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历史研究(上下卷)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目录

《上卷》
本书布局
作者序
节录本编者的说明
第一部 导论
第一章 历史研究的单位
第二章 诸文明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各个社会的可比性
第一节 诸文明与原始社会
第二节 对文明统一性的误解
第三节 关于诸文明可比性的案例
第四节 历史、科学与虚构

第二部 文明的起源
第四章 问题的提出以及为何无法解决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种族
第三节 环境
第五章 挑战与迎战
第一节 神话线索
第二节 相关的神话
第六章 抵抗逆境的美德
第七章 环境的挑战
第一节 艰苦地区的刺激
第二节 新地方的刺激
第三节 打击的刺激
第四节 压力的刺激
第五节 缺失的刺激
第八章 “中庸之道
第一节 足够与过量
第二节 三方面的比较
第三节 两种流产的文明
第四节 伊斯兰教对基督教的影响

第三部 文明的成长
第九章 停滞的文明
第一节 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与游牧民族文明
第二节 奥斯曼文明
第三节 斯巴达文明
第四节 一般特征
注:作为语言传播载体的海洋和草原
第十章 文明成长的本质
第一节 两条虚假的路径
第二节 迈向自决之路
第十一章 成长的分析
第一节 社会与个体
第二节 个体的归隐和复出
第三节 少数创造性群体的归隐和复出
第十二章 成长过程的差异
……
第四部 文明的衰落
第五部 文明的解体
编者说明和表格
论点摘要

《下卷》

编者说明
第六部 大一统国家
第二十三章 目的还是手段
第二十四章 永恒的幻想
第二十五章 “为人作嫁
第一节 大一统国家的传导作用
第二节 和平心理
第三节 帝国制度的功能

第七部 普世教会
第二十六章 关于普世教会与文明关系的不同观点
第一节 教会有如毒瘤
第二节 教会有如蝶蛹
第三节 教会是高级社会
第二十七章 文明在教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节 文明是序曲
第二节 文明是倒退
第二十八章 尘世纷争的挑战

第八部 英雄时代
第二十九章 悲剧的进程
第一节 社会的堤坝
第二节 压力的积聚
第三节 灾难及其后果
第四节 幻想与事实
注:“妖邪的女人统治”

第九部 文明在空间上的接触
第三十章 研究领域的拓展
第三十一章 同时代文明的碰撞
第一节 研究计划
第二节 研究计划的展开
第三十二章 同时代文明碰撞的戏剧性
第一节 连环的碰撞
第二节 不同的回应
第三十三章 同时代文明碰撞的后果
第一节 进攻失败的后果
第二节 进攻得手的后果
注:“亚洲”与“欧洲”:事实与幻想

第十部 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三十四章 复兴的概况
第一节 导论:“文艺复兴
第二节 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复兴
第三节 法律制度的复兴
第四节 哲学的复兴
第五节 语言文学的复兴
第六节 视觉艺术的复兴
……
第十一部 历史规律与自由
第十二部 西方文明的前景
第十三部 结论
第四十四章 本书是如何写成的
论点摘要

