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为什么要耗时40年之久?
实现碳中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到跨国贸易,小到细胞呼吸,碳排放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逃避全球变暖的现实。
为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各国正在开展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合作行动。基于此,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全球减排的战略意义重大。
本书将从碳中和的提出背景开始,逐步为你讲解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有哪些,我国各行业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与转变机遇是什么,以及政府、企业、个人该怎么做。
让我们一起,探究中国经济社会未来40年的发展脉络,揭开碳中和的神秘面纱!

编辑推荐

  产业政策布局、企业减排路线图、从理念到个人行为。一本书,全景展现碳中和背景下的行动指南

作者简介

  安永碳中和课题组完全隶属于安永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为毕舜杰、朱亚明、钟丽、田苗苗、刘倩、杜若琦。
毕舜杰,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先生在零售、消费品、制造和运输等行业均有深厚的实务及咨询经验,拥有丰富的审计、商务咨询及企业融资经验,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提供上市、收购、重组等方面的咨询和审计服务。毕先生还担任安永大中华区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与多个投资基金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关系,并为他们投资的公司提供专业服务。
朱亚明,安永大中华区电力及公用事业行业主管合伙人兼交易主管合伙人。
钟丽,安永华北地区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安永大中华区能源和资源行业主管合伙人。
田苗苗,安永大中华区合伙人、能源资源行业咨询服务主管。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埃勒商学院金融MBA(2002年),复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学士学位(1998年)。拥有22年以上咨询经验,曾服务的行业, 包括公用事业、高科技、建造及总承包业务、房地产开发、能源等行业。主要集中于公司管控模式、企业数字化转型、财务转型变革、绩效管理及管理会计体系、共享服务设计。
曾负责为一家中国最大的石化企业梳理海外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并在总部开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处理海外业务的部分财务工作。跨国企业和国有企业等客户提供针对其经营绩效的优化提升的帮助和服务。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并在国家会计学院承担客座讲师。

目录

内容简介
推荐语
前言
第1章 当我们说起碳中和,我们在说什么
什么是碳中和
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危机
全球快速变暖,自然环境面临威胁
《巴黎协定》确定了全球平均气温上涨幅度控制目标
我国碳排放量高,能源活动排放占比大
未来数十年全球共同行动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体系
2021年:我国碳中和元年
各国主动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分别宣布净零或碳中和目标
为实现碳中和,国内外领先企业这么做
为什么提出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不只是一种责任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什么是现在
我国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碳上已形成良好基础
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
特高压引领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
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年增长
实现碳中和为什么难以及难在哪儿
经济发展需求与节能减排约束:一场速度与质量的博弈
能源转型技术面临重重挑战
碳中和目标下的社会难题
第2章 实现碳中和:四项关键要素缺一不可
要素一:技术可行
要素二:成本可控
要素三:政策引导
要素四:多边共赢
第3章 碳中和40年,各行业转变路径及机遇
导图:各行业转变路径导图
碳中和40年蓝图:行业行动指南
能源供给侧
电力碳中和
非电碳中和
能源需求侧
工业行业脱碳
交通行业脱碳
建筑行业脱碳
服务行业脱碳
研究碳的“负排放”技术
碳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直接空气碳捕集
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
为什么要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是怎样的
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要这样做
发展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如何助力碳中和
支持绿色金融,央行这样做
绿色金融工具如何为产业助力
绿色金融给我们带来什么
总结:碳中和“公式”描绘行业脱碳之路
第4章 实现碳中和,下一步怎么走
给每个人的建议
给企业的建议
给金融机构的建议
给政府部门的建议
第5章 碳中和的多个误区
后记
2060年:零碳的一天

