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聊斋汊子

董均伦、江源是“最后的采风者”,他们做了非常伟大的工作,把濒临绝迹的民间故事打捞起来,让它们在一代又一代人中流传下去。这些故事丰富多彩,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发于人民的智慧又在人民中口口相传的精神财富,这个宝库值得中国人永远珍藏。

1.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获奖作品,埋没近40年,重现光彩。

2.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中国的神仙妖怪开始进入新一代读者的视野,《聊斋汊子》是其中文学性zui强的故事文本。

3.全新整理101个最美故事,全新版画插图。传统故事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在蒲松龄的老家山东,在沂蒙山一带,人们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作“聊斋汊子”。《聊斋汊子(全两册)》是董均伦和江源历时数十年从搜集整理的无数故事中选出的。《聊斋汊子(全两册)》近百万言,长长短短百余故事,所有这些,都是来自齐鲁大地的口头文学,有的优美,有的神奇,有的浪漫,有的怪诞……语言质朴,故事富有活力,悉数展现历史风貌和人情世态,是民间文化真正的活化石。新版《聊斋汊子(全两册)》从1984年版《聊斋汊子》中删去了十几则篇幅较短的故事,从1987年版《聊斋汊子(续集)》中补入了十几则,最后一共选录101篇故事,并邀请优秀的年轻插画师为所有故事制作百余幅版画题花,力图打造一个最经典纯粹的民间故事版本。

作者简介

董均伦(1917-2004),山东威海人。江源,董均伦之妻,《聊斋汊子》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写作之重要搭档。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英语的董均伦奔赴延安,历任八路军军医院翻译、野战医院英文教员等。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董均伦与江源夫妇二人历时半个世纪,以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昌邑牟家庄和鲁南沂蒙山等广大地区为基地,不分寒暑,长期驻扎在老百姓中,深入进行采录和调查,搜集和写定了大量在老百姓中间口头流传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主要是山东民间故事)。其中不少故事在日本被翻译出版为《山东民话集》,在德国被翻译出版为《白果子——中国民间故事集》。

精彩书评

几十年来,你在发掘赫尔传写沂蒙山区一带的人民口承叙事文学的工作上,作出非凡的努力和贡献,将来巨眼的文学史家一定会给以承认的。

——1997年初夏,钟敬文先生写给董均伦八十寿辰的贺信。

目录

《聊斋汊子(上)》

二小的故事

画上的媳妇

苍子花

三个儿子

虎口屋

大冬瓜

牙牙葫芦

枣核

银娘娘

房子的故事

玉石鹿

巧女庄

金香瓜

长鼻子

石巴狗

黄河的故事

神牛

荞麦姑娘

奇怪林

狐狸媳妇

牙门开

药草山

青山里面的宝槽

高角地主

找姑鸟

七兄弟

含羞草

天女散花

神鞭

葫芦娃

牡丹仙女

要龙眼

瑶琴的故事

水井老人

凤凰娶亲

金镯子

三件宝器

聪明媳妇

三只鸡

王小和三女

线子和囤儿

找相好

掀石柜

牛庄的故事

找媳妇

荠菜

八哥

菊二娘

匠人的奇遇

娑罗木

老大和老二

小白菜和蝈蝈

三坏的故事

木匠行雨

两个葫芦

煎饼换金箔

狗为什么咬猫

老雕与老鹰

金角银蹄

《聊斋汊子(下)》

潍河边的传说

两兄弟

金钥匙

镜里媳妇

宫女图

仙鹤山

桂木孩

石头人

映山红

日月石

万宝囊

玉仙园

白果仙

金雀和树仙

红泉的故事

梨花仙

青茶树

狐狸仙

双姊妹

蝎子精

鲤鱼精

一棵松树的故事

两大心愿

奇异的宝花

金须牙牙葫芦

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

宝剑泉

画里人家

潍河金姐

两个穗头的谷

万里崂山双花仙

蛇娘娘

两条鞭子

崂山古话

狐仙和兔子仙

神笛

金丝蛤蟆儿

九头老雕

西瓜二

九天玄女当当

奇里的故事

枫山下的故事

精彩书摘

画里人家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山有水,有江有湖,中国的地方可是宽漫!自古到今,不知道出过多少奇事。不说别的,只说画子吧,这也是从前的事啦。在离崂山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小伙子,名叫王逢仙,为人心直胆大,靠着卖力气吃饭。有一天,他打短工回来,刚刚推开了屋门,转身看到了一个老汉站在院里,清瘦瘦的脸庞,白飘飘的胡子,手里提着一个小竹篮,竹篮上搭着个月白色的包袱。老汉说道:“小伙子,我千里迢迢到了这里,你能不能留我个宿?”王逢仙笑道:“这还用问吗?别的没有,土炕还有一铺,你要不嫌,尽管宿吧。”老汉笑着点了点头,抬脚走进了屋里。

人家说穷得干净,王逢仙真是穷到了家,屋里清锅冷灶的什么东西也没有。老汉又说道:“小伙子,我远路风尘地走了一天,你能不能弄点饭给我吃?”这下王逢仙可做难了。拿什么东西给老汉吃呢?他东看看,西瞅瞅,忽然欢喜地说道:“这还用说吗?万事好挡,一饥难忍,还有一香炉子米,你吃了多少垫垫饥吧。”

