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镜映思维

  (英)菲奥娜·默登 Fiona Murden 菲奥娜·默登是英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和特许心理学家,作家和演讲者。她从伦敦大学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在安德森咨询公司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过去的16年里,菲奥娜一直与体育、商界、政治界等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者合作,以帮助他们创造最佳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她曾去英国内阁办公室、英国国家医疗服务部演讲,也曾在牛津大学文学节和红色智慧女性周上演讲。 菲奥娜的第一本书《你的定义》(Defining You)获得了Axion商业图书奖(Axion Business book Awards)银奖,并入围年度商业图书奖(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除了写作和演讲之外,菲奥娜还是“点对点”慈善组织的创始人,该组织旨在“加入人类行为的点点滴滴”。

编辑推荐

  【系统、科学地解读人的意识、认知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身边的人、受到的教育,使我们关注、学习、吸收的信息,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如下的差异: 要么学有所成,要么一无所成; 要么身体健康,要么总是看医生; 要么在职场上步步高升,要么停滞不前; 要么擅长社交,要么被人忽略、漠视; …… 这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养成、学习能力、自我定位、收入水平、社会地位、预期寿命、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教育理念、社会分工、企业发展、商业行为、政府职能、文明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磅推荐,国际心理学界前沿成果】 1953年,发现DNA,改变生物学→1999年,发现镜像神经元,颠覆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 在本书对大脑中镜像系统运作机制的解读中, 你会有一些“原来如此”的领悟——原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千丝万缕、潜移默化, 也会有一些“居然如此”的惊叹——镜像系统居然可以如此宏观、包罗万象地重新解释这个世界, 然后你会获得反思与梳理的具体方法, 关于:我为什么是今天的自己, 以及:日后我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成为怎样的自己。 【开启终身成长的潜能,不再做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我们都曾无意识地随波逐流,却也可以有意识、有方法地,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不同于一些小动物的大脑中有一些“预先编程”,人类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那我们究竟如何发展出“自我”,这个“我”日后又如何定义出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自己?我们如何思考与感受我、他人、这个世界?是什么使人成为独立的个体? 我们出生后的前3分钟内,大脑里就会产生1.8亿个新的神经连接回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身边人的行为。事实上,在我们生命中,尤其是成年前接触的每个人,无论我们表面上是否认同、喜欢、在意他们,他们对我们的影响都会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使我们可以快速熟悉这个世界,拥有模仿别人与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使人类文明得以传递和发展。但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对此加以审视,我们就很容易无意识地随波逐流,不能完全地活出独特的自我。 作者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和见解,引导读者通过利用镜映的原理去理解自己、他人、社会文化对自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学会利用大脑的功能,定向发展自己的优势。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版权声明
序言 为什么镜像系统对我们很重要
第一部分 我们的生命之镜
第一章 与生俱来的镜映
第二章 家人为孩子建立的“角色楷模”
第三章 为什么要有朋友
第二部分 镜映教给我们什么
第四章 站在你的角度思考
第五章 我们的社会和情感镜映
第六章 讲故事和白日梦
第七章 观察探索之术
第三部分 好的镜映和坏的镜映
第八章 负面角色楷模
第九章 积极正面的角色楷模
第十章 改变世界
第四部分 掌握镜映思维能力的指南
第十一章 你拥有的镜映能力
第十二章 选择你的角色楷模
结语 镜映怎样帮助我们塑造自己
致谢

