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24堂财富课 与女儿谈创业与创富

为什么说创业是一项体验人生的事业?如何才能通过股权致富?如何才能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

借钱花到底好不好?金融生意赚的钱是“好钱”吗?如何跟亲人谈钱?

本书从孩子看似天真的问题和观察出发,探讨的却是底层的商业逻辑和商业伦理。父女二人围绕“如何通过创业快速创造财富,实现成为亿万富翁的梦想”展开对话,一问一答间,父亲的商业智慧与女儿强烈的探索欲和成功欲相映成趣。对话内容直击商业本质,又深入浅出,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要创业致富,必须选择适合的商业模式。陈志武教授与女儿分析了微软、星巴克、沃尔玛、戴尔、常州天合光能、重庆力帆等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正是这些创新,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巨大的规模,创始人们也因此积累了亿万财富。在教导女儿如何赚钱的同时,陈志武教授也没有忘记教导女儿如何区分“钱的好坏”,作为商人如何区分善恶,以及一个人在拥有财富之后,如何利用财富做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事情。

面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青年一代怎样才能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练就优秀的商业思维方式和创业致富技能?陈志武教授与女儿的对话案例做了很好的示范。

本书是“陈志武金融通识系列”的其中一本,该系列书还有:《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财富的逻辑1:为什么勤劳却不一 定富有》《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陈志武金融投资课》。

编辑推荐

陈志武的商业私塾教案,创新型社会亟需的商业家教——“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对待子女也一样,给子女蕞 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富的技能。《24堂财富课》为中国的商业家教做出很好示范。

写给青年一代的创业创富读本——你会看到,普通人也可以像百度的李彦宏、微软的比尔·盖茨、沃尔玛的沃尔顿、常州天合的高纪凡那样创业。即使不成功,创业的经历也会是人生一辈子的幸运。创业,是一项体验人生的事业。

启发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思索——如果你想了解经济学家看待社会的视角、所关心的问题,那么,这本对话集市一本很好的入门书。与系统的经济学著作相比,它更鲜活、有趣,能帮你了解经济学者所关心的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默顿·米勒奖。专业领域为金融理论、股票、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他评为“中国十大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系列纪录片《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著有“金融的逻辑”系列、“财富的逻辑”系列、《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与创富》等畅销书。

精彩书评

陈志武的“私塾”教案

熊晓鸽

和志武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却是一见如故—记得是在哈佛商学院的一个研讨会上,身处美国,乍闻乡音,由异域见老乡的亲切感而萌生的信任和坦诚,在几番你来我往且多半是在饭桌边进行的探讨和交流之后,迅速升华成一种相见恨晚的知交情谊。于经商之道,我是半路出家,尽管在投资界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积攒了无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实战经验,却经常觉得难以“以理服人”,让国外的同行透彻地理解风险投资界的“中国特色”,从而明了我们这群当初的“外行”何以曲径通幽,奇迹般地“猴子称大王”,在这片风险投资的“不毛之地”小有建树。志武是地道的学院派,却能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美国那套经济学原理,诠释中国种种光怪陆离而又光芒璀璨的经济现象,从一堆乱麻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抽出其理论依据,也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常常笑着感叹: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本书。于是恳请志武将他读到的或者他自己刚刚写完的好文章发电邮给我,让我这没时间读书的人,也能一目十行地概览当今经济学界的潮流与风向。

在世界经济动荡不安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听到来自经济学界的不同的声音。从这些迥异的声音中,依稀可辨他们不同的背景:服务于政府部门的经济学家们多少都有为其政党政策辩护之嫌;来自金融机构的首 席分析家们更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为其公司和客户摇旗呐喊;唯有少数来自学院的学者,虽然也难免学派学术之争,但至少保持了相对的利益超脱与立场中立—只要我们保持兼听则明的警醒,便往往能从他们严谨治学的研究成果中大获教益。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珍惜与志武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也始终将志武的文章和著作视为了解经济学界风云变幻的直接可靠的信息源。

