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

  ★上海译文出品!一套真正代表哈佛精神的丛书
★以小见大,从不同视角解读人类社会
★对哈佛人类学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着重推荐人类学界内外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思想和新看法
★领略在人类学理论、研究方法、实证发现和应用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这场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深刻而持续影响力的变革
★有助于全面矫正人类学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眼中的形象和面貌,你不得不读的人类学专著
本套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包括《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重新想象全球健康:导论》《如何做田野笔记》共四册。涵盖了全球健康的跨学科研究、地方性的道德世界、社会的疾痛体验等课题。此外还展示了田野考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将展示人类学方法在精神医学领域,包括像政治性创伤、医学伦理及医学人文等方面的最新应用和研究,为人类学科教育与研究提供广泛的理论依据与价值。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Digital Lab简介
总目录
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
版权信息
Digital Lab简介
总序
序言
致读者
献词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温思罗普·科恩
第三章 艾迪·鲍思克特-雷马克
第四章 严仲舒
第五章 查尔斯·肯特沃斯·贾米森
第六章 萨莉·威廉斯
第七章 比尔·伯特/西姆查·阿德勒
第八章 W·H·R·里弗斯
第九章 后记
参考文献题记
致谢
索引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版权信息
Digital Lab简介
总序
献词
名言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症状和异常的意义
疾痛与疾病
疾痛的意义
意义之一:症状
意义之二:文化涵义
第二章 疾痛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义之三:生活环境
意义之四:解释和情绪
第三章 疼痛的脆弱和脆弱的痛苦
脆弱的副警长
诠释
第四章 生活的痛苦
主人公
工作环境
家庭生活
个人的疾痛经验
诠释
第五章 慢性疼痛:欲望之挫折
疼痛与自由
诠释
第六章 神经衰弱症:美国人和中国人的衰弱和疲惫
中国的神经衰弱病例
神经衰弱症与中国文化
曼哈顿中城区的神经衰弱症,1986
诠释
第七章 慢性病人治疗中互相冲突的解释模式
威廉·斯蒂尔病例
专业解释模式与慢性疾痛作为疾病的结构
对疾病记录的专业影响
诠释
第八章 不气馁和胜利:应对慢性疾痛
第九章 从疾痛到死亡
善终
死亡的致命恐惧
另一个地方中的死亡
诠释
第十章 疾痛的烙印和羞耻
烙印的本质
六个蒙受疾痛羞耻的人
第十一章 慢性疾痛的社会环境
双重束缚
在疼痛中心
疾痛的家庭后果
第十二章 制造疾病:人为的疾痛
第十三章 疑病症:具有讽刺意味的疾病
隐藏的病症
极度较真的忧虑者
“一根筋”的翻译员
死亡请愿者
诠释
第十四章 医治者:行医的种种经验
八种医疗生涯
诠释
第十五章 一种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论
微型民族志
生活简历
解释模式和协商处理
重振精神:医学心理治疗趋向
第十六章 意义中心模式对医学教育和实践的挑战
医学教育
医疗卫生系统
医学研究
参考资料
如何做田野笔记
版权信息
Digital Lab简介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民族志研究中的田野笔记
田野参与
记录经历的/观察的现实
对于做田野笔记的启示
反思:写田野笔记和做田野研究
第二章 在田野中:参与、观察和速记
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进行速记
以写作为目的的参与
两个速记实例
速记的记忆术:词汇和短语
反思:写作和人类学意义上的边缘性
第三章 田野笔记的撰写(一):从田野到书桌
在书桌前
田野笔记撰写中的立场和读者
撰写过程
反思:“写作”和“阅读”模式
第四章 田野笔记的撰写(二):呈现场景
撰写详细的笔记:描绘场景
撰写扩展条目:组织
撰写过程中的分析:旁注、评论和备忘
反思:田野笔记是写作选择的产物
第五章 揭示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
强加的外在意义
呈现当地人的意义世界
使用被研究者界定的概念范畴:处理方法和常见问题
被研究者对族裔、性别与阶层的解读
当地事件与社会力量
反思:通过田野笔记来发现/创造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
第六章 田野笔记的处理:编码和备忘
阅读作为数据集的田野笔记
针对田野笔记提出问题
开放式编码
撰写最初的备忘
选择主题
集中性编码
综合备忘
反思:从田野笔记中创造理论
第七章 撰写民族志
主题描写
将田野笔记转化为民族志文本
撰写完整的民族志
反思:在被研究者和读者之间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导论
版权信息
Digital Lab简介
前言
第1章 导论:全球健康的生物社会取向
第2章 解析全球健康:理论与批判
第3章 殖民医学及其遗产
第4章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相互竞争的理论和地缘政治
第5章 重新定义可能性:艾滋病的全球反应
第6章 在海地和卢旺达设立有效的农村医疗保健递送模型
第7章 在全球推广有效的递送模型
第8章 精神健康与多重抗药性肺结核病的独特挑战:对于疾病指标的批判性视角
第9章 价值观与全球健康
第10章 评估国际援助
第11章 21世纪初的全球健康优先事项
第12章 全球健康平等运动?结语与反思
附录 《阿拉木图宣言》
作者简介
致谢

