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

  你愿意重建自己的生命吗?你渴望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吗?你希望自己的爱情更美满吗?你想让自己的事业产生新的契机和变化吗?
阿德勒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命不同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童年、教育、职业、社会、婚恋等人生百景,教我们探索个人缺陷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以及因此产生的自卑情结,引领我们走出迷惘、自卑、忧郁、焦虑的迷雾,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跟随现代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认识真正的自己,萌生面对生活挑战与逆境的勇气,把人生的选择权交给自己,活出生命的意义。

编辑推荐

  ★现代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写给年轻人的13堂生命重建课;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的创作源泉——“阿德勒心理学是领先时代潮流逾100年的思想导论,以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其重要性肯定只会越来越高。”
★全面覆盖原生家庭、自我认知、亲密关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帮你克服焦虑,走出孤独,超越自卑,走出人生困境,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人格心理学》作者杜安•舒尔茨:“阿德勒的思想比一般人所承认的要伟大,因为其他理论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自我启发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他所开创的个体心理学独树一帜,全面覆盖原生家庭、自我认知、亲密关系及社会适应性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在心理学领域和神经精神症领域,仍有不少人沿用阿德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治疗。著有《自卑与超越》等作品。
(译者)张积模,国际注册高级翻译师,师从许渊冲教授,现执教于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曾翻译《心理学的故事》等作品。
(译者)江美娜,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曾翻译《面具人》等作品。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缺陷也是一种优势
第二章 自卑情结
第三章 优越情结
第四章 分析生活风格的成因
第五章 不完美的记忆
第六章 态度与行为
第七章 梦与梦的解析
第八章 医治受伤的童年
第九章 不完美的社交
第十章 社会适应不良
第十一章 包容婚恋对象的不完美
第十二章 不成熟的本能
第十三章 结语

精彩书摘

  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只有与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也就是说,在与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中,理论与实践几乎是分不开的。生命科学建立在生命的律动之上,正因如此,它又是一门研究生活的科学。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生命视为整体,而个体的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冲动都是其生活态度的具体体现。这样一门科学势必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人们可以借助有关知识来修正乃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个体心理学是在努力了解神秘的生命创造力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正是有了这种神秘的力量,人们才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甚至可以做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种力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具体表现在对目标的追求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身心配合,天衣无缝。因此,抛开整体概念,抽象研究身体活动与精神状态是非常荒谬的。比如,在犯罪心理学领域,过度重视犯罪而忽略罪犯是不科学的。事实上,罪犯(而非犯罪)才是研判犯罪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能把犯罪行为视为特殊个体生活中的一段经历,那么,再怎么研究犯罪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同一个行为在一个案件中是有罪的,而在另一个案件中则可能是无罪的。关键是,要弄清罪犯的生活背景,了解其生活目标。只有了解了这些,方能做到沿波讨源、顺藤摸瓜,对其行为举止追根究底。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理解诸多独立行为背后的含义,将其视为整体的组成部分。反之,研究局部时,只要我们将其视为整体的一部分,对更好地了解整体就大有裨益。
就作者本人而言,对心理学的兴趣源于医学实践。医学实践为理解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即目的论视角。在医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所有器官都有明确的发育目标,发育成熟后都有明确的形状。如果器官出现先天不足,人体会千方百计加以弥补,或培育出新的器官来替代缺损器官的功能。生命总是这样,源源不断、川流不息,绝不会轻易屈服于外界阻力。
人类的精神活动与有机生命的运动十分相似。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弥补缺陷、超越现状。有了具体的目标,有了对成功的希冀,个体就会信心满满,克服障碍。相反,没有明确的目标,个体的所有行为都将失去意义。
所有证据都表明,具体目标必须在早期(童年时期)确立。成熟个性就是在这个时期慢慢出现原型的。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当一个软弱自卑的孩子深陷绝境时,便会努力发展,沿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在这一阶段,发展目标比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更为重要,因为目标决定着努力方向。目标是如何确立的,没人说得清楚,但显然是客观存在的,并主导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此时,孩子的天赋、冲动、理智、能力乃至缺陷,我们都所知甚少。时至今日,这一切仍然是个未知数,因为只有当目标确立之后,孩子的发展方向才能明晰可辨,只有在看清孩子的发展方向之后,才能预测其未来将会怎么走。
原型蕴含着个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个性。原型一旦形成,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人生目标也就明朗了,个体的命运也就可以预见了。此后,个体的统觉(1)自然而然地与人生方向趋于一致。儿童不会客观地看待具体情况,而是完全跟着统觉走。也就是说,儿童会戴着有色眼镜根据个人好恶去理解身边的世界。
这种联系揭露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总是把自己的经历与缺损器官联系起来。比如,患胃病的孩子对食物有着异常的兴趣,视力欠佳的孩子则热衷于一切可见的事物。这种痴迷与个体的统觉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这么说,要想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只需要知道他哪个器官受损即可。然而,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儿童的器官自卑并非像外人观察的那样,事实上,器官自卑完全是源于自己的统觉。因此,尽管器官自卑构成儿童统觉的重要因素,然而,对这种自卑感的外部观察不一定能为了解儿童的统觉提供任何线索。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
作者:[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张积模 / 江美娜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7082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