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爱德华·威尔逊文集

 

《爱德华·威尔逊文集》全套六册简介: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内容简介:在投身科学的道路上,你需要这样一本科学家生涯指南: 当你对科学训练的艰难枯燥心生惧意,它会告诉你探究的热情比埋头苦读更重要。 当你在五花八门的理科专业面前变成选择困难户,它会反常地建议你避开人群和炮火,朝着冷门的方向前进。 如果你担心科学专业的思维太狭窄,它骄傲地宣布:人文学科,道德,艺术创作都源自科学观念。

《创世记: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本书综合古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新成果,演绎了这一伟大的演化过程,对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都能带来全新的启发。 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学界一直相信以个体为单位的自然选择主导了演化的剧本,自利的生物个体时时都在相互竞争。然而,在生物中为何会出现众多的合作乃至自我牺牲的行为?这个问题自达尔文时代就困扰着生物学家。威尔逊指出,是利他行为促成了演化史上的重大转变,使生命从原核生物逐渐演化成今天纷繁复杂的形态。

《知识大融通》内容简介:《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是“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颠覆常识、打破认知壁垒、超越时代思维的巨著!他生动推演人类知识谱系的进化历程,展现融通为各学科带来的革命性突破,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知识蓝图。威尔逊对未来世代知识图景的大胆想象,凝聚了他毕生对人类、知识和社会进化的深刻思考,**具独创性和启发性。每一位善于思考、关心未来的读者都应该认真聆听。

《大自然的猎人》内容简介: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1929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成长于当地小镇莫比尔。 他在一次钓鱼的事故中失去了右眼的视力,但健全的左眼更让他专注于细小事物。 1947年进入阿拉巴马大学生物学系,专攻昆虫学。 后转入哈佛,探访西太平洋群岛等地,掌握完整的蚂蚁生态分布图谱。 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 他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 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新学科,让美国生物学界和普通大众为之震动; “生物多样性”概念由他倡导,成为影响全球的**理念。 威尔逊退休后致力于人文科学写作,从科学中寻找哲学写作的养料。

《生命的未来》内容简介:“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在《生命的未来》一书中,**会讲故事、**具文采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悄无声息在全球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虽然富丽却骤然陨落,而我们人类正径直奔向一个孤独的时代。 美国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后的毁灭之路。 被灭绝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尔逊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大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自然》(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缤纷的生命》内容简介:《缤纷的生命》,仿佛经历一场生命的大冒险。威尔逊带领我们从洪荒一路走来,攀上热带雨林的浓密树冠,潜入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看蚂蚁、蝴蝶、飞鸟、浮游生物等纷纷登场,上演一部辉煌伟大、异彩纷呈的地球生命演进史诗。从基因到物种再到生态系统,威尔逊以生物学家的博学多识、孩童般对自然之美的热情追逐,以及优美典雅的文字,勾勒出地球生命变迁的脉络,细致描绘了地球生命图景中教人屏息的绚丽景观。 地球上的物种古老、独特而珍贵,每一个都是千百万年进化的杰作。地球生命既坚强又脆弱,历经五次大灭绝,从绝境中新生、繁衍、变异,才成就了自然界的丰富瑰丽。如今,它们却在人类的手中迅速凋零。威尔逊提醒我们,生物的多样性是维系世界之钥,更是驱动着生物进化的活力。人类应当回归为自然的一份子,珍视生命多样性这个宝藏。 这是一部只有博物学家才能写就的精彩之作,被媒体赞誉为“自《寂静的春天》以来**重要的**著作”。翻开这本书,它将以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真诚,撼动你的心灵。

 

作者简介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1929— ),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当代极负盛名的科学家,演化生物学巨擘,社会生物学之父,“知识大融通”和“生物多样性”理念的倡导者,被誉为“达尔文以来伟大的博物学家”。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生态学诺贝尔奖”克拉福德奖等,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当代美国的25位美国人”之一。他也是科普作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荣获普利策奖,还著有《社会生物学》《知识大融通》《缤纷的生命》等。

