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一把刀,千个字

  大洋彼岸,纽约法拉盛,名厨陈诚与来自家乡的客人们细述美食之道。陈诚自小学厨,启蒙师傅是自己的舅公,后来又拜过大师,对为厨之道自有心得。他的个人经历,也是奇特,从小常住在上海嬢嬢家,对自己和父母姐姐远在东北的家几无印象,少年学艺,几乎未受学校教育。国门打开之后,她和姐姐先后移民,姐姐读书,学业有成,他则以一技之长,安身立命。鳏居的父亲,也被他们接来同住。彼岸的生活固然安宁,但是每个人身后都有长长的影子,不时回望,感慨万千。

编辑推荐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
刀工秀气,字写深沉。王安忆的小说,不会让你失望。

目录

前折页
题记
上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下部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后来
后折页
封底

媒体评论

  《收获》年度大奖评语: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它是小说叙述的困难,也是今天这个时代言说和表达的困难。小说从纽约法拉盛海量匿名存在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除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英雄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王安忆真诚而锐利地来叩问、思考、辨证、描述,在革命、理想、信仰与油盐酱醋、请客吃饭、人间烟火的张力中推进叙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由此成就的这部作品,不仅再次证明她创造力的历久弥新,也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不断挖掘人性
——钟红明与王安忆就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展开对谈
一、标题
钟:多年前您曾说起,“题目其实指示着彼岸,当彼岸太远或者太渺茫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引渡,经过曲折的道路,它终会浮现在天际线处。”不知道这部长篇何时被命名?当我第一眼看见“一把刀”与“千个字”并置,觉得“千个字”不止是个园的竹子,像用文字铺陈的图卷。
王:这题目确实是在动笔之前决定的,它起到圈地的作用,在一片模糊中划下了边界。字面上看,“一把刀”是指扬州三把刀中的一把,菜刀;“千个字”则来自个园,“月映竹成千个字”,替这位淮扬大厨绘一幅背景。倘若揭去现成的图像,携带一点“私货”,且是另一幅,那就是一刀剁下,四溅起来的不是火花,而是“字”。我曾经设计,故事到末尾,让主人公有一番倾述,竹筒倒豆子一般。问题是倒给哪一个?或者是旧金山唐人街的台山老板,*初收留他的那位,或者大西洋城的倩西,总之,这个人不在至亲和夙怨,应在陌路,疏阔的人世里,他说他的,他听他的,说和听的完全可能不是一回事。切肤的痛楚,一旦付诸语言,立马远开十万八千里。可是,再回旧金山仿佛理由不足,我又不愿意旁生枝节,多出赘笔;去倩西处算是顺道,临到跟前却王顾左右而言他。结果,终了,是向着钢厂旧址的行车轨道,虚空茫然中的招娣,溅出一泓热泪。
