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后浪汗青堂·海洋文明史

  《海洋与文明》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无敌舰队》
本书在16 世纪整个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势力进行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对1588年发生在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著名海战进行了精彩描写,作者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使本书至今仍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经典著作。
全书以苏格兰玛丽女王受刑开篇,精彩记述了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尼德兰、教皇国等多方势力相继做出的回应,清楚交代了各国盘根错节的外交关系以及复杂微妙的政治局势,最终聚焦在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内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刻画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海盗德雷克、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公爵等性格鲜明的人物。
作者将丰富的一手史料和大量二手著作冶于一炉,不着痕迹地加以巧妙运用,使历史细节、学术成果和叙事主线紧紧贴合,做到了雅俗共赏,堪称基于严谨研究的历史叙事作品中的典范。
《季风帝国》
本书重新展现了印度洋地区的文明, 以及在西方入侵者的掌控下它逐渐衰亡的历史。作者理查德•霍尔通过非凡的叙述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表述了从 16 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与种族关系陷入混乱;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古代的贸易模式很快就灭绝了。
然而,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东方创造出新的帝国,但是其庞大的人口使得西方人无法长久地压制东方。而在印度洋数千年的变迁中,非洲巨人构成了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 19 世纪中期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经受充分的考验,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本书从一个细微而无阻碍的视角重现了作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想必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且具有启发意味。
《海上丝绸之路》
15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1405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这条航路历史悠久,对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东非到东亚的航海者们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风节律,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在经济、政治及文层面促使各个文明区域相互联系。
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仍旧缺乏相关研究,在很多方面几乎仍是空白。而且由于记载稀少且混乱,当今人们对于历史上这条航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具体位置等信息知之甚少。尽管如此,对于这条航路的认识与研究仍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聚焦于自远古到葡萄牙殖民时代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各个海域历史,严谨分析了影响古代航路变迁的各种要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文明兴衰的原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此外,本书作者也详细介绍了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的各种古代航海技术以及商路上流通的各种贸易商品,诸多内容层层相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条理分明的具体图景。

编辑推荐

  《海洋与文明》
★2017年豆瓣年度历史图书TOP1
一部海洋视角的世界史,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本书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4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无敌舰队》
普利策奖获奖历史著作
非虚构历史写作典范
★史料运用手法纯熟,与叙事主线完美融合。
★人物刻画深刻立体,篇章安排张弛有度。
《季风帝国》
★为数不多的有关印度洋地区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文化和历史逐渐发生演变的著作
★多视角的新航路开辟过程
★长期被忽视的印度洋力量——非洲大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海上丝绸之路》
罗德里希•普塔克是德国著名汉学家,他聚焦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严谨的笔触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由亚洲人主导的宏大海洋世界。

作者简介

  《海洋与文明》
肯•佩恩(Lincoln Paine),美国著名海洋史学者,供职于著名的缅因州海事博物馆,已出版专著5部(其中3部曾获奖),发表论文、书评等百余篇,现居波特兰。2009年至2012年间,担任南缅因大学奥舍地图图书馆诺曼•H. 摩斯远洋客轮收藏展的客席策展人与档案管理员,自2006年起,担任莱顿大学国际欧洲扩张与全球关系史研究杂志《行程》(Itinerario)的主编。
《无敌舰队》
加勒特‧马丁利(Garrett Mattingly, 1900—196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二战”期间曾在美国海军服役,1948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欧洲史,在现代早期欧洲外交史方面卓有建树。主要代表著作有《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 1942)《文艺复兴时期的外交》(Renaissance Diplomacy, 1955)《无敌舰队》(The Armada, 1959)。《无敌舰队》一书荣获1960年普利策奖。
《季风帝国》
理查德•霍尔是一名历史作家和记者,曾周游印度洋地区。他出生于 1925年,在澳大利亚度过了一段少年时光。他在黑斯廷斯文法学校接受教育,曾在皇家海军的一艘驱逐舰上服役,后来去了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先是为伦敦的《每日邮报》工作,之后他在非洲生活了 13年,在那里他是《赞比亚时报》的编辑。后来,他成为《观察家报》英联邦方面的通讯记者和《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1986年,他创建了金融和政治公报《非洲分析》。他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探险家萨姆、弗洛伦斯•贝克和亨利•斯坦利,以及现代商业冒险家蒂尼•罗兰写过传记。
《海上丝绸之路》
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德国汉学家,目前在慕尼黑大学任汉学教授。著有《中国、葡萄牙与南洋:海洋与商路,宗教与贸易》等书。
【译者】
史敏岳,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北京大学德语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德语近现代文学,在校主 讲德国文学史等课程,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译文数篇。

