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

每一个男孩身上都有一种天生的“破坏力”,每一位养育男孩的父母都费尽心机地想搞清楚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整天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调皮捣蛋、不守规则、静不下来,怎么讲道理都不听?其实,那些藏在天性之中让男孩不受控的“破坏力”,也正是他们未来创造力、独立性、行动力的来源,能不能把男孩养明白,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理解他们。

国际知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性别科学领域先驱人物迈克尔·古里安以脑科学与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自身40年的教育实践成果,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揭示男孩与生俱来的7大思维特质以及4大成长需求,给出了一套对男孩行之有效的教养方法,引导父母重新认识男孩的内心,以男孩需要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智慧及责任感。

如果你是母亲,这本书能让你读懂你的儿子,告诉你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爱与放手;如果你是父亲,这本书能让你重温自己的成长历程,站在男性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儿子,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

编辑推荐

●汇聚毕生研究,男孩养育专家古里安优势教养系列扛鼎之作。

国际别科学领域教育先驱迈克尔·古里安,40年科学实践的成果。一套充分释放男孩天性优势的养育策略。超科学,超系统,超有效。

●让你成为更懂男孩的父母,学会站在男孩的角度帮助他,将“破坏力”激发为“超能力”。

抓住男孩天性中的7大思维特质和4大成长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男孩养育过程中的3大关键问题,让男孩平稳度过成长中的每一次危机,激发天生优势,成长为高情商、有担当的男子汉。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每一位母亲读懂自己的儿子,也会让每一位曾是男孩的父亲,更好地理解儿子,以及曾经的自己,从而更好地处理父子关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研究员孙云晓,年糕妈妈创始人李丹阳,童书作家粲然,育儿心理专家叶壮鼎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迈克尔•古里安(Michael Gurian)

● 世界性别科学领域先驱人物,从事大脑生物学和性别差异研究40年,学术活动遍布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深受美国主流媒体青睐。

● 国际知名男孩教育专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曾出版32本畅销书,涉及教育、心理等领域,其中近20本与男孩教育相关,被翻译成17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 美国知名社会哲学家、家庭咨询师、企业顾问,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他积极倡导将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的研究引入人们的教育、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

● 古里安研究所创始人,用性别科学解读领导力的di一人。曾为谷歌、波音、百事、NASA等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咨询及培训服务。

精彩书评

男女平等并不等于男女一样!我读这本书时深感认同的一点就是,男孩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运动和动手,而这恰是当下的教育中zui缺乏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总希望男孩和女孩一样,能够长时间安静地学习,但这所谓的学习对男孩来说可能是折磨,甚至就是问题之源。想让男孩健康成长,我们就需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研究员

作为两个男孩的家长,古里安的书我很早就读过,他解答了我对于“男孩怎么会这样”的很多困惑。书中所写的关于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不是来自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而是基于脑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教育实践。了解这些,也不是要给孩子贴上性别的标签,而是能够让家长给到孩子关键性的帮助,以及差异化的指导。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家长,这套书都非常值得一读。

——李丹阳

年糕妈妈创始人

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男孩的父母需要帮助。这套书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很多男孩父母会遇到的共性问题,而且透过这些问题,让我们读懂男孩的内心,认识男孩,理解男孩,站在男孩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好这一生。我真诚地推荐这套书给全天下男孩的父母。

——粲然

童书作家,三五锄教育创始人

作为两个男孩的父亲,这套书我的确是看得太晚了些。我之前一直固执地认为“男孩女孩没啥不一样”,但这套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意识到:性别给教育带来的,不该是刻板塑造,应该是因势利导。把男孩子养明白,受益的是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因此我郑重推荐这一书系,孩子的性别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遭遇忽视。

——叶壮

育儿心理专家,知乎大V

这本书让我们对男孩的思想、心灵和精神世界有了不可思议的洞察。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位有男孩的父母和每一位已经长大、能够阅读和理解它其中智慧的年轻人。我也把它推荐给那些对男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愤怒的女性。

