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圈外编辑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珍奇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报道日本本地嘻哈歌手;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每个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捕捉主流之外的怪诞景色,挖掘日常而不平常的人间故事,当代日本极具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都筑响一,从杂志记者到做书编辑,他拒绝乏味,打碎常规,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怪招迭出,特立独行。
“白费功夫的编辑会议”“不要跟同行喝酒”“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不把东京放在眼里”……毒舌且有冲击力的文笔背后是对人间的温暖观察,剑走偏锋的编辑生涯是对主流社会与体制的不妥协。
这本书是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更是一段洒脱、真实、痛快的编辑传奇。

编辑推荐

  ★编辑出版界的“泥石流”,行走的毒舌炸弹!
“杀死出版的正是它的创造者——我们这些编辑。”
“催生无聊杂志的正是‘编辑会议’。”
“不要跟同行喝酒。”
“网络搜索是种毒品。”
“别看读者脸色,关照自己。”
……
以上内容都出自本书。都筑响一40多年来从未领过固定月薪,作为体制外独立编辑,他对艺术、设计、出版等领域有独特而精准的认识。本书文笔极富冲击力,幽默随性,酣畅淋漓,吐槽犀利痛快,毒舌金句频出,带给读者一记来自主流圈外的新奇能量重击!

★怪招迭出的选题捕手,剑走偏锋的人间观察家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

在这本书中,都筑响一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野生编辑特立独行的大世界。当下社会有诸多强制的、隐性的条条框框,都筑响一本人,和他报道及出版过的题材,都在激发我们对别人的生活少一点判断,多一点尊重。自由有趣的灵魂、对编辑和做书的另类认知、令人拍案叫绝的选题,都筑响一拒绝乏味,持续捕捉身边被忽略的日常“奇观”,挖掘那些不被认可的无名天才。

独立、纯粹、反抗、好奇心、真性情,野生编辑带你冲破主流的条条框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出版同仁激赏共荐!
做一本书要从何开始?如何养成自己的编辑视点?编辑为谁做书?出版的未来会如何?全书以8个问题划分,都筑响一打破出版常规,回答直击人心,呈现出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天才编辑和一段浓墨重彩的人生传奇。

轻型纸,让阅读手感舒适,小开本,轻便小巧易携带。四色全彩印刷,多幅都筑响一代表性编辑出版作品,丰富有料,趣味多多。

作者简介

  作者:都筑响一,1956年生于东京。1976—1986 年于甫创刊的流行生活文化杂志POPEYE、BRUTUS 担任当代艺术、建筑、设计等报道的采访编辑。1989—1992 年编辑了当代艺术全集ArT RANDOM系列(共102 本),呈现20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群像。他也亲手拿起相机,从既有媒体观点外撷取现代社会样貌。《东京风格》拍摄了狭窄但充满独创性的年轻人住处,《ROADSIDE JAPAN——珍奇日本纪行》探访了日本各地的奇妙名胜。1997年获木村伊兵卫奖。1997—2001年编辑STREET DESIGN FILE 摄影集(共20本),收录了业余人士的优秀设计。
如今仍持续探访世界各地的“ROADSIDE”,着眼于秘宝馆、小酒馆、独居老人等无名超人的事迹。
译者:黄鸿砚,公馆漫画私仓兼艺廊Mangasick副店长,文字工作者。翻译、评介、独立出版海内外另类漫画或画集,策划相关展览。漫画译作有《恶童当街》《少女椿》《传染》《环世界》等,小说译作有《抬高屋梁吧,木匠;西摩传》《手冢番:我曾伺候过漫画之神》《飘》(合译)等。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前言
问题1 做一本书要从何开始?
不知道才办得到
有手指就能做书
白费功夫的编辑会议
别看读者脸色,观照自己
学得来的事,学不来的事
不要跟同行喝酒
设计师这种“仆役”
问题2 如何养成自己的编辑视点
身为策展人,身为DJ
邂逅美国文化
自由工作者的自由与不自由
要试着停下脚步
没钱才办得到的事
问题3 为何是“ROADSIDE”?
身边的现实是很有趣的
游移,才能让人逮住你
只报随处可见的事物,只去随随便便都能去的地方
会去的笨蛋,不去的笨蛋
“鄙视链”没完没了
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
问题4 没人做过的事,该如何下手?
业界会死,词会留下
嘻又哈
问题5 你为谁做书?
不把东京放在眼里
艺术这种蛛丝
艺术大学这种陷阱
问题6 编辑能做什么?
编辑这种生物
摄影的“歧路”
网络搜索是种毒品
事前调查的功过
问题7 你认为出版的未来会如何?
远离书本,离到哪儿去?
“超素人之乱”
问题8 为何开始经营网络自媒体?
不是因为想做才去做
何谓“产地直销”媒体?
点击数是妖魔
穷人的武器
代结语:进入无“流行”的时代
理想国·imaginist
封底