然而,《24 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在志武的著作中是如此与众不同。它不是一本研究高深莫测的金融数理模型的鸿篇巨制,甚至也不是一本循规蹈矩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这是一位世界知名学府的金融学教授为他12 岁的小女儿量身定制并因材施教的“私塾”教案;是一位满怀爱心的父亲,与一个对未来充满野心、雄心与好奇心的少女的平等对话和智慧交流。仿佛一对醉心于探宝游戏的父女,父亲循循善诱,女儿孜孜以求,他们在人们熟悉的富豪名企中寻找成功的人格特质和商业模式,从小女孩热衷的糖果店漫谈到“好钱”和“坏钱”这类严肃的商业道德命题,又从令人闻之色变的金融危机追溯犹太人钱袋永 不枯竭的奥秘和现代金融制度的必要与必然……看似取材随意,却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润物无声。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陈大教授,既要绞尽脑汁,教导女儿识水性、辨风向、观渔汛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又不得不小心翼翼,以免让商海的险恶乃至某些时刻的丑恶挫伤了少年那跃跃欲试、生气勃勃的求知欲与上进心,用心良苦,心长却并不语重,许多话题也只是点到为止,举重若轻。

难得志武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将这本写给爱女的著作公开出版。我以为,这的确是一本值得父母与儿女一起阅读的开智启蒙的经济学读物。

(作者为IDG 资本创始合伙人,风险投资家)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一 陈志武的“私塾”教案/熊晓鸽 _ VII

推荐序二 爱国教授可贵的企图心/徐小平 _ XI

推荐序三 一份亲子对话范本/袁 岳 _ XIII

推荐序四 志武实现了我们的约定/朱 民 _ XVII

自 序

第1 课

盖茨和他的微软:边际成本为零的商业模式 _ 001

第2 课

舒尔茨与他的星巴克:不花钱做广告就建立顶尖品牌 _ 009

第3 课

老沃尔顿与他的沃尔玛:通过规模压低成本 _ 019

第4 课

戴尔的成功秘诀:定制加直销的模式 _ 029

第5 课

我想开糖果连锁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商业原则 _ 039

第6 课

“我要办电力公司”:政府管制与行业发展 _ 053

第7 课

如何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产权制度与激励机制 _ 063

第8 课

投资太阳能:垂直一体化整合的商业模式 _ 077

第9 课

为什么有些中国公司喜欢行行都做:资产结构与效率 _ 087

第10 课

投资还要考虑些什么:社会文化与商业模式 _ 099

第11 课

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全球化下的创业模式 _ 111

第12 课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_ 121

第13 课

杰克在中国:创业是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 _ 131

第14 课

尹明善先生主宰命运的故事:创业不论年龄 _ 147

第15 课

无股权不富:把未来的收入变成今天的财富 _ 157

第16 课

犹太人的钱袋:金融生意赚的钱是“好钱”吗 _ 167

第17 课

把餐馆做成规模化的公司:如何升级商业模式 _ 177

第18 课

狂跌过后,买哪些股票:如何找到高增长前景的行业 _ 187

第19 课

爸爸的基金将面对一场大危机:股权结构与公司命运 _ 197

第20 课

家族企业如何接班:能力问题与代理人问题 _ 207

第21 课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一笔交易:市场如何解放个人 _ 219

第22 课

借钱花好不好:当下与未来的平衡 _ 233

第23 课

中美家庭模式比较:把家庭从经济利益中解放出来 _ 247

第24 课

洛克菲勒的财富和公益事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_ 255

附 录

给女儿的信之一 _ 267

给女儿的信之二 _ 271

精彩书摘

自 序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对待子女也一样,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富的技能。

那么,为什么跟女儿谈商业,而不谈伦理、道德,不谈《论语》《中庸》?这种教育是否太重利轻义?

简单的回答是:第一,我只能根据女儿感兴趣的话题谈,而陈笛从懂事以后就对如何成为亿万富翁感兴趣;第二,谈商业案例的同时,也不妨碍谈及伦理、道德,实际上,通过子女感兴趣的案例传授创业致富之道外,更可以传授做人之道。

教育子女当然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但是,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需要与时俱进。这几年关于读经的话题炒得很热,许多人认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我不这么看,原因很多。

其一,“四书”“五经”没有几个孩子能读懂,特别是对于像陈笛这样中文本来就不好的小朋友,就更难。

其二,这些经典中包含的价值体系不一定适合今天。如果你希望子女能够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生活,那么,应该做的恰恰是不让他们成为“儒家”人。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学生和同事,这些人普遍表现得“中庸”、太“儒”,所以,在美国和其他非“儒”社会里特别吃亏。儒家压抑个人表现,而个人表现、主动表现又偏偏是现代社会与市场营销所必需的个性和技能。我们常抱怨中国缺乏品牌,其中的原因,当然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有关,但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崇尚被动个性、压抑个人表现的儒家文化。