目录
总目录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
文前
推荐信 和声威尔逊
开篇语 你做了正确的选择
第一编 选择道路
第一封信 先有热情,再谈训练
第二封信 别担心数学
第三封信 选定的道路
第二编 创造的过程
第四封信 何谓科学
第五封信 创造的过程
第六封信 该做的事
第七封信 成功之路
第八封信 我从来没有改变过
第九封信 科学思维的原型
第十封信 探索太空的科学家
第三编 科学人生
第十一封信 最初的良师益友
第十二封信 田野生物学的圣杯
第十三封信 进取的奖赏
第十四封信 全面掌握你的学科
第四编 理论和全局
第十五封信 科学的普世性
第十六封信 寻找地球上的新世界
第十七封信 理论建构
第十八封信 宏观视野下的生物学理论
第十九封信 现实世界中的理论
第五编 真理和伦理
第二十封信 科学伦理
致谢
创世记: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
引言
第一章 寻找创世记
第二章 演化史上的大转变
第三章 大转变的两难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第四章 追踪漫长的社会演化过程
第五章 迈进真社会性的最后几步
第六章 群体选择
第七章 人类的故事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
作者致谢
译者致谢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
“知识的巨人”和他预见的未来 ——《知识大融通》所获赞誉评价
第一章 爱奥尼亚式迷情
我的“启蒙时代”
爱因斯坦的愿景
伊卡洛斯精神
第二章 学术的主要分支
融通的意义
跨领域融通
寻找学识的共性
第三章 启蒙时代
启蒙运动的失败
启蒙哲学家孔多塞
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启蒙运动的精神
知识是没有基础的结构?
科学哲学家培根
克服心智假象
笛卡儿坐标
牛顿建立了秩序
中国科学的停摆
自然神论
害怕科学的威胁
浪漫主义大放异彩
浪漫主义与先验主义之对抗
知识分工的结果
德里达的诡论
关于理论的理论
向后现代主义致敬
第四章 自然科学
唯科学得以窥探
人类非万物之灵
科学革命
量子电动力学
纳米科技
理论
科学的特性
化约主义的运作
学术这一行
科学研究之路
在相互竞争的假设中抉择
寻求客观真理的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
纯数学——科学的基础
知识、执着和勇气
第五章 阿里阿德涅之线
学术的迷宫
由对蚂蚁沟通方式的研究来看归纳与综合
有根据的推测
阿玛林果的梦中绘画
梦的解析
做梦的生理过程
梦境与蛇
蛇神
生物学的时空尺度
生物学面临的挑战
难以掌控的复杂性
复杂理论
混沌理论
创造人工生命
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出一般性的原理
第六章 心灵
大脑的发展
心灵与认知的研究
探索活脑
资讯在大脑中传递
大脑小宇宙
重要的发现
心灵密码
记忆与回忆
反射动作与伪装
意识刺激生理反应
初级情绪与次级情绪
科学无法传达感觉
心灵手稿
自我与自由意志
人工智能
人工情绪
第七章 由基因到文化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
进化与神迹
人类独有语言与文字能力
灵长类的学习与文化
寻找文化单位
反应规范
基因与环境造成的变异
与遗传率共存
找出基因图谱