贝弗莉·恩格尔

美国知名精神治疗师,畅销书作家

《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这本书所给到的,是广大男孩的父母zui需要的东西,它将帮助父母将男孩培养成有责任心且内心强大的男人,还将帮助我们的后代打开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沟通渠道。

约翰·格雷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

《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是一本非常具影响力的书,它在美国引发了关于如何养育男孩的激烈论战。

《今日美国》

这本书中满是科学视角下的新颖观点,以及基于大量真实案例的实用建议。

《洛杉矶时报》

本书作者迈克尔·古里安以一种平静的、同情的笔触,发出了引人注目的行动呼吁。

《出版人周刊》

目录

总序 理解天性,激发孩子的优势力量

10周年纪念版序 男孩的生命中充满了奇迹

引言 理解男孩,是爱他们的最好方式

第一部分 男孩想什么:天性中的7大思维特质

01 生理机制决定思维方式

02 男孩的7大思维特质

第二部分 男孩要什么:成长中的4 大独特需求

03 成长环境:为男孩打造一个“部落”

04 母子关系:及时牵手,适时放手

05 父子关系:成为儿子的人生向导

06 青春期的冒险:引导男孩踏上属于他的英雄之旅

第三部分 父母教什么:解决男孩养育的3 大难题

07 如何对男孩进行规则教育

08 如何塑造男孩的价值观

09 如何让男孩理解爱与承诺

10 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后 记

注释及参考文献

致 谢

精彩书摘

男性特有的8种情感模式

在我为“大哥哥大姐姐”计划所做的一次培训中,一位社会工作者同我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她曾经与一位单身母亲共事过,那人的儿子是个“小哭包”。这是这位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称呼,就因为这个男孩像所有小男孩一样,会在受伤时躲进母亲的怀抱中哭泣。但当他长到七八岁时,就很少再掉眼泪了。“他变了,”这位母亲说,“他以前总是向我倾吐自己的感情,但到了8 岁左右,他开始把感情埋在心底。他变得有些好斗,经常想跟人打架,和我的关系则有些疏远了。有一次他甚至说,我对他来讲一无是处,只会唠唠叨叨,不让他干这个,不让他干那个。”

许多母亲注意到自己的儿子在5 ~ 10 岁时,处理情感和满足情绪需要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位母亲看到的结果令她感到痛苦,但这种变化是非常正常的。即使把这对母子生活中的其他外部因素也考虑在内,包括父亲离开了家庭、母亲回归工作、哥哥离开他们跟父亲一起生活,这个8 岁男孩仍然发展出了一种典型的、将伴随其一生的情感加工方式。

男性的大脑和激素模式赋予了男孩一种天生的倾向,使他们偏爱采用非常“男性化”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和情感。通常在10岁左右,最晚到青春期开始时,这一特点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大众文化对男孩处理情绪的方式存在很多误解,同时,针对男孩应当如何处理情绪也存在着大量的文化期许。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男孩同样是“敏感”和“富有同情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这是所有人类都具备的能力。通过恰当的训练,男孩可以变得更加敏感,更善于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睾酮水平和大脑决定了男孩的天性,使他们倾向于采用男性特有的方式来处理和表达感情。强迫一个男孩改变自己的情感加工方式可能会对他造成严重的创伤。情感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与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他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

以下是男性偏爱的8 种内部情感加工方式。当你开始阅读时,会发现它们与我们之前提到的睾酮和男性大脑的特点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些方法正是在激素和大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动作释放。男孩会通过一阵迅速而外显的能量爆发来加工和释放情绪。他们常常会对人愤怒地大喊大叫,大发雷霆,摔门而去,怒砸桌子,或是将自己沉浸在电子游戏等活动中,对别人不理不睬。这时,他们是在通过行为动作来对情绪感受进行加工和释放。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遭到了拒绝,因为他们处理情绪时采取的行为看起来是要将我们隔离在外,甚至好像要伤害我们。