媒体评论

  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它事关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及生态建设也都有深刻影响。本书的内容文如其名、通俗易懂,全面解读双碳目标的意义、机遇、挑战和实现路径,将起到促进将政府的承诺转化为企业的作为与公众自觉行动的效果。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理解“碳中和”时代,有助于洞悉我国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走进“碳中和”时代,迫切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践行碳中和发展路径。《一本书读懂碳中和》不仅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关键行业发展和减排的权衡关系、技术路线选择优先顺序等与社会经济体制框架息息相关的议题,还从微观层面阐述了微观主体促进低碳减排的商业模式以及积极践行低碳目标的生活方式。本书融合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共同议题的成果,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零碳”未来宏大而生动的画卷。
——王战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中心理事长、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减排涉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理解碳排放和碳中和是每个人参与减排的第一步。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讲解碳排放和碳中和,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在全球绿色革命中必然会受到冲击。中国制造的“天花板”之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随着碳税的国际征收越来越现实化,绿色升级将是必由之路。迈向低碳、零碳,的确会冲击现有的能源体系和工业体系,但更是中国实现新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不仅是技术革命,生活方式进化,而且有助于“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畅通无阻。同时,这也将是中国生产力空间分布的一次革命。本书给了我们全方位的启迪。
——秦朔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在“双碳”目标愿景下,能源行业多年来的发展主题发生了转向。煤炭行业企业既要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以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也要充分发挥好煤炭在能源安全供应中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尽早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行业企业的未来脱碳路线指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解宏绪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国家目标,它还涉及千千万万家企业、资本市场投资者,涉及我们每一个个体。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将长期伴随我们的工作、生产、生活,既是一场系统性革命,也是一次长达几十年的机会。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本书给出了一份全景式的解答。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目标,是我国对全世界的承诺,也是事关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易方式和治理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全产业链的转型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碳中和”进度;如何更好地优化新能源产业政策,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如何更好地把握好科技、金融在能源发展上的互融作用,促进“碳中和”目标下的跨产业融合发展。该书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阐述问题的语言平易,指导问题的内涵深刻,是产业创新时代不可多得的“脱碳”指南。
——葛培健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谈到碳中和,人们经常能联想到能源、交通和以钢铁化工企业为代表的工业行业,却很容易忽视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碳中和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以前瞻视角,从碳全生命周期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条理清晰、通俗易读。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服务领域的碳排放日益增加,这些领域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碳中和浪潮之下,电气化改造、设备能耗控制、节能低碳材料的应用、绿色生态的保护和气候解决方案的实施等将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型绿色环保技术已迎来发展机遇期,并将迅速孕育、壮大相关服务和产业集群。
——徐建国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
世界旅游论坛中国区首席代表、长江开发促进会理事
碳中和的意义从不在于束缚人类的生活,而在于赋予更多生命的内涵。本书让我们与碳中和背景下的金融体系深入对话,以简单明了的理论和事例讲述“碳交易市场”和“绿色金融体系”的角色,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技术路径对绿色投融资结构以及低碳产业布局的影响。书中提到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经济生态处处体现出碳中和的投资价值以及对人类持续生存的赋予。无论你是想简单了解碳中和的概念,还是想在碳中和时代为自身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汲取新的思路,这本书都能给你最好的指导。
——严弘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
金融学教授、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一本谈碳中和的书,但又不是一本只谈碳中和的书。实现碳中和不仅涉及目标和任务分解,也关乎经济指标的设计和约束。仔细读完本书会发现,如何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未来工业产业如何展开经济动态布局,金融产品服务将会带来什么改变等问题,都会得到解答。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碳中和的概念及其应用渗透到生产体系、消费体系的绿色经济转型中,非常值得仔细研读!
——焦捷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碳中和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已是大众熟知的热词,然而公众却对碳中和的概念内涵充满疑惑,多数企业对于实现碳中和的行动路线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碳中和在我国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运行后才逐渐兴起,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各利益相关方基于自身理念和商业需要,通常仅能捕捉和宣传推广部分内容与价值,很难勾勒出碳中和的全貌。本书由安永碳中和课题组能源、工业、建筑、金融等领域多名专家凝聚丰富的行业实践编写而成,聚焦碳中和的实施背景、关键要素、行业转变路径及机遇,巧妙地把碳中和的实现方式与实践场景融合,为读者提供身临其境的认知,从而揭开碳中和的神秘面纱。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安永以身作则,已于2020年底实现全球范围内碳中和,未来将与社会各界携手迈向绿色低碳发展,利用专业团队和技术共同构建绿色的可持续商业世界,积极助力我国“30·60”目标如期实现。
——陈凯 安永中国主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及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15亿吨, 并且仍在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带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温热浪、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会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或许你生活在炎热的亚热带地区,冰川离你很遥远。又或许你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看到新闻报道中被破坏的植被时会想:这与我的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气候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无法逃脱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国家要发展经济,企业要追逐利益,个人要生活,大到跨国贸易,小到细胞呼吸,碳排放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
