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

  沉迷于做九型人格、MBTI、DISC等各种性格测试,容易引起共鸣却慢慢发现所获寥寥?感觉人生陷入了停滞,却找不到破局的方法?因为受过创伤,便放弃了对新生活的期待?我们往往认为性格只能被找到、性格以类型划分、性格固定不变、性格来自过往经历、性格是真实自我的反映等,但这却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再勇敢,逐渐走向平庸,甚至有深深的无力感或陷入困局。
本书通过丰富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利用性格测试和自身过去等定义“真实自我”和“原生性格”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并在阐述性格真相和常见五大性格误解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正确看待过往、自信定义自我、调整限制自我提升的错误观念和习惯等,在创伤、身份认同叙事、潜意识、环境四大性格影响因素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建议,让读者可以从狭隘的性格观念中解放出来,走出困境,实现直接、高效的成长转变。

编辑推荐

  ◎美国亚马逊心理学2020年度畅销书;
◎本杰明·哈迪在内容创作平台Medium.com连续四年排名DI一,文章阅读量每月超百万,并曾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等知名媒体;
◎作者实现了从整日无所事事的loser到成为心理学博士、拥有百万成功事业的巨大转变,是“性格可以改变、一直在变、会发生巨变”的最佳例证。
◎如果你曾尝试对人生做出重大改变,却有被困住或泄气的感觉,并将其归咎于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恰好就是写给你的。
◎这是一本颠覆你性格认知的书,让你看清性格的真相,针对四大根本影响因素,有目标地修正原生性格,打造理想人生!
◎性格可以改变,一直在改变,还可以发生巨变,只要你想!

作者简介

  [美]本杰明·哈迪 (Benjamin Hardy)
克莱姆森大学组织心理学博士、演说家,在线撰写关于自我提升、心理学和创业等方面的文章,每月阅读量超百万,并连续四年在平台Medium.com排名第一。《今日心理学》和《企业》杂志的定期撰稿人,其文章曾登上《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等媒体。著有畅销书《意志力陷阱》(Willpower Doesn’t Work)、《谁来做而不是怎样做》(Who Not How)、《你想的是差距还是收益》(The Gap and the Gain)。

目录

献给
引言
导言 性格测试险些毁了我的人生
你的性格并非由过去决定
我是如何从性格局限中走出来的
第一部分 如何正确认识性格
第一章 性格的误解:五种流行的错误观点
误解一:性格以“类型”区分
误解二:性格是内在和固定的
误解三:性格来自过往经历
误解四:性格只能被“找到”
误解五:性格是“本真的”自我
本章结语
第二章 性格的真相:基于目标,创造理想性格
目标塑造身份认同、形成性格
目标的三个根本来源
根据目标,刻意设计身份认同
你只需要唯一的核心目标
始终牢记并坚持核心目标
早睡一小时:避开晚间低效率陷阱
早起一小时:高效进入巅峰状态
写日记:内化并清晰化你的目标
相信的力量: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本章结语
第二部分 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
第三章 转化创伤:重塑性格,不让过去决定未来
创伤,使你的人生充满局限
性格不应成为创伤的副产物
释怀过去,增强心态灵活性
共情见证者:转化创伤的最佳方法
重建信任,成为身边人的共情见证者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改写你的故事:创造新的身份认同
做好情绪调控,用故事创造“意义”
你的过去由你“创造”
由“缺”转向“得”,重构你的叙事
用未来视角塑造身份认同
本章结语
第五章 提升潜意识:控制潜在驱动力
记忆是物理性的,身体是情绪性的
提升潜意识方法一:断食
提升潜意识方法二:定期做慈善
本章结语
第六章 重塑环境:让所在环境与你的目标一致
情境塑造角色:角色塑造身份认同与机体
记忆策略:针对目标,进行选择性记忆
忽视策略:学着对你的关注点做减法
约束情形: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多潜能
本章结语
结语 拥抱未来,改变过去
现在该你了
致谢

