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世界史的故事

《世界史的故事》共三辑(含6册): 《世界史的故事•从文明诞生到罗马帝国崛起》包括“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的前两册,讲述公元之前早期文明和古典时代的历史。
01 王权从天而降(文明的开端—前7世纪) 人类文明在历史的混沌中逐渐显现。在两河流域,最早的国家形成,此后亚述、赫梯、埃及、印度、中国、腓尼基、希腊的早期国家诞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宗教、帝王和城市。早期的文明经历了几度兴衰。
02 轴心时代的文明(前7世纪—前1世纪) 古代文明经历几千年的积累,逐渐达到了高峰,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秦帝国、罗马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土,琐罗亚斯德、孔子、老子、佛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等伟大传统的开创者也在此时出现。
03 大帝国的兴衰(前1世纪—6世纪) 基督教和佛教快速兴盛起来,而罗马帝国、汉帝国、笈多王朝等帝国则日趋腐朽,在内部的反叛和纵横草原的匈奴、鲜卑、哥特、嚈哒等族的入侵之下分崩离析,世界进入了持续动荡的时期。
04中世纪的到来(6世纪—11世纪) 动荡的局势渐渐结束,一系列新国家建立起来。在欧洲和中东,宗教成为非常强大的力量,也带来不断的纷争。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但基督教会最终分裂。阿拉伯人建立的神权国家开疆辟土,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盛世。
05(11世纪—13世纪) 宗教矛盾最 终触发了十字军东征,东方和西方的激烈对抗导致两败俱伤;与此同时,西方人从东方收藏的典籍中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的智慧,文艺复兴曙光初现。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衰落,蒙古人几乎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
06(14世纪—15世纪) 欧洲的饥荒、瘟疫和战乱连绵不断,皇帝和教皇大权旁落。宋朝zui终被蒙古帝国灭亡,帖木儿统治了中亚的广大土地,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毁灭。在旧世界的动荡和毁灭中,新世界即将诞生。

编辑推荐

“★知名历史学家雷颐、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诚意推荐!
★你可能会对历史大部头望而却步,但是,没有人能拒绝故事。这是一套用故事写成的世界史,作者苏珊像一个历史版的“山鲁佐德”——山鲁佐德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来避免被国王杀害,而苏珊讲了264段历史故事,以吸引你读完这人类文明的历史长卷。
★苏珊是美国博雅教育下诞生的奇才。她10岁学习拉丁语,14岁成为职业音乐家,16岁时写作三部小说,17岁进入大学……目前在全美历史第二悠久的高等院校威廉与玛丽学院教授文学与写作。她受邀撰写《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献给希望变得博雅多才、完善知识体系的普罗大众。
★海外赞誉如潮,《世界史的故事》的青少版畅销百万册,是许多美国家长送给子女的礼物,而这一版扩充了大量内容、添加了更多吸引人的细节,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这套世界史着重呈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群英像:大流士、恺撒、曹操、萨拉丁、平清盛……跟随这些风云人物,尘封的历史重获血肉精神,也让我们对历史事件何以发生、历史转折对人的影响等问题,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这套世界史具备真正的国际视野,不再仅仅聚焦于西方文明,东亚、南亚以及一些昙花一现的文明,都在这套书中获得了应有的笔墨。而且,作者创造性地展现着同一时间全球各地的文明全景:当中国进入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西方的罗马帝国发生着怎样的权力争斗?当帖木儿“如咆哮雄狮奋勇向前”,东方的王朝经历着怎样的变革?
★精心编排,方便读者阅读。包含数百幅地图和年表,帮助读者快速搭建立体的时空框架,不同时代、不同文明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让零碎的知识连为一体。

★采用艺术纸和烫金工艺,两册一函,装帧精美典雅,值得收藏。”

拂去历史的灰尘,触摸历史的温度,不再是枯燥的史实罗列和徒有框架的简史

人类学家可以推测人类的行为,考古学家可以推测人类定居的模式,哲学家和神学家可以把人当作无差别的群体推测所谓“人性”的动机。但是历史学家却肩负着不同的任务——给人类行为赋予血肉和精神。

从希罗多德到司马迁,他们其实都是讲故事的人;历史叙述的初始形式,其实就是故事。不同于严肃枯燥的学院式通史教材和近年风行的快餐式“简史”,这是一部你愿意一本接一本读完的世界通史,让历史回到故事,回到人物,娓娓道来。我们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次第登场,演出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

纵览一万年人类文明全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苏美尔、古埃及、中国、古希腊、印度、玛雅……一个个文明是如何兴起与传播?亚历山大、罗马、波斯、唐朝、阿拉伯、帖木儿……一个个帝国是如何崛起和崩溃?斯基泰、匈奴、哥特、保加尔、突厥、蒙古……一个个游牧民族是如何横扫大陆,又销声匿迹?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一个个宗教是如何抚慰人们的心灵,又带来无数的纷争?

全球化时代,人类正在逐渐融为一体,而崛起的中国也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走向世界。中国人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人类文明是如何萌芽、成长,走到今天?这些故事能给现代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本书带你纵览一万年人类文明全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弥补知识缺环。

为年轻人量身定制,超好读的世界通史,通识教育的上佳选择

作者受西方博雅教育长大,知识广博,文笔优雅,使本书成为超好读的世界通史。本书是一部强调故事性的历史,并不像学术著作那样避讳古代记载中的传奇色彩;同时,作者也积极收集较新的历史学和考古学成果,不时出现的古人书信和情感八卦,使尘封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作者面向少年儿童的《世界的故事》海外畅销百万套,本书是为年轻人和大众量身定制的全新力作,十余年精心打磨,海外赞誉如潮,也是中国读者通识教育的上佳选择。

数百张图表,快速搭建历史知识的时空框架

面对史书中大量陌生的外国地名时,是否你曾感到一头雾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对应中国或其他国家的哪个时期,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是否你还缺乏概念?

