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焚书(全2册)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共六卷,为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所著。收录了书答、杂述、读史等文章及诗作,体现了李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该书中,李贽对儒家经典和假道学家进行了猛烈批评,表现出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斗争精神。其中也有一些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写出的谈佛论道之文,表现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该书出版后,历遭封建统治者的查禁焚毁。但禁者自禁,传者自传,《焚书》仍有多种版本传世。此次出版的《焚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一种,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普及版本。注释精准,译文简明。

编辑推荐

传统经典 伴你一生

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丛书卖点】

1. 本套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2. 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 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一、在图书市场上口碑颇佳、备受欢迎、风头正健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文全注全译”丛书家族又添一重量级品种。

二、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将李贽列为中华民族二十五位思想大家之一。《焚书》集中体现了李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走近这位思想大师,了解他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三、《焚书》行文晓畅易懂,译注者张建业为中国李贽研究学会会长,他为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做了大量“小心求证”的工作,对每篇文章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写作缘由都有详尽的介绍,注释精准详备,译文明白晓畅,阅读毫无障碍。

四、作为中国思想史上受争议的思想家之一,李贽生前身后一直经受着水火两重天的评议。纪昀批评他“非圣无法,敢为异论。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梁启超则说:“实为刺激青年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黄仁宇说:“他给我们留下一份详尽的记录,使我们有机会充分地了解当时思想界的苦闷。没有这些著作,我们无法揣测这苦闷的深度。”要想知道李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他,就读一读《焚书》吧。

作者简介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共城(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红安)、湖北麻城芝佛院。李贽在麻城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当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他不受儒学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了猛烈批判。“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能“令聋者聪,瞆者明,梦者觉,酲者醒,病者起”,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被视为“异端”“邪说”,引起当地保守势力的恐慌和群起围攻。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其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等。李贽还点评过《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至今仍是流行的版本。

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程朱理学,提出 “人皆可以为圣”“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等振聋发聩的言论。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他信奉王阳明的心学,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以思想的开拓性、超前性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对明清两代及“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精彩书摘

自序

自有书四种:一曰《藏书》①,上下数千年是非,未易肉眼视也,故欲藏之,言当藏于山中以待后世子云也②。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③,既中其痼疾④,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焚书》之后又有别录,名为《老苦》⑤,虽同是《焚书》,而另为卷目,则欲焚者焚此矣。独《说书》四十四篇⑥,真为可喜,发圣言之精蕴,阐日用之平常⑦,可使读者一过目便知入圣之无难⑧,出世之非假也⑨。信如传注⑩,则是欲入而闭之门,非以诱人,实以绝人矣。乌乎可!其为说,原于看朋友作时文(11),故《说书》亦佑时文(12),然不佑者故多也。

【注释】

①《藏书》:亦称《李氏藏书》,李贽的历史著作,共六十八卷,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南京第一次刊行。体裁采纪传体,论述战国至元历史人物约八百人。作者自称“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宜闭秘之”(《焚书》卷一《答焦漪园》),故名。在该书中,作者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与封建传统见解不同的评价,并寓意着对现实的大胆批评。因此,被封建统治者列为禁书。

焚书自序②“言当”句:源于《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后期辞赋家。少好学,其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仿《周易》《论语》作《太玄》《法言》,又编字书《方言》。明张溥集其文为《扬子云集》。此处李贽以“后世子云”指后世淡于势力而专事读书的圣人君子,并引为知音。在《藏书》中,李贽列扬雄传入“德业儒臣”。

③膏肓(huāng):古代医学称心脏下部为膏,隔膜为肓。后谓病极严重,难以医治为膏肓之疾,或病入膏肓。此处指切入要害之处。

④痼疾:原指积久难治之病,此处喻为积习,难以改掉的恶习与陈腐的见解。

⑤《老苦》:有关佛学的文章。老苦,佛教用语,指“四苦”(生、老、病、死)与“八苦”(“四苦”再加忧悲恼、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另有不同说法与排序)。

⑥《说书》:李贽的著作,内容是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解说和评论。原书已失传,现存题名为李贽的《说书》,有人认为是伪作。

⑦日用:日常生活。

⑧入圣:谓达到圣人的境界。

⑨出世:超脱人世。

⑩传注:解释古代典籍的文字。这里主要指儒家特别是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李贽在《卓吾论略》中曾说:“稍长,复愦愦,读传注不省,不能契朱夫子深心。”(《焚书》卷三)表示了对朱熹《四书集注》等的不满,所以下文说(如若信了传注),“则是欲入而闭之门,非以诱人,实以绝人矣”。

(11)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科举应试文的通称。这里特指明代科举应试的八股文。

(12)佑:帮助。

【译文】

我撰写的书有四种:一是《藏书》,上下几千年历史的是是非非,并不是轻易能被常人认识评说的,所以,我的这部史论著作必不能被常人接受,须藏匿起来,且宜藏在深山之中,以待后世能认识它价值的知音。一是《焚书》,是回答友人的书信,谈论的内容常击中世上道学先生们的要害,既然击中了他们的要害,他们必欲杀我而后快,所以,这部书应该一把火烧尽,不许它留在世上。《焚书》之后,我又有一别录,定名为《老苦》,虽然同《焚书》一样,但另外进行了编目,想烧的人就将它一起烧了吧。唯独《说书》四十四篇,实在值得庆贺,其内容是阐发圣人精辟的思想内涵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可以使大家一看就明白达到圣人的境界并不难,超越世俗也很容易。假若只相信儒者对圣人经典的解说和注释,那就很难领会圣人经典的真正含义,那就不是诱导人,而是误导人们与典籍隔绝了。这怎么可以呢!该书中的解说,是由于看见一些友人为科举应试作时文的需要,让朋友们在训练科举应试时,从这本《说书》中能有所帮助,然而,爱莫能助的恐怕也不少。今既刻《说书》,故再《焚书》亦刻,再《藏书》中一二论著亦刻,焚者不复焚,藏者不复藏矣。或曰:“诚如是,不宜复名《焚书》也。不几于名之不可言①,言之不顾行乎?”噫噫!余安能知,子又安能知?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②!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

卓吾老子题湖上之聚佛楼③。

【注释】

①几于:近于,几乎。

②庶几:相近,差不多。

③卓吾老子:李贽自称。卓吾,李贽的号。《焚书》卷三《卓吾论略》:“居士别号非一,卓吾特其一号耳。”湖:湖北麻城的龙潭湖。李贽于万历十三年(1585),从黄安迁居麻城,先住维摩庵。万历十六年(1588),又从维摩庵移居龙潭湖的芝佛院。

【译文】

现在已经出版了《说书》,《焚书》也将很快出版,接着《藏书》中的一些论著也将出版,那么,应该焚的没有焚,应该藏的也没有藏。或许有人要说:“如果这样,就不应该再定名为《焚书》了。因为,再定此名,岂不是名不符实、言行不一了吗?”嘿嘿!我怎能知道,你又怎能知道我的书今后就一定不会惨遭焚毁呢?想将它烧尽的人,必然指责我的书大逆不道;而传抄出版它的人,又会认为它对人心大有裨益。敢于叛逆的人必遭杀戮,这是很可怕的。然而,我已经是六十四岁的人了,我的书阐发的思想一旦被人们接受,我的知音就更多了!我庆幸能通过刊刻我的著作觅得更多的知音,为此,我还是要把这些书刻印出版。

卓吾老子写于湖上之聚佛楼。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焚书(全2册)
作者: [明] 李贽 著
译者:张建业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2557
豆瓣评分:8.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