二、契机
钟:小说从纽约法拉盛写起,我以为契机与您2016年曾在纽约访学相关,看了自序,才知念头起于1970年代末您在《儿童时代》做夏令营采访时的见闻。小说里夏令营的部分是陈诚人生转折的关键。一部作品的写作契机也许埋得很早,*后框架成型的因素却是多种。
王:一切都还是从人物出发,重要的是要为人物找环境,就像《匿名》里的失忆者,放他到哪里。这地方找不到,人物就活动不起来,一直蛰伏在胚胎状态,找到地方,好像种子着床,自然就生长起来。“伤痕”中人,早已变了物种,我又不善穿越,总是意在常态。法拉盛打开一个新维度,依然是你我他,又不是你我他,仿佛时间滞留,其实是相对论的概念,要回到时间起源,混沌世界,就让他到那里去吧,疗伤也罢,了断也罢,破了结痂再从头也是个出路,就看他造化了,总之一句话,活下去。活着活着,事情来了,前史后事,一股脑儿扑面而上,因法拉盛不是世外,而是个大红尘,世内的世内,这正是小说的世道,于是,一拍案,就是它了!
三、名字
钟:小说里主要人物的名字可谓极简,往往就以人物关系称呼,“陈诚”是随手拈来,他被叫做弟弟、兔子,父亲参加革命后改名杨帆,放弃了祖姓,甚至不再习惯故乡扬州……这是有意的“匿名”化吗?
王:可能是向来的习惯。给人物起名我是相当谨慎的,因读小说常常被繁多的人名搞糊涂,所以更提醒了自己。我是这样设计的,能不用名字就不用名字,比如“三恋”,比如《酒徒》,*近的是《匿名》,这是第一步;其次,能用别称的就用别称,比如《荒山之恋》里的“金谷巷女孩”,《米尼》里的“平头”,《酒徒》里的那个“小什么”,《长恨歌》的康明逊虽是大名,但叫得多的是“毛毛娘舅”;第三,或者,用乳名,《妙妙》的“妙妙”,《天香》里的“小绸““戥子”,《我爱比尔》的“阿三”,我觉得乳名*有生气,因是爸爸妈妈叫的,里面有血脉和养育;*后,实在混不过去了,只能用大名,有一些是有意图的,比如“杨帆”就是,看得出时代,《富萍》的“富萍”,有地域的气息,江北那一带的女孩就取这样的名字,有一点乡艳,《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则是城市之光底下市井人家的碧玉;另有一些则是*无意蕴*普遍,大街上一喊无数人回头,比如“师师”的原名“师蓓蒂”,我们小学就有个“蓓蒂”。那厨子我真想不出像他的名字,不是形象不明,而是觉得他一定有个好名字,只是不得知。文学有时候也像科学,重在发现。于是,只得混叫了。
四、身份
钟:一般小说探讨身份,寻找父系母系确认血脉与勾连。而对于陈诚,对于法拉盛众多的人,却是主动割断、抛弃了既往,为了重生。在自序里您使用“海量的匿名”来形容。那么,“隐匿”是否也是小说动机的一部分?
王:法拉盛的“隐匿”,不是形而上的,就是“形”。我第一次去那里,便被吸引住了,身前身后的人脸,都有故事,有的找得到范本,比如林语堂的“唐人街”,比如白先勇的“谪仙记”;比如聂华苓“桑青与桃红”;中国改革开放。还有的找不到范本,原始性的,单是看那写字楼电梯间里的招牌,不知道有多少故事的头尾:律所,牙科,相术,婚姻介绍,移民咨询,房屋中介,货币兑换。至于门面后的隐情,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哈金写过法拉盛,如一贯撰写用的是英文,但似乎是第一次,自己翻译成中文,国内应该有发行。从法拉盛图书馆借出看了,觉得有意思,单不过冰山一角,还有得写呢!
五、地理
钟:在小说的世界里,一切精神的探究,必定需要现实世界的落实。许多作家写作有地理标签。您写纽约法拉盛七号线站台一出,各种中国方言爆炸开来。您对法拉盛的印象如何?

