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编辑推荐

新京报年中榜好书重磅推荐!一本书读懂2000年财政史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特色一:

林达/鄢烈山/刘军宁/吴晓波/戴立宁/王小明/ 羽戈/唐学鹏

鼎力推荐

一本中国人的《国富论》

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一段两千年的帝国财政传奇!

盐铁官营制度的建立,始作俑者竟是吴楚七国之乱?备受称赞的王安石变法居然加速了北宋的灭亡?饱受内忧外患的清朝如何能维持财政平衡?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特色二:

系统总结中国历代财政治理之经验,观照当下中国经济之改革,为转型中国提供智慧资源。一部中国历代财政制度史,就是一部“大政府”与 “小社会”博弈的历史,一部官僚集团治理手段日益专业化的历史,同时也是开启历代王朝兴衰之门的密钥。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特色三:

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

1. 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动。

2. 财政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演化和发展。

3. 支撑现代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经验教训和归宿。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特色四:

有趣、有料、有观点!

本书不同于一般财经类作家的写法,作者结合自身财经记者的专业背景,利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梳理中国传统文献,在史料的阅读上更下功夫。本书是一部特殊的历史读物,书中的主角不是王侯将相,而是财政。将财政知识寓于历史叙述之中,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性。

作者简介

  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出版作品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

精彩书评

郭建龙是我喜欢的作者之一,总觉得他是个奇人和孤例。他为人的纯净善良、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独身探索险地的勇气,和巨大的阅读量、把握历史的大气、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的成熟,融合在一起。他写的书我都喜欢读。

——林达

一部以史为鉴的作品。全书从两个维度展开叙述,一是两千余年中国经济—财政线索,一是现代经济—财政理论。两个维度,历史演变轨迹和案例,与现代学术工具并举。支撑着作品的说服力度,——给政府与民争利、国进民退等当代争论,划上了句号。作者并非专业人士,但问题意识并不弱于任何一位专业人士,使作者的学术、论说情怀,具有了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

——刘苏里

此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将财政知识寓于历史叙述之中,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性。

——张明扬

目录

前言 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 I
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III
集权财政的三大周期//V
引子 汉武帝: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 001
一场影响中国两千年财政制度的战役//001
汉初的自由经济时代//005
战争:名将之福,财政之灾//008
疯狂地卖爵,乱套的货币//011
解决财政危机,求助盐铁官营//015
干预经济,必用酷吏//019
消失的小政府//022
统一的代价?//025
第一部 探索中的集权帝国
(秦到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第一章 秦代:中央帝国的诞生 029
楚汉相争:一道岔路口的选择题//029
秦代的财政革命和崩溃//035
汉高祖:帝国的重建//045
汉文帝:经济优先,财政让路//050
窦太后、贾谊和晁错:儒道之争的本质//057
第二章 汉代:皇帝的财政僵局 063
汉武帝: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063
皇帝的铸币战争//070
汉昭帝:两千年前的国企争论//078
争权的政治,结块的社会//084
第三章 一个幻想家的财政实验 090
过于平静的改朝换代//090
回归古代:西汉末年的儒家暗流//095
王莽:改革派的复古式集权//101
梦想家的币制幻想曲//105
第四章 穿越朝代的制度惰性 112
当皇权受到抵制//112
制度的惯性之重//116
在摩擦中逐渐解体//121
制度之变与王朝崩溃//12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战争时期的财政竞争 132
三国:财政为王//133
统一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138
西晋:道不尽的禅让制//142
查不清的土地,理不尽的户籍//146
南朝:漫长的终曲//152
第二部 财政失控的繁荣帝国
(北朝到南宋,公元386年—公元1279年)
第六章 唐德宗:吝啬皇帝的感慨悲歌 159
当皇帝出逃时//160
战争时期的加税经济学//164
藩镇割据时期的财政死穴//171
雄心勃勃的帝王和可怜的财政//174
沦为守财奴//180
第七章 一千多年前的土地革命 184
北魏太后的政策与爱情//185
六世纪的“大跃进”//193
当社会在雄心中崩溃//200
第八章 唐代:最简单的财政,最复杂的问题 204
被高估的行政效率//205
奇特的自我经营式财政//212
财政逼迫下的皇室搬家//218
贤相集团与聚敛集团//223
天宝变乱的财政之谜//229
盛世王朝的终结//234
第九章 宋代:改革之殇 241
岳阳楼上叹革新//242
错综复杂的财政集权//248
官买官卖遍天下//253
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259
第十章 纸币:温水煮青蛙的游戏 268
纸币猛于虎//269
金融诈骗案引出的货币由来//271
宋代七巧板式的币制//275
交子:民间播种,政府收获//279
最隐蔽的敛财术//283
第十一章 金融大崩溃 286
能臣蔡京的金融投机//287
南宋的金融崩溃//294
贾似道:灭亡前的土地改革//302
第三部 最完美的集权机器
(辽金到清,公元907年—公元1911年)
第十二章 元代:大蒙古的财政危机 311
宰相脱脱:蒙古人的凯恩斯//312
大蒙古时期的财政//314
忽必烈的孱弱遗产//317
摇摆的政治和元朝的衰落//321
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324
飞转的印钞机和社会崩溃//326
第十三章 明代:最严密的集权皇朝 330
玩不转钞票的皇帝//331
亏本的对外贸易//337
蒙人的户籍和土地清查//343
农民意识和财政死结//348
张居正的挣扎和妥协//353
加税直到灭亡//358
第十四章 清代: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362
探花不值一文钱//363
理想样本,也是落后样本//368
赔款与借债//373
重归往复的叹息与无奈//380
后记 385
附录 389
参考史料及著作 395

