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此生只为守敦煌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可谓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谊,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常书鸿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献身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此后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中,他虽然承受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遭遇迫害等种种磨难与打击,却仍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常书鸿决定了今天敦煌的这般模样。

编辑推荐

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常书鸿: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讲述从张大千到常书鸿再到段文杰、樊锦诗的百年敦煌。

常书鸿曾说:“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这般模样。

没有人见到敦煌后能无动于,就像你无法不对常书鸿心怀敬畏。

作者简介

常书鸿(1904—1994年),满族,浙江杭州人。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

1927年远赴法国学习西画,留法10年,他的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的拓荒之旅写下了难得的篇章。与敦煌艺术的邂逅,成为常书鸿人生道路的转折。

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

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此后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中,他虽然承受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遭遇迫害等种种磨难与打击,却仍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

叶文玲

著名作家,1942年生于浙江台州。多年来笔耕不辍,至今已有800多万字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叶文玲文集》出版。

叶文玲与常书鸿结识于1983年,为写作本书,作者曾六次前往敦煌,历时多年,几易其稿。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优美的文笔、翔实的史料,描绘了常书鸿与敦煌的血肉关系,揭示了常书鸿一生守护敦煌的决心和痴心。

精彩书评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自从在巴黎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 ,我的命运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从那以后的半个世纪,我尝尽了一家离散、横遭迫害的苦酒。可我深切认识到: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就是这种使命感,使我渡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

——常书鸿

我们走了,你还要在这里无穷无尽行使研究和保护之责,书鸿,这可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无期的徒刑呀!

——张大千

油画之入中国,不佞曾与其劳。而其争盟艺坛,蔚为大观,尤在近七八年来,盖其间英才辈出。在留学国,目睹艺事之衰微;在祖国,则复兴之期待迫切。于是素有抱负、而身怀异秉之士,莫不挺身而起,共襄大业。常书鸿先生亦其中之一,而艺坛之雄也。

——徐悲鸿

目录

001 出生在西湖边的少年

009 青年常书鸿

023 孤身前往法国

039 求学里昂

048 在画展崭露头角

061 实现巴黎深造之梦

073 画作连获大奖

082 敦煌悄然入梦

096 回国之初的那些日子

113 心心念念着敦煌

135 赶赴千里之外的敦煌

156 初入敦煌

176千佛洞前的“黄金带”

194 时而欢喜,时而孤独

210 “敦煌就是我的信仰”

230 惊喜连连

242 朱弦断,明镜缺

263 无法挽回的婚姻

287 不可追忆的从前

304 步步维艰

323 夜色中的孤独

338 父女画展

352 窗台上的花尾巴喜鹊

380 轰动上海滩的“敦煌艺术展”

397 愿与敦煌长相伴

417 敦煌解放了

430 人生啊,人生!

450常书鸿晚年

446459 进了莫高窟,就是敦煌人

480 尾 声

483 后 记

精彩书摘

赶赴千里之外的敦煌

要想去敦煌,兰州是必经之地。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河边的景物一无生气,在完全冻结的河段旁,除了间或出现的一辆取水的木轮车外,完全感觉不到这里的人烟生气。

大街上行人稀少,那些穿着破旧的棉絮袍子或将羊皮大氅反穿的赶车汉子,都将脖子紧紧地缩着。

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的第一次正式会议在兰州郑重举行。副主任常书鸿当晚回到他所住的励志社时,掏出一本巴掌大的黄皮笔记本,记下了第一页工作日记。

写完了当天所决议的事项时,他的心情骤然沮丧起来。

他没有料到:对于研究所所址的设立,委员会成员与他竟有这么大的差异——绝大多数人主张放在兰州,当他提出要设在敦煌时,会上竟一时冷场,大家都像哑了似的。

他把全体与会者都扫视了一遍,尽力克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以平和的口气说: “兰州离敦煌有一千多千米,这么远,怎么搞保护又如何搞研究呢?要完成这项使命,我们是非到敦煌去不可的!”