本书每卷均包含精心编制的100多幅地图和近100张年表,快速为读者搭建历史知识的立体时空框架,无须翻查地图册和大辞典,古代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同时代、不同的文明间的联系就能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

美国博雅教育的传奇人物,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

她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接受的是家庭博雅教育,是名副其实的美国学霸:10岁学习拉丁语,14岁成为职业音乐家,16岁时写作三部小说,17岁进入大学学习,2年完成本科学位,随后成为牛津大学访问学生,获费城大学的神学硕士学位,弗吉尼亚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美国研究博士学位。目前,她在有“美国母校”美誉、全美历史第二悠久的高等院校威廉与玛丽学院教授文学与写作。

她受益于博雅教育,也致力于推广博雅教育。鲍尔育有3个儿子、1个女儿。10年前,心怀满满的爱,她开始撰写《世界史的故事》系列,以3年一卷的速度推出,希望完整呈现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的巨大演变,以及其中人的故事、文明的命运。

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美国传奇女子,畅销书作家、教育家、历史学家。1968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她没有接受正式的中小学教育,而是接受母亲设计的家庭博雅教育,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知识,逐渐自学成才。她从小就显露出“学霸”的特质,10岁学会拉丁语,14岁成为职业音乐家,16岁时写作三部小说,17岁起先后就学于费城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美国研究博士学位,现在弗吉尼亚州威廉与玛丽学院教授文学与写作。她掌握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阿拉米语和韩语等多门语言。

鲍尔年少时就受益于博雅教育,她也是现代古典教育和家庭教育运动的核心人物,她与母亲合著的《精心培养的心智:家庭古典教育指南》在美国影响巨大。鲍尔从其教育理论和实践出发,凭借其出众的文字驾驭的能力,撰写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和年轻人的通识佳作,包括《极简科学史》(已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中文版)、《世界的故事》、《轻松写作》、《技能写作》等。2004年,受W. W. 诺顿出版公司之邀,她开始为大众读者撰写《世界史的故事》。

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畅销书作家,美国传奇女子。1968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她从小没有接受正式的中小学教育,而是在家接受母亲的家庭教育,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知识。她10岁学习拉丁语,14岁成为职业音乐家,16岁时写作三部小说,17岁进入大学学习,获费城大学的神学硕士学位,弗吉尼亚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美国研究博士学位,现在弗吉尼亚州威廉与玛丽学院教授文学与写作。

鲍尔是家庭博雅教育的受益者,她从自己的亲身经验出发,撰写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历史普及读物《世界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World),该书在美国持续畅销十余年,累计销售数逾百万套。她还著有《精心培养的心智:家庭古典教育指南》(The Well-Trained Mind: A Guide to Classical Education at Home)、《极简科学史》(The Story of Western Science: From the Writings of Aristotle to the Big Bang Theory)等。2004年,受W. W. 诺顿出版公司之邀,她开始为大众读者撰写《世界史的故事》。

精彩书评

《出版人周刊》:

鲍尔带领读者快速而完整地领略苏美尔、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和罗马的古代世界。借助史诗、法律条文、私人信件和王室记录,她介绍了古代世界经历的饥荒、瘟疫、洪水、战争和帝国的兴亡……鲍尔优雅的文笔和广博的知识使该书成为世界历史的上佳入门读物。

《书单》:

该书引人入胜地描述了时间和地域上的跨度巨大的世界历史。作者的文字简洁明快、故事性强……让人浮想联翩。

俞敏洪:

走向世界的新一代中国人都应当了解世界史,从一万年来文明的交流与国家的成败故事中汲取养分,《世界史的故事》是构建完整世界意识的一套书。

张玮(馒头大师):

如果说“简史”勾勒了历史的骨架,那么“故事”才能还历史以血肉。

《出版人周刊》:

鲍尔带领读者快速而完整地领略苏美尔、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和罗马的古代世界。借助史诗、法律条文、私人信件和王室记录,她介绍了古代世界经历的饥荒、瘟疫、洪水、战争和帝国的兴亡……鲍尔优雅的文笔和广博的知识使该书成为世界历史的上佳入门读物。

《书单》:

该书引人入胜地描述了时间和地域上的跨度巨大的世界历史。作者的文字简洁明快、故事性强……让人浮想联翩。

目录

01?北宋灭亡/02?卡诺萨觐见/03?上帝的感召/

04?为耶路撒冷而战/05?余震/06?逻辑和妥协/

07?十字军敌人/08?无序时代/09?丢失的家园/

10?十字军复兴/11?收复失地运动和再发现/a

12?对权威的质疑/13?南宋/14?平治之乱/

15?一支军队的覆灭/16?金雀花王朝新王/

17?腓特烈一世/18?西班牙的穆瓦希德王朝/

19?众多民族/20?法蒂玛王朝末代哈里发/

21?僧人和婆罗门/22?意志的征服/23?主教之死/

24?对外关系/25?威尼斯的难题/26?怨怼/27?萨拉丁/

28?源平合战/29?国王的十字军东征/30?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31?大陆西侧/32?蒙古人的战争/33?约翰王/

34?马里的松迪亚塔/35?承久之乱/36?无人想要的皇位/

37?第一个德里苏丹国/38?异端/39?收复与失败

……

【03 大帝国的兴衰】(前1世纪—6世纪)