目录

封面
总目录
海洋与文明
版权信息
媒体推荐
献词
文前
中文版序
致 谢
计量单位
地 图
彩 插
引 言
第1章 通向海洋
第2章 古埃及的河流与海洋
第3章 青铜时代的航海活动
第4章 腓尼基人、希腊人与地中海
第5章 迦太基、罗马与地中海
第6章 追逐季风
第7章 东方的大陆与群岛
第8章 中世纪的地中海
第9章 维京时代的北欧
第10章 海上丝绸之路
第11章 中国走向海洋
第12章 中世纪的地中海与欧洲
第13章 海洋亚洲的黄金时代
第14章 世界连成一体
第15章 全球贸易的诞生
第16章 欧洲扩张时代的国家和海洋
第17章 北欧的崛起
第18章 “时间与空间湮灭了”
第19章 蒸汽与钢铁时代的海上强国
第20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海洋世界
注 释
参考文献
无敌舰队
版权信息
插图
序 言
前 言
关于历法的说明
关于船只及其火炮的说明
无敌舰队航线图
1 揭 幕
福瑟林格 1587年2月18日
2 一座城市的天真
伦敦 1587年2月19日
3 一位女王的心术
格林威治 1587年2月19日至22日
4 欢快时节的尾声
巴黎 1587年2月28日至3月31日
5 行动计划
布鲁塞尔 1587年3月1日至22日
6 苦涩的面包
罗马 1587年3月24日至30日
7 上帝的显豁意旨
埃斯科里亚尔圣洛伦索修道院 1587年3月24日至31日
8 “风令我前行”
伦敦和普利茅斯 1587年3月25日至4月12日
9 火燎髭须
卡迪斯湾 1587年4月29日至5月1日
10 “无论根据何在”
葡萄牙海岸 1587年5月2日至5月20日
11 木桶板和财宝
圣文森特角和亚速尔群岛 1587年5月21日至6月18日
12 断其一臂
斯勒伊斯 1587年6月9日至8月5日
13 美满的时日
库特拉 1587年10月20日
14 胜利之用
法国 1587年10月21日至12月16日
15 不祥的一年
西欧 1587 至1588年,仲冬
16 以宏伟战舰为伴
格林威治和英国近海 1588年1 月至3 月
17 怀着奇迹降临的希望
里斯本 1588年2月9日至4月25日
18 街垒日 I
巴黎 1588年5月12日及早先时候
19 街垒日 II
巴黎 1588年5月12日及稍晚时候
20 无敌舰队起航
里斯本到拉科鲁尼亚 1588年5月9日至7月22日
21 “天时和地利”
从普利茅斯、拉芒什海峡、比斯开湾到北纬 45° 1588年4月18日至7月30日
22 迈入竞技场
利泽德半岛到埃迪斯通群礁 1588年7月30日至31日
23 第一滴血
埃迪斯通群礁到起点岬 1588年7月31日
24 “总价骇人的优质炮弹”
起点岬到波特兰角 1588年7月31日至8月2日
25 令人惊叹的阵列
波特兰角到加莱锚地 1588年8月2日(星期二)至6日(星期六)
26 地狱燃烧者
加莱附近 1588年8月6日至7日
27 阵列溃乱
加莱锚地到格拉沃利讷 1588年8月8日
28 迟到的奇迹
泽兰海岸和北海 1588年8月9日至12日
29 “我本人正是你们的将军”
提尔伯利 1588年8月18日至19日
30 德雷克落网了!
西欧 1588年8 月至9 月
31 漫漫归乡路
从北纬 56° 附近的北海海域绕过爱尔兰,去往西班牙港口 1588年8月13日至10月15日
32 一位高个儿男子的末日
布洛瓦 1588年12月23日
33 来自上帝的风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 1589年元旦
34 没有一丝沮丧
里士满 1589年元旦
结 语
纽约 1959年元旦
文献通释
章节附注
译名表
出版后记
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
版权信息
献词
彩 插
地 图
前 言
拼写方面的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 隔离的世界
1 印度奇观与中国宝藏
2 非洲海岸的诱惑
3 佤克佤克人之谜
4 伊斯兰对辛吉的统治
5 去往中国的丝绸之路
6 嫁给国王阿鲁浑的公主
7 去往南方的流浪谢赫
8 在印度和中国的冒险
9 三宝太监的无敌舰队
10 马欢与天房
11 非洲城堡里的国王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世界的大炮
12 亨利王子的远见卓识
13 控制几内亚海岸
14 印度的形状
15 渴求胡椒,搜寻祭司王约翰
16 从未回家的间谍
17 胜利之城的国王与众神
18 达·伽马进入热带海域
19 对印度的最初一瞥
20 伊本·马吉德的致命骄傲
21 欧洲的暴怒之声
22 达·伽马的复仇
23 东非的总督
24 在第乌击败奥斯曼土耳其人
25 伟大的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
26 深入非洲内陆的冒险
27 从马萨瓦到山地
28 与左撇子入侵者交战
29 将圣经与刀剑带到莫诺莫塔帕
30 土耳其冒险家与饥饿的食人族
31 变节的苏丹
32 卢济塔尼亚遗失的骄傲
33 加尔文信徒、殖民者和海盗
34 埃塞俄比亚与罗马的希望
35 围攻耶稣堡
36 西方的目标与东方的影响
第三部分 强制监管
37 南行去往印度之路上的定居者
38 拿破仑难以企及的海域
39 法国最后的阵地与奴隶岛
40 “真正的地理空白”
41 战利品的两种处理途径
42 苏丹与国王的海军
43 从东非暂时抽身
44 美国人发现桑给巴尔
45 从英国统治的印度向西眺望
46 “英国内湖”发生变化的征兆
47 一位传教士的足迹
48 战士、猎人和商人
49 被张贴在海关的一份声明
50 会见内陆的首领
51 一个博爱的苏格兰人的失败
52 帝国主义厌恶真空
53 俾斯麦与德国东非公司
54 非洲听见信仰与战争的箴言
55 从苏丹的岛屿到定居者的高地
后 记
致 谢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海上丝绸之路
版权信息
彩 插
前 言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地中海模型
第二节 亚非海域
第三节 模型的局限
第四节 本书之目的及特点
第二章 海 域
第一节 东亚海洋:渤海、黄海、东海
第二节 南海与苏禄海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洋
第四节 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海与孟加拉湾
第五节 阿拉伯海与东非海岸
第六节 波斯湾与红海
第三章 海洋的百衲毯 (从远古到公元元年)
第一节 汉代之前的东亚海岸
第二节 东南亚:未知世界
第三节 南亚:被低估的世界?
第四节 西亚海岸与东非:看似熟悉的世界
第五节 总论
第四章 各区域的融合 (公元1—600年)
第一节 “东海”
第二节 “南海”
第三节 东印度洋:初现真容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欧亚之海
第五节 总论
第五章 在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 (约公元600—950/1000年)
第一节 东亚的海洋:“唐风”与“慕佛”
第二节 南海:关于东南亚人、中国人和“波斯人”
第三节 东印度洋:印度人和东南亚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传播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在先知的镜中
第五节 总论
第六章 在远东的漩涡中 (约公元950/1000—1350年)
第一节 东南亚的海洋:宋、元为主导
第二节 南海与印度尼西亚东部海洋:向东渗透
第三节 东印度洋:争夺巨大利益的竞技场?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在亚丁与霍尔木兹、古吉拉特与喀拉拉之间
第五节 总论
第七章 转型时期 (约公元1350—1500年)
第一节 蒙古人之后:碎片化(约公元1350—1400年)
第二节 明朝的国家航海活动(15世纪初期)
第三节 其他航海者(15世纪早期及以后)
第四节 总论
第八章 尾声:1500年之后的海洋世界
第一节 基本发展:亚洲人与葡萄牙人
第二节 明朝国家航海活动与葡属印度之比较
附录1:贸易商品
附录2:船只与造船
参考文献
编者的话