一个基因,一种疾病
基因表现因人而异
超级白蚁的伦理规范
文明来自遗传本性
初级外遗传法则
次级外遗传法则
外遗传法则的遗传基础
人类行为遗传学将大放异彩
非文字信号
颜色认知来自遗传
颜色词语因文化而异
第八章 人性的适应能力
达尔文适应度
基因与文化进化相较劲
进化原理
领土与协议
近交衰退
韦斯特马克效应
对乱伦的禁忌与容忍
弗洛伊德的反辩
理性的选择
第九章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与医学之差异
文化相对主义
人类学派的纷争
标准社会科学模型
用不同的角度来诠释
跨越学科的鸿沟
拥有高明的预测能力
合作与冲突
经济学观点
经济模型的缺失
哈迪-温伯格原理
模型的变异性
理性选择原则
效用观念的普遍性
凭借经验法则的错误
原始思考的基础
全留给哲学家!
第十章 艺术和艺术的诠释
艺术的张力
艺术创造力之挥洒
历史性振荡的极端
创新是一种生物过程
艺术把人性置于宇宙的中心
毕加索效应
仍遵从遗传基本法则
不见斧凿痕,才是真艺术
神话中的原型
艺术忠实地表达人性
艺术是巫术!
图腾动物的象征
美感本能
爱美乃天性
未知的秘密
现代部落的生活纪实
生物尺度下的科学与艺术
第十一章 伦理和宗教
在先验主义与经验主义中抉择
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辩
先验主义者
经验主义者
先验主义的谬误
来自共同意志
囚徒困境
道德本能的进化
道德情操的生物学
宗教力量
优越与屈服
为神的爱所沉醉
最终理论之梦
进化的诗篇
第十二章 为的是什么?
跨越各领域间的空白
是冒险,也是机会
与魔鬼进行交易
不同族群的遗传差异
意向决定进化
人类进化三阶段
人类存在的意义
双重智人特征
生物圈二号实验
迫切的危机
地球能承载多少人?
耕地与水源的耗尽
鱼资源短缺与气候变化
终有池塘半满的一天
当容纳量饱和时
仰赖环境义肢
有欠考虑环境因素
新地质年代——“荒生代”
生物多样性维持不易
未知的组合规则
我们为的是什么?
致谢
大自然的猎人
作者序 大自然,她不断变化着
第一部 南方之晨
第1章 天堂海滩
第2章 把小男孩托付给我们
第3章 角落里的亮光
第4章 神奇的小天地
第5章 尽我职责
第6章 亚拉巴马之梦
第7章 猎人
第8章 南方再见
第9章 进军热带
第二部 讲故事的人
第10章 南太平洋巡礼
第11章 未知事物的形态
第12章 分子大战
第13章 麦克阿瑟与地理生态学
第14章 佛罗里达群岛实验
第15章 蚂蚁
第16章 社会生物学的创立
第17章 社会生物学大论战
第18章 亲近缤纷的生命
后记
致谢
生命的未来
序言 给梭罗的一封信
第一章 绝境
第二章 瓶颈
第三章 大自然的极限
第四章 地球杀手
第五章 生物圈值多少
第六章 生命之爱
第七章 解决之道
注释
名词解释
致谢
缤纷的生命
献言
前言 新时代的黎明
第一部 狂暴的自然 坚强的生命
第一章 亚马孙河流域的暴雨
第二章 喀拉喀托岛
第三章 五起大灭绝事件
第二部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第四章 大自然的基础单元
第五章 新物种
第六章 进化驱动力
第七章 适应辐射
第八章 未探勘的生物圈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诞生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的巅峰
第三部 人类造成的冲击
第十一章 物种的新生与死亡
第十二章 濒危的生物多样性
第十三章 未开发的财富
第十四章 解决之道
第十五章 环境伦理
名词解释
延伸阅读
插图