01 没落和重建 1

中国 公元前33—公元75

02 继承问题 7

罗马帝国、帕提亚、印度 14—69

03 罗马世界的边缘 30

罗马帝国、帕提亚、不列颠 70—132

04 幼主即位 45

中国 88—182

05 错误的继承 51

罗马帝国、帕提亚、中国 138—222

06 帝国拯救者 67

罗马帝国、帕提亚、波斯帝国 222—312

07 追求天命 85

中国 265—420

08 上帝统治下的统一帝国 94

罗马帝国 312—330

09 精神上的帝国 107

印度 319—415

10 来自萨珊波斯帝国的威胁 116

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东非、阿拉伯 325—361

11 叛教者 128

罗马帝国、波斯帝国 361—364

12 地震与入侵 135

不列颠群岛、日耳曼人的土地 364—376

13 重建王国 148

高句丽王国、百济王国、新罗王国 371—412

14 大公教会 155

罗马帝国 378—382

15 逐出教会 162

罗马帝国、不列颠群岛、波斯帝国 383—392

16 一分为二 174

罗马帝国 392—396

17 罗马沦陷 182

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 396—410

18 一性论与二性论 194

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 408—431

19 找寻家园 202

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土地 410—418

20 笈多王朝衰落 207

印度 415—480

21 北方的野心 215

中国 420—464

22 匈人 222

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土地、匈人的土地、伊比利亚、北非 423—450

23 阿提拉 234

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土地、匈人的土地 450—455

24 正教 240

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 451—454

25 爱尔兰高王 246

不列颠群岛 451—470

26 罗马神话的终结 255

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土地 454—476

27 东哥特 266

东罗马帝国、意大利 457—493

28 拜占庭 276

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 471—518

29 渴望 288

中国、高句丽王国、百济王国、新罗王国 471—527

30 怨恨 296

中国 479—534

31 推选的国王 305

法兰克王国、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不列颠王国 481—531

32 敌人入侵与火山喷发 317

印度,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东南亚岛屿 497—535

33 美洲 326

中美洲 约 500—600

34 伟大神圣的王权 336

东非、阿拉伯、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510—529

35 瘟疫 348

拜占庭帝国、北非、意大利 532—544

36 天赋王权 364

高句丽王国、百济王国、新罗王国、大和日本 536—602

37 重新统一 375

中国、高句丽 546—618

38 南印度国王 385

印度 543—620

39 两位皇帝 393

意大利、西哥特王国、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 551—579

40 宫相 405

法兰克王国 558—656

注 释 419

授权声明 436

【04中世纪的到来】(6世纪—11世纪)

01 格列高利一世 1

意大利、不列颠群岛 572—604

02 波斯圣战 11

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以及斯拉夫、保加尔、阿瓦尔、哈扎尔等王国 589—632

03 先知 27

阿拉伯 590—622

04 大唐盛世 39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 622—676

05 以信仰为纽带的族群 51

阿拉伯 622—642

06 转折关头 67

印度、僧伽罗 640—684

07 帝国动荡 74

阿拉伯 643—661

08 法律与语言 87

意大利、拜占庭帝国、第一保加利亚帝国、倭马亚王朝 643—702

09 创造历史 99

日本 646—714

10 女皇当道 108

中国 683—712

11 通向欧洲的道路 118

拜占庭帝国、倭马亚王朝、可萨王国、保加利亚王国、西哥特王国、法兰克人的土地 705—732

12 南方的吉罗娑神庙 132

倭马亚王朝、印度 712—780

13 净化运动 141

倭马亚王朝、拜占庭帝国、意大利 718—741

14 阿拔斯王朝 151

倭马亚王朝、可萨王国、安达卢西亚 724—763

15 查理曼 162

撒克逊人的土地、安达卢西亚 737—778

16 安史之乱 175

中国、朝鲜半岛 751—779

17 奥古斯都皇帝 184

拜占庭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一保加利亚帝国、意大利、法兰克王国 775—802

18 西拿基立第二 197

拜占庭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一保加利亚帝国、法兰克王国 786—814

19 城堡领主与摄政 209

朝鲜半岛、日本 790—872

20 外来者的胜利 221

中国、朝鲜半岛 806—918

21 第三个王朝 234

阿拔斯王朝 809—833

22 维京海盗 240

法兰克诸王国、拜占庭帝国、安达卢西亚、罗斯人的土地 813—862

23 长寿的国王们 254

印度,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东南亚岛屿 814—900

24 国内外关系 262

拜占庭帝国、日耳曼人路易的王国、摩拉维亚、保加利亚 856—886

25 第二个哈里发国 273

阿拔斯王朝、北非 861—909

26 维京大军 285

不列颠群岛 865—878

27 为铁王冠而战 297

意大利、法兰克诸王国 875—899

28 关白 306

日本 884—940

29 巴西琉斯 316

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帝国 886—927

30 缔造诺曼底 329

意大利、西法兰克王国 902—911

31 德意志王国 336

东法兰克、波希米亚 907—935

32 命运之轮 345

印度、僧伽罗 907—997

33 占领巴格达 353

安达卢西亚、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白益王朝 912—945

34 宋、辽和高丽 364

中国、朝鲜半岛 918—979

35 英格兰的国王们 374

斯堪的纳维亚诸王国、不列颠群岛 924—1002

36 罗斯人受洗 392

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罗斯人的土地 944—988

37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406

德意志、意大利、西法兰克 950—996

38 艰苦的神圣战争 420

印度、僧伽罗、室利佛逝、白益王朝 963—1044

39 “保加尔人的屠夫”巴西尔 433

拜占庭帝国、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保加利亚、罗斯 976—1025

40 捍卫天命 444

中国 979—1033

41 发现新大陆 452

格陵兰和美洲 985—1050

42 大分裂 466

德意志、意大利、匈牙利、拜占庭帝国 1002—1059

43 丹麦的统治 484

英格兰、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诸王国、匈牙利、诺曼底 1014—1042

44 诺曼人的征服 496

英格兰、挪威、诺曼底 1042—1066

45 西班牙诸王 509

西班牙、北非 1016—1108

46 突厥人的到来 528

拜占庭帝国、突厥人的土地 1025—1071

注释 541

授权声明 562

致谢 563

精彩书摘

前言

1140 年之后不久,意大利学者克雷莫纳的杰拉尔德(Gerard of Cremona)游历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希望能找到被称为《天文学大成》的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著作的善本。

在这里,比在欧洲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有机会找到这本书。伊比利亚半岛的南半部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阿拉伯人手里,统治西班牙的穆斯林王朝从欧洲带来了成千上万卷的古典文献,并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古典文献使用的语言对于西方的世俗语言来说,已经无法解读。位于半岛中心的托莱多市的图书馆收藏了许多卷这样的宝贵图书—此时,托莱多已经被北方的一个基督教王国收复,这意味着西方学者来到这里也相对安全了。

杰拉尔德不仅找到了自己要找的文献,还找到了辩证法、几何、哲学和医学等方面的古典文献以及阿拉伯语的译本,包括不为世人所知的欧几里得、盖伦、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的专著;这里简直是藏有人类全部知识的宝库。杰拉尔德完全被这些藏书所征服,他在托莱多安顿下来,并开始学习阿拉伯语。他的一个学生写道:“他对于拉丁人在这方面的贫乏感到遗憾,于是他学习阿拉伯语,以便能够翻译……。只要是他认为zui好的书,他都尽量文辞准确、清楚地翻译为拉丁文(就像是传给自己心爱的继承人那样),直到生命终结。”