前言

  《海洋与文明》是一部跨国界、跨学科的历史著作,主要关注各块大陆之间的海上联系,并揭示其中重大的跨文化影响和变化。尽管书中并不缺乏关于帝国、王国和城邦的故事,但沿海地区与海上航路也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那里不仅交换商品,也交换着语言、思想和宗教,并接触到其他地区的商业、法律、审美乃至饮食。
得益于最近的一项发展,撰写一部全球海洋史变得越来越容易了,那就是海上贸易本身的日益全球化,中国等国家正在逐步夺回其自 16、17 世纪以来主导全球航路的地位。尤其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复兴伴随着一种很自然的好奇心,那就是在古代以及晚近的历史上,在漫长而宽阔的亚洲海岸上,海上商业和移民活动在商品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海上交流(以及这种活动的偶尔中断)在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同时,它也使中国的文化和观念得以通过亚洲的海上航路广为传播。
对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而言,这段历史所提供的知识都是同样重要的。直到最近,除了中国广州的“行商”之外,大多数西方人对海洋中国的历史仍然所知甚少。其结果便是,18 至19 世纪的“行商”制度就像商业超新星散发出的耀眼光芒——辉煌而短暂,而且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于是,这很自然地导致了人们误解和低估了中国商业活动的海洋取向,这一取向的突出表现就是中国“无政权保护的商人”(历史学家王赓武以此描述福建商人)在海外的商业领地(如新加坡、雅加达、马尼拉等)。正是这种古老的海上活动传统,帮助中国的航海业从 20 世纪 60年代初的不到 30 艘国际贸易船只发展到今天世界上最庞大的国有船队。
在人们与全球海洋的互动关系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可能就是其普遍性,甚至影响到那些对航海活动持消极态度的人。这一点在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并无不同,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漫长历史上亦是如此。那些以海上贸易为生的人尽管常常遭遇反对和阻力,却以饱满的热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并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自身及互动对象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任何地方的水手都知道,海洋是一个无情的对手,对其应该怀有敬畏,而不是一意将其征服。孔子在《论语》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如本书所展示的,如果说为我们所共享的全球海洋的历史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的,那便是这句简单的真理。
林肯·佩恩