精彩书摘

汉武帝是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他的制度在多方面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历史。

后世的人们往往敬畏汉武帝的赫赫战功,却没有看到,他的战争将文景之治时期积累的国库储蓄全部耗空,形成了巨大的财政包袱。

在汉代,一场战争的花费,就可以达到中央官吏俸禄的几十倍,战争可谓消耗巨大的游戏。仅仅靠农业税无法应付战争开支,为此,汉武帝尝试了几乎所有可能的财源,从卖官鬻爵,到发行减值货币,再到加强商业税等,但均无法满足巨大的财政开支。最终汉武帝财政需求的,是垄断自然资源、开办国有企业。为此,汉代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国有制体系。

汉武帝的做法使得政府的角色从收税变成了参与经济的实际运营,也由此带来了官僚制度的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小政府模式。

汉代建立的中央集权模式,带来了一个无解的困境:中央政府要维稳,就必须多收税;要多收税,就必须建立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而这势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停滞后,又反过来影响政府维稳,从而造成王朝的垮台。

一场影响中国两千年财政制度的战役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一场发生在马邑(今山西朔州)的战役决定了未来两千年中国的走向。

这场战役的一方是汉朝的大军,主要策划者是一个叫作王恢的官员,另一方则是匈奴的军臣单于。与后来汉匈之间连绵不绝的战争相比,马邑之战显得异常平淡,双方甚至没有实质性的接触,但它却成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产生的连锁反应导致了一场影响中国财政的大变局。

这次战役彻底破坏了汉匈的信任关系,双方从和平跌入连绵不绝的战争。战争又破坏了汉初健康的财政,迫使武帝不得不建立起一套特殊的财政体系。这套新体系又延绵两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次战役的原因和经过如下。

公元前202年,经过了秦朝末年的群雄并起,刘邦脱颖而出,结束了中原的分裂,建立了汉帝国。

刘邦统一中原后,随即与匈奴发生战争。谁知大汉皇帝却敌不过草原霸主,刘邦在白登山(位于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团团围困,差点儿成了俘虏。从此以后,汉代的皇帝大都保持和平姿态,不惜利用和亲的手段来安抚匈奴,避免战争。和亲的女子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从刘姓家族中找一个女孩,由皇帝认作干女儿,嫁给匈奴。

然而,上述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大的争论。随着汉代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和是战”已经成为君臣之间激烈讨论的问题。

到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再次要求和亲,武帝认为这是一次改变政策的时机,于是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争论的两极以两个人为代表,主和的一方是御史大夫韩安国,主战的一方是大行令王恢。

王恢的籍贯是燕地,即现在的北京、河北一带,与蛮族接壤。他本人也担任过边吏,又参与过对南方闽越的军事行动,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他认为,匈奴单于喜新厌旧,和亲后往往很快就背信弃义,制造新的麻烦,所以不如拒绝和亲,准备打仗。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则认为,匈奴的土地过于贫瘠和广阔,如果要打仗,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即便打胜了,也没有太多的好处,得不偿失,不如继续和亲政策。

汉代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制度,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是朝廷最有话语权的官员之一。而大行令(最早称典客,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武帝后期改称大鸿胪)属于九卿之一,比御史大夫地位低,但他的职责是管理归附朝廷的外国人,匈奴事务与他负责的领域直接相关。