前言

  后来,他和姐姐坚持为父亲办了移民。又在他同幢楼里,买下一套公寓,让父亲独住。可分可合,两下都方便。他戒断大西洋城的行旅,再没有从师师视野里消失踪迹。有一次,接到旧金山的来信,是初来美国落脚时,唐人街餐馆老板。这些年里,他们维持着稀疏的通讯。多少有些心血来潮,想去看看。和师师说,师师笑道:你永远是自由的!他也笑,着手准备,又中途而废,按下不提了。过几日,师师倒问起来,他说:没时间,算了!又说:你去我就去!师师有几分得意:吃奶的孩子吗,离不开人!他确实越来越黏师师,脚头也懒了。不像以往,提起来就上路。这话说过不久,翻过年头,他到底出一趟远门,去上海了。
嬢嬢去世了。伯父告诉的消息,路途遥远,并不期望这边有人过去。自祖父母百年,和老家往来疏淡。父亲的意思,汇一笔丧葬费用即可。毕竟是养过你的人!父亲说。就是这句话,促成沪上行。想到回去,难免心中打怵。未见得近乡情怯,甚至相反,感到陌生。那里的人和事与自己有关系吗?记忆是模糊的,被许多轮替的印象遮蔽了。他试图说服师师和自己一起去,又遭到断奶不断奶的耻笑。再说,她母亲去世他也没有同往啊!他简直要缩回去,可是签证出来了——现在,他去中国需要签证。机票买了,还定了一趟三峡游,放在丧事结束以后。开弓没有回头箭,咬咬牙,上路了。
等他到上海,大殓已经过去三天,正赶上头七。嬢嬢的亭子间,几乎和记忆中没有两样,连天花板上渗漏的水迹,依旧原来的图案。扬州来的人已回扬州。嬢嬢那个儿子,先还以为是大伯,因差不多就是当年他的年纪,形貌也像他们家的人,瘦高身条,容长脸,高鼻梁上架一副眼镜。骨肉相连,母子到底认了宗亲,最后的日子,也是儿子陪伴的。他们两人相互看了有几秒钟,显然彼此都听说过。单先生从旁作了介绍,于是又握手,很快分开了。单先生和师母似乎都没长年纪,仍然三十年前,即便马路上走过,也认得出来。人到一定岁数就定了型,不会大变。老家仆和少东家,有无数新旧话题。他下到厨房上灶,杂碎琐细由小毛全包。倒仿佛回到少时,携手采买和烹制,做一桌拜师宴。小毛的老婆后门口支一张桌子,折叠金银元宝。也是同一条弄堂里的,说从小看见过他,他却想不起来。总归是跳皮筋女孩中的一个,家住临街的房子里,原先开棉花店,公私合营,交出店铺,吃定息生活。女孩上山下乡去了安徽插队,过街楼上的小毛则进了国营事业单位,有自己的经济,成为弄堂里最佳婚配人选。倘不是这些变故,断不会成就这段姻缘。如今,小孩都上高中,要考大学了。
离开多年,却发现这里的人对他并不陌生,是因为嬢嬢,还有师师她们家吧。师师的父亲也来上香,留下晚饭。方桌拉出来,四面摆上椅凳。单先生单师母坐上首,左手师师的父亲和他,右手嬢嬢的儿子,下手小毛和他老婆。临吃饭,他们的女儿来了,正好在嬢嬢儿子一边,坐齐了一桌,热腾腾的。饭桌后的墙上,嬢嬢从照片里看着他们,生前绝想不到这伙人聚在一起,似乎有些笑影浮出来。人们让单先生说说徒弟的手艺,只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晓得是批评,但话是婉转的。众人都笑。他呢,点头称是。单先生紧接又宽谅:不怪你,怪美国人没口味,菜品是吃出来的!单先生抱着老观点:美国人,茹毛饮血之族,说是生鲜,竟真的就是生,不转弯;中国人,生菜往往熟做,比如皮蛋,是生的,还是熟的?大家从没想过,回答不上来。熟的!单先生说:石灰缸里埋熟,醉虾,酒里呛熟!座上不约而同“哦”一声。因为什么?众人又不说话了。阴阳学!有没有见过太极图?人们先点头,后一想,这太极不定是那太极,又改成摇头。单师母都糊涂了,解围道:吃饭吃饭,还要烧纸呢!
小毛的老婆已经将金银元宝装进封套,嬢嬢的儿子执笔写好上款与落款,一行人下楼梯,到后弄里,将一具瓦盆当作火盆,放进去。刚要点火,小毛伸手阻住。捧出来,重新开封,取出几枚零散放在盆周围,说是烧给无家人的野鬼,免得来夺正路上的钱财。这才点一支烟,燃着纸捻子,一并扔进去,火陡地蓬起,蹿得老高。人们后退一步,都说好得很,好得很。火焰平息,化为星点,闪闪烁烁,终于寂灭。
单先生和师母先走,师师的父亲随后。小毛一家帮着收拾火盆杂物,打扫了地面,问少年的朋友:走不走?他欲说走,却被嬢嬢的儿子留住了。小毛猜到他们有事,终究是自家人,不再喊他,约好下一日上他家作客,一家三口出了弄堂。他们早已经搬离过街楼,在淮海路和虹桥路交接处买了商品房。等人走净,这二人复又上楼。那儿子,本应该叫表哥,他却无论如何叫不出口,因年龄有两辈的差异。联系血脉的人又走了,此时认亲已经错了时辰。进到亭子间,朱先生——听人们这么称呼,想来他父亲,也就是嬢嬢曾经的婆家为“朱”姓。朱先生先问一句:要不要住这里?一半虚邀,另一半则实情。这也算得上弟弟半个家!朱先生说。听这话,他不禁惭愧,自觉得太拘谨,而且见外。缓了缓,回答酒店定了,因是折扣价,不能退,离开并不远,过来方便得很,一动不如一静。他解释着,颇有些琐碎,其实不必,于是止住,霎时间静下来。朱先生笑一笑,转身拉开橱门,取出一个牛皮纸包。说他粗略整理一下,将弟弟的东西集拢,本想寄去美国,现在人来了,正好,当面交到。他接过纸包,告辞了。出后门几步,又听门响,回头见是朱先生,原来他也不住这里。两人点点头,前后出弄堂,往不同方向去了。