王逢仙忙着刷锅添水,熬好了饭,亲自端到了老汉跟前。看着老汉喝得那么香甜,王逢仙问道:“老大爷,您从哪里来呀?”老汉说道:“我从东海崂山来。”王逢仙想问的话更多了。他说:“这个也去逛崂山,那个也去逛崂山,到底那崂山上有些什么好景致?俺去不了,听人家说说也好呀。”老汉笑眯眯地说道:“哈!那崂山上的景致千千万,说是没法说了,人家说看看好花眼睛亮,我是见了好人精神爽,今天我就画上一幅给你看看。”

老汉打开包袱,从竹篮里拿出来一支秃头笔,真是下笔有神,三画两画,三抹两抹,一会儿工夫,便在墙上画好了一幅画子。只见重重山,层层云,雪白的雀鸟飞在远远的海面上,绿树红花长在近处的小河边。河水明光丝亮的,翻起浪花转过了山脚,铺成水帘流过了石板。再下去,水慢波平,莲花开得枝枝新鲜,高大的青山也在河里照影。王逢仙站在画子跟前,越看越爱看,越看越着迷,看到了后来,他简直觉得自己已到了崂山啦,真的,他闻到花的香味了,他看见山顶上星星闪亮了。直到三更天,他才倒头睡下。

第二天清早,老汉对王逢仙说:“小伙子,单丝不成线,孤

树不成林,一个人过日子没滋少味的。我知道你要成个家口也不容易,我给你这个包袱吧,只要你常随身带着,它就能帮你成全一户好人家。”老汉嘱咐了一遍,又嘱咐了一遍,这才把包袱递给了他,然后就上路走了。

外面天亮啦,画里天也亮了,蓝光光的海水上升起了一个红艳艳的大日头,金光照得天地红。一霎的工夫,山尖金晃晃的闪光了,树梢上也镶上了一层好看的金边,青山绿水,花花草草,都是一片明光露亮。王逢仙从来没有看到那么白净的云雾,它们好像一栋银亮的高墙,遮住了远处重叠的大山,眼看着从云雾里面,影影绰绰地闪出了一个女人来。女人轻轻飘飘地越来越近,她绕过山顶上的小庙,又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下了山坡。看得清这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大闺女。闺女站住了,像是桃花杏花云霞里开,那脸面花红丝白,那眼睛闪亮生情。闺女在河边石头上坐下,一把一把地洗起衣裳来了。王逢仙脸对着画子,不吃也不觉得饿,不喝也不觉得渴。日头上来了,柳树给闺女罩着阴凉。天快晌了,闺女洗完了衣裳,朝着王逢仙笑了笑,又顺着来时的小路,曲曲弯弯、黄莺穿柳样地走回去了。

一天过去了,一夜又过去了。外面天亮,画里天也亮了。日头又从东大海里升了起来,万里山河又是一片新。不早不晚,正在这时,闺女又来到河边洗衣裳。王逢仙脸对着画子,眼睛在闺女身上,心也在闺女身上,生怕少看了她一眼。闺女快洗快洗,不一会

儿就洗完了衣裳,忙站起来笑笑说道:“王逢仙,天到这时候,你怎么还不做饭?”说着,朝前走了两步。王逢仙觉得闺女就要走下来了,想伸手搀她一把,却搀了个空。他慢慢地缩回了手,再看时,闺女还是笑嘻嘻地站在河边,望着他说:“上哪里找你这么个痴心汉,水不打,饭不做,一天到黑站在那里也不嫌累。别忘了‘眼饱肚中饥’呀!”王逢仙有点不好意思起来,分辩道:“你说我痴心,我看你才不通情理哪,少米无面的叫我怎么个做饭法?”闺女咯咯笑了,说道:“没米没面也不难,你放心去做营生吧,等会有你吃的饭就是了。”王逢仙是红纱灯笼心里亮,他想道:“只要她能下来就好了,我可不能上画子里去吃饭。”有了这个算计,王逢仙真的扛起锄上坡锄地去了。

王逢仙只锄了一截子地,天就晌了。心事催人,他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一看炕上有酒也有饭。闺女在画子里,朝他笑了笑,白杨细柳样的,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回去了。

一天一天过去了,王逢仙心里想道:要是能和闺女在一起说说舒心话,喝口凉水也心欢。他常常向画子里望去,望见了一对喜鹊飞过山,也看到了一对鲤鱼游过河。王逢仙越看越难过,自念自说着:“喜鹊爱成双,鲤鱼喜成对,天上人间也没有这样的事,对面相见路难通!唉,就是能和她过一天日子也心甘哪。”说这话的第二天,王逢仙上坡回来,推门一看,嗬!闺女正站在炕前梳头,头发跟黑缎子一样披在身上。他欢喜极了,一下子扑了过去。闺女叫

了一声,闪身飞上了画子,喘吁吁地说:“王逢仙呀,你对我有十分心,我对你也有十分意。你知道我的心里多为难哪。”闺女愁揪起眉头,又放开来,说道:“千灾万难有我一人当,三天以后,你找领媳妇的来吧。”

三天过去了。

到了第四天,两个领媳妇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来了。哈!闺女已经坐在炕上了。合婚酒摆在了眼前。娶媳妇是个欢喜事,街坊邻居你看我望的,热闹了整整一天,才算办完了这桩喜事。