为什么市场营销这个行当起源于美国?为什么在美国生活的印度人普遍比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更擅长市场营销,也比后者在公司高管层中更成功?“中庸”反对竞争,反对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个行为过于“儒”的人,只会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他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总是把主动权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争取、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中国公司走出去营销、投资时,困难重重,原因也在此。你如果爱子女,就不要用《论语》《中庸》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其三,如果要教《论语》《中庸》,到最后,又变成做父母的高高在上教训子女,而不是平等地交流、对话。“三纲五常”主张的不是人格平等,而是根据地位、辈分、性别不同确定等级服从关系。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这种背景有些朋友会不愿意提起,但我从不遗憾,因为这就是我,是这种成长背景造就了我整个人,没有这些基础,我就是另一个人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从小到大,我跟父母、兄长没有过真正的对话交流,就是那种跟自己真正谈得来的朋友才有、能让你感到亲近的对话交流。到今天这种缺憾已无法弥补。也就是说,我对父母、兄长有独特的感情,只是那感情更多源自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源自他们是我的父母、兄长,而不是靠对话交流、心灵沟通形成的感情。这种以亲情为基础的感情更多是因回报义务、孝敬责任所致,是没有选择的义务,跟基于心灵沟通的感情不同,后者不是逼出来的,是因为“谈得开心、默契”自然建立的。

所以给我留下这些遗憾,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很穷,每天都要面对生存的挑战,在亲人之间做心灵沟通、感情交流,是很不现实的奢侈之举;另一方面,在“三纲五常”秩序下,也很难在代际之间、兄弟之间有平等的“心对心”的对话,父亲在子女面前、兄长在弟弟面前总要表现得很威严,表现得不可接近,不能表现得平等,长辈可以大声训话,而小辈只有听话的份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子女跟父辈、弟弟跟兄长之间怎么能有真正的心灵沟通?做子女的除了知道要无条件地孝敬、服从长辈之外,哪里还有空间去与长辈进行“心对心”的对话、建立自愿的感情呢?由于年龄不同、生活阅历各异,本来与父母、兄长之间的沟通就很难,而“三纲五常”秩序的氛围更使情况雪上加霜。

正由于成长经历如此,在我做了父亲之后,就下决心不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宁愿让女儿感到我是她们可以谈心、平等交流的朋友,也不要让她们感到我是威严不可亲近的父亲。我一直以为,如果女儿今后跟我联系,只是因为我是她们的父亲,而不是因为跟我谈话投机,那会是一种失败。我和夫人的养老,不需要靠女儿,即使发生病残,也不需要她们的经济回报。我们没有指望任何经济上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可不必对女儿动不动就行使做父亲的权威,对她们训话,而是想法跟她们沟通、接近。爱她们还来不及呢!

所以,我一直试图找到女儿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她们的兴趣点去对话沟通。过去几年,陈笛恰恰又对两个话题最感兴趣:一是如何赚钱成为亿万富翁,另一个就是世界历史。这下好了,我们就有许多共同语言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话题,商业也好,文学、哲学、历史也好,只要是女儿感兴趣的,都能展开传输做人的道德、伦理,做人的道理不是只能通过“四书”“五经”传授的。实际上,在本书收集的跟陈笛的谈话中,就已多次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做人问题。

我的两个女儿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陈晓生于1993 年,陈笛生于1994 年,相差一岁半。虽然她们都在我们身边一起长大,上的学校也基本一样,但是,正如在本书的对话中有时谈到的,她们两个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差别很大:姐姐不在乎钱,谈到征税、政府作用时,她更会想到那些不幸的群体,所以,像美国民主党那样,相信政府的作用;而妹妹相反,她特别喜欢钱,也要努力赚大钱,她极力反对政府征税,尤其反对累计递增式税率制度(也就是收入越高,单位收入的税率越高),认为如果她父亲能够从湖南的穷乡村走出来,别的人没有理由不靠自己去成功,所以,政府不应该提供福利救济,好一个共和党人!