文艺复兴开始了。

历史学家经常(不过并不是举世皆然)将这段历史和人们对古典学问兴趣的重生联系在一起。正如杰拉尔德的故事所显示的那样,这种复兴的开始,远早于 14 世纪。

对于人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问重新产生兴趣的现象,zui早赋予其名称的人是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h),他在14世纪40年代早期就宣布,诗人和学者已经准备好了,要引领意大利的城市回到古罗马的辉煌时代。彼特拉克坚持认为,古典学问已经衰落,沉入了幽暗之境。现在是重新发现这些学问的时候了—这是一种重生,一种复兴。

彼特拉克当时在四处游说,他谦恭有礼,秉持学者的风度,同时又有明确的目的,让人们关注正式的罗马诗人桂冠。在当时,这种桂冠大约相当于布克奖或国家图书奖,体现了公众的认可,承认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人们应该注意他所说的话。作为他游说活动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置于一个已经存在的现象的风口。自克雷莫纳的杰拉尔德以来,西方学者—其中许多是意大利人— 一直尝试遍阅阿拉伯国家的图书馆,让自己重新认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想家。他们那时已经做了大量的这种学术方面的基础工作,所以现代史学家会讨论所谓的“12 世纪的文艺复兴”。

换句话说,到了1340年,文艺复兴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其势头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了。任何历史时代在其肇始之际,都是若隐若现的,只有事后回顾,它们才变得明显可见。本书随后的章节会表明,文艺复兴根植于12世纪。12 世纪,教会等级制度与亚里士多德逻辑之间的斗争真正开始,这个斗争后又转化为宗教与科学、创世论与进化论之间的斗争—在当代的美国仍然继续着。12 世纪时,十字军运动结束,金雀花王朝兴起,日本受幕府统治,伊斯兰教传入非洲中部。

这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也是我的故事的起点。

这段历史的zui后一章讲述的是 1453 年 5 月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当时土耳其人的胜利终结了古罗马的复兴之梦。

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现象在 1453 年后仍然持续了很久。在这本书中,我不会按时间顺序历数这一文化现象的那些尽人皆知的成就(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哲学、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绘画、达芬奇的发明,以及伽利略的天文观测等)。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到君士坦丁堡陷落之际,文艺复兴已经开始转入新的时代。

像文艺复兴一样,这个时代直到很久之后才被史学家命名。但在那时,大地上已经播撒下了宗教改革的种子,并且种子也已开始萌芽。英国学者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e)和波希米亚神父扬·胡斯(Jan Hus)的追随者已经组织教众起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权wei。大航海时代也已开始。在这之前 20 年,葡萄牙船长吉尔·埃阿尼什(Gil Eannes)就带领船队向南航行到达了博哈多尓角。在埃阿尼什开创性的旅程之后 10 年,葡萄牙的亨利王子赞助建立了欧洲的第—个奴隶市场—这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和宣传的活动,意在激发进一步探索非洲的热情。

土耳其征服拜占庭帝国这一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正如历史学家卡罗琳·芬克尔(Caroline Finkel)指出的那样,连土耳其人都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知所措。奥斯曼的编年史家图尔松·贝(Tursun Bey)是唯—描述了君士坦丁堡之战zui后一场战役的土耳其人,他称这是一场“不折不扣,从天而降的大雨和灾难,就好像是上帝亲自裁定的那样”。

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伊斯坦布尔,这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是世界大事中的一个感叹号,也是一个新的段落的开端。

但是,或许在一年前的事件中,能更明显地看出人类历史从文艺复兴走向了下一个阶段。意大利的教皇尼古拉五世发布一道训谕,鉴于葡萄牙人为探索非洲海岸所付出的代价和努力,教会正式批准葡萄牙王室可以奴役和出售非洲人。3 年后,《罗马教皇训谕》再次确认了这一点。

为了争取强大的葡萄牙国王的忠诚和支持,教皇已经把奴隶制改造成了一个所有欧洲人都可以从中获利而无须感到罪恶的机制。历史学家通常不会谈到奴役时代,但事后看来,15 世纪 50 年代的几个教皇训令塑造了三大洲的未来,并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09

创造历史

每个中世纪国家的国内政治几乎都是由军队如潮汐般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和撤退塑造的,只有日本是个例外。日本人生活在大小不一的岛屿上,西边是大海,东边更是广袤无际的大洋,天皇就在这里实行统治,他们的权力边界有些模糊,很少需要使用武力征服,其注意力专注于国内。

虽然唐朝的军舰从未在大和民族统治者的港口停泊,大唐还是侵入了这个国家,这是一种缓慢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思想渗透。

645年,皇极天皇因一场宫廷政变退位,由其同母弟孝德天皇继位,其子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主持朝政。654年孝德天皇去世,皇极天皇再次即位,改号齐明天皇。齐明天皇第二次即位之后,于661年过世,将天皇皇位留给了她的儿子。中大兄皇子最终站上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他有一个长期的盟友名叫中臣镰足,是他的左膀右臂。但母亲去世后有7年的时间,中大兄皇子一直以皇太子的名义称制摄政。直到668年,他才最终正式即位,称天智天皇。那年他42岁。他花了23年的时间等待因刺杀苏我氏而沾满双手的鲜血褪色,之后才敢拿起权杖。

天智天皇正式即位之后不久,为了犒劳中臣镰足对他终生的忠诚,赐予他一个新的姓氏:藤原氏。他用这个办法让自己的朋友成为一个新氏族的族长、一个新家族的创始人。后来藤原氏的权势稳步增长,最后其影响比元气大伤的苏我氏更大。

中大兄皇子试图参与外国政治,他试图帮助百济国王夺回王位,但结果是灾难性的:唐朝和新罗结成联盟,日军惨败。这次尝试失败之后,大和民族更加一心关注国内事务了。当时大和民族还是由一系列关联松散的氏族构成,各氏族首领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权威。而天智天皇身为皇太子的时候,就在中臣镰足的帮助下,拟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尝试着将其付诸实施,目的是改变国家统治现状,将原本由一系列氏族部落相连而成的、由维护自身权威的氏族首领统治的国家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没有纷争、由一名君主单独统治的君主国。早在646年,中大皇子就开始主持改革,颁布了著名的《改新之诏》,这标志着“大化改新”的开始。诏令宣布大和民族的所有领地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由天皇代表人民进行统治。私有财产与世袭的家族权利全部被废除。旧的所有权体系也同样被废除。第一条改革诏令这样宣布:“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以前的氏族首领和村长们不再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贵族头衔,而是被授权管理土地,这些土地现在都由大和统治者所有。他们也不再拥有贵族头衔,而是将在新成立的官僚机构中被授予各种不同级别的官职。