一个是三公,一个是直管官员,两者的话语分量不相上下,也不难看出武帝时期朝廷内部对匈奴态度的分歧之大。

这一次,御史大夫韩安国的意见占了上风,武帝许诺与匈奴和亲。汉匈和平又维持了一年。

到了第二年春天,一位生活在马邑,叫作聂壹的富豪求见大行令王恢。他认为,匈奴刚刚和亲,对汉朝警惕性降低,此时恰是攻击匈奴的最佳时机。

聂壹的话与王恢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把聂壹的意见上呈汉武帝,于是宫廷里又展开了一次讨论。武帝首先给此次的讨论定了调。他说,朝廷不仅与匈奴和亲,还赠送给他们大量的礼物,但匈奴态度傲慢,屡屡犯边,有人建议使用武力教训他们,请大家讨论可否。

主要的争论仍然在御史大夫韩安国和大行令王恢之间进行。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汉书》列出了双方争论的三个回合,直到王恢第四次发言后,皇帝才拍板决定使用武力。

根据聂壹的计谋,他本人偷偷逃到匈奴军臣单于处,获得信任后,向单于建议:他有把握砍下马邑令守的人头,将匈奴放入城中,夺取城池。

单于轻信了聂壹的话,把他放回马邑。聂壹将一名死囚的人头砍下来,挂在城外,匈奴的使者误以为这就是马邑令守的人头,回去禀告单于可以进军了。单于亲自率领十万骑兵前往马邑。

与此同时,汉朝派遣了三十万汉军(《史记》记载是二十多万),并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这四位将军由御史大夫韩安国(他被任命为护军将军)统领。

汉军人马都埋伏在马邑周边的谷地里,一旦单于到来,就由王恢、李息、李广等人击其辎重,其余人马与其大部队作战。

如果军事行动成功的话,可以全歼匈奴单于所带来的十万骑兵,对匈奴造成致命打击,使其丧失与汉朝对抗的能力。

前言/序言

前言

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密集期。从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的改革开放国策,到江泽民等第三代领导人的财税、国企改革,到如今第五代领导人的癸巳新改革。伴随着改革的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也迎来了飞速的进步,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和安定。

但所有的改革始终没有办法触及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这就是:国有企业不放弃、公有土地制度不触及,以及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

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认为,要想继续改革,必须触动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和金融体系,但实际上我们看不到政府将这三者全面放弃的迹象。国企可以私有化一部分,国企职工也可以下岗,但对于控制经济命脉的领域,国企则从来没有想过要退出和私有化,反而越来越加强了控制力。公有土地制度是地方政府发展土地财政的基础,哪怕问题再多,政府的改革措施也只会修修补补,甚至出让一定的使用权,但不会将土地的完整产权完全交给民间。而对金融体系的控制则决定了印钞权的归属,政府从而拥有了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人民的储蓄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供政府支配。

有人认为,这三大底线其实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也称为三大基础。从马克思开始,就决定了必须守住这三大基础,才能守住社会主义的成果。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详细考察了历史之后,我们却会发现:其实,这所谓三大基础并非从德国人那儿来的舶来品,而是中国历史上一直依赖的财政手段。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已经频繁地在使用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垄断货币发行的手段,这些手段之所以能够被现代政府驾轻就熟地运用,不是从外国学来的理论,而是传统带来的本能。

本书所做的,就是梳理历史线索,从中国两千多年的集权历史中,寻找到垄断经济的逻辑。而这个逻辑的根就在于政府财政。

古今中外,对于一个集权制政府来说,只有两件事是它最关心的:第一,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控制住社会;第二,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不管是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还是垄断货币发行,都是政府筹措财政的一种手段。当正规的税收不足以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时,政府就会想办法开辟这些新方法来获得收入。所以,所谓的三大基础,实际上是三大敛财手段。

中国的王朝衰亡,也必然是财政危机引起的失衡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会发生。

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

1.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动。这本书的主角不是每个具体的个人,而是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演化力量。这种演化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可以通过现代财经工具分析的具体事件。作者认为,在描写历朝历代命运往复时,同样可以写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美感,其力量不亚于王侯将相在台前的表演。

2.对于中国现代财政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到财政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演化和发展。只有透过王侯将相的表演,看到财政方面的演化和失衡,才能真正了解一代王朝为什么兴,为什么亡,并意识到许多现代问题实际上有其古代版本,能够从历史中找到经验教训,预测未来的发展。

3.支撑现代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这三种现象分别在中国的汉代、唐代、宋代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版本。因此,本书也将更多的笔墨聚焦在这三大支柱的来龙去脉,并围绕着它们,追溯源由,分析政策带来的问题,以及最后的归宿。除了这三大问题之外,每个朝代的财政教训又各有不同,本书将会一一分析。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4.5 / 5. 投票数: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作者:郭建龙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1091
豆瓣评分:8.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