前言

  我珍藏了一张照片。拍照时正值初夏时节,天气晴朗,两岁的我坐在野餐垫上,头戴祖父的软呢帽,鼻子上架着祖父厚厚的有框眼镜;祖父戴着我那顶有樱花装饰的小黄帽,正回头对我微笑。后来,据家人说,那时,我戴祖父的帽子是想逗他笑,祖父也的确笑了,那是自祖母过世之后他第一次露出笑脸。现在看照片,想到我那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非常关心祖父,就知道如何让他暂时从悲痛中解脱,这真令人欣慰。实际上,我可能只是做了每一个孩子都会做的事,就是不假思索地模仿自己看到的事,我模仿祖父的行为,便自然地让祖父笑了出来。
这种模仿不只是人的能力。观察并模仿同类的行为也是所有动物学习的必经之路,你有没有见过小猫看猫妈妈洗澡,然后自己也跟着洗?有没有看过海獭用石头开扇贝的视频?除非见过成年海獭这样开扇贝,并自己尝试过多次,否则小海獭是不会这样开扇贝的。对于他人的言行,我们会先观察、模仿,然后理解、消化,重复去做。这样的行为,我们有时是特意做的,但通常是在不经意间做的。
从表面上看,这种模仿行为是最基础的学习行为,我们只有在小时候才会这样做,但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种行为,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种群,我们都将难以生存。让人类繁衍生息到如今这个盛世的,少不了镜映(mirroring)的力量,有意识的镜映思维也是开启人类未来之门的钥匙,我们只需学习开发深藏在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的超凡功能即可。
大脑中让我们成为最独特的人类的部分——新大脑皮层,在我们刚出生时是“预先编程”最少的。尤其是在我们的生命初期,它会迅速与社会和文化中特有的信息结合起来,引领我们辨识社会环境,并与我们身边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信仰“接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的大脑已经进化到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社会互动的程度,而在远古时代,正是这种社会互动增加了祖先们的生存概率。与更多人在一起,人可以捕获更大、更多的猎物,可以更广泛地选择性伴侣,可以有更多的眼睛去提防猛兽或敌人,还可以彼此分担抚养和保护孩子的责任。大脑更大,就能储存更多关于其他人的信息,从而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判断出谁跟谁在做什么,知道应该避开谁、跟谁交朋友。我们在后文会介绍,所有关于与他人相处、合作的关键信息,都储存在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中。
除了让我们更加熟悉社会交往的技巧,我们大脑中的这一独特部分还让我们比其他生物更能够传承已经积累的知识。大家都知道,要通过沟通交往,借助观察、行动和讲述的方式将知识代代相传。没有知识的传承,社会无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若没有知识的传承,我们就没有手机,没有自来水,没有用来抵御疾病的抗生素,没有带我们去全世界旅行的飞机。上述物质都是我们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通过成千上万年的学习、积累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将这个过程比作搭建房屋,那么我们必须先打好地基,然后才能盖上屋顶。如果没有打好地基,后续的工作都是行不通的。
人类最初用大脑传播生存最基本的知识,例如,学习生火。生火技能的掌握让人类向前迈了一大步,超过了其他动物。因为人类学会了将以前无法生吃的食物烹饪熟了再吃,所以食物来源丰富了许多;人类在选择居住地时,可以用火清理浓密的灌木,用火吓跑其他捕食者,用火制造光源,提供温暖。倘若一个地方只有一个人会生火,而没有其他人来模仿、学习这一行为,那么这一行为便无法被后人知晓;没有更多的人分享这项技能,那么生火的行为只能产生一点点火花,转瞬即逝。我们如今的知识便是用这种重复的行为进行传播的。虽然我们不需要知道怎样在荒野中生存,但我们需要学习社交知识,了解群体活动的规则,并将这些内容传播给身边的其他人。
既然是先进的头脑让我们有了这种能力,那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头脑的构造了。我一直认为,阐述大脑构造最有用的假说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当时,一位名叫保罗·麦克林(PaulMacLean)的医生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大脑”理论来描述人的大脑从人类进化之初到约5万年前停止进化的过程。麦克林认为我们的大脑进化到如今的大小、进化出如今这样的能力,还保留了更为基本的构造特征,就是一层叠一层地分布。大脑的三个部分具有极其特殊的结构和生化性质,它们虽然相互关联,但对刺激的反应截然不同。
大脑的第一层构造是脑干,它与爬行动物的大脑构造极为相似,形成于3.2亿年前,主管心率、呼吸和体温等人体基本功能。
第二层被称作边缘系统,是在约1.6亿年前,爬行动物进化为早期的哺乳动物时出现的。这一部分主管我们的基本感觉和情绪行为,如吃、睡、趋利避害和生育等,可以统称为大脑的情感中枢。
第三层被称作新大脑皮层,这一部分是大脑在5万年前进化出来的最后一层构造。上述结构5万年来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基于此,我们的头脑构造与祖先基本保持一致,不同的只是储存在其中的知识。这一部分主管的是更复杂的思维,包括逻辑推理、语言和有意识的思维。
让我们成为独特的人,并能从出生时起就准备好接受来自周围世界的所有信息的,正是最外面的这层新大脑皮层。我们的生命之初,大脑的神经系统很快就储满了关于我们身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各种信息。这种信息来自我们遇到并与之沟通交流、效仿的人和环境。这时候,我们的体验、经历和感知就构成了认识自己的基础。
人类大脑的前两层与其他动物大脑前两层的功能是一致的,即主管我们的繁衍生息和自我生存。在本书中,我们将大脑的这两部分统称为“应激反应区”。这部分发挥的功能是大脑根据环境变化而快速做出的无意识反应。应激反应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不仅影响我们的吃和睡,也是我们的归属感以及为了生存想要融入集体的欲望的产生地。结果,一种极端强烈的本能刺激我们密切关注社会与情感环境,这种热切程度连我们自己都不敢承认。虽然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但事实上,西方人也常互帮互助,相互间的联系也很紧密。我们出于本能经常观察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事,以便了解不同事情间的细微差别,进而塑造我们的个性和行为。