2.压抑-延迟反应。男性天生就有一定的延迟反应倾向。男性大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会为了更好地处理问题而推迟情绪反应。当男孩在学校里遇到麻烦时,可能不会马上告诉父母,而是在一周甚至更久之后才去寻求帮助,这是很常见的。在事情刚刚发生的那个星期里,他会表现得有些烦躁或是“不在状态”,之后才会让我们帮他分析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困扰。在开始组织语言、进行叙述的过程中,他可能才恍然察觉,原来自己的烦恼之源是这件事情。在很多时候,男孩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情绪上的痛苦或是创伤。看到一个男孩正处于“压抑-延迟反应”阶段时,最佳对策就是耐心等待,让他知道有人一直在他身边。我们需要让他看到,始终有一个安全的秩序体系在支撑着他,不管他的内心正在发生怎样的惊涛骇浪或是疑虑纠结,他的生活仍然能够继续下去。

3.转移-物化。假设我身边有个气呼呼的男孩,不肯开口谈论自己的情绪。这时,我们恰好路过了一辆汽车,车身坑坑洼洼的。我借机说道:“我敢说,那辆车被砸成这个样子,它一定非常生气。看看它的镀铬曾经多么漂亮,肯定还有人给它细心地打蜡,现在这一切都被某个混球给毁了。有时候我也会有这种感受。我觉得自己已经竭尽所能,但最后总是白费力气。我知道你有时也会有这种体验……”

这一策略利用了男孩的一种天生倾向,即他们会想象物体和人类具有类似的情感,将情绪投射到外部空间中,把情绪反应从最初的源头转移到更加安全的无生命物体上去。如果能让男孩把他的情绪体验同某个故事结合起来,如电影情节、神话传说,或者是身边某个物体的拟人化故事,那他就更可能开口倾诉。这通常比干巴巴地对他说“告诉我出什么事儿了,我就坐在你对面,跟我讲讲吧”,效果要好得多。在他看来,这种对话好像在说“我只有几分钟时间,所以快点开口吧”。相比女孩,男孩通常需要人们给予他们更多时间,还需要将他们的感受同外部世界的物体联系起来。

4.身体表达。平均来说,相比女孩,男孩会更多地通过身体来体验、表达以及发泄情感。当然,这对所有人来说都不足为奇。为了促进这种表达方式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男孩足够大的个人空间、足够多的可供随意处置的物品,还要教导他们宣泄情绪时的行为底线在哪里。一位父亲在地下室里放置了沙袋,并且告诉儿子:“这是你的地盘了。当你需要独处的时候,可以来这里待一会儿;当你需要发泄的时候,也可以来揍揍沙袋。”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因为他给儿子提供了宣泄情绪的对象和空间。与此同时,父亲还必须教育儿子:虽然他可以击打沙袋,可以一个人待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攻击其他人或其他物体。恰恰相反,通过提供空间和宣泄对象,这位父亲向儿子展示了情感宣泄的合理界限。他告诉儿子:“当情绪快要压垮你的时候,把它们带到这里来,然后留在这儿。这样,当你回到人群中去时,你就能够带着合适的情绪去面对他人,因为你的感受在这里得到了净化。”

5.藏入洞穴。男孩处理情绪的速度通常没有女孩那么迅速。社会人类学家詹妮弗·詹姆斯(Jennifer James)曾给我讲过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男性加工“困难情绪信息”,也就是会引发复杂情绪反应的刺激所需的时间,可能比女性多出7个小时。母亲的情绪爆发,或者姐妹们对于感情喋喋不休的倾诉,常常会使男孩不堪重负。他们经常需要离开一会儿,把自己的卧室当成洞穴或者城堡,在里面度过一段时间。这是他们逃避这类刺激的一种方式。

对于那些经常“藏入洞穴”的男孩,照料者应当在他们走出洞穴时逮住他们,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加以说明,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试图让男孩加工自己的情绪信息时,如果允许他暂时离开一会儿,一定要首先与他约定,一旦完成情绪加工,他就会带着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回到家庭和同伴中来。男孩需要知道藏入洞穴是被允许的,当他走出洞穴时将感觉良好,他的领悟会使自己受益,我们也会在等待着重新接纳他,这一点至关重要。