媒体评论

  阅读都筑响一先生这本《圈外编辑》的时候,有一种亲切而又痛快的感觉。他说过,不存在所谓的“编辑术”,但他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编辑们不得不面对的准则,而他的答案就在问题里;他说过,走上末路的并不是出版,而是出版界,对身处这个行业的编辑们,这种指责甚是刺耳,但看完他的解释,你不得不选择默默地站在他一边。
——“甲骨文书系”创始人 董风云

我要劝告因为这本书名,因为作者是日本大名鼎鼎的独立编辑而想要从中获得职业指南的出版业者,赶紧调整阅读心态:这完全是一个直率坦荡、特立独行的豪迈大叔的人生传奇啊。
——知名出版人、编辑 彭伦

这是一本不一样的编辑“指南”。有40年编辑经验、自诩“圈外编辑”的都筑响一,提供的建议是做能引起你内心真正悸动的作者与选题。正是这引导他在50岁时候还拥抱互联网与自媒体,创立电子邮件杂志,在近60岁的时候还不断打电话邀请和采访年轻作者并经常被拒绝,但如他所说,这不要紧。这很有趣。
——资深出版业者、行距文化副总 刘庆余

这世界上能以好奇心作为职业的,也就只有“编辑”这份工作了吧!没有冠冕堂皇的编辑术,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真实,把读者、广告、市场调查甩到圈外,凭借着“这绝对有趣”的方式和杂志魂来场直球对决,身为编辑,边笑边哭地看着所谓做一本杂志该有的任性与无所畏惧。对,这本书就是这么爽快!

——日本文化杂志《秋刀鱼》主编 陈颐华

前言

  我进入编辑这一行真的是偶然。
我20岁左右那阵子,刚创刊的POPEYE刊出了美国滑板的报道。于是和朋友一起玩滑板的我寄了一封明信片过去,大意是问:“那滑板在哪里能买到呢?”这开启了我和编辑部的往来。到了暑假,我问:“有没有什么好的打工机会?”对方答:“不然来我们这里打工如何?”于是我就开始进出编辑部了,过程非常随兴。不知不觉间,打工成了我的本业,学校也不怎么去了。回过神来时我已成为所谓的自由接案编辑,一做40年。
这40年来,我从来不曾“就职”,也没有领过月薪。说到底,我最开始不过是在编辑部趁乱接到撰稿机会的打工小弟罢了。没有请专业摄影师拍照的预算,于是自费购买相机开始摄影,没有受过任何训练。文稿的写法、采访的方法、照片的拍法,通通没学过,只是有样学样罢了。因此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方法有无独创性,只确定是自学而来的。
像我这样的人,当然教不了别人什么事。我自己也没向谁学过什么。
如果期待我通过这本书传授具体的“编辑术”,只会希望落空。世上有许多“编辑讲座”之类的活动,有人在那里捞钱,有人在那里撒钱。全都是白忙一场,因为编辑没有“术”可言。
先前接到过几次出书的提案,但很遗憾,我全都回绝了。不是因为我想隐瞒自己的工作诀窍(know-how),只是因为诀窍根本不存在。而这次以此形式出书则有两个原因,一是责任编辑以令人诧异的执着打败了我,连“我来听写整理也没关系!”都说出口了,二是我看到现在的杂志,也就是现在编辑的低劣程度,实在痛苦得不行。
我始终以自由接案的形式工作,其他编辑都不是我的同道中人,而是我的对手。因此我认识的编辑虽多,也没有人称得上是我真正的挚友。
对手垮台也许对自己比较好。但是面对以下现实,我高兴不起来:现在没有一本杂志能让我每周、每月期待它的发售日,能让我等不及想读它。
如各位所知,出版业已进入寒冬,完全听不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这当中,杂志的种类减少、发行量减少、页数减少,增加的只有广告。业界人士把这种状况归咎于各种事物:年轻人不读书害的,手机费太高害的,以销售部意见为优先害的,公司利益至上主义害的。这就像铁卷门商店街[1]经营惨淡却拿永旺梦乐城当借口,小镇上的二手书店不景气却拿BOOKOFF[2]说事。不过说穿了,问题还是出在编辑身上。米克·贾格尔在1968年唱出“杀死肯尼迪的是你我”,而将近半个世纪后,杀死出版的正是它的创造者——我们这些编辑。
因为时代如此、因为经济不景气、因为上司这样搞——要放这些话都很简单。然而,22岁的宫武外骨在比现在还严苛的时代曾被判三年囚禁无缓刑,因笔祸共入狱4次、罚款15次、中止发行或禁止发行14次,但他还是做出了畅销杂志。还有人从几十年前开始每晚站到新宿站西口附近的固定地点,向路人行礼,说“请买我的诗集”,甚至有人用风俗业赚来的钱自费出版作品。领高薪的出版人也许会不屑一顾吧,但身为一个人,到底是出卖身体丢脸,还是出卖心灵丢脸呢?
出版这个媒介已经走上末路了吗?我不认为。走上末路的是出版业界。
这本书无助于“打造大卖的策划”,也不提供“顺利采访的诀窍”,更不传授“进入有名出版社的方法”,这本书完全帮不到有以上需求的人。我只是希望,将宝贵人生中的一段时期浪费在“大众传媒就职活动”上的学生们能了解2015年日本的现实:像我这种越拼命就离业界越遥远的人(2015年此刻,我的连载专栏只有两个,一个在月刊上,一个在季刊上,就是这么凄惨),如果去做赌上人生也在所不惜的书,反而只会遭到业界放逐。另外,我也希望能给说上司坏话又拿公司经费喝酒的现任编辑指出一条出路。
明年我就60岁了。[3]如果我年轻时就在出版社工作,也许现在有机会担任要职。但现实是,我打电话提采访邀请还是动不动就被拒绝,访问年纪比自己的孩子还小的年轻创作者还得用敬语说话,去远方采访要为交通费伤脑筋。这样的生活每天都持续着。不仅跟刚成为编辑的40年前没两样,劳累程度还确实在增加,体力不断下降,收入不断减少。
但不要紧。比起每月的薪水入账,每天的内心悸动才是更重要的。而当编辑的微薄幸福在于,很少有工作光靠好奇心、体力、为人就能带来成果,而毕业学校、经历、头衔、年龄、收入完全无关紧要。
[1]经营惨淡、少有店家拉起铁卷门营业的商店街。(本书脚注如非另作说明,均为译者注)
[2]日本最大的二手书连锁店。
[3]作者生于1956年,此文写作时间为2015年。——责编注