与陈笛的交流对话,也让我学到,经济学真的贴近人的天然本性,只要你对人、对社会有足够的敏感度并细心观察,即使像陈笛一样还没有学过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照样能想到如何管理公司,领悟到不同商业模式的诀窍。

有朋友问我,你最崇拜、尊敬的偶像人物是谁?我的回答是,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领域是什么,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奋发而成,我就最尊敬他、崇拜他。正因这一原因,我跟陈笛谈到的商业案例,从微软的盖茨、星巴克的舒尔茨、沃尔玛的沃尔顿、重庆力帆的尹明善到亚新科的杰克等等,几乎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奋斗的个人创业故事,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商业模式,每个模式背后又蕴含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我最好的愿望是,通过这些对话和案例,给年轻的父母、年长的爷爷奶奶,提供一种与子女、孙辈沟通的题材。世界五彩缤纷,这些都是可以交流的话题。但是,如何才能激发谈论、思考的火花?对于正在读高中、大学,或者是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我希望以这些对话,让你们看到,不管你的家庭出身、经济背景是什么,你也可以像尹明善、李彦宏、高纪凡、盖茨、沃尔顿那样创业。实际上,将来你们会发现,创业成功当然好,但即使不成功,创业的经历也会是人生一辈子的幸运。而如果你对创业不一定有兴趣,但想了解经济学看待社会的视角、所关心的问题,那么,我希望这本集子能够成为一本入门书。对话的结构使本书不可能成为一本系统的经济学著作,但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经济学者所关心的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这本书的完成,首先要归功于陈笛、陈晓和我充满耐心的夫人王蓓,是她们每天给我力量,增加我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当然,我也要特别感谢郭宇宽、罗少强、张万文、《创富志》主编张信东和过往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本人的完稿进程帮助很多。最后,还要感谢为本书写下热情洋溢的序言或评论的王利芬、熊晓鸽、徐小平、袁岳、朱民,以及一直以来关注着我的博客并留下评论的读者们。

前言/序言

自 序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对待子女也一样,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富的技能。

那么,为什么跟女儿谈商业,而不谈伦理、道德,不谈《论语》《中庸》?这种教育是否太重利轻义?

简单的回答是:第一,我只能根据女儿感兴趣的话题谈,而陈笛从懂事以后就对如何成为亿万富翁感兴趣;第二,谈商业案例的同时,也不妨碍谈及伦理、道德,实际上,通过子女感兴趣的案例传授创业致富之道外,更可以传授做人之道。

教育子女当然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但是,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需要与时俱进。这几年关于读经的话题炒得很热,许多人认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我不这么看,原因很多。

其一,“四书”“五经”没有几个孩子能读懂,特别是对于像陈笛这样中文本来就不好的小朋友,就更难。

其二,这些经典中包含的价值体系不一定适合今天。如果你希望子女能够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生活,那么,应该做的恰恰是不让他们成为“儒家”人。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学生和同事,这些人普遍表现得“中庸”、太“儒”,所以,在美国和其他非“儒”社会里特别吃亏。儒家压抑个人表现,而个人表现、主动表现又偏偏是现代社会与市场营销所必需的个性和技能。我们常抱怨中国缺乏品牌,其中的原因,当然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有关,但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崇尚被动个性、压抑个人表现的儒家文化。

为什么市场营销这个行当起源于美国?为什么在美国生活的印度人普遍比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更擅长市场营销,也比后者在公司高管层中更成功?“中庸”反对竞争,反对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个行为过于“儒”的人,只会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他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总是把主动权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争取、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中国公司走出去营销、投资时,困难重重,原因也在此。你如果爱子女,就不要用《论语》《中庸》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其三,如果要教《论语》《中庸》,到最后,又变成做父母的高高在上教训子女,而不是平等地交流、对话。“三纲五常”主张的不是人格平等,而是根据地位、辈分、性别不同确定等级服从关系。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这种背景有些朋友会不愿意提起,但我从不遗憾,因为这就是我,是这种成长背景造就了我整个人,没有这些基础,我就是另一个人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从小到大,我跟父母、兄长没有过真正的对话交流,就是那种跟自己真正谈得来的朋友才有、能让你感到亲近的对话交流。到今天这种缺憾已无法弥补。也就是说,我对父母、兄长有独特的感情,只是那感情更多源自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源自他们是我的父母、兄长,而不是靠对话交流、心灵沟通形成的感情。这种以亲情为基础的感情更多是因回报义务、孝敬责任所致,是没有选择的义务,跟基于心灵沟通的感情不同,后者不是逼出来的,是因为“谈得开心、默契”自然建立的。

