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坠落与重生

  亲历者视角全景式还原9·11始末,聚焦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个体与细节
这是一个关于坠落的故事,却处处闪现着重生的力量
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晴。起飞的航班上,乘客们有幸赶上一个飞行的好日子;曼哈顿下城和五角大楼里,上班族迎来一个忙碌的工作日;宾夕法尼亚乡村的草地上,主妇们在晴朗的暮夏之日晾晒衣服。直到四架喷气式客机接连从天而降。新的一天刚刚开始,近三千人的生命却走向结局。
9·11事件震惊世界,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当天,米切尔·祖科夫为《波士顿环球报》撰写9·11事件头条新闻,并在后续报道中搜集了大量亲历者的故事。通过缜密的调查与动人的叙述,祖科夫以上百名亲历者经历为主线还原当天具体经过,以分秒为单位呈现袭击与救援的惊心动魄,并讲述后9·11的重建工作与人们的后续生活。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坠落的故事,却处处闪现着重生的力量!《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重磅新作,科克斯书评年度好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一致推荐。“对缺乏9·11记忆的年轻人和未来几代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作者简介

  米切尔·祖科夫(MitchellZuckoff),美国作家、波士顿大学教授。曾在《波士顿环球报》担任记者多年,入围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获得包括美国报纸主编协会“杰出新闻写作奖”在内的多项新闻业大奖。2001年,他为《波士顿环球报》报道9·11事件,并在袭击当天撰写了头条新闻。
常年专注于非虚构写作,有多部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其中《迷失在香格里拉》2012年获新英格兰笔会奖,《危机13小时》被改编成由迈克尔·贝执导的同名电影。《坠落与重生:9·11的故事》是他的第八本书。

目录

献给
文前
插图
引言 “无知的黑暗”
序幕 “明确宣战”
第一部分 从天坠落
第一章 “安静是好事”
第二章 “他飞机上没有无线电信号”
第三章 “飞行的好日子”
第四章 “我觉得我们被劫持了”
第五章 “别担心,爸爸”
第六章 “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第七章 “当心有人入侵驾驶舱”
第八章 “美国正遭到袭击”
第九章 “让他勇敢些”
第十章 “我们动手吧”
第二部分 坠落在地
第十一章 “我们需要你”
第十二章 “我多么幸运啊!”
第十三章 “上帝保佑我!”
第十四章 “我们会成为一辈子的兄弟”
第十五章 “他们想杀我们,兄弟们”
第十六章 “他们把五角大楼给炸了”
第十七章 “我觉得那些大楼要塌了”
第十八章 “逃跑,勇者不为”
第十九章 “记住这个名字”
第二十章 “这是你的坠机事件”
第二十一章 “救命,救命,救命!”
第三部分 从灰烬中重生
第二十二章 “你妹妹和外甥女永远不会孤单”
附录一 死难人士名单
附录二 2001年9月11日主要事件时间线
致谢

媒体评论

  调查严谨,黑白分明,米切尔·祖科夫向我们提供了一份无价之宝。他加深了我们对于9·11当天发生的事情的理解,记录了受害者和幸存者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知道,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大卫·格雷恩,《花月杀手》作者
比之前关于9·11的任何叙述都更好也更全面。《坠落与重生》让我们看到了9·11恐怖袭击中的人员伤亡。它讲述了生命中止的故事,激荡着无止尽的心碎的涟漪,记录了个体生命无可估量的价值。经历过9·11的人能从中找到宣泄情感的快感,而对于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有些人当时太过年幼,因而毫无记忆,有些则压根还没出生——这本书也极具启发性。
——约翰·法默,9·11委员会顾问及《事实真相》作者
这本书是伟大报道与严谨调查的胜利,《坠落与重生》以令人断肠的细致和值得称赞的共情还原了2001年9月11日的悲剧事件。
——丹尼尔·詹姆斯·布朗,《激流男孩》作者
《坠落与重生》可以视为一幅引人入胜的拼图:一个普通的周二上午突然被打断,一场事故把我们的集体记忆划裂,分成2001年9月11日之前和之后。米切尔·祖科夫开始重新拼凑那些碎片,并将之相互关联,创作出命运无常的画像,也展现出在突发事件中人与人的关联。祖科夫通过缜密的调查,善解人意的聆听以及巧妙的叙述,还原那些生命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照见我们自己。
——简·拉米雷斯,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总策展人及执行副主任
扣人心弦、令人心碎,关于9·11的分秒记述……写于事发18年之后,《坠落与重生》能以之前所有作品都无法做到的方式评价这场灾难对人的影响。
——《波士顿环球报》
《坠落与重生》揭晓了关于2001年9月11日鲜为人知或被人淡忘的细节……它以灾难片的结构、扣人心弦的节奏、稳固的焦点、个体的故事讲述整个事件。全面,细致,证据充分,且极具可读性……强烈推荐在2001年还未成年的读者阅读,而那些认为自己记得这件事的人——包括我自己——可能也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有如此多的事我们还不知道。
——《新闻日报》
一次细致到分秒、充满悬念、揪心却又鼓舞人心的讲述,《坠落与重生》应该被看作献给这一天的纪念散文诗。祖科夫笔下的主人公——飞机机长、乘务员、乘客、消防员、办公室职员——就是美国的化身。他们极其普通,却在对一场恐怖事件的反应中证明了每个生命的价值。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部分温暖人心,一部分令人震惊。对于只有死者才知道的事,祖科夫也精心斟酌,巧妙呈现。作为“避免遗忘”的叙事,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对缺乏9·11记忆的年轻人和未来几代人来说,《坠落与重生》是一本必读书。
——《每日电讯报》
这个故事中有着庞杂的角色,对于一个技巧不够娴熟的作者来说,这足以毁掉一本书,而祖科夫则能得心应手地应对这种复杂……《坠落与重生》是一部成功的当代历史,它清晰而又感人至深。
——科克斯书评