精彩书摘

  采访,做书。一开始到底该从哪里下手呢?……大家都会这样想吧。(笑)先想出整体架构和概念?写策划案给上司或作家?“编辑指南”之类的书大概会那样写吧。我没读过,所以不知道。
不过我做书从来不会在事前计划,也几乎没写过策划案。如果觉得某人某事很有趣,就会从采访开始。做书前决定好书的内容,就像跟团旅行一样,只不过是进行事先决定的行程罢了。也许会有成就感,但你得到的东西、感受到的趣味,之后都留不住。
再说,能够三两下订好计划就代表你有别人已经查好的信息。既然别人查好的信息已经有了,你推出的策划当然就不新颖了。对我而言,上网搜寻时跳出很多相关资料就等于“输了”。
再打个比方。假如要去任何人都没去过的地方,我当然订不了计划,也无法预见那里的状况。我会不安,也可能会碰上意外。正因如此,我才能看到前所未见的事物,我踏上的才是不效仿任何人的旅程。
我想看看还没有被其他人发现的新事物,我会朝着它们一头扎下去。
有手指就能做书

做书重要的不是技术,唯一关键的只有“想要做一本书的强烈念头”。
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去过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它号称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书展。世界各地的出版社和经销商聚集于此,每年也会举办特定主题的展览。我去的那年苏联才刚解体不久,因此主办单位搜罗、展示了高压统治时期秘密流通的地下出版物,也就是所谓的“萨密兹达”。
地下出版物们也有地位高低。展场内最好的位置几乎都被反体制政治杂志或现代文学禁书占据,而最角落柱子的暗处有个气质跟周遭截然不同、穿脏兮兮皮夹克的胖俄罗斯人摆出他的自制书,看起来似乎很闲。
他带了许多摇滚乐相关的地下刊物。其中一本的手工感实在很强,看起来很有意思。我问他多少钱,他却说“限定五本,所以不卖”。印象中那本书叫《莫斯科滚石乐队歌迷俱乐部会报》。我心想,限定什么啊,也太不摇滚了。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当年的俄国,别说操作印刷机和电脑了,连用复印机印一张纸似乎都得取得上司许可才行,当然不可能任意发行自费出版物。于是呢,那家伙就把纸放进手动打字机内,再放复写纸,再放纸……就这样叠了几层,然后开始撰稿。只要用手指使劲按,一次最多可以制作五本,勉强过得去。听他若无其事地说明,我不知道该怎么回话才好。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圈外编辑
作者:都筑响一
出版社:黄鸿砚
ISBN:9787559834799
豆瓣评分:9.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