会场更像下过冰雹似的冷了,除他之外,所有人的脸上都挂起了冰霜。

常书鸿装作没有发现这种情形,就国内外对敦煌艺术的呼救情形,作着热烈的分说。

可是,这些老奸巨猾的官员们,马上打起了哈哈,有人立即岔开话题,对巴黎风光问这问那,好像他们此来开会商量,就是准备去那边观光旅游一番。常书鸿终于明白:除他之外,没有一个人心甘情愿到敦煌去。

写着写着,常书鸿的笔停了。怎么办?在这里又成了孤家寡人!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是向上边反映,他停下书写笔记,立即给于右任院长写信。

于右任作了回复,同意他的设想:研究所应该设在敦煌。

委员会的成员,一个个脸拉得更长。天高皇帝远,对于他们来说,于右任的话可听可不听。更有一些人,一提起塞外戈壁,一说要到千佛洞,便谈虎色变。至于常书鸿说要在那儿安营扎寨作长期打算,他们便用怨恨的眼光望着他,好像他是存心要陷他们于万丈深渊的不良之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常书鸿原先指望的计划和工作要求、人员配备、图书器材、绘画材料等,就如清光可人的月亮悬在了半空。

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一个人合作,没有一个人愿去。

常书鸿心急如焚。绝望感使他像着了魔似的,追寻每一个碰见的人,就像祥林嫂整日喃喃她的阿毛,他对凡是与他搭话的人,开口就是: “你想不想去敦煌? ”

搭话者若是知情识理的,就以礼貌的态度婉谢,而遇上另一些人,便以怪模怪样的眼神看着他,好像看一个得了呓语症的病人。

到敦煌去,就这么难?常书鸿的心又像泡在了醋缸里,一天天酸起来。

愈是这样,他愈是铁了心肠:哪怕只剩我一个人,我也要去敦煌!

他给陈芝秀写信,只字不提自己的艰难,满纸话语除报平安就是表达对她和两个孩子的思念。

这一天,他从公路局资料室拿着一卷资料往外走时,与一个人撞了个满怀。

“常老师,是您呀!真对不起! ”相撞的那个人大叫, “我是龚祥礼,常老师,您一定记不得我了,我是您的学生,国立北平艺专的学生。 ”

常书鸿依然是“中魔”的话语,一开口便是: “哎,对不起,龚祥礼,我不认得你了。我是为敦煌到这里来的,我想问你,你愿不愿意到敦煌去?跟我到敦煌去? ”

“到敦煌?哎,是的,老师,您在北平艺专时就不断跟我们讲起敦煌。让我想一想……”

想一想? !太好了,说明龚祥礼是个有思想的学生,有这样的好学生,他决不能放过。于是,他又热烈述说起来,述说敦煌的迷人和危险,敦煌的辉煌和凄凉。那愈来愈热烈、愈来愈固执、愈来愈可怜巴巴的口气,就像一个孩子在恳求父母满足他买一件向往已久的玩具。

龚祥礼被感动了,泪花闪在眼眶。他点点头,说: “常老师,我学的就是美术设计,在公路局也是学非所用,我跟您去!还有,老师您不是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吗?我有个好朋友叫陈延儒,他是个小学美术教员,我跟他说说,他保险也愿意。 ”

好,有了龚祥礼,还带上一个陈延儒,再不会是单枪匹马了。

好事成双,陈延儒亲口答应来的那日,常书鸿与教育厅的交涉终于有了结果 ——公路局在减了又减的人选中推荐了一位文书:刘荣曾。

那么,就缺一名会计了,公路局又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架势。

常书鸿不再盲目等待,他决定亲自出马,到教育厅办的会计训练班去招聘。

训练班有四十多人,学生们伸头看着常书鸿那一身与众不同且有气度的穿着,一个个对他肃然起敬。可当他说明来意时,那些原先扬着头望他的学生,又一个个将脑袋低下去了,甚至有几个还唯恐他点出名字,将帽子拉下额头盖住眼睛。

教室里寂静无声。

常书鸿感到从未有过的难堪。他懊丧地想到自己这样不知深浅地当面亲招,是最大的失策。万一没有一人应聘,那对于一向注重面子的他,真是无情的嘲弄。

时间在难堪的静默中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静默了半个钟头了,还没有……

一只手臂终于举了起来: “常教授,我愿意去!我……”

常书鸿像遇着了恩人,连问话都结巴起来: “请问,您,您,请,请站起来说吧! ”

“我叫辛普德,原是在武威谋事的。 ”举手者站了起来,是个很清秀的穿长衫的中年人。 “我向您说实话,常教授,我在武威遭过马家势力的迫害,不得已到这兰州来。常教授您对敦煌如此看重,我就跟您去吧! ”

常书鸿心花怒放。这一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到敦煌去!这下去定了!常书鸿和五个成员,各自忙忙碌碌,就像要出征的军队。

龚祥礼拿来了一份物品清单:纸、墨、笔、颜料、尺子、图钉、圆规等。

常书鸿一看,虽然数量少得可怜,但总算品种齐全,是份必备的“家当” 。他欣慰地拍拍龚的肩膀,深感自己碰见这个学生,实属前生有缘。

深夜,常书鸿又摊开笔记本,记下了这一笔。末了,他又写上:

明天,1943年2月20日,我们要出发去敦煌!