自己挑的自己选的,真情相好心头热,两口子愁不觉愁,忧不觉忧,高高兴兴的,不知不觉一过就是三年。孩子也一岁多了。

有一天,王逢仙向画子里看去,只见天昏海暗,黑云乌压压地滚来了。接着闪也亮,雷也响,大风把树枝刮断了,大雨把山遮煞了,画上一片烟雨腾腾的。王逢仙惊奇地说道:“快看哪,画里下雨了。”媳妇望着画子,又看看王逢仙,哭悲悲地说道:“唉,那不光是下雨啊。”说话的工夫,雷不响了,雨也住了,黑云也退走了,画子上又是蓝蓝的天、青青的山,日头照得莲花点点鲜红,绿树沾着水珠闪闪生光。媳妇的脸面却好像经冷雨浇过,嘴唇打战,脸上没有一点颜色,看到她这个样子,王逢仙吓了一跳,连忙问道:“每天你都是笑嘻嘻的,今日你脸上带着十分愁,有什么愁事呀?”媳妇从王逢仙手里接过了孩子,眼泪再也止不住了,说道:“我到了这里几年了?”王逢仙说:“三年了。”媳妇说道:“咱

两个三年的夫妻、三年情,三年的情义高山重。”王逢仙说:“千山万山一秤称,也没有咱两个的恩情重。”媳妇说道:“一分情一分心,我心心念念都在你身上。实话对你说了吧,我是崂山里的杏花仙,夜叉精强迫着我给它当使唤人。咱夫妻三年整,它也找了我三年整。先头忽雷火闪地找着了我,今黑夜定准要扒咱三个人的心去吃,你和孩子赶紧逃命吧,塌天的大祸我承担。”王逢仙说道:“不管怎么样,塌天也不能叫你一人撑,要留咱一块留,要逃咱一块逃。”媳妇想了想说:“我是怎么也逃不出夜叉精的手。罢,罢,你放心不下,那就把我扣在大缸里吧,这样夜叉精就不容易找着我啦。也只有这个法子,咱一家人才能再得团圆。”

怕黑怕黑天又黑了!王逢仙翻过了一口大缸,把媳妇扣在了里面,摸摸大缸,还是舍不得走开。媳妇说道:“唉,你掀开缸我再和你说两句话吧。”王逢仙掀开了缸,媳妇看看他,又亲亲孩子,说道:“你抱着孩子,往正南走出二百步,回头看看,只要望见红光一闪,你就放心回家里来。”媳妇说完,又叫他给她扣上了大缸。媳妇叫他快走,一连催了三遍,王逢仙才无可奈何地抱上孩子走出了家门。

王逢仙心里比刀割还难受,抱着孩子往南走出了二百步,回头望望,家里一片通红,好像着火一样。他想也顾不得想,扭头一口气就跑了回去。红光不见了,屋里冷秋秋的,掀开大缸一看,哪里还有媳妇的影子,只有一小汪清水,泪光光地闪亮。

王逢仙扑了个空,千言万语也说不出他心里是个什么滋味,他哭天抹泪地埋怨着自己:早知道这个样,还不如不离开这个家。媳妇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叫夜叉精害了呢?他看看画子里,山影黑乎乎的,月亮没了,星星也不明了。

天下没有比生离死别更伤心的事啦!王逢仙看看画子心里难过,看看孩子心里更是难过,做个梦也是梦见媳妇回来。人家是过日子,王逢仙是挨日子,挨了一天又一天。这天黑夜,交了三更,王逢仙还是睡不着,他翻过来叹气,覆过去叹气,叹气也解不了心中的苦。他心里想口里说:“唉!孩子娘要是你叫夜叉精害了,也该让我知道;要是你活着,至少也该给我个信呀!”他的话刚出口,忽然听到有人小声地说道:“草经不起霜打,人经不起愁磨,你千万不要想我了。”不用听别的,只听这话音,王逢仙也欢喜满心。他一骨碌爬了起来,向画看去,哎呀!媳妇披头散发地站在月亮地里,满脸是伤。王逢仙又喜又悲,忙说:“孩子娘,你可把我急煞了,千苦处万磨难,总算是过去了那一关。只要你回来了,那就比什么都强。”媳妇刚要上前来,又站住了,难过地说:“我是不由自己了,你把孩子抱来给我看看吧。”王逢仙抱过了孩子,媳妇看了又看,真是肠千断、泪万行。她哭着说:“王逢仙呀,天快明了,夜叉精就要回来啦,你也累啦,赶紧搂着孩子睡觉吧。”媳妇说完身子似转不转地又看了王逢仙一眼,用袖子捂着脸跑到黑影里去了。

一场欢喜落了空,王逢仙是不见面时想见面,见了面啦更添上了一层悲。他想道,亲人呀,又不是隔着千重山,又不是离开万里路,到了跟前了,却不能够扯住她多说一句话。他摸摸画子光溜溜的,看看月亮还在里面明,水还在里面流,王逢仙人进不去,心却跟着媳妇去了。他心里想:世上最苦的是人想人,不知道她怎样相思透骨啦?他又想,天下最可恶的是夜叉精,不知它还要怎么折磨她?事到如今,王逢仙是一万分深情,就有一万条牵挂,不管怎么样,他也不能只叫媳妇一个人在那里遭难受罪。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日子,只看见画子里的红花谢了又开,画子里的月亮缺了又圆。这天黑夜,媳妇又悄悄地走来了。她站在画子里的柳树影里,低声长音地说道:“王逢仙呀,你是醒着了,还是睡着了?唉!豁上命我也要再来看看你们爷儿两个。”王逢仙心里早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连忙抱着孩子走到了画子跟前,说道:“孩子娘,咱难煞是夫妻,隔煞是亲人,今天咱好不容易又见面了,你能不能叫我也到画子里去,说句话也亲近呀。”媳妇转着圈看了一周遭,便伸出两手,把王逢仙拉进去了。