精彩书摘

  我想要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那种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面前的世界地图—那幅 70% 都被蓝色所覆盖,而陆地则显得黯然失色的图像—来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转变强调了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其中产生的许多趋势和模式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在蒸汽机车于 19 世纪出现之前,文化、贸易、疾病和战争在海上的移动速度比在陆地上更快。有时,海上航线的开辟会立即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更为常见的情况则是为日后的突变奠定基础。这方面的最佳例证就是印度洋的贸易网络。在至少 4,000年以前,航行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河口之间的航海者们就率先开辟了这条贸易路线。到了 2,000年前的公元之初,印度次大陆成了穿梭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商人和僧侣们的一个中转站。但这些几乎都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因而没有出现像吉尔伽美什或奥德修斯那样伟大的人物。尽管考古证据在不断地增加,但这项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全面的认识。因此,来自印度次大陆和亚洲西南部的穆斯林商人、持不同信仰的中国商人和信奉基督教的葡萄牙人后来能够到达东南亚,这看起来是一个历史奇迹。只有那些最后来到从东非海岸一直延伸到韩国和日本沿海地区之间的广阔季风海域的人们才是完全的新来者,其他的则都是古代居民的后裔,继承了很久以前将东非海岸与东北亚海岸连接在一起的航海和贸易传统。本书揭示了大量发生在不同海域的类似的例子。在被巧合与事件的共同作用推到历史的聚光灯下之前,这些海域一直处于平静的开发过程之中。
无论作为一名作者还是一名读者,在进行世界海洋史的研究之前,都面临着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海洋史”和“什么是世界史”。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众多的观点和主题相关。世界史涉及对背景和取向各不相同的人群之间的复杂活动的综合研究。在地区、国家和区域的层面上,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历史学家从政治、宗教及文化方面所做的传统划分。作为一个跨学科、跨区域的研究课题,海洋史是世界史的一个分支,包括船舶制造、海上贸易、海洋探险、人类迁徙、海军战争等诸多主题。而海洋史研究的前提,则是通过研究发生在海上或者与海洋相关的事件,为研究人类事务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因此,海洋史学家们会利用诸如艺术、宗教、语言、法律和政治经济等学科来进行研究。
在处理“什么是海洋史”这一问题时,一个可行的并且也许更加简单的方法就是解决一个无人问过的孪生问题—什么是陆地史(一种以陆地作为默认视角的观点)?让我们想象一个人们被束缚在大地上的世界。如果没有船只,古希腊移民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被迫将埃维厄岛人、米利都人和雅典人通过船运以外的方式输送到新市场,并维持殖民地与母邦之间的联系。假如没有海上贸易,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无法在东南亚发挥重要影响,那里也不会拥有“印度支那”(Indo-China)和“印度尼西亚”(意为“印度群岛”)等名称—事实上,后者将仍是一片无人之地。中世纪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也不会迅速地扩张,从而改变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如果没有水手,过去 5 个世纪的历史必将重写。西欧扩张时代也是航海事业发展的结果,否则欧洲很可能只是欧亚大陆上一个被边缘化的角落,背靠着欧洲拉丁语国家所称的“地中海”(Mare Tenebrosum),亦即阿拉伯人所谓的“黑暗之海”(Bahr al-Zulamat)。莫卧儿帝国、中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将令已四分五裂的欧洲显得逊色,尽管它们都未能殖民征服美洲、进行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或者在亚洲建立据点。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后浪汗青堂·海洋文明史(套装共4册)
作者:(美)林肯·佩恩 等
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