6.谈论感觉。大多数父母都曾注意到,当男孩长到七八岁或更大一点的时候,想要让他通过倾诉来处理感情会变得非常困难。稍后再询问他的感受会容易很多,因为在事情刚刚发生的那一刻,他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感觉。如果这时强迫他开口谈论自己并不知道的事情,会让他觉得受到了侵犯。

由于在男性大脑中,连接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比女性要小,我们可以预期相比女性,男性在表达感觉时通常会更加困难。对男性来说,信息流不太容易从右半球流入负责言语的左半球。在生命中的前10 年里,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之后,青春期的激素分泌又对两性大脑做出了不同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相比女孩,男孩变得越来越难以将感受和言语联系起来。因此,谈论感觉在男孩身上产生的效果通常不如女孩。

然而,我们必须不断地尝试。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来询问:“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那段经历怎么样?”挑选时机是最关键的。我们可能需要等男孩到达一个他觉得情绪上很安全的时间点再提问;也可以先问一次,等一小会儿,然后不再纠缠,让他按照自己的步调主动来找我们。如果照料者频繁地询问男孩的感受,可能会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感觉良好,因为这说明有人非常关心他们;但如果在他们不情愿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催促他们谈论自己的感情,将很快引起反感。

7.问题解决。当男孩遇到比较容易的问题时,他们投入的情绪能量往往比我们设想的要少。对男孩来说,随着问题的解决,由此引发的情绪能量也就烟消云散了。当然,在男人身上,情况常常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男性通常会尽快着手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倾向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受到了这样的教育,但其主要根源仍在于激素和大脑:他们遇到了问题,问题引起了困扰,而一旦问题得到解决,他们立刻就会觉得轻松多了。

8.哭泣。在描绘男孩童年的经典故事《小王子》中,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写道:“泪水的世界是多么神秘啊。”对男孩来说,尤其是等他们长大一点之后,眼泪的确是非常神秘的。

进入学龄期后,只有在很紧张且很有安全感的情况下,男孩才会哭泣。随着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以及睾酮对身体的支配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男孩在哭泣时会感觉到不安,尤其在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这种感觉会变得更加强烈。这是一个男孩最脆弱的时候,而这种脆弱和他的本能天性格格不入,让他觉得非常可怕。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文化教育他不能轻易哭泣,还因为对男孩来说,要想哭出来,必须以一个非常迅速而令人混乱的速度来加工那些困难的情感信息。与女性不同,男性大脑天生就不擅长这类工作,这会让他们感觉迷失了自我。

之所以从四五岁时开始,男孩就不再像女孩一样容易哭泣,部分原因当然在于我们的教育。然而很大程度上,这种教育本身就是千百年来对男性大脑的理解和认同带来的结果。男孩会选择其他方式,如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转移情绪等来处理自己的大部分感受,而极少会采用哭泣的方法。我们应当尽量帮助他们完善这些方法,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更加自然的做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男性的生理机制中,存在着一种对情感进行压抑的危险倾向。男性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觉,我真的不知道,帮帮我吧。”对男性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美国社会为了帮助男性更好地感受甚至更多地哭泣而付出的努力,绝大部分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相比那些试图让男性谈论感受和“该哭就哭”的敏感度训练,教育他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男性特有的情感加工方式或许会更有成效。无论对男孩还是男人来说,谈论感受和哭泣通常都是不自然的。

前言/序言

理解男孩,是爱他们的最好方式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经和成千上万的孩子一样,观看了迪士尼的电影《木偶奇遇记》。我看着老木匠杰佩托从一块木头中逐渐雕琢出了一个男孩。我看见蓝仙女从繁星点点的天空中飘然而落,向匹诺曹许诺,只要他勇敢、诚实、善良,就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由此,我知道了勇敢能使男孩变得真实,诚实和善良会让他焕发生机。缺少了这些品质,他就不过是一个男孩的粗劣仿制品,并不真的存在。

