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再见,哥伦布

  ★文坛首秀,艳惊四座。击败福克纳和贝娄,1960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奠定了菲利普·罗斯的文坛地位
★主打中篇《再见,哥伦布》似写情事,实说历史,虽然是一个美国故事,但大洋彼岸的我们亦能感同身受。
★亨利·詹姆斯作品所特有的形式和结局,故事的走向、戏剧的张力牵动着读者的心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作品中富有爆发力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一段青春恋情黯然收场。五个短篇分别是《犹太人的改宗》《信仰的卫士》《爱泼斯坦》《世事难测》和《狂热者艾利》。

编辑推荐

  1. 文坛首秀,艳惊四座
1960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名单明星璀璨,刚刚在文坛展露头角的罗斯凭借处女作,一举击败了自己的文学偶像福克纳和贝娄,不仅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也从此走上了开挂之路。难怪贝娄会说,这是部“处女作但绝非出自新手”。
2. 主打中篇《再见,哥伦布》:似写情事,实说历史
罗斯立志书写美国当代史,而《再见,哥伦布》就是含着这种“志向”的银汤匙出生的。1960年代的美国,帕蒂姆金一家,移民三代继承了二代积累的物质繁荣,却迎头撞上“降临在无数美国中产头上的精神空虚”,罗斯以“极端的准确”(欧文·豪语)记录了这种繁荣的困境。虽然是一个美国故事,但大洋彼岸的我们亦能感同身受。
3.五个短篇:非主打之光
当精于钻营的小兵遇上善良正直的长官,天真好奇的熊孩子遇上虔诚严苛的神学老师,“好人王”艾利遇上“全民公敌”黑衣人……亨利·詹姆斯作品所特有的形式和结局,菲利普·罗斯也玩得游刃有余。故事的走向,戏剧的张力,牵动着读者的心。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1933-2018)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1959年凭借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受到瞩目,此后笔耕不辍,获奖无数,赢得国内外的高度认可。2012年宣布封笔,一生共创作29部小说,代表作有《波特诺伊的怨诉》《鬼作家》《萨巴斯剧院》《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等。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Digital Lab简介
献词
题词
再见,哥伦布








犹太人的改宗
信仰的卫士
爱泼斯坦




世事难测
狂热者艾利

媒体评论

  这位初出茅庐的作家,就是我,以一种清晰、质朴的笔触,在他二十岁头上写下了这些故事。那时的他,是芝加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是驻新泽西和华盛顿的一名军人,是退伍后重回芝加哥大学的一名新手英语讲师……一开始,他惊讶于任何一个读书识字的人会真的对他的故事感兴趣,这些故事有关他从小耳濡目染的他这一族的习俗和禁忌,他们的厌恶,他们的渴望,他们对离经叛道和缺点不足的恐惧,他们的窘迫和他们眼中的成功。——菲利普•罗斯,《再见,哥伦布》30周年纪念版序言
罗斯获奖的第一部作品即刻确立了作家作为一个具有爆发性才智、冷峻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同情心的写作者的声誉。《再见,哥伦布》讲述了尼尔•克鲁格曼和活泼漂亮的布伦达•帕蒂姆金的故事。他来自贫穷的纽瓦克,她来自肖特希尔斯郊区,他们在一个暑假相遇,然后坠入爱河。这段恋情既关乎爱情,也关乎社会阶层和怀疑。除了这部中篇小说之外,还有五部短篇,它们风格各异,从反叛传统到诉说柔情,照亮了美国犹太移民群体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那些隐秘的碰撞。——196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评语

《再见,哥伦布》是一本处女作,但作者绝对不是一个新手。和哭嚎着闭着眼睛光溜溜地降生的我们不同,罗斯先生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具有人样,有指甲、头发和牙齿,能流利地说话了。二十六岁的他技巧娴熟,富有智慧,充满能量,就像一个老手。——诺奖得主索尔·贝娄

《再见,哥伦布》深深沉浸在一种怀旧之情中,也许只有一个26岁的年轻作家在回忆自己20岁出头的光景时才能体会。他在这短短几年中产生的心理飞跃,可能比接下来几十年还要大。主人公尼尔很机灵,但他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又争强好胜,他渴望布伦达却又害怕被她拒绝,为了安抚自己的欲望,尼尔决定先发制人。这是我们每个人认可并且会这么做的事。——《卫报》

亨利·詹姆斯作品所特有的形式和结局,菲利普·罗斯也玩得游刃有余,现在他们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已经不分上下了。每个人都能选出一本自己最爱的罗斯,我最爱的是《再见,哥伦布》。——詹姆斯·夏慕斯(李安御用编剧,代表作《色戒》《断背山》《卧虎藏龙》)

若干年前,在南方文学复兴先锋运动中,埃伦·格拉斯哥曾评论说,南方需要的是“血与铁”。这句话放在现在那些热衷于刻画美国犹太人的作家身上也同样适用。菲利普·罗斯这部短篇小说集的主题正是围绕美国犹太人展开的。这部处女作让人过目难忘。这里有血与力,爱与憎,反讽与同情。——《纽约书评》

小说所讨论的主题并不新颖——一个在人情世故、智识、爱情上都处于成长期的年轻人,爱和人到中年,成长的困境,等等。但在处理人物和主题时,它的戏剧张力,巧妙融合的美学手法,塞林格式的对话,幽默而成熟的观点脱颖而出。霍顿·米夫林文学奖(比最近某些获奖作品更具文学性)得主,对美国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必读经典。——《柯克斯评论》

精彩书摘

  和布伦达第一次邂逅时,她让我帮她拿一下眼镜。然后,她迈向跳水板边缘,模模糊糊地朝泳池里望;这会就算池水已被排干,近视的布伦达也不会知道。她姿态优美地纵身跳入水中,一会儿又游回池边,留着金棕色短发的脑袋向上昂起,在躯体前方,宛如长茎上的一朵玫瑰花。她滑移到池边,坐在我身旁。“谢谢你。”她说。她的眼睛水灵灵的,但这跟泳池里的水无关。她伸手取回眼镜,但直到转身走时才戴上。我望着她离去的倩影。她的手突然在她背后出现,大拇指和食指拉了一下泳衣底部,把露在外面的那部分肉体又遮住了。我的气血上涌。
当天晚饭前,我给她挂了个电话。
“给谁打电话?”格拉迪丝姨母问我。
“今天遇到的那位姑娘。”
“是多丽丝给你介绍的吧?”
“多丽丝,她连泳池清洁工都不会给我介绍,格拉迪丝姨母。”
“别成天埋怨别人。堂姐总归是堂姐嘛。你是怎样遇上她的?”
“也说不上什么遇上她,我瞧见她罢了。”
“她是谁?”
“她姓佩蒂姆金。”
“佩蒂姆金,我不认识。”格拉迪丝姨母说,仿佛她认识“绿巷乡村俱乐部”的每个成员。“还没互相认识,你就打电话给她?”
“对,”我解释道,“我可以自我介绍嘛!”
“卡萨诺瓦。”她边说边回去给姨父做饭。我们从未同时在一起吃过饭,格拉迪丝姨母五点吃晚饭,苏珊表姐五点半吃,而我是六点,姨父则到六点半才吃。这纯粹是因为姨母的怪脾气,没别的原因。
“市郊电话号码簿放在哪里?”我问,把塞在电话桌里的书通通掏了出来。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再见,哥伦布
作者:[美] 菲利普·罗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6626
豆瓣评分:6.8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