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语录”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语录长编”,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本编所选录文字,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

编辑推荐

  ★学术丰碑,道德楷模
陈寅恪先生是近百年来中国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毕生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学习陈寅恪,对于读者治学、为人、处世均有深刻意义。
★汇辑零金碎玉,尽力广搜博引
本书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三十余种旁人的记录、回忆中广搜博引材料,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附录诗作,以凸显陈寅恪的史识和诗情。录文不避重复,着重将零散材料汇辑一处,并逐一注明出处,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
★依据权威底本,还原学术风貌
本书在选录时注重校勘,除依据权威的陈寅恪作品版本外,还参考不同版次印刷本、手写本或手迹做了校订,尽力做成一个可靠的摘录读本。这个读本不仅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也努力还原陈寅恪有血有肉的精神风貌,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陈寅恪作为一代中国史学巨擘的学与思、言与行。
★突破阅读门槛,方便通览领会
陈寅恪先生的作品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均以文言文写成,大多遵其生前愿望以繁体竖排形式印行,阅读门槛比较高。本书做出了一次全新的尝试,用更适合大众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将陈寅恪的学术精华以“语录体”逐条呈现,内容精炼,编者又加以适当的按语进行注解,有效帮助读者突破陈寅恪著述的阅读门槛,方便通览、学习、研究。

作者简介

  【著者】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后回国任教,历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其他学术研究机构职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西南联大等校。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南迁广州,晚年为中山大学教授,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著有《寒柳堂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今已汇为《陈寅恪集》。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毕生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
【编者】
胡文辉 学者、新闻工作者。1967年生于广州。工作之余,从事学术研究。近年来对陈寅恪研究贡献尤大,以《陈寅恪诗笺释》一书为学林称道。另著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现代学林点将录》《拟管锥编》《广风月谈》《人物百一录》《洛城论学集》《文史足徵录》等作品数十部。

目录

编选说明
引用文献及其缩略语
治学方法
文明与社会
历史·种族
历史·阶层
历史·文化
历史·其他
文学
自述与回忆
附:诗摘
后记

前言

  拉杂说明几点,殊不成章。
先说明我录入此文本的情况:凡陈寅恪本人的著作,因原文系竖排,多数是打字输入,少数常见的短篇则从网上复制;凡旁人回忆陈寅恪的文字,因原文系横排,有打字输入的,也有通过软件扫描的。无论哪一种方式,录入后都曾校对,但因不自觉地求快,都存在一些讹漏。不过,对于我提供的基础文本,后浪编辑做了全面的校勘,一一查对原文,包括《陈寅恪集》前后不同的版本,指出字句脱漏、出处错乱等问题甚多,甚至还依据手迹校补了个别录文。总的来说,这应是一个可靠的摘录文本。
在学问上,我是不太愿意“为人作嫁”的,编辑这个语录可算例外。之所以做这个例外的事,坦率说,很大程度是由于能利用过去读书时的标注,不必重新细读原著,也就少费了很多力气。
关于编选一部陈寅恪语录的意义,本不必在此饶舌,但还是简单指出一点——陈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我觉得有两方面的长处:一在于考证,即所谓“发覆”之学;一在于通识,可谓之“大历史”之学。因体裁的关系,这本语录更多呈现的是后者。但还需要加上一个“但书”:陈先生是有思辩能力和思想深度的史家,但就他所思考的问题来说,就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说,我觉得不宜径称他为“思想家”——同理,更不宜将钱锺书称作“思想家”。
曾有位先生约我写《陈寅恪传》,但我谢绝了。事实上我从未考虑过写一部《陈寅恪传》。我以为,从写作立场来说,传记需要全面的素养,是最困难的工作,而从纯学术立场来说,传记又不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不是适宜我做的事。更何况,要写一部无所避忌的《陈寅恪传》,现在还远不是时候呢。而这本语录,在内容上尽可能呈现了陈先生的精神面貌,可见其学与思,可见其言与行,在我个人,就将它当作陈先生传记的一个替代品了。这是编选这本语录的另一重意义。
在这本语录里,收入了黄萱屡被引用的一段话:“陈先生说过:‘诗若不是有两个意思,便不是好诗。’大概指的是古典今典吧。要从古典来体会今典,是不容易之事。他的诗自然是有两个意思的,所以难于通解。我相信将来必会有史家用他的‘以诗证史’的方法,把他全部的诗,拿来与近代史相印证。”在录入时重温这些话,我想,最后这几句,我是可以“对号入座”的。这确实让我觉得骄傲。

精彩书摘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二编》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上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我、你都应该如此。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一笑,不以为芥蒂。我对胡适也骂过。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按:原文“仁贤”作“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是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所有[以]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将来我要带徒弟,也是如此。
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怎样调查,也只是这样。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4 / 5. 投票数: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陈寅恪语录
作者:胡文辉 编
出版社:后浪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9381
豆瓣评分:8.3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