前言

  导言 性格测试险些毁了我的人生
因为一个性格测试,我的妻子——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女人(我们还有五个优秀的孩子)——险些没跟我结婚。
在上大学时,我们身边特别流行“色彩密码性格测试”(the Color Code)。它将人分成四种颜色:“红色”人积极进取,雄心勃勃,注重自身利益;“蓝色”人关注内心,注重人际关系;“白色”人善于内省,常常偏消极;“黄色”人喜欢追求快乐,也会带给他人欢乐。
劳伦是“红色”人,所以当发现我是“白色”人时,她的家人都非常担心。劳伦的前夫是个自私的家暴男,也是“红色”人。她父母从她对我的兴趣推测,觉得她可能是矫枉过正,也可能是因为先前的婚姻经历而变得过分谨慎。
与许多其他笃信性格测试的人一样,劳伦的家人认为色彩密码有一定合理性和真实性。他们通过测试来将人划定为四种类型中的一种。
他们真的担心“红女白男,阴盛阳衰”。“她需要一个真爷们儿,而不是一个‘白色’男人。”
她也有同样的顾虑——“红色”女人真的能搭配“白色”男人吗?“白色”男人晋升机会少、耳根子软。他们是梦想家,但却很少能坚持完成长远目标。
幸运的是,劳伦给了我一次机会,并开始逐渐了解我。交往后,我们的关系很好,于是她不顾自己对“白色”男人的偏见和父母最初的顾虑,突破了固有信念。
现在,我和劳伦婚姻幸福,育有五个孩子,两人接受了共14年的正规心理学教育,对这些往事只是付之一笑了。但事实仍旧是事实—— 性格测试险些毁了我们共同的人生。
被性格测试误判或因此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绝不止我一个人。事实上,你可能也会深受这种“流行病”的祸害。色彩密码只是当代文化中无数流行“性格”体系中的一种,其他“罪犯”还包括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DISC评测、温斯洛性格测试(the Winslow Personality Test)、NEO、HEXACO、伯乐门(Birkman)测试、九型人格(Enneagram)、罗夏墨迹(Inkblot)测验等等。
我现在还可以往下列举,而且列举不完,并且以后也列举不完。几乎每天都有几百种新测验被发明出来。
人们对“性格”的迷恋已经达到了荒唐的地步,以至于2019年脸书不得不禁掉了性格测试和其他“无用”应用。而在这之前,为了得到性格测验答案而交出个人信息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8700万。
性格测试可能有趣、好玩、令人愉悦,这没错。但是,性格测试也有现实的阴暗面以及一整套“性格”概念,而这套概念包含着限制(有时更是 毁掉)无数人生活的东西。
人们的主流观点是“你的性格就是真实的、真正的你”。你的性格是“固有”的,大多数情况下是 不可改变的。于是,你作为人的任务就是收集足够多的信息和经验——也就是找到合适的性格测试——从而充分“发现”你的“隐藏”性格。
一旦完成了这项无比重要的发现,你接下来就可以围绕这个性格来构建自己的整个人生。这种人生未必是你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与生俱来的,是命中注定。除却这些,都是灾难、痛苦和幻想。
这一切贯穿着一个隐含的假定: 你是怎样一个人,是天生的,而且你无法改变它。
但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的性格。伊利诺伊大学的最新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报告中,90%以上的人声称对自己性格的某些方面甚至整个性格不满意,并想要换成更好的性格。
尽管人们有意做出改变,但他们却一直被引导着去相信自己无从改变。许多流行的心理学流派也都主张个性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和确定的。
性格之所以被认为是固定的,是因为心理学家通常极其重视和强调过去。许多性格理论的核心论点是, 过去是预测未来最重要的因素。它源于常见的“因果决定论”(causal determinism),即万事万物的发生或存在都是由先前的状况或事件导致的。按照这种看法,人是由先前的事件 导致(cause)的,就像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一样。
“导致”在这里是一个极端的用法:不是“影响”(influence)或“引导”(guide),就是“导致”。被过去“导致”意味着你在“自己是谁”“可以做什么”的问题上没有选择权或可能性;你不得不接受注定的性格,不管它是什么;现在的你不过是被你过去的经历推倒的一块“骨牌”;你不能改变过去,只能 发现和更好地理解自己 真正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试图发现或者“找到”自我、寻找“自己”是谁。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设想并创造自身和个性的观念简直像魔法一样荒唐。
但非这样不可吗?你的性格真的是固定不变的吗?
不,不是的。有大量证据,尤其是新发现的证据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你曾尝试对人生做出重大改变,却有被困住或泄气的感觉,这本书恰好就是写给你的。本书的主张是“性格” 无关紧要。更重要的是,性格并 不是你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方面。相反,性格是 表层的、易变的,是某种深刻得多的事物的副产物。
人最根本的方面是要有做出选择并坚持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维克托·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所说的人类的终极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选择自己的道路至少有两层关键内涵:决定为你希望发生的事情做什么以及选择如何回应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之为人,就在于选择自己的道路——你越能把握自己的决策,你的人生和成就会越受你的控制。
