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金融前沿的20种思考

  本书由金融学家巴曙松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编撰,汇集“商界军校”北大汇丰商学院金融前沿讲堂的演讲,全面展示金融市场各领域的一线专家在长期金融实践中形成的专业判断、出色见解和独到看法,全景解读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宏观金融的前沿”,从社会融资规模、金融周期与结构、经济转型、增长曲线、系统性风险等角度精解宏观金融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金融市场的前沿”,解读资产配置理论的最新实践以及固定收益市场、期权市场、ETF市场、保险市场的前沿发展。第三部分“金融科技的前沿”,对于现下市场关注的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金融、用户隐私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金融发展的前沿”,就现代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及香港资本市场的经营理念与改革方向予以记录与研究。
金融理论一般要等到金融实践或者一个金融市场现象发展得比较成熟稳定后才能被总结出来,进而写到教科书里,但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是一部“活页版的金融前沿教科书”,是观察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编辑推荐

  ● “活页版金融前沿教科书”,汇集“商界军校”北大汇丰商学院金融前沿讲堂演讲,全景解读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是观察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新趋势的“风向标”。
●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潜心编撰,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鼎力推荐。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等。
[副主编简介]
任颋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力资源与产业关系博士,研究领域为组织设计与绩效、人力资源与劳动就业、行为经济学等。
本力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北大金融评论》副总编,深圳市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等媒体专栏作者,出版了《金融伦理通识》《量化投资十六讲》《经济学之路》等多本著作,曾创办北望经济学园。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主编简介
副主编简介
插图
序 言 站在金融的前沿
第一部分 宏观金融的前沿
第1章 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与金融去杠杆
第2章 从周期与结构视角看宏观金融
第3章 中国经济增长曲线及新周期
第4章 拐点经济学与系统性风险
第5章 中国经济转型与升级中的投资机遇
第二部分 金融市场的前沿
第6章 固定收益产品的定价、交易与投资准则
第7章 资产配置理论的实践
第8章 期权市场的创新、合规与风控
第9章 ETF的价值与竞争力
第10章 保险并购,完善健康保险生态圈
第三部分 金融科技的前沿
第11章 区块链、数字货币与ICO
第12章 用户隐私、数据孤岛和联邦学习
第13章 数字金融的发展路径
第14章 智能化时代的证券投资
第15章 拥抱金融科技
第四部分 金融发展的前沿
第16章 现代投资银行的科技理念和改革方向
第17章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超级联系人”角色的升级
第18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商业银行
第19章 民营银行再度启程
第20章 从历史中寻找金融的未来
后记

媒体评论

  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其金融实践将深刻地影响世界。同时,认真总结和研究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能让中国的金融创新和发展更加持续和健康,更具全球价值。金融前沿讲堂系列丛书聚焦金融前沿实践,沉淀金融理论,是拓宽视野、把握未来趋势的必读之书。
海闻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
金融理论一般要等到金融实践或者一个金融市场现象发展得比较成熟稳定后才能被总结出来,进而写到教科书里,但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是一部“活页版的金融前沿教科书”,是观察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前言