前言

  引言 “无知的黑暗”
1886年10月28日,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航行到纽约港内一座像泪珠一样的岛上,正式接受法国赠送的礼物——自由女神像。天色灰蒙蒙的,飘着一层迷雾,总统结束演讲时,向铜铸女神手中的火把和它象征的力量致敬:“一道光芒将穿透无知和人类压迫的黑暗,直到自由照亮整个世界。”
各界政要进行着各种必要的最后仪式,战船上炮声隆隆。河对岸的曼哈顿下城,狂欢的人群高声欢呼。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上,满是嘶鸣的马匹、咚咚响的鼓和满载鲜花的马车。铜管乐队像上前线的士兵那样列队前进,孩子们怕被踩着,爬上路灯的灯杆。
来看热闹的外地人仰着脑袋,傻乎乎地仰望着他们头顶上那高得不可思议的摩天大厦。在一座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有个小伙子觉得这帮乡下人很好笑,突然想出一个坏主意。他打开一扇窗户,抛出窄窄长长的股票纸带,这些纸带通常被用来记录那些像醉汉行走路线一般的股票价格。他的同伴们也跟着往下抛纸带。
“不一会儿,空中就飘满了卷曲的白色纸带,”《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观察道,“几百条纸带裹在交织的电线上,犹如覆雪的华盖,其他的飘洒下来,散落在人群中。”
快乐是能够传染的。严肃的金融人士变成了小男孩,他们紧贴着办公室的窗户,向人群抛撒着纸带。“纸带好像是无穷无尽的,”《纽约时报》记者写道,“每一扇窗户都像是一座造纸厂,源源不断地吐出蜿蜒的纸带。这是华尔街全新的庆祝方式。”
就这样,股票纸带游行诞生了。
接下来的一百一十五年间,无数吨庆祝的纸屑从高楼的窗户中飞撒下来,落在下百老汇大道上,这条道后来便成为著名的英雄峡谷。人们用纸带风暴先后向两百多名杰出人物致敬,其中既有探险家和总统,也有战斗英雄和运动员,还有航天飞行员和宗教人士,从爱因斯坦到埃尔哈特、从丘吉尔到肯尼迪、从曼德拉到纽约大都会棒球队成员皆在其中。
接着,便是2001年9月11日。
世贸中心的双子塔从中间被撕裂,大火熊熊燃烧,大楼从内部被削弱,像动脉出血一样向外喷出纸张。法律文件,员工绩效考核。工资单,生日卡,外卖菜单。时间表和蓝图,照片和日历,蜡笔画和情书。有一些完好无缺,有一些支离破碎,有一些被火焰吞噬。南塔上飘出的一张纸片,像从一条正在下沉的船只上漂来的漂流瓶中的纸条,记录下这一天的恐怖。在一枚血指印旁边,有人用潦草的字迹,在纸条上写下:
八十四层
西办公室
十二人被困
跟在纸条后面落下的是人,跟在人后面的是塔楼。战争紧随其后。灰烬冷却了,但是痛苦却没有减轻。有很多年,纽约人无法再举行股票纸带游行[1],尤其是在离那个名叫归零地的大坑那么近的地方。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无法想象的事情常常变得可以接受。
2008年2月,身为弱旅的纽约巨人队获得橄榄球超级碗冠军。成千上万的球迷聚集起来一起庆祝,几个街区之外,一座炫目的钢铁巨梁“自由塔”——世贸中心一号——耸立起来,朝着美国的敌人粗鲁地竖起中指。这座新建筑俯视着双子塔留下的供人纪念的遗迹,比从前那两座盒子般的塔楼更高大、更刚劲。当得胜的巨人队乘车驶过时,兴高采烈的球迷们在街上载歌载舞,三十六吨碎纸从他们头顶飘飞而下。
以股票纸带为标志,不到七年时间,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变成了历史。而历史,据说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对任何经历过“9·11”[*]的人来说,恐怖分子将四架商务客机变成制导导弹,带来了死亡和毁灭,时间有可能会减轻这些死亡和毁灭带来的愤怒和痛苦。但是,记忆却无法消逝。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恐怖袭击创伤太深,留下了盘根错节的心理伤痕,使每一天的经历都划分为9·11之前和之后,每一天,人们都必须适应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安全检查点都带来了物理上的变化,而每一次提到“国土”,又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在9·11事件之前,美国人很少使用“国土”这个词。(“月/日”这种缩写法,在袭击之后成为通用的简写法,主要是因为9、1、1这三个数字和美国的9-1-1紧急呼叫系统正好重合,没有证据证明,恐怖分子选择这个日子,是出于这个原因。)