《改新之诏》的内容不是大和民族发明的,而是从中国远渡重洋传来的。中大兄皇子向唐朝派出了许多学者和僧侣,让他们去学习中国皇权的悠久历史,研究唐朝政府的结构,然后将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带回日本来。《改新之诏》试图创造的新世界模仿的是古代中国所设想的世界:一组同心圆,皇帝位于核心,其权力无所不包,外围边缘处则是皇帝的代理人,替他行使这些权力。《改新之诏》中有的字句完全就是中大兄皇子派出的遣唐使从他们带回来的中国史书中逐字逐句照搬过来的。无论定都洛阳还是长安,几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并没有什么不同。中国皇帝总是声称自己传承的是有史以来即已存在的源远流长的皇权传统,大和民族也渴望加入这个古老的源流。

原来的中大兄皇子如今已成为天智天皇,他决心要建立一个朝廷,在这个朝廷里,他要像中国的皇帝一样,不仅仅担任战争领袖和最高将领(这种位置很容易受到战争胜败的影响),而是要成为整个文化的代表、文明的领袖、宇宙秩序的守护者。历史学家琼·皮戈特(Joan Piggott)借用孔子的话,将这种体制称为“北极星君主制”(polestar monarchy)。孔子在《论语》中说,君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说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天智天皇努力要成为日本文化的校准点,因此他将历史学家和诗人带到自己的朝廷上,创办了一所太学。他带着朝廷上下阅读中国经典,这些是660年由一名行脚僧带到日本的。天智天皇带领朝廷效法中国的礼仪,认为这样就可以将天国的秩序带到人间,让尘世和平安宁。

根据他的传记作者的描写,天智天皇还下令让大臣们收集日本法律,编纂内容不同于《改新之诏》的成文法。日本当时列国分立,很久以来一直没有一套统一的成文法典,天皇的统治在许多方面都是名义上的,并不亲力亲为。不过,因为日本与中国唐朝和统一新罗的接触,也因为天智天皇认为天皇的权力应该更大一点,编制成文法的时候到了。

不过这套法典似乎从来也没有完成过。因为天智天皇仅仅正式统治了3年就一病不起,编制的法典无论已经完成了多少,都因此停滞下来。在最后的日子里,疾病给天智天皇带来无法缓解的痛苦。最后,死亡终于抵消了他刺杀苏我入鹿的罪过。

天智天皇的孙子文武天皇于697年继位,时年14岁,还是个孩子。他继续进行天智天皇已经开始的任务,并于701年颁布了日本存世的第一套法律。这就是《大宝律令》,其中包括天智天皇时已开始的立法。它勾画出一个治理得十分严格的国家,其权力布局是精心规划的一系列官僚机构,每个机构的分支都有自己的一套等级和官职设置。

这套律令结构完美,设想出的世界就如同《改新之诏》中所规划的权力同心圆一样秩序井然。但尽管几代天皇都热切地学习唐朝,这些律令却仍然更多地存在于纸面上,而不是现实中。唐朝的模板已经在日本列岛奠定了基础,但在表面上的模板之下,国内大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是继续着以前的做法。氏族的首领所拥有的可能是官衔,而不是贵族头衔,但他们仍然行使同样的权力;土地可能名义上属于天皇所有,但在上面经营、分配、耕种和规划的,都还是改新以前土地的旧主人。

文武天皇颁布律令之后没过多久就过世了,终年24岁,皇位由他的母亲继承。她就是元明天皇,天智天皇的女儿,是数十年来第四个坐上天皇宝座的女人—有如此多的女性统治者,这在中世纪世界的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因为,天皇就像一座古老金字塔的塔尖一样,可以接触到上苍,并将其与位于塔基的老百姓们联系起来。至于占据金字塔塔尖位置的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这相对来说并不重要。而在中国唐代的文化中,贸易路线和食物供应都在皇帝的职权范围内,女人只有在行政和管理方面具备异乎寻常的才华,才能令朝堂臣服,让朝臣们认为她值得效忠。尽管元明天皇的朝廷采纳了唐朝所有的习俗,但她毕竟不是唐朝的君主,所以不管她是男是女,都可以充当人民的北极星。

在元明天皇统治第四年的时候,她正式宣布迁都奈良。原本文武天皇就打算迁都到这个城市来,但该计划因为他的去世而中断了。迄今为止,大和统治者的都城一直都不固定,每个统治者都宣称自己的住所是政府新的中心。但元明天皇的新都是一个创举。当时该城名为平城,意思是“和平之城”,后来当了70多年(日本的“奈良时代”)的都城。她还有些新的计划,要将该城扩建并进行美化,这些计划(很自然地)是以唐朝的都城长安为范本制定出来的,因为长安的辉煌给那些到访过这座都城的日本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过去,天皇的居所一直是小事一桩,因为天皇所代表的是上天的权力,而不是世俗的权力。世俗的权力没有必要体现在具体的地方,没道理必须建造石质的元老院、宫廷,甚至是皇座来将天皇的统治与尘世联系起来。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她一直留在奈良进行统治,天皇与政治体制之间的联系变得稍微频繁了一些。天皇这颗北极星将不只是发光照亮,她还会伸出爱管闲事的双手,干预尘世的事宜。

与此同时,这颗北极星也变得越来越神圣。元明天皇于715年退位,传位于女儿元正天皇。而在其在位的9年期间,元正天皇主持颁布了《养老律令》。这套律令表达了一种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想法:天皇不仅能够接触天上的神祇,而且她本人就如同女神一般。北极星不是传递天上的光明,它自己就是光的来源。

在下一任天皇、元正天皇的弟弟圣武天皇在位期间,日本皇室特权结构虽仍根基不稳,但已初具体系,而且在其表面之下,又精心打造了一层新的基础。作为一名大和君王,圣武天皇的统治“空前显赫”,他的手下有一个苦心经营的朝廷,大小官员人满为患,皇权的各种排场应有尽有。他也将天皇的历史追溯到古老的过去。在他登基之前,关于日本君权的两部神话历史—《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已经编写完成。