  这本书是我们组织的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的演讲文稿汇集。我们希望通过多位在金融实战前沿的知名学者和专家的演讲文集,可以让更多读者从中受到启发。为了将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办好,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屡次召集多位相关教师开会,进行反复的讨论和研究。根据会议的讨论方向,我将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的定位和目标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希望通过系列讲座,让高校教师和同学们了解金融市场的前沿动态,促进金融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以及与金融市场一线的互动。
我们打算在系列讲座中邀请的主讲专家,大部分都是在金融市场一线的不同领域有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的专家。他们在长期的金融实践中,形成了大量专业的判断、出色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高校教师和学生常常可以从他们的观点中找到合适的研究切入点。此外,主讲专家可以借此建立与高校研究人员的联系与合作,促进金融市场一线与高校专业研究的契合,使金融实践和专业研究都更有针对性。
同时,系列讲座也能对高校学生起到学习金融的督促作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学金融的时候,也曾经历过比较迷惑的阶段:“学这些金融专业知识有什么用呢?”如果不能感受到金融市场的一线脉动,往往就会觉得主动深入学习和钻研的动力不够。当一个现实中的金融问题摆在面前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积累的金融理论、工具和功底不够了。等到你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后才发现积累不够的时候,就已经晚了。所以,如果在求学期间就接触一线的金融问题,通过思考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来反观自己在理论和专业学习上的不足,就能够促进金融实践与理论学习的互相推动。我们期待在金融市场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专业人士,和金融研究、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金融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场景。
第二,希望主办讲座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优秀的金融专业人士能够深入了解位于深圳的这所优秀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努力,北大汇丰商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生机勃勃的商学院。我邀请了一些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出席讲座,他们已经对北大汇丰商学院有一定了解,但是有些人不确定学院是在深圳还是在北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系列讲座,让前来参加讲座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和各个领域优秀的金融专业人士,较为深入地了解到这所具备国际高水准的专业训练和开放视野的“商界军校”、以金融学为重点学科的一流商学院。
第三,希望通过举办系列讲座,构建一个不同领域的优秀的金融家和金融专业人士交流合作的互动平台。
从金融业外部看,金融业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但实际上内部划分很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欠缺。例如,北京乐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毅亭,在他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虽然一直在从事金融业,但金融内部不同的细分领域存在巨大的跨度,从一个细分领域转到另一个细分领域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跨越。他原来从事商业银行的工作,后来主要从事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相关工作,之后他致力于推动绿色金融,现在则做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其实,这些优秀的金融家和金融专业人士之间也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海闻院长当年在北京发起这个高水平的系列讲座时,得到了很多金融家的响应。我想,除了他个人的动员能力和号召能力外,这还和金融家们也想有一个交流平台、希望与金融业相关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系统交流自己的看法的需求直接相关。
夸张一点儿说,我认为全球和中国金融行业的现状存在一个基本的不足:脱节比较严重。这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监管和市场之间的脱节;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之间常常相去甚远;金融市场内部也容易脱节,从事公募、私募、信托、租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人士,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很不充分。所以,我希望把这个系列讲座打造成优秀的金融家和金融专业人士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可以把每次讲座的内容整理出来,与金融界的朋友共同交流。
我们在启动这个系列讲座时,从一开始就做好准备,做好内容整理和收录工作。每次演讲之前,主讲专家都会认真准备讲稿。讲座结束后,对于演讲的要点,我们会通过适当的渠道与金融业界人士分享;对于完整的文字整理稿,则请主讲专家、多位同学和教师、编辑审定之后结集出版。
我们作为组织者,尤其期望优秀金融家讲授自己所在的细分金融领域的前沿经验。我们逐期积累这些成果并展示出来,这个系列讲座就会成为一个前沿的金融专业交流平台。
第四,希望把这个系列讲座打造成一个观察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有人说深圳是金融开放的前沿,同时离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很近,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为我们举办这个系列讲座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我认为确实是这样,在金融行业的许多细分领域,其他城市的金融企业可能规模较大,但是往往没有深圳的金融机构那么有活力,创新能力那么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专业人才的优势十分突出,我们邀请他们前来参加讲座也比较方便。以珠三角和香港的金融专业人士与金融家为基础,延伸到全国的市场,我们就可以逐步把这个系列讲座办成观察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通过这个讲座,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
金融理论一般要等到金融实践或者一个金融市场现象发展得比较成熟稳定后才能被总结出来,进而写到教科书里。如果从时间上观察,这个实例写入教科书的时候,可能已经比市场一线晚了好几年。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可以说是一部“活页版的金融前沿教科书”。
如果说组织系列讲座也应当不忘初心,那么以上一些设想和期许,就是我们当初组织讲座时经过多次讨论之后认定的初心。如今系列讲座已经持续进行了多期,我们有必要重温初心,一方面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的讲座内容,与更多的读者分享;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更好地组织讲座积累素材和经验。
是为序。

精彩书摘

  201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司开始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之前我国一直将广义货币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广义货币是由金融机构负债方产生的,那么如何反映资金在资产方的配置呢?“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由此被提出来,它实际上是由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产生的指标。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迄今这个指标已连续8次被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当然,这个指标的产生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许多打磨和发展。因为指标中有存量和增量数据,有全国和地区数据以及月度、季度和年度数据,所以历经几年才全部编制完成。
自2011年起,中央银行按季度发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2011年4月15日,我第一次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这个指标才开始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分析,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指标。
虽然广义货币的概念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真正提出来的,但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根据广义货币的定义,把美国广义货币的数据倒推了100年。倒推的目的是得到历史数据,进而做时间序列分析。所以,我们也用倒推法,把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倒推至2002年。
2014年起,中央银行按季度发布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也就是每个季度发布一次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社会融资规模有存量和增量数据,也有全国和地区数据,因而它提供了总量结构、地域结构、融资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这对地方政府很有价值,因为地方政府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且货币供应量也无法区分地区边界,但社会融资规模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这也是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和广义货币的区别之一。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金融前沿的20种思考
作者:巴曙松 主编 / 任颋 本力 副主编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21392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