画子里也真是另有天地,树枝摇,花影动,山坡上白雾蒙蒙,河水里也闪着树影月光。景致再好,王逢仙也没有那份闲心去看,他有多少话要对媳妇说啊。就算是十分相思化成一句话,说上千年他俩也说不完。媳妇说道:“那天要不是我想了个法,把你和孩子支出去,我知道你是怎么也不能放我走的。王逢仙呀,我情愿有罪

自己受,也不能看着你和孩子遭难哪。”说着说着公鸡喔喔叫了,媳妇急慌慌地说道:“天亮了,夜叉精就要回来啦,你和孩子赶紧出去吧,要是叫它看见,你俩就没命了。”王逢仙早把媳妇的衣裳扯住了。他不慌不忙地说:“孩子娘,你说数着什么高?数着什么深?”媳妇说道:“高不过蓝天深不过大海。”王逢仙说道:“天高没有咱两个恩情高,海深不及咱俩的情义深。一句话说到了底,天塌海干我也不能和你离开。”

鸡又叫了,天更明了。媳妇含着眼泪,挣开了衣裳,转身飞快地走去。

媳妇前面走,王逢仙后面撵,撵过了小河,又撵上了山坡,绊了个趔趄的工夫,媳妇走得不见影了。

王逢仙愣了一下,还是朝前走去。他抱着孩子爬了整整的一天,总算是爬上了眼前的山顶啦。山顶上松树底下有一座石头小庙,走进去看看石墙石地的连个庙门也没有。就是这样,王逢仙的心里也很知足,出门在外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也好啊。他搂着孩子刚刚在石头地上躺下,忽然听着咕咚响了一声,睁眼看看,啊呀,一个东西站在墙角上,虎不是虎,狼不是狼的,蒲扇耳朵,铃铛眼,鼻子抽抽搭搭地闻着味。王逢仙说道:“妖怪呀,你想害我也太早了,怎么的我也要见见孩子娘。”他说着从脚底下摸起了一个石头香炉来,还没等他扔过去,那东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立时不见了。

受了这一场惊,王逢仙重又和孩子睡下了。第二天早晨,他走出了小庙,踏着山尖朝前望望,只见雾绕山,山对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他心里想道:“孩子娘啊,千山万岭的谁知道你在哪一座山、哪一道岭?只要有你这个人儿在,这千山万岭也容易过。你就是走到了天边,我也能找着你。”

王逢仙抱着孩子还是头也没回地往前走去。他走了整整的一天,才走到了一座山的半腰。山半腰的峭壁上有一个大山洞,走进去看看,石头炕石头凳上一层青苔。找着了这么一个地方,王逢仙也是满心的高兴,荒山野岭里有个石洞就赛高楼啦。他搂着孩子刚刚在石头炕上躺下,洞里忽然亮了起来。他走到洞口一看,哎呀,一个东西站在了峭壁前面,头像漏斗,眼像灯笼,两个鼻孔像烟筒一样地往外呼呼冒烟。王逢仙说道:“妖怪呀,你就是能害了我的身子也灭不了我的心,怎么的我也要见见孩子娘。”他说着从身边摸起了一个石头凳,还没等他扔过去,那东西又是长叹了一口气,立时又不见了。

两宿受了两场惊,王逢仙还是搂着孩子睡下了。第二天的早晨他走出了大山洞,抬头看看,绿树盖山、山连天的,一步更比一步陡。他想道:孩子娘,山高遮不住太阳,路远隔不断相思。千重山,万层树,谁知道你在哪一山哪一坡?只要有你这个人儿在,这高山长岭也好像阳关道。

王逢仙抱着孩子还是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天还挺早就爬到

山顶啦。他很是惊奇,走遍天下也没有这样的好景致!都说俊不过牡丹,香不过桂花,这里花开得比牡丹还俊,比桂花还香。小风一过,花瓣上的露水珠,一会儿紫,一会儿红,闪闪耀耀地滚来滚去,日头照在青草上,草叶上像是沾满了一层放光的珍珠。日头照在了石头上,白净的山石像是一面面的镜子,照出了他的影子。他走进了树林子,百样的雀鸟在绿叶里叫,野葡萄蔓爬上了老松树。树林中间有个几十亩地的大湾,湾水绿莹莹的,又清又平。长在湾边的垂杨柳、青苇子、红花绿草,都清清楚楚地照在了水里。湾边上坐着一个女人洗衣裳,从后影看看,正是媳妇。王逢仙喜得什么也忘了,一连叫了两声。媳妇一声也没有答应,转过了脸来,狠狠地瞅了他一眼,捞起衣裳,水拉拉地拿着就走。王逢仙不觉站住了,身子一下子凉了大半截。自己豁着性命赶到了这里,好不容易找到了她,哪怕她亲亲热热地看一眼呢。不怕相离远,只怕心肠变,媳妇真会变了心吗?