1943年 2月 20日,黄土高原的这个清晨,太阳还未升起,寒风仍在劲吹,那份冷凛,那份干燥,都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可在常书鸿眼里,则是神圣的出征。

队伍集合好了,一行六人,一色的北方老羊皮大衣,一样的老农毡帽。为表能够身先士卒,常书鸿脱了自己那件显得华贵的毛皮大衣,和大家一样装扮。

当五个被他召集的人齐刷刷地站在面前时,常书鸿的鼻子有点儿酸,但很快克制住了。

突然,他很想学一学军队集合点名的方式,叫一叫他亲爱的同行的名字。

但是,他刚叫了一声“龚祥礼” ,就眼泛泪光,喉头有点哽咽。

龚祥礼响亮地答应了一声,又加问了一句: “老师你有什么事吗? ”

常书鸿摇摇头。决定不再“点叫”了。

是的,不用学什么模式,现在应该做的,就是雄赳赳地挺起胸,带领这支队伍,走向日思夜想的敦煌!

到敦煌去!到敦煌去!

他们总算不必像取经的玄奘不必像走西域的张骞那样徒步,他们有了一辆大车!

那是辆破旧的敞篷卡车,一开动,就隆隆地响着刺耳的声响,可在常书鸿听来,却雄壮之极,那是上天为他们的出发而发出的雷霆式的礼赞。

寒风刺骨。西北高原的风,好厉害,真是如锥如钻,直往人的骨头缝里钻!车子开出没多大一会,这辆来自俄国的“羊毛车” ,就耍起了老爷脾气 — —抛锚了。

司机是雇来的,一上路,就成了他们的皇帝,他想开就开,想停就停。一路上真抛锚假抛锚外加司机不时夹运自己要带的私货……开了整整一日,还没开出60千米。

常书鸿着急了。辛普德看出了他的心思,悄悄说:司机是万万不可得罪的太上皇,唯有顺着他的性子,住宿打尖时再好酒好肉地招待,才不至于将这半月能走完的行程走成一个月。

常书鸿这才捺下了心气。为使自己的心气因为“眼不见”而更平静,第二次上车时,他就借口在篷子里与大家挤坐一起会更暖和离开了驾驶室。

与大家挤坐一起的第二好处是可以一路笑谈!常书鸿很快缓过来心绪,不再焦躁难耐了。

一路走走停停,他一路计算行程。从兰州到敦煌,要经过三个郡:武威、张掖、酒泉。这三个郡之间大多是相距五六百里。古代的帝王将相真不傻,他们依据这些地方的地理,然后划分管辖范围,划得何等精细呵!而常书鸿每每想及沿路的一个个地名,他就觉得历史像一个老人蹒跚地迎面走来。每每这时,巴黎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教堂,也会接踵而至晃现跟前。

在法国时他曾多么强烈地崇拜法兰西的古老,到了这儿,见这一路垂垂老矣的大山,听这一个个古老无比的地名,他就觉得这古老早已超越了法兰西。他压根不用翻阅记载这些往昔历史的书页,只要朝这无穷无尽的黄沙路上一望,那窸窸窣窣又丁丁零零的驿道驼铃之声,就在他耳边响起。车过永登,他猛然一喜:我们走在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上!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巴黎念想你时,为你披上的是何等华丽的色彩!而现在,车越乌沙岭,山岭越高,村落越荒凉。武威郡就是古代的凉州郡,渐近此地,常书鸿开始又生出一番惊喜:这里不就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北佛教中心?这里曾经古寺遍地,石窟无数,可惜,近前看时,却寻踪无迹,曾经烟火鼎盛的寺院,大都湮没在荒野秃岭中。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作者:叶文玲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96662
豆瓣评分:7.5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