尽管9·11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但已经有整整一代人对它没有直接记忆了。历史学家伊恩·W. 托尔在描述另一场敌方偷袭时提到了这种发展进程:这次偷袭就是六十年前的珍珠港事件,它也引发了一场战争。“时光的流逝会减轻偷袭带来的那种炙热的直接痛感,用一层一层的解说和事后判断将痛苦包裹起来,”托尔写道,“后见之明为我们提供了从远处观察危机的角度,但是,它又削弱了我们同情和理解那些亲历者的眼前之忧的能力。”他引用了约翰·H. 麦克戈兰——那艘在劫难逃的加利福尼亚号战舰上的一名水兵的话:“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那就没有语言能够准确地描述那种经历;如果你有亲身经历,那又没有必要用语言来表达。”
尽管语言有可能无法表达,但9·11在渐渐沉入历史的深井,要延缓这个过程,语言又是唯一的希望。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我计划用三个部分描述那混乱的一天:空中、地面和事后发生的事件,集中在个人身上,这些个人的行动和经历有的英勇,有的令人心碎,还有的则是蓄意的谋杀。这里包括的每一条记述,都意味着背后还有另外一千条同样重要的记述。我试图选择那些能够揭示那一天的深度和广度的故事,而不至于将它变成一部大百科全书。对有些读者来说,这次袭击依然是“新闻”,我的目的是为这些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同时为所有其他读者提供一种类似于记忆的东西。
另一个希望则更加个人化:为那些直接受到这些事件影响的人填上名字。9·11中死难的近三千名男人、女人和孩子,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最“著名”的遇难者可能是那位“坠落的人”,照片拍到他正从世贸中心北塔坠落而下。但即使是他,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无名氏,一个无名的图像。
这本书本身与那一天也有渊源。2001年9月11日,作为《波士顿环球报》记者,我写了这次袭击的头条新闻,另外有几十位同事也为我提供了内容。这本书既有历史渊源,也与事发地有关联:撞击双子塔的两架被劫飞机都是从波士顿的洛根国际机场起飞的。五天之后,在四名记者的协助下,我发表了一篇名为《六个生命》的记叙文,这篇文章就成为本书的缩放模型。它把六个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这六个人要么受到美国航空公司11号航班被劫持和双子塔北塔灾难的影响,要么是劫持和灾难的罪魁祸首,要么是与之有关联。按我们当时的解释,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通过他们的记忆和他们所爱的人的记忆,揭示一个国家的共同经验。它也为所有被害人士建立起一座纪念碑,为所有幸存者提供一份记录”。
几年前,我在波士顿大学谈到《六个生命》。我在波士顿大学教授新闻学,至少有二十八名9·11受害者在这里获得了学位。后来,我和我的朋友兼代理人理查德·阿巴特交谈,我们担心,我的很多学生,包括我们自己的几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和9·11的个人联系不深,或者干脆没有。对有些人来说,9·11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遥远。意识到这一点,引发了一个念头:我可以把《六个生命》扩充一下,这样它不仅讲述第一个航班和第一座塔的故事,还包括所有四个航班和它们偏离最初航线的目的地,以及种种身体和情感上的波澜起伏。时间不会仅仅抹掉过去,它还会成为我们的同盟,向我们提供9·11以后这些年搜集到的信息和视点,使我们的记录更加深刻,同时也让它可以触及,并且忠于真相。
说到真相,本书遵守记叙性纪实文学的严格规则。它绝不随意编造事实、引语、人物或事发经过。对事件和个人的描写仰仗于一手资料或官方记录,核实过是否确切,必要时做出说明。所有提到的想法和情绪,都来自书中人物的头脑中,或者通过访谈,或者出自一手报道或其他一手资料来源。
9·11事件是有史以来被报道最多的事件之一。因此,本书提及的有些人物的故事已经在别处被讲述过,这就毫不奇怪了。有几位是专写他们的书籍的主人公,比如里克·雷斯科拉、韦尔斯·克劳瑟、迈克尔·贾奇神父、联邦调查局前反恐主任约翰·奥尼尔,还有联合航空公司93号航班上的几位英雄。这里包括的有些记录,采纳了2006年“基地”组织成员扎卡里亚斯·穆萨维受审时的证词,他承认了参与9·11阴谋的罪行。总的来说,我采集的信息来自政府文件、执法部门报告、审判记录、书本、期刊、纪录片、广播和有可靠来源的网络作品,必要时给出出处。我主要依靠自己的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幸存者、死难者的家人和朋友、目击者、紧急救援人员、政府官员、学者、军人。