精彩书摘

  《历史研究(套装上下册)》:
在这个间歇期间存在着两个组织的活动:一个是在罗马帝国内建立并幸存下来的基督教会,一个是出自帝国边界之外无人地区的所谓蛮族大迁徙而在帝国原有土地上兴起的一些短命的继承国家。我们已经把这两种力量称作希腊社会的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虽然它们在别的方面大相径庭,但它们都同希腊社会的少数统治者(旧社会的领导阶级,已经失去了方向和丧失领导作用)处于分离状态。实际上帝国的垮台与教会幸免于难只是由于教会提供了领导并赢得了忠诚,而帝国则对这两者早就无能为力了。因此,作为这个垂死社会残存物的教会就变成了一个子宫,一个新的社会将在适当的时机从那里脱胎而生。
间歇期的另一个特点是民族大迁徙,它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传承关系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外部无产者在民族大迁徙当中越过旧社会的边境,如洪水般冲了进来——有自欧洲北部森林来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从欧亚草原地带来的萨尔马提亚人和匈奴人,由阿拉伯半岛来的撒拉逊人,从阿特拉斯和撒哈拉沙漠来的柏柏尔人,他们短命的继承国家同教会一道分享了间歇期间或英雄时代的历史舞台。与教会相比,他们的作用是负面的,没有什么可资一提的贡献。他们在间歇时期结束之前就几乎全部被暴力所摧毁。汪达尔人与东哥特人毁于罗马帝国本身的反击,摇曳不定的罗马火焰还是足以把这些可怜的飞蛾化为灰烬的。其他人则自相仇杀而亡。例如西哥特人先是受到法兰克人的打击,后来又被阿拉伯人予以致命一击。这场游荡民族生存斗争的极少数幸存者也很快退化,随后就像懒汉一样无所事事,直到被那些拥有不可缺少的创造力的新兴政治力量所消灭殆尽。因而墨洛温王朝和伦巴德王朝被查理曼帝国的创立者们扫除干净。在罗马帝国的所有蛮族“继承国家”中,只有两个还能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中见到它们的后裔,这就是查理大帝的法兰克人的奥斯特拉西亚和阿尔弗雷德的西塞克斯。
这样一来,民族大迁徙及其暂时的产品如同教会和帝国一样,是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之间承继关系的标志,但它们如同帝国却不像教会,除了是标志之外什么都不是。当我们从研究表象转而研究原因时,我们发现教会既属于未来也属于过去,而蛮族继承国家以及罗马帝国却完全属于过去。它们的崛起仅仅是帝国崩溃的替换物,帝国的崩溃无情地预示着它们的结局。
这种将蛮族对我们西方社会的贡献低估的做法也许会使我们上一代的历史学家(比如弗里曼)感到震惊。他们认为责任制议会政府是某些自治政府机构的发展,假定是由来自无人地带的条顿部落带过来的。但这些原始条顿人的制度即使全都存在过,也是在几乎所有时代和所有地区的原始人都有的很初步的制度。即便如此,它们在民族大迁徙之后也没有保存下来。蛮族武装集团的首领们都是军事冒险家,那些继承国家的体制在当时同罗马帝国本身的体制一样,是受到革命锻造的专制政体。在逐渐产生出我们称之为议会制度的新过程真正开始之前,这些蛮族专制政体中的最后一个已经灭亡许多个世纪了。
流行的说法则夸大了蛮族对我们西方社会生活作出的贡献,这种说法也许可以部分追溯到一种虚假的认识,即认为社会进步可以解释为有些种族具有某些先天的素质。我们前一代的西方历史学家根据自然科学揭示的诸种现象进行错误的类推,把种族描述成化学“元素”,把种族间的融合视为释放潜在能量并引起沸腾和变化的化学“反应”,而此前存在的却是僵化与停滞。历史学家们自欺欺人地假定这是“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就是这样比喻蛮族入侵造成的种族效果,用它们来解释那些构成西方社会历史长期延续的生命与成长现象。有人提出这些蛮族人是“纯粹的种族”征服者,他们的血液仍在激励和荣耀着那些据说是他们后人的躯体。
蛮族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精神的创造者。他们恰好是在希腊社会灭亡的时候出现的,他们甚至都不能自诩曾经给予希腊社会致命的一击。当他们到达现场的时候,希腊社会已经在先前几个世纪的动乱中自我伤害、命若游丝了。他们仅仅是啄食腐肉的秃鹰或是在死尸上爬来爬去的蛆虫。
……

前言/序言

  萨默维尔先生在下文里的说明中,解释了他为拙作前卷编写这个节略本的来龙去脉。我在获悉此事之前,曾受到不少询问,尤其是来自美国的询问,问及在我出版其余各卷之前——由于战争的缘故,目前这一工作不可避免地推迟了,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是否有可能先出一个业已出版的几卷的节略本。我虽然感受到这种要求的分量,但却对此无能为力(原因是我正全力以赴战时的工作),直到萨默维尔先生来信说他已经编就了一个节略本,这个问题才以最适当的方式得到了解决。萨默维尔先生将他的手稿寄给我时,原著的第四至第六卷已面世四年有余,第一至第三卷则出版了九年多。我觉得对一位作者而言,作品的发表始终具有这样一种效果,就是将作者在写作时作为其生命一部分的作品转化为他的身外之物。比如在我的这本书和我本人之间,间隔着1939至1945年的那场战争,其间伴随着我个人境遇和工作上的变动(第四至六卷是在大战爆发前41天出版的)。因此当我翻阅萨默维尔先生的节略本手稿时,尽管他很高明地保存了我的原文,但我几乎就像是在读一本出自他人之手的新书。由于萨默维尔先生的善意默许,我在阅读的时候,已对书里的文字做了纯属我个人的改动。但我并没有把这个节略本同我的原著逐行加以比较,也没有把萨默维尔先生删去的任何一个段落重新放回原处,因为我认为(也是这样做的)作者本人未必是对自己作品内容进行取合的最适当的判断者。
一部高明的节略本的编者会对作者提供非常宝贵的服务,而这种服务是作者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熟悉我的原著的本书读者肯定会同意我的看法,即萨默维尔先生的文字功夫的确炉火纯青。他设法保留了原著的论述,基本使用的是原著的文字,同时又将六卷缩成了一卷。倘若由我来做这项工作,我怀疑我能否做到这个程度。
虽然萨默维尔先生在编写这个节略本时,尽可能考虑到减少作者的负担,但我在着手审阅它以来,还是用了两年的时间。有那么几周或几个月期间,我虽然把稿子带在身边却只字未动,这种拖延系因战时工作的紧迫性。但这部著作尚未写完的那部分的笔记倒是完好无损,安然无恙地收存于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我在慕尼黑的那个星期里,将它们寄给该委员会的执行秘书马洛里先生,他热诚地帮我保管)。只要人一息尚存,就有希望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还有一个应该感谢萨默维尔先生的重要理由,就是校阅他为已出版各卷所作的节略本,有助于我重新开始思考我还要写的内容。
本书同我的原著一样,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V.M.波尔忒小姐为本书编制索引,原著的读者已得益于她的工作,因为第一至第三卷和第四至第六卷的两个索引便出自她手。这亦是令我高兴的事。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历史研究(上下卷)
作者: [英]阿诺德·汤因比 等
译者:郭小凌 / 王皖强 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88580
豆瓣评分:9.1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