王逢仙正在独自疑惑,忽然之间天昏地暗了,大风也刮起来了,刮得湾水发了浑,刮得树叶满天飞,夜叉精在半空里霹雷火闪地吼道:“好大胆的汉子!把我的丫头勾引坏了,今天又来到了这里,这可不能饶你了!”说着,从黑云里伸出了一只长毛大手来。眼看王逢仙和孩子就没命了!正在这时,老汉给他的那个月白色包袱,从他的怀里哗啦一响飘到了他的头上,越飘越大,越飘越高,夜叉精看着不好,转身驾着黑云想逃。包袱却早已飘到了它的前

头,又听哗啦一响,包袱一下子把夜叉精连黑云一总儿包住了。

天晴了,风也住了,眼见着那包袱包着夜叉精滴溜溜地落进大海里去了。媳妇走了过来,从王逢仙的怀里接过孩子,欢天喜地地望着他。王逢仙也看着她问道:“你还亲孩子吗?”媳妇说道:“哎呀!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别人不知道我的心,你也不知道吗?我怕夜叉精害了你,什么心也用到了,我两宿没合过眼,两次装怪物想把你吓回去,不为你爷儿俩为谁呢?你有那么个好包袱,早跟我说不就早好了!”媳妇这一说,王逢仙的心也定了。他笑着说:“我也不知道那包袱有这么大的神通!不用再说了,咱两个赶紧回家吧。”媳妇点了点头,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扯着他胳膊,走了不多一霎,到了小河边啦。媳妇把孩子递给了他,顺手把他轻轻一推,王逢仙觉得身子一晃,站住脚看时,自己已经立在画子外面啦,媳妇却不见了。

王逢仙正在着急,只见媳妇手托着一栋小屋,轻飘飘地从画子里走了下来。这才是真情相好美事成,王逢仙和媳妇离开了原来的穷家,来到了一个有树有水的山洼里。媳妇把小屋放到了地上,屋门开开了,跑出了一群鸡来,又跑出了一群鹅来,羊也有了,牛也有了,小屋也变成了高房大屋,坐北朝南贴着红对子。门前面清亮的河水哗哗啦啦流,屋旁杏花开得一片红。这里一年四季不见霜雪,一年四季花红柳绿,人住在这里就像是住在了画子里。王逢仙和媳妇心安意乐的,一家子亲亲热热地过日子。

前言/序言

前言

行万里路,找千人谈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常常被说成倒骑着驴。蓬莱阁上画的八仙过海,其中的张果老,白胡子当胸,怀抱着唱道情用的简板,也是倒骑着驴。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话:“问了多少人,不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这当然是传说,谁也没见过张果老,更不用说看到他倒骑驴了。可是,人民群众却借着神话传说中的张果老的形景儿,一句话指出了个寓意深刻的道理。就是说,既要往前走,又要朝后看。向后看也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眼前的路都接连着过去的路。在《聊斋汊子续集》(1987年版本)搞出之后,回头看看这段走过的路,一些经过和感受还那样叫人难以忘记。此时写出来,想想倒也合适。

民间故事是蕴藏在群众中间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在这些年的搜集整理工作中,跑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这话千真万确。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就拿山东来说,从曹州牡丹之乡,到东海蓬莱阁,也有几千里路远,光齐鲁大地,就有多少的山山水水、多少的村村庄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劳动人民以自己家乡的景物、风俗人情、英雄豪杰,创造了大量的口头文学,多如天上的繁星。

为了搜集蒲松龄的故事,俺曾先后三次到淄博,两次去蒲家庄,第三次是到蒲松龄当年教学的西铺(庄),共搜集了十七个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蒲松龄刚直敢言、不阿权贵、关心群众疾苦的崇高人品和优美情操。他在淄川一带很有威望,便是现在,只要提起蒲松龄,老老少少,言里语里,还是充满着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他尽管博学多才,但功名不成,一辈子生活道路艰难,家里过着像庄户人一样的生活,所以和下层的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也饱含深厚的感情。由于他在当过尚书的毕家坐馆多年,又到江苏做过幕宾,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阅历。蒲松龄对百姓不只是同情,还敢于为他们说话;他不仅对横行霸道的人有无限的憎恨,而且敢于和地主豪绅、贪官污吏斗争。以上这些在关于他的故事传说中都有反映。由此可见,蒲松龄把《聊斋志异》称作“孤愤之书”并不是偶然的,他笔下的狐仙、花妖、精灵、鬼魂,看来虽不食人间烟火,实质仍然是人,写的也是人的生活,有着他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在其中。

很值得惋惜的是,在俺第一次到蒲家庄去的时候,蒲松龄纪念馆的同志就说:“恁来晚了,会说蒲松龄故事的几个老人都已经去世了。”相隔半年,俺又去,想不到上次在场说故事的一位老大爷,竟然也离世了。真不知有多少宝贵的口头文学,随着年月的流去,失传了。第三次,俺去西铺的时候,那是又一年的六月里,天旱地干,麦子已快上场了。西铺离王村只一里多路,王村是个镇子,有家小旅店,当俺赶到的时候天也黑啦,小旅店里已经客满,于是到一个停车场去宿,这里的房间又矮又小,连个窗户也没有,还正碰上刮干热风,只得把门敞着。门外的场子里,成宿都有汽车进进出出,加上蚊子嗡嗡的,别说困不着觉,连歇歇也不得安稳,我便去值班的一位老人那里闲谈。他说,早年间蒲松龄在西铺教书的工夫,常到王村来赶集,听人家讲故事。他还介绍了一些毕家后代的情况,扯了不少毕家尚书府几辈子的逸事趣闻。第二天,西铺的村干部,就召集了两个座谈会,到会的大部分是毕家的后代。蒲松龄在西铺的传说,就是根据大家所谈的故事整理出来的。虽然一宿没睡,但停车场老人的夜话,对俺整理蒲松龄的传说有着很大的帮助。使我们联想到,只要在生活里肯下功夫,就会左右逢源。