尽管我做出了很大努力,尽管经过了多年的调查,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有些细节或时间线索依然模糊不清,或者存有争议。我在行文或注释中指出了一些缺陷和争议。我没有收录那些毫无证据的指控,或者民科性质的9·11阴谋理论家们的伪科学。事实是顽固和强有力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新闻学的根本任务,从日常报道到记叙历史,都是为了回答六个基本问题:谁,什么事,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怎么发生的。动机是人类存在的最大奥秘,通常最难以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号称为伊斯兰而战的恐怖分子在9月11日劫持商用飞机,并用它们撞击美国的民用和政府目标?”
我主要集中在那一天本身,而让其他人去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继续探讨“为什么”的读者,应该寻找其他著作。值得一读的有三本书:史蒂夫·科尔的佳作《灵战:中央情报局、阿富汗和本·拉登的秘密历史,从苏联入侵到2001年9月10日》,特里·麦克德莫特的《完美的战士:“9·11”劫机者——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劫机》,和劳伦斯·赖特的普利策获奖作品《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赖特追踪了9·11这个版本的吉哈德队伍、哲学家和信奉者们,吉哈德是一个阿拉伯词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圣战”。赖特的成就不可能用几行字概括,但他很巧妙地总结了那些发动袭击的人的思路:
基督教——特别是美国的基要主义分支——与伊斯兰教显然是两种势均力敌的信仰。在这些精神上还维系于公元7世纪的穆斯林眼中,基督教不仅是竞争对手,也是他们的头号敌人。对他们来说,十字军东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历史进程;除非伊斯兰取得最后的胜利,否则这个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赖特还让我们了解到那些劫机分子的内心世界:
人们的期望不断提高,机遇却越来越少,激进主义通常就兴起于这样的落差之中……愤怒、憎恨与屈辱,促使年轻的阿拉伯人去寻找极端的出路。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以身殉教在他们鲜有回报的生活之外提供了另一种理想的选择。光荣的死亡召唤着犯下罪行的人。据说,罪人在第一股鲜血喷溅而出时即可得到宽恕,而罪人在临死之前就能够看到自己已跻身天国。[**]
在其他关于9·11的杰作中,有几本值得一提:9·11委员会特别顾问约翰·法默的《事实真相:美国“9·11”袭击下不为人知的故事》,集中讲述政府和军事官员是如何为公众服务(并误导他们)的;安东尼·萨默斯和罗宾·斯旺的《第十一天:“9·11”的全部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地整合了这些事件的信息;《102分钟》的作者——《纽约时报》的吉姆·德怀尔和凯文·弗林——完成了这本书副标题的任务:《双子塔中死里逃生的难忘故事》。9·11委员会的最终报告,以及委员会的大批工作报告、听证记录和专著,都是关键的资料来源。9·11委员会前调查员迈尔斯·卡拉的工作令我获益匪浅,他一直维持着一个非常有见地的网站——“重访9·11”,网址是www.oredigger61.org。
在下面的篇章中,我的目的是完成我在2001年用《六个生命》做出的承诺:为所有被害人士建立一座纪念碑,为所有幸存者提供一份记录。再加上一个:为所有跟踪这些事件的人提供一种互相了解。
米切尔·祖科夫,波士顿

精彩书摘

  美航11号航班起飞时,空乘员贝蒂·“贝”·邓身系安全带,坐在飞机尾部左侧的空乘人员座位上,随时准备开始在飞机上的日常工作。从那个有利的观察角度,她能直接看到整个走道,从经济舱,到商务舱,再到头等舱。
起飞后不到二十分钟,就在她平时要开始给乘客供应早餐时,贝蒂目睹了这一切的原因:为什么11号航班未经许可改变了航向,为什么有人关掉了无线电应答机,为什么驾驶舱停止与联邦航空管理局波士顿中心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彼得·扎莱夫斯基对话,为什么它没有回答别的飞机的问话。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坠落与重生:911的故事
作者:[美]米切尔·祖科夫
译者:杜先菊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2947
豆瓣评分:9.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