做决定和“选择自己的道路”未必轻松。你做选择的能力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和严重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情绪素养。情绪方面的修养越高,受过往经历和外在环境的限制就越少。
你将不再是固定的人,而会成为 灵活的人。你不再逃避或压抑情绪,而是会接纳情绪,并通过情绪实现自身的转变。
你会勇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不管这在现在的你或身边的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或多么困难。你将要应对一路上遇到的任何情绪、教训或挣扎。经验教训会让你实现人生的转变。你的境遇也会随之变化。
从这一刻起,你可以把愚蠢的性格测试和“性格类型”忘掉,自己决定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要变成怎样的人。
要成为怎样的人是一个选择题,它是只有你才能做出的选择。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智慧巫师阿不思·邓布利多就懂得这一点。当哈利·波特向他求教,想要弄明白“分院帽”(Sorting Hat)为什么建议他加入斯莱特林(Slytherin)学院时,邓布利多解释道:“哈利,是选择而非能力显示了真正的我们是怎样的人。”
哈利·波特并不是“天生”的格兰芬多(Gryffindor)学院人。他没有格兰芬多学院人的固有性格。加入格兰芬多学院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和随之而来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
尽管邓布利多是虚构人物,但他的教导却是认识性格真相的关键。你会成为你选择成为的人。然而, 完全地选择自己是怎样的人和将要成为怎样的人的人是很稀有的。我们一直被洗脑去相信我们自己对这些无从选择。而且,选择自身道路的责任与自由确实会令人生畏。
正是因为惧怕和风险,许多人更想听从“分院帽”的指示,让它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许多人将自己的决定、潜能和身份认同委于外物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有一个可以退回去的“盒子”会大大减轻情绪的压力——“对呀,我现在觉得不舒服,它肯定不适合我”,哪怕“盒子”会限制你的自由、眼界和创造力。
创新是有风险的。你必然会遭受挫折,也必须要有勇气——在这条路上你很可能会犯错和失败。创造力和勇气并不会确保成功。另外,创造力是难测的,可能会把你带到意料之外的地方。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年纪越大创造力越弱,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我们都希望事情是稳定且可预测的。我们宁愿别人告诉我们能做(和 不能做)什么,也不想承担创造自我和自身经历的风险,这也不足为怪。
一旦决定了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会过怎样的人生,你就可以拥有你真正想要的一切。你可以成为一个“异类”。你可以拥有让他人震惊,也让你自己震惊的经历。“这真的发生在我的身上了吗?”会成为你的家常便饭。
没错,这真的发生在了你的身上。很神奇,对吧?
你在前进,行事果断,心怀目标。你不再让往事约束自己。你能够洞悉自己内心所想,并将这些思考徐徐展开、付诸实践,你对自己的这一能力愈发自信。你会发现自己的身边都是创造人生、设计人生的人,而不再是因循守旧、消极保守的人。
你不必因为别人口中的“你能拥有什么”或“要达到什么状态”而限制住自己。不管是想更自信、更有创造力,还是想更外向、更有条理性,你都能做到。即使现在胆子小,但却想成为有力量、有胆量、鼓舞人心的领导者,你同样能做到。
我的朋友斯泰茜·萨蒙告诉我,她是在13岁那年上主日学校时学到这条真理的。斯泰茜小时候羞涩、怯懦、笨拙。那天老师跟学生们讲,他们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他们都能养成在别人身上看到的好品质。
斯泰茜将其铭记在心,从那以后 与人交往便不再害羞。在社交场合,她不再躲在父母身后;有人问她事情时,她不再为了不被注意到而笨拙地打哈欠。在那以后的20多年里,她一直努力磨炼技艺,向他人学习,提升自身修养。现在,35岁的她仍然在努力成长和学习,不断增加自己欣赏的品质。她不再是那个害羞的小女孩,而是一个自信满满的女人。
这才是性格的真相。性格不是固有的,而是养成的。性格可以变,也确实会变。人可以,也应当选择和设计自身性格。选择自己的道路是人生的一大目标,但选择不免会让人生畏,因为它是需要人承担后果的。于是,人们回避做决定,没能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制约了自己成长、学习和改变的能力。
成就大事的人必定要经历一番脱胎换骨。他们必须找到新的目标,然后让自己相信新目标是可能达成的。他们必须勇猛精进,超越当下的性格与境遇,最终成其事,立其身。
外人可能会将这样的大功绩或影响力看作“异事”或“奇事”,但如果你去问当事人,他们会说自己很平凡,他们创造的人生的关键只在于选择。
成为新人必须有新目标——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目标正是你磨炼品质、提升技能,并潜心布局、改头换面的原因所在。若无有意义的目标,尝试改变就没有意义。需要动用无以为继的意志力最终将会导致失败。