前言
推荐信 和声威尔逊
前辈的经验之谈是后生应该听取和重视的,何况这里的经验是一位名满科学殿堂的长者,从事科学研究半个世纪的结晶。而本文是在下郑某以70年虚度之经验推介85岁(本书出版时作者的年龄)的威尔逊(生于1929年)的经验之谈。
我在讲授如何写论文(后结书为《论文与治学》)时说,能写好论文的第一要素是非常想写好论文,如同能升官的第一要素是非常想升官,能发财的第一要素是非常想发财。但三个“非常想”的背后的动力是不同的。升官与发财的动力绝大多数是功利。而仅凭功利,不足以为学者注入充沛的动力。做学术靠兴趣,这是敝人与威尔逊的高度共识。原因是从功利出发每每走向机会主义:官场中升迁不成就下海吧,这生意发不了财就换个行业嘛。而做学术需要持久的专注,故唯有兴趣可以做其不衰的动力。
时下的中国学生过于重视毕业后的收入。我想告诫他们:这是上辈人穷疯了的思想方式之遗留。以科技做推动的人类经济呈加速度发展趋势。待你学有所成之时,姑且算作十余年后,体面的生活当不成问题。而学有所成的支点是兴趣而非功利。所以不要委屈了自己的兴趣。那是你智力成长,乃至有尊严地出人头地的支点。
考官和正在选择方向的考生大多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搞科学需要哪些素质。威尔逊告诉我们,数学并非关键;除了粒子物理学、天文物理学,其他学科对数学的倚重并不很大;连达尔文都承认自己数学不好——这是敝人首次听到,吃惊不小。数学是考官一向倚重的法宝,说数学其实不重要,不知考官们该如何是好,我们不去管它。威尔逊告诉我们,对科学研究来说“形成概念”的能力更重要。这可是含金量极大的观点。各位好好体会吧。接下来威尔逊说:
见过许多领域中杰出的研究人员后,我认为理想的科学家只要有中高等智商就够了,聪明到知道哪些研究可以做,但不至于聪明到厌倦研究。就我所知,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其研究都是非常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一位是分子生物学家,另一位是理论物理学家,他们在开始从事科学研究时,智商为120左右(我自己开始投入研究时智商也才123而已)。据说达尔文的智商在130上下。
这说法算不上新鲜。早有门槛理论告诉我们,智商120是个门槛,在其下难有创造力,而在120以上则创造性与智商无关。难得的是威尔逊企图深入思考为何很多高智商者搞不了科研。他说:
对高智商的人来说,在早期的训练阶段,凡事都太过容易。他们通常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大学的科学课程,没有办法从烦琐而重复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中得到许多乐趣。……必须要具备一种特征,能够享受长时间学习和研究的乐趣,即便有时候一切努力都付诸流水,这就是要跻身一流科学家行列的代价。
对此他开了个好头,当然远未解开这个奥秘。少年期什么样的环境对哺育一个日后的科学家最好?威尔逊说:
[九岁时]我们举家从南方搬到华盛顿特区。……搬去那里的第一个夏天,我还是独自一人,时间完全是自己的。没有沉闷的钢琴课,没有无聊的探亲,没有暑期学校与旅行团,也没有电视和男孩俱乐部,什么都没有,这真的是太棒了!
这对今天众多的中国父母,当为棒喝。威尔逊对已经进入科研领域的新来者的告诫是:
尽量避开系级行政工作(除了担任论文审查委员会主席),无论是用借故搪塞、主动逃避、诚心恳求还是合理交换。多花时间去关心有天赋并且对你的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聘用他们当助理,这样对彼此都有帮助。周末时多休息,转换一下心情,但不要度长假。真正的科学家是不度长假的。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者反其道行之,愿意做学术官僚?我猜测原因有二。其一,那是捞取荣誉、地位和利益的捷径。其二,他们对学术没那么热爱,对自己的学术能力没那么自信。如此,他们离开科研似不足惜。但在当今中国,只有最痴迷学术的人才会断然拒绝做学术官僚,喜欢但不痴迷的学者多半会被官职吸引。于是仅靠人格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以制度来抑制学术官僚的荣誉、地位,不使有才华的学者对官职趋之若鹜。如此,学术界才有正常的生态。
学术荣誉问题在本书最后一节“学术伦理”中被再次讨论,而且他认为那其实是科学伦理的重头,而人造生物这类东西是多数学者不会碰到的。他说:
容我再提醒你一次,原创发现是最有分量的。说得更直接一点:只有原创发现才算数。原创发现是科学界的金银岛。因此,如何适当地划分功劳,不仅是道义责任,也是信息自由交流和维持整个科学界友好气氛的关键。研究人员都期待自己的原创研究被认可,就算不是举世皆知,至少也要在自己的领域中获得名声,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正如詹姆斯·卡格尼在谈到他的演艺生涯时所讲的:“你究竟有多棒,要别人说了才算数。”
……所以在阅读和引用文献时,请小心谨慎,将每一项发现、每一个想法都归功于应得的人,并要求他人也做到这一点。让研究人员实至名归,这件事情意义非凡。
威尔逊还告诉后生,不要因当今科学成果加速度涌现,就惧怕你进入后没什么好研究的了。他说,正相反,可研究的题目越来越多。他还说,走到一个阶段,科学发现的速度会大大地放慢,不过那还远,你赶不上。我不知道他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能这么看真是乐观。我倒觉得,我们唯一可以想象的是,我们无法想象人类认知的速度会放慢。人类很可能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唯一的智能生物。因此,成也智能,亡也智能,合情合理。我以为,它将亡于其凭借智能利器的发现。因为其越来越多的发现中埋伏着越来越大的风险。没有一种力量能阻挡这个智能物种去发现,故没有一种力量能阻挡它如此走上绝路。我一点都不觉得我这么看是悲观。相反,觉得如此灭绝,无限凄美。此亦为我对威尔逊唱腔的和声。
威尔逊说着说着,不觉转向了他本人研究的腹地,他是博物学家出身,且自命为演化生物学的中坚分子。他在第十八、第十九封信中,以极简的方式勾勒出自马修、达林顿,到麦克阿瑟和他自己的这一脉络。这一部分,既与治学经验结合,又有独立的阅读价值,由此可了解这派学者如何以博物学的视角洞察进化。对这一思路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放过。
郑也夫,北京大学教授
2019年8月9日