几百年来,《聊斋志异》为社会各阶层所喜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连偏僻的山沟也不例外,在层层岭、重重山的沂山一带村庄,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作“聊斋汊子”。“你说个聊斋汊子听听!”就是说:“你讲个故事听听。”可见“聊斋”在群众中间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自然,各地对故事还有不同的叫法,吗昌邑把说故事叫“拉呱”,潍县叫“说古今”,大鱼岛也许因为渔民常在织网时说故事,叫“桄线”,就说:“你桄个线听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民间故事是怎么遍及全省各地的。

山东有名山大川,有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有千波万浪的大海大河。广大的劳动人民出于对乡土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常常把各种山川景物赋予神奇色彩。这些故事,大都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富有地方特色。也真是,故事,故事,讲天说地,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山里长的,水里游的,没有故事不包括的。它们一辈一辈流传下来,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善良、坚毅的崇高美德和美好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有些爱情故事,大都带有浪漫色彩,而又情节曲折,富有情趣。

回想起多年采录民间故事的经过,真好像从一个故事的世界走过来一样。这里面有苦有甜,又艰难,又顺茬,俺常被搜集到的故事所陶醉,所鼓舞。

说起来,俺俩真正着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是从一九五三年开始的,那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和群众喜欢民间故事促成的。那阵,为了体验农业合作化的生活,俺俩下到了昌南县(现划归昌邑)的牟家庄,住在一家老贫农的小厢屋里,因为是乍办社,许多事情得经过社员讨论,每晚上都开会到深更半夜。白天俺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就参加他们的会。

农村中没有定准的吃饭时间,早到的和晚到的常相差一两个钟头。先来的便聚在一起拉呱,有时因为论究某种事情而引出了个故事来,比如说人不要贪心,便会扯到贪心的故事上。那工夫,流传着许多长工跟地主斗争的故事,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土改才刚过去不久,大家对地主的剥削和压迫都很熟悉,有的还有着亲身的体会,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因而说的人津津乐道,听的人也大为开心。俺在牟家庄前后住了八年,待的时间越长,越觉得民间传说故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反映的虽然是历史各阶段的社会生活,但由于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意志,跟现实的社会生活仍然有着密切联系,尽管时代不同了,它却仍然伴随着历史前进。辈辈说,辈辈新。五几年那阵,农村中的文化娱乐生活,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方便条件,不用说没有电视,连电影也很少看到。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生活得到了改善,就有文化娱乐上的要求,在那种情况下,口头文学确有它的优越性,连炕头上、饲养棚里,都能听到有人讲故事。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把这些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传说故事记录下来,使它不会因为年久而失传,于是俺便着手搜集它。

随便听听是一回事,要把它当着口头文学去搞,就有所不同了。首先,这就需要多听多记,从中加以选择。房东大嫂家成天有街坊邻居串门,熟了后,让她们说故事,你听吧,荤的素的都有,说一阵笑一阵,这自然是搜集故事的好时机。另外,在俺住处不远,有一个老大娘,人家都叫她牟他妈妈,家里很清静,她常一个人坐在炕上纳鞋底或是纺棉花。她很会说故事,说完以后,还赘上一句:“让我再想想。”就这样,几年的工夫里,她想起一个就讲一个,有时,只想起半截,就说半截,像《二小的故事》《枣核》就是她讲的。牟家庄是个大庄,又是区委所在地,人来人往,房东家常给介绍说:“老董老江就愿意听呱,恁快说个给他俩听吧。”这样,虽然待在一个庄,可搜集的面却是一大片。有一年,春节期间,俺到区上炊事员老黄家搜集故事,正月里是农村的耍日子,人进进出出,特别是到了晚上,屋里人更是满满当当,炕上地下坐着的,站着的,抽着烟,喝着茶水,说故事的人越说越来劲,有些人本来是准备光听的,有时也忍不住讲了起来。成半宿价烟雾腾腾,热闹极了。听得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匠人的奇遇》等篇,就是在那几天里听到的。

有些故事是在沂蒙山区的临朐县搜集的。我们在那里总共待了三年,先是在沂山林场,后到接家河、宋王庄,在这两个村里,俺也都是住在农户的家里。可说,那是搜集故事最好的年代,因为那时,不光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许多老人都还健在,连一些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人,也都会讲故事,下面的一段经历,更说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六年的秋天,俺曾专程去崂山里搜集故事,在王格庄住了一个多月,记了很厚的一本,打算以《崂山古语》做书名,搞一本故事集。后来因为别的事情,只写了其中的几篇就放下了。“四人帮”横行那阵,抄家时没把笔记本抄走,恐怕他们二次再来,万一被发现了,又是一个罪名,便把它烧了。粉碎“四人帮”文艺得解放,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民间文学的园地也呈现出了生机勃发的景象,回头看看,那条在心目中似乎早已荒芜了的道路,又清楚地伸到了脚下,我们便重又着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十分后悔不该烧掉那个笔记本,便二次又去了崂山里,跑了好几个地方,因为相隔二十多年,有的老人已经没了,有的多年不讲,也就忘了,就是想着的也半边子拉块。所以除听说了一点于七的传说外,什么也没搜集着。记得在俺头一趟搜集的故事里,有一个爱情的故事,说崂山上两个精灵相爱,硬是被华严寺的和尚给拆散了,故事很是曲折优美,可是俺只想着一个梗概,所以就不能整理了。看来,俺在崂山早年所搜集的那些故事,大都失传了。

