北朝
五、中正与科举
附表一 汉魏之际百官表
参考文献
解说 砺波护
出版后记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插图
出版前言
中文版新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自序
图片目录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第二章 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第四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
南城墙
东城墙
北城墙
西城墙
第五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
东城墙
北城墙
西城墙
南城墙
第六章 外城的城墙
外城城墙的内侧壁
外城城墙的外侧壁
第七章 内城的城门
引 言
西城墙上的城门
东城墙上的城门
南城墙上的城门
北城墙上的城门
第八章 外城的城门
插图

精彩书摘

  在着手研究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之前,我们不妨先简要地了解一下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元明两朝的中文史料对这些早期城市有大量记载,而且大部分都收录在《顺天府志》中。这部地方志于万历年间(1593年)首次出版,并在19世纪末(1885年)得到增补和修订。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囊括了有关京师及京畿的地理、历史、考古、统计、文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史料,但各门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归纳,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篇章中的描述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矛盾,因此会造成一些歧义。例如,第一卷中关于北京城墙的叙述与第二卷中的并不一致,因此在引用这些资料时需要更严格地考察,并加以慎重的辨别和诠释。下文主要以《顺天府志》的前两卷和布列资须奈德博士(E.V.Bretschneider)最有价值的历史研究(英文版于1876年在上海出版;法文版于1879年在巴黎出版)为基础,同时对散见于《日下旧闻考》(1658年首次刊行,1774年大幅修订后再版)的相关记载也给予了特殊关注。
中国历史学家提到的北京旧址上最早的城市被称为“蓟”。它是冀州最重要的城市,据说在舜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根据中国地方志记载,这座城市“固若金汤”。公元前723年,这里成为燕国的首都,并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的军队踏平。这座城市位于如今北京城的西北角。到西汉时,这座城市已经没落。
而到了东汉,约公元70年,在今鞑靼城的西南角,距蓟城以南约10里的地方建成一座新的城市,大部分位于今汉人城的西部。这座城市称为“燕”,三国时期改称“幽州”。除了唐朝时曾向这里派驻一支胡人率领的强大军队,该城一直寂寂无闻,直到公元936年被契丹占领。当契丹人在这里建立了辽政权并成为中国北方的统治力量时,他们发现这里仅仅是一座小城,不合建都的规制。于是在原址上兴建了规模更大的全新的都城,并往幽州的西面和南面扩张得更远。由于辽王朝已经在更北边的辽东设立了都城,因此这座新城被称作“南京”,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燕京。
布列资须奈德曾沿着现今北京外城南墙外约2.5里以及西墙外约4里处考察,确定了燕京城西南角的位置。东墙位于今琉璃厂(位于前门西面,一条以书店和古玩店著称的街道)的西侧,因为根据《顺天府志》引《辽史·地理志》记载,这条街上曾有一块墓碑,标记此地为燕京城东门外的“海王村”。燕京城的北城墙恰好就在今北京内城南墙一线。
燕京城呈四边形,周长36里。城墙高30英尺,宽15英尺。建有城楼和供弓箭手藏身的木制移动楼橹以及八座城门:即东面的安东门、迎春门;南面的开阳门、丹凤门;西面的显西门、清晋门;北面的通天门、拱辰门。
辽的宫城呈长方形,位于燕京城的西南,由两重宫墙环绕。
当辽被金推翻后(1125年),这座都城又一次经历了重要的变化。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而收录时又未加以考订修正,致使《顺天府志》中冗长的叙述出现了含混。不过其中仍有一些部分颇为有趣,引用如下:
金太祖天会三年,宗望取燕山府。因辽人宫阙,于内城外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前后各一门,楼橹、墉堑悉如边城。每城之内,立仓廒、甲仗库,各穿复道与内城通。时陈王兀室及韩常,笑其过计。忠献王曰:“百年间,当以吾言为信。”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完颜宗望(后称太宗)在燕京城内或近畿曾建造筑有围墙的营垒或碉堡。直到几年后的海陵王统治时期(1149—1160),才在燕京城的基础上建成了新的更大的都城,包括新的皇宫。
及海陵立,有志都燕,而一时上书者争言燕京形胜。梁汉臣曰:“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何卜年曰:“燕京地广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天德三年,始图上燕城宫室制度。三月,命张养浩等增广燕城,城门十三:东曰施仁,曰宣曜,曰阳春;南曰景风,曰丰宜,曰端礼;西曰丽泽,曰灏华,曰彰义;北曰会城,曰通元,曰崇智,曰光泰。遂以燕为中都,府曰大兴,定京邑焉。都城之门,每一面分三门,一正两偏。其正门旁,又皆设两门,正门常不开,惟车驾出入,余悉由旁两门焉。周围二十七里,楼壁高四十尺,楼计九百一十座,地堑三重。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汗青堂中国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作者:宋怡明 等
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