根据这些记载,第一任天皇是海神之女丰玉姬的儿子、天照大神的玄孙。这个男孩就是神武天皇,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大海和天空的血液,因此成为领袖,统治人民。后来他长大成人,做了父亲。一天,他将儿子们召集到一起,给他们布置任务。他告诉儿子们说,很久以前,世界上到处都是一片荒凉,到处都是黑暗、混乱和沮丧。但随后,众神给了人类一个礼物—皇室的领导。在天皇的统治之下,黑暗和混乱让位给美好和秩序,土地也变得肥沃,世间充满光明,庄稼长势喜人,日日夜夜都平静安宁。“而辽遥之地,犹未沾于王泽。”他告诉他们。“遂使邑有君,村有长,各自分疆,用相凌跞……彼地必当足以恢弘大业,光宅天下,盖六合之中心乎。厥飞降者,谓是饶速日欤。何不就而都之乎?”他们果然做到了,打着君权神授的旗号一路高歌猛进,消除了混乱和黑暗。

那时,为日本君权奠定一个神话基础已是势在必行,即使这个神话基础必须有一部分是无中生有也在所不惜。日本君权的历史缔造出一段充满正义战争和君权神授的过去,这段过去为现在和未来精心奠定了基础。它重写了日本大和民族的历史,将日本变成一个建立在英雄主义、丰功伟绩和神灵恩宠基础上的国家。

(第2册)22 东方与西方

公元前 202 年至公元前 110 年间,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

汉朝第一位皇帝汉高祖是农民出身。在他统治期间,在秦朝暴政下销声匿迹的古老的贵族开始重新抬头。大一统的老问题并没有消失。

在汉朝初年,各个诸侯国都厌倦了战争,汉高祖为了维持统一,采取了灵活的治理措施,一方面施以严政,另一方面承诺让分封的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有分封的诸侯胆敢造反,他就会派军平定,不过他也下诏大赦,称所有没有谋反的贵族都不会被随意捕杀。对帮他获取帝位的功臣,他免除了其赋税和徭役。有一次,他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围剿一个反叛的城池。拿下该城后,他下令赦免那些反抗他但没有诅咒他的人,只有那些诅咒他的人被处 以死刑。秦朝的皇帝采取的治理之策是将王权攥得死死的,汉朝的皇帝则稍微松开手,把一定程度的自由作为某种赏赐。他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争是为了抵御外敌。中国并不总是频繁地面临有组织的外敌入侵,这一点跟西方的许多文明有所不同。但是几个世纪以来,游牧民族也不断在中国北方的边境上活动。汉朝之前,许多战国时期的小国都曾修建长城用以防御外族侵扰,现在这些长城已经被连在一起,变成了防御游牧民族的万里长城。中国人认为那些频频进犯的游牧民族都是蛮夷(“非我族类”),处于真正的中国社会之外。

实际上,这些游牧民族并不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未开化。许多居住地接近的游牧部落已经开始组成一个松散的联盟,匈奴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联盟中的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他们都服从联盟的国王(称为“单于”)。其实,匈奴联盟正是仿照南方的汉族政权建立起来的。

他们可能是狄、戎或者其他中国早期典籍所记载的“蛮夷”的后裔。他们同“真正的中国人”并无太大不同,比如,司马迁就曾不经意地说匈奴人是夏朝的一支的后人。但是,司马迁立刻又补充说,匈奴人当然要(比中原人)缺少一些人性,他也暗示,绝大多数中原人都忽视了这种相似性。

汉朝初期,匈奴首领是一个名叫冒顿的单于。史书中记载的游牧民族领袖的名字很少,冒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匈奴每年都在一个地点(蒙古高原某地)举行大会并进行祭祀。汉高祖曾在匈奴大会期间召集 30 万大军北上围剿。这些游牧民族同一个世纪之前的斯基泰人一样,充分发挥了他们善于机动的优势。他们一路撤退,直到汉高祖的亲兵将大部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时 40万匈奴大军突然调转方向包围上来。汉高祖用了整整 7 天的时间才 突出重围。

经历这场遭遇之后,汉高祖决定与匈奴讲和。这是因为,在他的帝国内部,还有很多曾经参与反秦的将军意欲发动叛乱,他不想在内部还未安定的情况下就与外敌开战,导致自己腹背受敌。他不仅送给匈奴很多礼物和钱财以安抚他们,而且令人惊讶地承认了冒顿单于的权力,甚至将一名宗室女子远嫁匈奴和亲。

汉朝早年,皇位承继并不顺利。汉高祖在位七年后于公元前195 年驾崩,他的儿子继位,史称汉惠帝。但是汉朝真正的权力握在汉高祖的遗孀吕氏手中,皇太后临朝称制,担任她儿子的摄政王。

吕后不是汉高祖唯一的妻子,却是他的结发妻子(此外汉高祖还有一群嫔妃所生的儿子,这些嫔妃一般都是名门望族家庭的女儿)。吕后嫁给汉高祖时,他还是一个普通人。她是一个意志强硬的女人,她的儿子惠帝却天生仁慈柔弱。 她毒害或杀死了很多嫔妃和皇子,她的残忍让自己的亲儿子都不堪忍受,于是汉惠帝终日借酒消愁,不理朝政。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刚刚 23 岁他就驾崩了,而他的生母吕后却没掉一滴眼泪。司马迁写道:“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实际上,儿子一死,她就得以重用外戚,让自己家族的兄弟、侄子担任将军、大臣、诸侯等手握重权的职务,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她自己的势力。在惠帝遗孀的配合下,她立汉惠帝的儿子为继承人,宫中谣传这个孩子实际上是一个侍女的儿子,并非皇室血脉(惠帝整日饮酒浇愁,可能并无子嗣)。新帝即位,年纪稍长以后他总是询问一些有关自己身世的问题,让人难以回答。吕后便将他害死,并指派另一个据说是惠帝儿子的人继位。