生命中更复杂的领域由反应速度更慢但更深思熟虑的新大脑皮层负责。本书中,我们将这一部分称为大脑的“观察探索区”。它主管更高级的行为认知方面的功能(如探究我们存在的目的),并为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做贡献等。观察探索区还负责翻译从大脑的应激反应区传送过来的信息,让我们探究不同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缘由,组织语言,回答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虽然用大脑的观察探索区思考更加有效,因为它总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做出反应,但大脑的应激反应区从生理上而言占主导地位,而且对刺激做出反应的速度更快。在某些情况下,这很重要。例如,当某人朝我们扔东西时,我们往往来不及思考发生了什么就迅速避开了。能趋利避害,我们要感激大脑的应激反应区,它让我们避开了扔向我们的物体。不幸的是,我们的生存本能仍然很强大,在大脑的观察探索区可能做出更“合乎逻辑”的反应的情况下,我们的生存本能仍然会占据上风。这方面的简单案例就是,在试图减肥的时候,我们吃的还是比我们需要的多,因为想吃东西的本能压倒了想保持身材的基本原则。尽管我们的思想较祖辈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本能仍然存在。我们仍然需要像祖先一样活动,仍然非常依赖社会和情绪情感,我们的大脑仍然与祖先一样,有着最基本的功能。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有必要了解大脑的应激反应区和观察探索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有必要了解大脑的应激反应区是怎样无意识地引导我们从环境中汲取信息、学习不同行为的。我们身边的人一直都在刺激、引导着我们对待不同人和事的反应方式。
想一想,你是否记得你是怎么学会系鞋带、游泳、骑自行车的?你知道你的价值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吗?你还记得教会你做现在的工作的那个人吗?你可能会对学习某些特定技能的场景或教导过你的人印象深刻。然而,你、我、我们所有人通常都认识不到,生活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往往是我们身边的人。
这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关注这一点。例如,想象自己进入一个大家都在悄声说话的环境中,你会用正常说话的声调来说话,还是跟大家一样轻声细语?你平常会不会观察跟你同桌聊天的人,看他们的胳膊、头和手是否与你放在同样的位置?看到别人撞伤脚趾头,你能想象那种让人龇牙咧嘴的痛吗?当别人讲出令他们震惊的故事时,即便对这个故事没什么感觉,你也会跟着大喊大叫吗?
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对他人进行着微妙且持续的观察和模仿。你可能认为你清楚这一点,但你很可能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经常去做这些不经意间做出的动作,然后形成习惯,它们就成了你的特征,无意中改变了你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念。的确,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人们的消遣方式也很多,这让我们难以认识到这一点,也难以预测这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日常生活中的细小变化会改变我们的穿着、购物地点、购买选择以及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关注的人、我们观看的电视节目、我们做运动的频率以及日常饮食。因为这些都要通过我们对他人的观察和与他人的互动才能完成,这就是镜映思维。
除此之外,通过镜映思维进行角色建模,通常是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细微差别及复杂性的唯一途径。同样,学习打网球时,也要先观察别人是怎样发球的——没有见过别人发球,只按照指令去做,我们是不可能做好这个动作的。因此,我们模仿、学习他人的行为时,必须知道这种行为的社交功能,以及它对我们的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影响。通常,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机制并有意识地观察、探索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要做出的行为,选择我们对周遭环境的反应方式。我们关注的东西和我们吸收、学习的东西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我们产生如下差异:
要么学有所成,要么一无所成;
要么身体健康,要么总是看医生;
要么在职场上步步高升,要么停滞不前;
要么擅长社交,要么总是被人忽略或漠视。
这些差异会影响我们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预期寿命、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我们生多少孩子以及婚姻生活的幸福指数。从社会层面来说,这会影响政府职能,使政府维持或打破积弊的束缚,增强或削弱恐怖主义的威胁,还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等。
美国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登(Robert K.Merton)提出的“角色楷模”[1]一词影响甚广,已经成为一条全球化的日常用语。“角色楷模”就是“一个被其他人视为榜样的人”。关于“角色楷模”的一种常见误解是,他们是英雄人物,是只可远观且绝对可靠、永不会犯错的人。其实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解,我们身边的“角色楷模”有好有坏,而且我们有时也是他人的“角色楷模”。