前言

  过去的几十年,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能领略到在人类学理论、研究方法、实证发现和应用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正是这些激动人心的成果,充分体现了这场具有深刻而持续影响力的变革。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们的近期研究,是对当代人类学动向的极好阐释。这套丛书,第一次使得中国的教授、学生和有兴趣的普通读者,能接触到这些研究作品。目前,国际人类学界最值得注意的变化之一,就是其关注对象正转向当代的主要社会和地区,如中国、日本、欧洲各国和美国等等。而另一重要趋势,是作为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分支的医学人类学,正逐渐占据日益显著的中心地位。这一动向显示,人类学家正在转而研究影响当代各共同体的重点社会问题,并开始表达出努力转化人类学研究成果,使之能为政策辩议、项目实施和一般传媒所用的意愿。丛书中的部分作品也使我们看到,医学人类学已经成为一方联结社会和人文科学,另一方联结健康和政策科学间的“桥梁”。用跨越不同社会空间的“桥梁”来比喻复旦大学和哈佛大学间的关系,尤其是新近创立的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
我们相信,包括华琛(James L. Watson)、华如璧(Rubie Watson)、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贝斯特(Theodore Bestor)及本人在内的哈佛人类学家,在比较文化和社会研究方面所做的田野实践和理论探索,将为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用中国人习惯的说法,这套丛书将有助于全面矫正人类学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眼中的形象和面貌。它不仅是对哈佛人类学研究的一次展示,更重要的,是向读者推荐一些在人类学界内外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思想和新看法,如文化亲熟说、地方性的道德世界、社会的疾痛体验、生命文化过程等等。这套书,还展示了都市人类学、中国乡村研究以及行政机构的田野考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将展示人类学方法在精神医学领域,包括像政治性创伤、医学伦理及医学人文等方面的最新应用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齐心协力,能在中国创造出全新的人类学领域,同时,鼓舞中国的同仁们为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学探索和发现,奉献出激动人心的成果。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及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
Arthur Kleinman(凯博文)
2007年10月24日

精彩书摘

  《道德的重量》记叙了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评述了他们在平常和非常时期最看重的事。这是一本关于道德经验的书,聚焦于个人和团体如何认真处理和对付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危险和意外事故看作是生活环境中的反常现象,或者是某种不可预测的力量侵入到原来大致可预期的世界中。我在本书中提出与此不同的看法:危机和无常是生活本身不可逃避的一面。事实上,就像我们将要从这些故事里看到的,危险和非常状况对故事的主人公们而言生死攸关,所以也可以说,它们显现了人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将从这本书中认识这些普通人,他们亲身经历了这类挑战,却仍然努力尝试有道德地生活。
“道德生活”(moral life)也许是个意思含糊的词组,因为道德可以被用作两种意思。在广义上,道德属于价值范畴。在此意义上,活着或生存无疑是道德的,因为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是最宝贵最重要的。那么,人们仅仅维持生存,为自己的生存利益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各人自扫门前雪”,“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在某一地方环境中,像当地的其他人一样,热衷于这些相同的生存活动——所有这些,在此广义的道德定义下,都属于生存的道德经验。
但是,道德的这一含义不是伦理学中好或善的同义词。在这一意义上,这些每个人都有的道德经验与好或善的标准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坏或恶的。我们想要的或正在追求的价值和利益有时可能是残酷的,违背人道的。不妨想一想那些把少数族裔当替罪羔羊并压迫他们的地方共同体,或者那些支持奴役他人,容忍儿童卖淫,对妇女的暴力,以及其他虐待行为的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在这一广义道德的定义下,人们的道德经验还可能包括某些对恐怖行为的协从,譬如,平民百姓也会参与灭族大屠杀或种族奴役那样的恶行。这种习以为常的,人人共有的道德经验确实是个浑浊、费神的议题。因为从道德经验者外部来看(或从受害者的角度看),是大错特错的事,从道德经验者内部看,即从同谋和作恶者方面来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为什么,根据道德的第一层定义,所谓道德的行为必然是从我们地方立场(local)出发的行为;而我们必须明白,地方立场需要受到伦理的评判(包括来自外部的审视,以及来自内部的细究,挑战原本已被接受的地方价值观)。
从道德的更确切的含义来看,它属于我们判断是非好坏的概念。当我们说要过符合道德的生活,这意味着我们要实践我们的道德承诺和责任。我们可以设想出一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式来生活,譬如,我们会感到对他人负有责任,并把这种感觉付诸于行动;我们会为解救灾难和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这样做使我们感到自己生活在这社会里是有用的,有意义的。根据道德的第二层定义,我们认为世界各地的其他人也同意这些行为是合乎道德的。甚至,即使我们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同,如果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违背了这种自觉做正确和善良的事的内在良知,我们也会感到羞耻。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套装共四册)
作者: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 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