通过插手皇位问题,吕后在这 9 年间稳稳地掌握着大权。在她于公元前 179 年去世后,朝臣把对她的不满发泄到她的宗族身上,诛杀了很多吕氏族人。铲除吕氏族人后,皇位和很多政府职位都出现空缺,不过汉朝平稳地度过了这场特殊的危机。虽然朝野混乱,但皇帝的位置并没有像秦始皇驾崩后那样落入奸佞小人之手,最后让整个嬴氏家族蒙羞。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总结道:“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国家成功地抵御了北方蛮夷的侵略,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种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国家逐渐繁荣昌盛起来。百姓得到满足也就不会再生叛乱,吕后的势力被清除后,高祖与嫔妃所生的另一个儿子宣布即位。

这位年轻人就是文帝。他所继承的这个国家尚不具备帝国的风范,他所能用以团结百姓的,只不过是民众对秦朝暴政的可怕记忆,这使他们更愿意站在反秦的刘氏家族这一边。文帝在位 20 多年,直至老死(他于公元前 179 年到公元前 156 年间在位),在位期间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文帝效仿其父,利用百姓对秦朝的憎恨使国家保持统一,并继续无为而治,放任各地的农业和商业自由发展。

同他父亲一样,他也面临外族入侵的困扰。一支更北的游牧民族—他们不是匈奴联盟的一部分,而是月氏人—开始南下进犯匈奴边境。同凯尔特人一样,他们之所以南下侵略,也是因人口过剩出现粮食危机,同时他们也希望侵占更多领地,意图进入中国境内。

但是匈奴人将他们驱逐到了西边。司马迁记载:“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这表明匈奴人与稍微偏西的游牧的斯基泰人有文化上的联系,尽管未必有血缘上的联系,因为二者有同样 “迷人”的风俗。)西迁的月氏人被称为大月氏,他们的行动带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公元前 160 年左右,他们侵入大夏,并在其北边的乌浒河岸边驻扎下来。这是远东地区和地中海地区民族之间的最早的较长时间的接触。汉朝也因此避免了一场危险。由于匈奴将其他的蛮族击退,汉文帝也就不用再召集大军前去防御。

前言/序言

前言

公元前 1770 年左右,幼发拉底河畔的马里(Mari)城邦的国王齐姆里—里姆(Zimri-Lim),被他的小女儿弄得身心疲惫。

十年前,齐姆里—里姆把大女儿什玛土姆嫁给了依兰苏拉(Ilansura)城邦的国王。这场婚姻很般配,婚宴持续多日,还有成堆的礼物(主要是新娘家送给新郎的礼物)。最终,齐姆里—里姆的孙儿们会继承依兰苏拉的王位,同时依兰苏拉的国王也会成为他的盟友,而不再是一大批独立城邦中的另一个竞争者。这些独立城邦竞相争夺幼发拉底河两岸有限的沃土。

不幸的是,孙儿们没有像期待的那么快到来。三年后,齐姆里—里姆仍然寄希望于跟依兰苏拉的结盟关系能够永续,又将另一个女儿嫁了过去:什玛土姆的妹妹吉鲁姆。吉鲁姆心高气傲,嘴巴灵巧。按规矩,她应算是妃子,同时也是她姐姐的奴仆。然而,她决定说服国王,让她当正室。她还参与了朝政,任意支使奴仆,嘲笑她的姐姐,在宫殿里面颐指气使—直到什玛土姆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未生育子女的吉鲁姆在宫殿里的地位一落千丈。“没有人再来问我的意见,”她写信给父亲抱怨说。“我丈夫把我最后一个仆人也剥夺了。我姐姐说,她会随意处置我!”

考虑到吉鲁姆嫁过来之后头几年对她姐姐的所作所为,所谓的“随意处置”估计不会是什么好事情。实际上,吉鲁姆很快就写信让父亲来救她。刚开始她在信里还只是说:“把我带回家吧,不然我就死定了!”后来发展成了:“你要是不把我带回马里,我就会从依兰苏拉最高的屋顶上跳下来!”

齐姆里—里姆本来希望依兰苏拉的国王成为他的盟友。不幸的是,把吉鲁姆留在这个人家里也不会增加两个家族之间的善意。在把小女儿嫁过去七年后,齐姆里—里姆放弃了希望,亲自前往北方的这个城邦,按照他的朝廷的记载,他“解放了依兰苏拉王宫”,把吉鲁姆带回了家。

数千年前,一群狩猎采集者在亚洲和欧洲大陆游荡,追逐以野生牧草为食的大型哺乳动物。慢慢地,冰川开始退缩。草原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大型食草动物向北迁徙,在人们眼前消失了。一些狩猎者也跟着走了。另外一些人,由于没有了肉食来源,开始收获野草的种子食用,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开始种植其中的一些草。

情形大概如此吧。

尽管大部分的世界史都从史前时代开始讲,但是我总觉得,从史前史开始,对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错误的起始点。其他一些领域的专家有更好的工具,可以更好地深入了解史前昏暗而遥远的过去。考古学家发掘出了用猛犸象骨建成的村庄的遗迹,人类学家则试图重建失落的村民的世界。他们都在寻找某种能够适合这些证据的假说,这个假说将揭示一群人如何从东向西移动,放弃了猛犸肉而改食大麦,并挖掘洞穴储存多余的谷物。

但是一些历史学家希望不只是解释人们做了什么,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希望解释有些事情他们为什么做,以及是如何做的。对于这些历史学家而言,史前史—人们开始记述有关他们的国王、英雄遗迹以及他们自己的故事之前的时代—仍然是不透明的。无论考古学家对于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人”做出了什么结论,我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在法国南部的村庄制作圆盆的某个陶工的白天和夜里的活动都一无所知。狩猎采集者的踪迹(陶器、石片、人和动物的骨头、悬崖和洞穴墙壁上的绘画)揭示了一种生活模式,却没有讲述任何故事。没有史前时代的君王和王后的故事。史前人类被剥夺了个性,在地图上往往用移动的色块表示:向北、向西,开辟出一块种粮食的土地,或是聚集起一群新驯化的动物。这些无名氏的故事,必须以无人称的语气讲出来,使得历史显得不够生动:“文明在新月沃地萌芽,在幼发拉底河畔,小麦第一次被人们所种植。书写随后发展起来,城市也建立了。” *