所以给我留下这些遗憾,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很穷,每天都要面对生存的挑战,在亲人之间做心灵沟通、感情交流,是很不现实的奢侈之举;另一方面,在“三纲五常”秩序下,也很难在代际之间、兄弟之间有平等的“心对心”的对话,父亲在子女面前、兄长在弟弟面前总要表现得很威严,表现得不可接近,不能表现得平等,长辈可以大声训话,而小辈只有听话的份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子女跟父辈、弟弟跟兄长之间怎么能有真正的心灵沟通?做子女的除了知道要无条件地孝敬、服从长辈之外,哪里还有空间去与长辈进行“心对心”的对话、建立自愿的感情呢?由于年龄不同、生活阅历各异,本来与父母、兄长之间的沟通就很难,而“三纲五常”秩序的氛围更使情况雪上加霜。

正由于成长经历如此,在我做了父亲之后,就下决心不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宁愿让女儿感到我是她们可以谈心、平等交流的朋友,也不要让她们感到我是威严不可亲近的父亲。我一直以为,如果女儿今后跟我联系,只是因为我是她们的父亲,而不是因为跟我谈话投机,那会是一种失败。我和夫人的养老,不需要靠女儿,即使发生病残,也不需要她们的经济回报。我们没有指望任何经济上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可不必对女儿动不动就行使做父亲的权威,对她们训话,而是想法跟她们沟通、接近。爱她们还来不及呢!

所以,我一直试图找到女儿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她们的兴趣点去对话沟通。过去几年,陈笛恰恰又对两个话题最感兴趣:一是如何赚钱成为亿万富翁,另一个就是世界历史。这下好了,我们就有许多共同语言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话题,商业也好,文学、哲学、历史也好,只要是女儿感兴趣的,都能展开传输做人的道德、伦理,做人的道理不是只能通过“四书”“五经”传授的。实际上,在本书收集的跟陈笛的谈话中,就已多次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做人问题。

我的两个女儿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陈晓生于1993 年,陈笛生于1994 年,相差一岁半。虽然她们都在我们身边一起长大,上的学校也基本一样,但是,正如在本书的对话中有时谈到的,她们两个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差别很大:姐姐不在乎钱,谈到征税、政府作用时,她更会想到那些不幸的群体,所以,像美国民主党那样,相信政府的作用;而妹妹相反,她特别喜欢钱,也要努力赚大钱,她极力反对政府征税,尤其反对累计递增式税率制度(也就是收入越高,单位收入的税率越高),认为如果她父亲能够从湖南的穷乡村走出来,别的人没有理由不靠自己去成功,所以,政府不应该提供福利救济,好一个共和党人!

与陈笛的交流对话,也让我学到,经济学真的贴近人的天然本性,只要你对人、对社会有足够的敏感度并细心观察,即使像陈笛一样还没有学过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照样能想到如何管理公司,领悟到不同商业模式的诀窍。

有朋友问我,你最崇拜、尊敬的偶像人物是谁?我的回答是,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领域是什么,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奋发而成,我就最尊敬他、崇拜他。正因这一原因,我跟陈笛谈到的商业案例,从微软的盖茨、星巴克的舒尔茨、沃尔玛的沃尔顿、重庆力帆的尹明善到亚新科的杰克等等,几乎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奋斗的个人创业故事,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商业模式,每个模式背后又蕴含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我最好的愿望是,通过这些对话和案例,给年轻的父母、年长的爷爷奶奶,提供一种与子女、孙辈沟通的题材。世界五彩缤纷,这些都是可以交流的话题。但是,如何才能激发谈论、思考的火花?对于正在读高中、大学,或者是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我希望以这些对话,让你们看到,不管你的家庭出身、经济背景是什么,你也可以像尹明善、李彦宏、高纪凡、盖茨、沃尔顿那样创业。实际上,将来你们会发现,创业成功当然好,但即使不成功,创业的经历也会是人生一辈子的幸运。而如果你对创业不一定有兴趣,但想了解经济学看待社会的视角、所关心的问题,那么,我希望这本集子能够成为一本入门书。对话的结构使本书不可能成为一本系统的经济学著作,但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经济学者所关心的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这本书的完成,首先要归功于陈笛、陈晓和我充满耐心的夫人王蓓,是她们每天给我力量,增加我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当然,我也要特别感谢郭宇宽、罗少强、张万文、《创富志》主编张信东和过往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本人的完稿进程帮助很多。最后,还要感谢为本书写下热情洋溢的序言或评论的王利芬、熊晓鸽、徐小平、袁岳、朱民,以及一直以来关注着我的博客并留下评论的读者们。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3 / 5. 投票数: 2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与创富
作者:陈志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21720150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