我自己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变得真实,弱小的身躯渴望勇敢,稚嫩的灵魂希望变得诚实,我稚拙地四处探寻爱的踪迹,想要变得更加善良。我看着匹诺曹一次又一次地踏上冒险的征程,蟋蟀吉米尼一路上引导着他的良知。我看着这个木偶版的自己,虽然他并不清楚自己是谁,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但他在逃出鲸鱼肚子的过程中变得勇敢,在鼻子不断变长时学会了诚实,在不得不品尝恶行的苦果时懂得了善良。当蓝仙女最终把匹诺曹变成真正的男孩时,我不禁欢欣鼓舞。在他转变的那个瞬间,我和所有曾在匹诺曹身上找到了自我认同的孩子一样,感到自己距离想要成为的人又接近了一点点。我感到了真实。

在我长大成人的十几年里,也就是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和60 年代,美国文化对待男孩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我会如此强烈地认同匹诺曹这个简单的故事,部分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我正充满困惑,不明白人怎样才能长大又为什么要长大。造成这些困惑的根源正是当时混乱不堪的文化环境。当我终于成长为一个青年时,社会对待我的态度已经完全调了过儿,而且这种逆转曾不止一次地发生。我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遭遇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被这股时代的风潮裹挟其中。

在那些充满混乱的年月里,教导男孩的方式就像钟摆一样摇来摆去,日复一日地变化着。许多家庭摒弃了以往男孩需要遵守的严苛的规矩,转而开始尝试较为宽容的教育方法。有时我们需要的是同情和理解,等待我们的却是严厉的惩罚;而当我们应当承担后果时,得到的却可能是纵容和原谅。

随着离婚潮的到来,人们心目中最适合男孩成长的家庭类型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曾竭力维持婚姻,但还是有很多孩子心怀恐惧地退缩到自己的小天地里。

价值观的一大功用就是指导孩子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生存的价值,但此时,价值观已经变得极度个人化了,我们在自家学到的一套观念可能与邻家孩子学到的完全不同。

与此同时,流行观点几乎完全扼杀了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生物性倾向的讨论。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生理差异是天生就被“设定”好的,而且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之久,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有针对性的、适合其性别特点的照顾。西方人的祖先一直都很清楚这一点。然而,我们的父母和社会却不敢承认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很多养育男孩的常识都没能传承下来。

当我成长为一个青年时,仍然不清楚勇敢、诚实、善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大多数年轻人也同样懵懂无知。战争曾经塑造了无数年轻男性,现在它却变成了耻辱而非勇敢的象征。诚实则是古板乏味的老头子的代名词,年轻人所熟悉的诚实已经经过了简化和消解,变成了天真的同义词,而天真对社会进步没什么帮助,在成家立业、养育后代时也换不来钞票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传统道德已经变成愚弄人、桎梏人的监牢,而不再是守护善良的堡垒。

在种种矛盾的角力中,社会文化终于不堪重负,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分裂成两派。其中一派仍在满怀激情地寻求建立新的规范,如果贴个标签,我们通常称这些人为自由派或者激进派,因为他们总是激情澎湃;另一部分人则被称为保守派或反对派,他们大声疾呼:“真相显而易见,过去30 年间发生的一切简直是在倒行逆施!”这两股文化势力正在争斗不休,在学校、法庭、监狱,在家庭内部和街头巷尾,在书刊、电影以及报纸中。无论你转向何处,当下的文化都形同一场闹剧,一场甚至比《木偶奇遇记》还要浅薄的闹剧。而观看这场闹剧的男孩们,有些兴致勃勃,令人悲哀地沉迷其中;有些悲观绝望,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有些担心被社会抛弃,终日惴惴不安;有些被彻底忽视,只有通过叛逆来引起注意;还有一些对这个世界愤恨不已,眼神里充满了报复的渴望。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3.5 / 5. 投票数: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
作者:迈克尔·古里安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7683443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