只要历史学家被迫对“人类行为”进行一般性的陈述,他就好像是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说着某种外语,而且说起来往往既不流利也不优雅。这种无人称的历史(在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往往极度枯燥。更糟的是,它还不够准确。农业不是新月沃地所独有的;随着气候变暖,亚洲和欧洲有很多人类族群开始种植粮食,而同一时期新月沃地的大部分地方还都是荒原。

人类学家可以推测人类的行为,考古学可以推测人类定居的模式,哲学家和神学家可以把人当作无差别的群体推测所谓“人性”的动机。但是历史学家却肩负着不同的任务—他们要寻找特殊的个体,给人类行为赋予血肉和精神。

在古代近东当一个小国的国王很是不易。齐姆里—里姆的一生中,有一半时间都在与其他城邦的国王打来打去,另一半时间则试图就他复杂的个人生活进行谈判。他的王后叫西普图,能力很强,政治嗅觉敏锐,在丈夫出征作战的时候,就负责管理马里城。在地中海的盛夏季节,她给国王写信:“在太阳底下时,大王一定要记得照顾好自己!……穿上我给你缝制的长袍和斗篷!……我整日为大王担惊受怕。记得写信给我,报个平安!”齐姆里—里姆回信道:“敌人的武器奈何不了我。一切安好。尽管放心。” 2 在幼发拉底河岸边出土的成千上万个楔形文字泥板中,齐姆里—里姆既是一个典型的美索不达米亚国王,又是一个个体:娶了多个妻子,但不怎么会当父亲。

所以,我在开始撰写本书的时候,没有从洞穴画开始,也没有从平原上游荡的无名的游牧者开始,而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时刻:在史前时期难以分辨的人群中,渐渐开始显现出具体的个体的生活,开始能听见具体的个体的声音。在后面的章节中,你会发现一些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著作中借来的史前史材料(伴随这些史料,不可避免要使用无人称的语气)。但是,之所以要采用那些史前史的材料,是要为在侧翼等待出场的人物布置好舞台。

在讲述这段史前史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挑选并使用了一些史诗故事和神话。从古代历史的表面上浮现出来的第一批人物似乎多是半人半神的形象。最早的国王的统治都长达数千年,而最早的英雄都骑着雄鹰升到了天堂。自 18 世纪(至少)以来,西方历史学家一直怀疑此类故事的真实性。历史学家都是在大学体系中受过训练的人,他们尊重科学,认为科学就得是精确可靠的。历史学家经常试图将自己视作科学家:寻找冰冷、客观的事实,抛弃任何似乎背离了牛顿宇宙观下的现实的历史资料。毕竟,像苏美尔王表那样的文献,一开头就说“王权从天而降”,是不可能作为历史被采信的。历史学家最好还是依靠考古学,重建苏美尔、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定居点的历史。

但是对于那些关心人类行为的原因和方式的历史学家来说,发掘出的陶片和房屋地基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们无法让人洞察历史人物的灵魂。另一方面,史诗故事则展示了讲述者的担心和希望,这一点是解释他们的行为的关键。正如历史学家约翰?凯伊(John keay)所说,神话就是“历史的烟雾”。你得使劲给它扇风,可能才有希望看到烟雾遮盖下的火苗;但是当你最先只看到烟雾时,最好不要假装没看见。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记住,所有的古代史都包含大量的猜测。以实物证据为依托的猜测,有时并不比以人们选择保留下来,讲给他们孩子的故事为依托的猜测更可靠。每一位历史学家都要对证据进行分类,丢弃似乎不相关的东西,并将其余部分排列成某种模式。古代传下来的故事所提供的证据,同商人在贸易路线上留下的证据一样重要。两者都需要人去收集、筛选、评估并加以使用。把注意力集中在实物证据上,排除神话和故事,等于只相信那些可以被触及、闻到、看到、权衡的东西,认为只有它们才能解释人类行为。这种做法展现了一种机械的解释人性的观念,是对用科学方法来解释人类行为所有奥秘的盲目的信仰。

然而,围绕非常古老的故事构建的历史,与围绕古代遗址所构建的历史一样,都需要大量的理论阐释。所以,在书面记录开始增加,猜测也逐渐变得不完全是猜测的时候,我会试图指出这一点(“第二部分”)。历史学家并不总是想着给读者提这个醒。很多历史著作从“中石器时代人制造的武器越来越好”,一下子跳到“萨尔贡的统治遍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却没有说明,这两种说法基于非常不同的证据,并且模糊程度也不同。

在这一卷中,我们不会在澳大利亚、美洲,或者是非洲等地花太多时间,不过略过非洲是出于某种稍微不同的原因。尽管这些文化的口述历史也很悠久,但其年代并没有超出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王表,或是埃及国王最早建立的纪念碑。不过,把历史按照线性的时间轴分成史前史、古代史、中世纪史,然后一直延伸到未来这种做法,不是源自非洲或是美洲原住民。这是一种非常西方化的创举(当然这一事实绝不会削弱这一划分法的用处)。正如考古学家克里斯?戈斯登(Chris Gosden)在他所著的史前史入门书中指出的那样,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没有产生本土的“史前史”概念。据我们所知,他们认为过去和现在是一体的,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西方人到来,带来了“历史”的观念—这时,他们的史前史就突然终结了。我们将会在那个时刻遇见他们:这种做法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至少可以避免过于粗暴地对待他们的时间观念。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给汉穆拉比(约公元前 1750 年)之前的历史事件确定纪年都会存在问题。甚至汉穆拉比登基也有 50 年左右的误差。而当我们上溯到公元前 7000 年左右时,误差更是接近五六百年之多。公元前 7000 年之前,历史纪年充满了不确定性。要想描述从人类历史的开端,直到公元前 4000 年前发生的任何事情,由于存在几种不同的体系来标记“史前史”的时代,事情变得更加混乱。这些体系中没有任何一个与其他的某个完全一致,而且其中至少有一个体系是完全错误的。

本书中我选择使用传统的 BC 和 AD 来表示公元前和公元后。西方有许多历史学家试图避免完全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角度看待历史,选择使用 BCE 和 CE 来表示公元前和公元后;但是,一方面使用 BCE,一方面却又承认基督诞生的那一年是公元元年,这种做法对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4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作者:苏珊·怀斯·鲍尔
译者:徐彬,陈幸子,刘在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12934302
豆瓣评分:8.1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