因此俺联想到记录的重要,联想到口头文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想搜集、整理好民间传说故事,光有满心的愿望不行,头一桩就必须先在记录上下功夫。民间传说故事虽说是蕴藏在人民中间的宝贵矿藏,但这些精神产品,是储存在人民头脑中的“活文学”,因而也就不像刻在经版上那样一成不变。这个“活”字,有时是无止境的,比如《秃尾巴老李》这个故事,在山东流传面很广,昌乐有昌乐的说法,高密有高密的说法,尤其是胶东,各县都有自己的说法,又都大同小异。听得越多,各种说法的“秃尾巴老李”故事摆在跟前,比较之下俺选择其中思想性和艺术性好的加以整理,在忠于故事本身的前提下,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尽量保留富有感染力的情节,使整理出的故事,在各方面都较为完美。但这只是相对地说,在俺整理出《秃尾巴老李》故事后,又听到一个情节,说:“那年山东老乡坐船过黑龙江,天道挺好,没风没浪,有个人说道:‘李大哥!咱都是一乡一土的,你能不能出来跟大家见见面。’话刚落音,只听到‘啪’一声响,一条小鲤鱼落到了船板上,金翅金鳞,只有一拃长短,船上的人看了,心里很不满足:‘怎么,就这么一点吗?’大家只这么一想,小鲤鱼很快又蹦回水去。江里立时浪滚翻天,霹雳一声,从水里伸出一只大龙爪,直插半天云里。大伙又惊又喜,都说‘李大哥,请回去吧!’那爪子马上缩进了水里,立刻便云散天开,风平浪静。”寻思起来,老农民所说的枝叶,是指情节里的艺术性,而“筋骨”却含有思想性的意思。不管怎么说,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个故事,由两个不同的人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说得有枝有叶,很是生动,有的人说起来,就会使你觉得枯燥无味。一方面要会说,一方面还得心绪好。有一年夏天,临朐有一位村干部到县里开会,晚上上俺那里玩儿,说了个《煎饼换金箔》的故事,因为是在院子里,当时没有记。后来,俺觉得这个故事还不错,想整理出来,有些话忘掉了,便再去听一遍。他家离县城七十多里路,没寻思他摊上了事,情绪很不好,原来说的那个故事里的情节,有的也忘了,语言也没有上次生动。可见,情绪好说的是一个样,情绪不好又是一个样。

常言道:“人有十不同,花有十样红。”搜集故事遇到的情况也是各式各样的。农村中一些会说故事的人,他们不光口才好,记忆力也好得惊人,有的老汉尽管不识字,却能说《三国》《水浒》,有的人就是几十年前听的故事,也能记得清清楚楚。前年俺到大鱼岛去搜集故事,因为以前曾在那里深入生活住了半年,跟一些老渔民熟悉。这次去了,讲故事的人也不把俺当外人看待。其中有两个老渔民,他们记得的故事都是年轻时听说的,听他俩讲故事,真可说是艺术上的享受,尽管是幻想的花仙妖魔,可枝枝叶叶的情节里,却充满着现实的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好像故事中说的都是实有其事,如同发生在你身边。俺在那里住了将近一个月,搜集了十几个故事。但也有另外的情况,俺到长岛时,听说有位老木匠很会说故事,不过,很不容易让他开口。俺去了,果然是那样,他怎么也不肯说,老是说自己不会,于是俺说给他听,整整说了大半头午,他才答应让俺下午再去。《苏东坡的传说》就是他讲的。他说自己年轻时跑船,有一次遇上了风浪天,回不了长岛,船停在丹崖山下的海湾里,自己就去蓬莱阁上听老道说故事,当年老道讲这故事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木匠老大爷如今也七十多岁了,如果他不讲,这个故事也就失传了。不能不提,十年浩劫,留给群众的精神创伤,还没有完全消除。前年在即墨去听一个老大娘讲故事,文化站的同志先去跟她说好,才又领俺去,到了那里,却见门锁着,老大娘躲出去啦。晌午去了几趟,才找着她,也是以故事引故事,她才开口说了。末后她告诉我:前几年要说这个,就是大罪过。她是担心以后落是非。也有的不在乎这个,一点不用动员。俺去曹州牡丹园,那天打谱听一上午故事,有个老大爷刚说了个头,俺一听是从前听过的,就请他另说个别的。一般的情况下,打断了他,便不大愿意再讲,可他立刻又说了第二个。搜集故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只要有恒心,到群众中间去,就会应了那句话:人到花园,方知花多。