精彩书摘
在这封信的开头,最好先谈谈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切都要从1943年的夏天讲起。那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结束,我刚满14岁,住在我的家乡,亚拉巴马州的小城莫比尔,当时这里主要忙于战时造船业和建设空军基地。虽然我担任应急信差,一天要在莫比尔的街上来回骑好几趟车,但我对这城镇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漠不关心,只是用大把课余时间来累积童子军功绩勋章,以便早日升上鹰级。然而,我最常做的事情其实是在附近的沼泽和森林里探险,采集蚂蚁和蝴蝶;我在家里打造了一座私人动物园,里面有蛇和黑寡妇蜘蛛。
受到世界大战的影响,附近的普什马塔哈童子军夏令营找不到足够的年轻人担任辅导员,那里的招聘员听说我的课外搜集活动,于是询问我是否愿意担任他们的野外辅导员。我想他当时一定是走投无路了,才会找到我,但一想到能够免费参加夏令营,还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我当然是欣喜若狂地答应了。不过,除了蚂蚁和蝴蝶之外,我对其他生物的了解很有限。年轻又鲁莽的我,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前往普什马塔哈。我的内心忐忑不安,担心年纪比我大的学员会嘲笑我教的东西。突然之间,我有了一个灵感——蛇。大多数人看到蛇时都会吓得两脚发软、无法动弹,但又难掩对它的好奇心。这种反应其实来自我们的基因。那时我并不知道,墨西哥湾沿岸的中南段是北美洲蛇类的大本营,种类多达40种。我一抵达营地,便请工作人员帮忙用木箱和纱网做了一些笼子。在接下来的漫长夏日里,只要不影响平时的安排,我就会让所有夏令营的学员加入我的捕蛇行列。
这段日子里,平均每天都会有好几次听到从树林里传来的叫喊:“蛇!蛇!”所有听到的人都会招呼同伴冲到现场,等待我这个“蛇王”到来。
若是无毒的,我会直接抓住它;若是毒蛇,就先用一根木棒压住它的头部后方,再向前滚动木棒,直到它的头部无法动弹为止,然后捏着它的脖子提起来。接着,我会向围观的童子军展示,向他们讲解我对这种蛇仅有的一点认识(通常我知道的不多,但他们知道的更少)。然后,我们会走回营区,把蛇养在笼子里一个星期左右。我会在我们的“动物园”里发表简短谈话,谈一些我新学到的关于当地昆虫和其他动物的知识(我对植物完全不在行)。我和捕蛇小队在这个夏天过得很愉快。
唯一可能干扰这美好工作的当然还是蛇。我听说所有的蛇类专家,不论是科学家还是业余爱好者,一生都至少被毒蛇咬过一次,我也不例外。夏天过了一半,我去清理蛇笼,里面关了几条侏儒响尾蛇,这是种毒蛇,但不会致命。我没有留意到我的手太靠近一条蜷缩在旁边的蛇,它突然弹起来咬了我的左手食指。我赶紧到营地附近的医生办公室紧急处置,但为时已晚,基本没有任何效果。然后我被护送回家,让肿大的左手掌和左臂得到休息。大约一星期后,我回到普什马塔哈,夏令营主任命令我不得再抓毒蛇,就跟在家时父母告诫的一样。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3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爱德华·威尔逊文集(套装共6册)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译者:王惟芬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91901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