精彩书摘

  误解一:性格以“类型”区分
没有纯粹的外向型人或内向型人。那样的人会进精神病院。
——卡尔·荣格(Carl Jung)博士
世界上有两类人:相信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两类的人和不相信这一点的人。
然而,按照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测试,世界上有16类人。
先别急。按照修订版NEO性格测试问卷,世界上只有6类人。
不过,我觉得世界上只有4类人:“赫奇帕奇”“格莱芬多”“斯莱特林”和“拉文克劳”。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上的人到底分为几类?2类?4类?6类?还是16类?
第一个关于性格的误解便是认为性格“类型”是存在的。性格类型根本不存在,它是社会或心理的建构产物,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它是一种肤浅的、歧视性的、反人性且极其不准确的看待复杂人性的方式。
性格类型并没有科学依据,而且大多数流行心理问卷的制作者其实根本没资格定义人群。
梅尔薇·埃姆雷(Merve Emre)博士在2018年出版的《性格贩子: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怪诞史与性格测试的诞生》(The Personality Brokers:The Strange History of MyersBri-ggs and the Birth of Personality Testing)一书中写道,性格测试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规模达20亿美元的产业,其中以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最为流行。有意思的是,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Briggs)及其女儿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Myers)都没有接受过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心理测试方面的训练。母女两人都不在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工作。因为女性上大学的机会有限,所以她们的测试是在家里开发的,而并没有在大学或实验室里。
20世纪初,利用身为妻子和母亲的经验,而非科学或心理学知识,凯瑟琳·布里格斯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她发现自己和丈夫对待生活的方式不同,而且他们的孩子一个好静一个好动,于是便想发明一套体系来解释人与人相处方式的差别。
布里格斯认为调和矛盾会给人带来很多心理上的痛苦。她提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是固有不变的,他们不会试图改变自己;人有确定的 性格,而它需要的是被认可和被接纳。
不管你是怎样的人,或者在生活中的形象如何,人们都应该认为你的行为方式是“正常”的,布里格斯如是说。如果你很害羞,你身边的人在跟你打交道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你神经过敏,他们就应该适应你;如果你和善而富有同情心,他们也应该认为你一贯如此。
基于这套范式,你对待生活的方式就是“你的本性”,你不应该为之羞愧。你也不应该尝试改变本性,而且就算你尝试了也没法做到。再者,哪怕这些特质会限制你,你也是无能为力的,你就只能忍受,因为神或者DNA就是这样限制你的。
性格类型测试尽管有趣,但并不科学,而且会让你相信自己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这种约束远比实际约束大得多。这些测试对人类形象的描绘既不准确又过分简单,充斥着大而无当的概括,任何人都能将其跟自己对上号。它们对心理学做了过度简化,让人们自以为掌握了很多心理学知识,然而实际上根本没有。沃顿(Wharton)商学院教授、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博士对此解释道:“迈尔斯—布里格斯问卷好比问人更喜欢耳环还是鞋带。你可能会觉得这背后隐含着什么了不得的秘密,哪怕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它制造出了一种心理学专业感的错觉。”
社交媒体上有一大批性格导师,他们可以告诉你关于你的一切,从你应该跟谁恋爱结婚到你是否应该生孩子,从你应该做什么职业到你是否会成功、幸福——全部的依据就是你完成的一套特定测试的分数。这让人感觉很科学,但实际上却不过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迷信活动。
社会科学理论有四个评判标准:该理论的范畴是否(1)可靠(2)有效(3)独立(4)全面。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中的指标表现出的是不可靠、无效、不独立、不全面。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的重点不在于获得性格的洞见,而在于营销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这才是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真正的魅力所在。
基于上面列出的四条标准,尽管心理学家对性格是否可变尚有争议,但在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这类性格测试不能当真这件事情上他们是有共识的。这类测试和通俗心理专家宣扬的“性格类型”也是不存在的。
在有意识和有策略的情况下,将自己定义为某个“类型”或者 给自己贴上某个标签或许是有用的。比如杰夫·戈因斯(Jeff Goins),他一直想当作家,却没有为其做任何努力。但当给自己贴上“作家”标签时,他就在这种身份认同的激励下开始动笔,并最后成了一位成功的作家。因此,戈因斯的标签是自己有意选择的,也帮助他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3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
作者:[美]本杰明·哈迪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60546
豆瓣评分:8.5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