精彩书摘

  你的生日,无论庆不庆祝,你都会记在心上。当你办理签证、驾照、贷款以及约见医生时,工作人员要登记这一信息。我们总是期待亲近的人每年都记得这个日子。这个日期是我们所有人生命的里程碑,不仅是因为这一天是家人们欢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刻,也不仅是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就有不同的政府机构记录着我们的年纪,而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由。从出生时起,我们的大脑就在接受信息,而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我们基本的大脑结构会镜映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次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助产士将我们送到母亲怀里,父亲第一次看我们时,我们大脑中由他人刺激形成的神经元回路开始被“激活”。事实上,我们生命开始的最初3分钟里,大脑里会产生1.8亿个新的神经连接回路,其中绝大部分能够镜映他人的行为,尤其是父母的行为。
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回路,是定义我们个性的基础。它们负责大脑内部的沟通联系,彼此传送各种生化信号,让我们能够理解身边的世界并做出反应,这些神经元连接为我们学习和记忆提供了基础。在我们出生之前,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就已经开始建立,但直到成年期才会发展成熟。事实上,现已证明,正是因为大脑具有可塑性,所以它才能随我们的成长而逐渐改变,但过了幼年期之后,我们的大脑会越来越难改变。
大脑是从最低级逐渐进化到高级阶段的,大脑中简单的结构构成了大脑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系统逐渐形成。大脑的应激反应区——就是与其他哺乳动物相同的大脑结构,也有神经元回路,这些脑回路在形成其他更复杂的神经系统(包括镜像系统)时起着沟通联系的作用。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人来培养更基本的情感驱动力,包括吃东西的欲望,感觉到疼痛,想要与他人沟通,面对危险时心里的恐惧等。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那些塑造你我独特个性的事物,都会受到本性、基因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些信息都储存在大脑中独有的某个区域,即我们的新大脑皮层,或称为大脑的观察探索区,当我们观察、模仿周围的人和世界时,我们会把收获的信息储存到这一区域。我们对一种主要刺激产生的回应,例如所有人都会有的恐惧——是因个人体验和经历而形成的独特感受。因此,对不同人而言,这种感受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个体差异。例如,有人害怕蜘蛛(应激反应区——基本驱动力),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母亲害怕蜘蛛(观察探索区——因经历体验而生成);有人害怕黄蜂(应激反应区——基本驱动力),这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被黄蜂叮咬过,然后他的父母亲也因害怕而不敢让他靠近黄蜂(观察探索区——因经历体验而生成)。
有人认为这反映了镜映思维是如何发生的,即从最简单的镜映开始,在此基础上建立思维。我们先观察周围环境,然后对周围环境中的某种行为或情感进行镜映,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回想周围人的行为动作,并自行模仿创造。这让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得到训练和发展,逐步培养出镜映思维。婴儿看着父母,父母会对他们微笑,这会刺激婴儿大脑中控制面部表情,尤其是控制嘴唇的镜像神经元,于是,婴儿也可能会露出微笑。父母的微笑会对婴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并镜映在他们的大脑中,然后他们就会不断重复这样的动作。这些互动给婴儿提供了微观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关于环境的细微差别,帮助他们了解微笑在他们所处的世界中的意义,他们每一次尝试做出的动作都巩固了神经元回路,让它们更加稳定。
当行为或沟通交流得到重复或回馈时,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就得到了巩固,变得更稳定了。就像一条泥泞的小沟壑,经水流不断冲刷,就会逐渐形成凹槽,出现一条“阻力最小”的水道。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也在孩子大脑及其神经元发育中起到不小的作用。据推测,有65%的西方婴儿睡醒时有父母陪伴,而且父母会与他们面对面沟通。有趣的是,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在美国,婴儿表达一定情绪之后,母亲通常会停顿一下,然后以面部表情或说话回应。日本的母亲面对孩子的表现,则会停顿一下并做出回应,然后近距离接触孩子。母亲与婴儿的沟通方式似乎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美国的母亲注重让孩子独立,而日本的母亲则相反,更注重相互的依赖。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
作者:(英)菲奥娜·默登(Fiona Murde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559562
豆瓣评分:8.9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