那么在面对无时无刻不在排放碳、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的困境时,应该怎么做来扭转这种局面?这个答案是“零碳”。“零碳”并不意味着不排放二氧化碳,因为经济需要发展,生命体需要进行有氧呼吸,这些活动不可能不产生碳排放。要消除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采取行动,通过技术手段吸收与排放量相等的温室气体,此时“排放”也就等于“没排放”,这也是“碳中和”的内涵。碳中和听起来是简单的“抵消”机制,但实施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世界各国共同达成碳中和目标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合作行动。每个国家是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来制定发展目标和政策的,让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行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但是,如果任由二氧化碳大规模排放,气候变化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那么具体该怎么统筹行动?应该由谁来牵头带领实现碳中和?本书将带你一一找到答案。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既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又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在强烈的大国责任感与担当的驱动下,我国政府认识到实现碳中和是一份重任。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节能减排行动起步晚、负担大,实现碳中和比想象中的要困难得多,但是我国仍宣布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阻止气候进一步恶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实现碳中和也有助于我国摆脱对外能源依赖,转变政治与外交策略,创造就业机会,形成技术优势。
我国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全球减排的战略意义重大。本书将从碳中和提出的背景开始,逐步为你讲解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有哪些,我国各行业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变路径及机遇是什么,以及政府、企业、个人又该怎么做。刚接触碳中和概念的读者朋友,可以循序渐进地逐章细读;对碳中和概念已有所研究的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阅读。那么本书具体能为你带来哪些关键信息呢?
本书为你讲解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在第1章我们主要介绍了碳中和提出的背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国内外领先企业在实现碳中和方面有哪些实践?我国为什么现在提出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难点在哪里?
本书让你明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有哪些。我们认为,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多边共赢是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提高技术水平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路径,控制成本是碳中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政策引导是实现碳中和的保障,多边共赢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本书为你描绘不同行业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变路径及机遇,全景展现碳中和背景下的各行业行动指南。第3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本章从能源供给侧和能源需求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就不同行业逐一说明如何实现碳中和。其中,能源供给侧以电力碳中和为介绍重点,同时也对氢能、生物质能的非电碳中和路径进行了探讨;在能源需求侧,从工业(钢铁、水泥、化工)、交通、建筑、服务6个重点减排行业出发,剖析行业的“脱碳”行动指南,解读各行业如何把握碳中和的机遇,赢在未来。本章也对碳的负排放技术[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直接空气碳捕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绿色金融体系这三大支撑碳中和实现的体系进行了介绍。
本书告诉你不同的社会角色应如何发挥作用。在第4章我们重点讨论政府如何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政府可采取的政策有哪些,企业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实现谋求低碳发展与保持盈利之间的平衡,金融机构如何开展投资活动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个人可采取的有助于减少碳足迹的措施又是哪些。
本书帮你避免陷入碳中和的认知误区。虽然碳中和概念近期已经在各个领域广泛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由于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它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人们对碳中和的认知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在最后一章,我们会就常见的碳中和认知误区给出清晰的解释说明。
让我们一起进入碳中和的世界,揭开碳中和的神秘面纱!

精彩书摘

  第1章
当我们说起碳中和,我们在说什么
什么是碳中和
提到碳中和,你可能想知道:什么是碳中和?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碳中和?究其原因,是什么让碳中和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而采取的举措?这对我们每个人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又需要如何应对呢?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首先介绍碳中和的提出背景。
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危机
全球快速变暖,自然环境面临威胁
刚刚过去的2020年,除了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你是否也感觉到了气温有点特别?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2020年6月,北极圈内的一个西伯利亚小镇居然达到了38℃的高温!这也是北极圈内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1]其实,不只是北极,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上升了大约1.2℃,气温的上升速度远远超出预期。
也许你会想:全球平均气温仅上升1℃,能对我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要知道,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会上升超过2米,[2]这会导致像巴厘岛、马尔代夫这样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的面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岛上的居民将不得不迁往别处。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消失,接近墨西哥国土面积的冻土会永久解冻,水资源将变得极度紧张。数千年来,地球的全年气候一直保持稳定。正如我们的身体一样,地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维持气候的动态平衡,这也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地球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4.8 / 5. 投票数: 4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作者:安永碳中和课题组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88341
豆瓣评分:7.5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