这些年俺体会最深的,是民间文学离不开群众的口头语言,像青树离不开泥土,彩云离不开朝霞一样。都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民间传说故事更应该是口语化的艺术,真个,有多么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就有多么丰富多彩的口头语言。在潍县杨家埠,俺听了个关于年画的故事,说杨家埠当初怎么有的年画,其中有这么个情节:本来应该先下甘罗细,后下粗风暴,龙王不甘心认输,第二天午时,先下了粗风暴,后下了甘罗细。“甘罗细”和“粗风暴”,只是很简练的六个字,却形象、生动地把两种不同的下雨情景描述了出来,有它独特的色香韵味和乡土气息,一个“甘”字,活画出了农民对和风细雨的感情。这里面还有个生活常识问题,如果先下小雨,地淋湿了,来了风,种子也刮不出来,要是先来暴风雨,种子就会被刮出来,或冲出来。可见许多群众生动的语言,是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也是在这篇年画故事中,有句话,形容年画当时是怎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有钱没钱,买画过年”。这话把家家户户买画过年的踊跃情景透彻地表达出了。而且说来上口,听来入耳,通俗,朴实。群众生动的口语,来自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和当地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都是密切相连的。

搜集故事需要深入生活,学习群众口语中的精华,也需要到生活里去。俺学习群众语言,常常感到,群众是了不起的,有大量精彩的语言,表现力强,鲜明生动,如:“雀掉拉尾巴我就知道它往哪里飞!”“泰山不是垒的,聪明不是借的。”“有烂了的粮食,哪有烂了的话?”“手按着葫芦抠籽还不行吗?”有的不仅是有余味,还形象好记。俺曾几次去崂山,崂山不光又高又大,还有许多庙宇。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崂山的描写,可是给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崂山里一个老汉的话。他说:“从前崂山到处是梨树,有个人到江南去卖梨,人家都问崂山有多大?卖梨的告诉他:‘崂山可大啦!’‘到底有多大?’‘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庵,庵庵隔三千!’听的人吃惊地说:‘哎呀!崂山这么大,有多高呃?’卖梨的说:‘嗬!崂山那个高呀,更是没法说了,上到崂山顶就能摸着天。’听的人说:‘那么容易就摸着天啦?’卖梨的说:‘反正摸不着天也差不离。’‘那到底差多少?’‘晚上踏着崂山顶,使巴棍敲敲天嘣嘣的。’”这短短的一段对话,却把崂山的大、崂山的高,既夸张,又真实,既生动活泼,又幽默风趣地表达了出来。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群众语言的艺术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经过群众口头千遍万遍洗练过的语言,都具有表现力强、通俗顺口、朴实自然的特点。口头语言出现在书面上,要怎样不失其本来面貌,也就是,从口述到写出,还是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沂山里有个民办教师,口头说故事会说,俺鼓励他整理出来,可是写出来后,却完全不像他口头说的那样,通篇都是文绉绉的学生腔,苍白无力,完全失去了民间故事通俗、朴实、口语化的特色。可见说和写还不完全相同。有人说,民间故事的光彩在语言上,这是有道理的。

民间文学,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了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和风貌,从整体来说,它的内容是健康的,立场是人民的,为人民所有,为人民所利用的。但因为它是口头创作,世代相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旧社会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带有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有不少传说故事,是粗糙的,还有的是迷信、淫秽、低级庸俗或荒诞恐怖的。如农村中流行的关于吊死鬼、淹死鬼找替身的故事,尼姑怎么把孩子扔掉,后来孩子又如何中了状元,等等。这部分故事,不管从哪方面说,都是毫无价值的。在长岛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有一个老汉,在门上面挂了个匾,写着“忍让”二字。老汉娶儿妇这天,去了个老和尚,进门二话没说,捧了些土,扔进了水缸里,把水弄浑了。老汉不但没发火,还把老和尚请到了屋里,摆了素席给他吃。吃完了饭,天就快黑啦。老和尚说:“我今黑夜要到新媳妇炕上宿。”老汉把他领进了新房里,老和尚真个在新媳妇的炕上躺下了。第二天早晨,老和尚临走时,说道:“我睡的那个地方腌腌的,恁打扫打扫。”一打扫,打扫出若干金子来。这类故事,貌似民间文学,但骨子里却不是人民的立场,而是起着麻痹劳动人民精神的作用,逆来顺受的忍让,只会对旧社会的统治阶级有利。这类故事是不可取的。还有的故事,听起来也算有趣,说有一个人闯关东回来,两口子好几年没见面啦,都想亲热亲热,但有个八岁的孩子在跟前,转转悠悠不肯离开,两口子就想出了个法,对孩子说:“给你几文钱,快出去买个江米人耍。”把孩子支了出去,两口子关上了屋门。老婆说:“看你撅撅那个胡!”男人说:“看你抿抿那个嘴。”孩子趴在窗户外面,从窗棂洞里,把什么都看得明明白白。过了一会儿,开开门,孩子进来了,娘问他说:“你买的那个江米人哪?”孩子说:“我没买,一个撅撅胡,一个抿抿嘴。”这样的故事,虽然有一定的趣味性,却不是高尚的,俺觉得整理出来也没有意义。

一辈又一辈,民间传说故事,不仅在广大群众中间起着调剂生活的娱乐作用,也是人民自我教育的工具。孩子时候听到的故事,往往几十年也忘不了,可见故事的影响是长远的。好的传说故事,对人是优美的、有益的,是叫人积极向上的,反过来,便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俺总想自己应该用沙里淘金的精神,挑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好的故事,加以整理。这本《聊斋汊子续集》就是从许多传说故事中选择出来的,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如果

它能像青枝绿叶的花草树木一样,重新扎根在群众中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点作用,这就是俺衷心的愿望。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3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聊斋汊子(全两册)(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获奖作品)
作者:董均伦,江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4262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