精彩书摘

  纽约法拉盛,有许多旧时代的人,历史书上的名字,都是交游。胡宗南,阎锡山,盛世才,黄维,李宗仁,甚至周恩来和毛泽东。每个人有一段故事,大多发生于上世纪中叶,鼎革之际。听起来,那时节的吾土吾国,就像炸锅似的。车站码头,壅塞得水泄不通。包裹箱笼在人头移动,腿缝里挤着小孩子,哭不出声。街市上,大小车辆,没头苍蝇般东奔西突,轮子里夹了人力车夫的赤足,拼命地跑。也不清楚要去哪里,只是急着离开。黄浦江的轮渡,四面扒着人,稍一松手,便落下水。火车的门窗也扒着人,关也关不上。飞机呢,一票难求,停机坪变成停车场,到底上等人,求体面,不会扒飞机。交通枢纽的景象是这样,内省和边地呢?骡马大阵,络络绎绎,翻山越岭。气象是荒凉的,同时,又是阔大的,四顾茫然,都不知道身在何处。
福临门酒家的单间里,支一面圆台桌,围八九个人,老板娘的熟客,所以才能占住这唯一的包房——走廊尽头横隔出来,没有窗,靠排气扇通风,说话间就充斥了叶片颤动的嗡嗡声。夜里十一二点钟,厨工和跑堂都走了。老板娘锁上银箱也要走,交代给做东的先生:临走锁上门,钥匙带走,明天中午去他店里取。店就在街对面,文玩的买卖。老板娘走出店,穿过夹道,带上门,留下这一桌人,接着吃喝。酒菜凉了,末座的那一个,即起身端到后厨加热,添些搭配,换上新盘,再端上来。这晚的主宾是国内来客,官至厅局,如今退位二线,主持文化计划,来美国考察同业,寻找合作项目,携随员一名,为末座之二。
这下首的两个,年纪差不多,少一辈,又身份低,就都多听少言。斟酒倒茶手碰到一处,抬头相视而笑,渐渐就有话语往来,题目不外乎桌上的菜肴。这一餐的重点在于“苏眉”,主人自带,专请名厨烹制,就是末座上的人。名厨告诉随员,“苏眉”名声响亮,好吃不过平常鱼类。那一个就问美国哪一种鱼类上乘。这一个想了想:要吃还就是深海的鳕鱼,内湖里的都差不多。随员“哦”一声,不解道:这么广袤的土地,物产不应当丰盛富饶?名厨笑了:你以为物产从哪里来?答说:天地间生养!桌面一击:错,是人!师傅指的是人工?年轻人问。另一个年轻人就要解释,上首的贵客早已经受吸引,停下自己的说话,问两个孩子争些什么。这时候,做东的先生作了介绍,那一位陪客是今日的主厨,姓陈,名诚。听起来好像蒋介石嫡系的台湾小委员长,其实无一点渊源。以出身论,倒不是无来历,他师从鼎鼎有名的莫有财,为淮扬菜系正宗传人,也是大将军。这一番话说的,座上纷纷举杯敬酒。“大将军”自斟一个满杯,双手擎住:各位前辈随意。仰头干了,轻轻放下:淮扬菜正统应是胡松源大师傅,莫家老太爷才得真传,底下三兄弟则为隔代,硬挤进去,只算得隔代的隔代,灰孙子辈的。众人都笑起来,诧异这厨子的见识和风趣。笑过后,那主宾正色道:请教小师傅,湘、皖、粤、鲁、川、扬、苏锡常,等等,哪一系为上?小师傅笑答:请教不敢当,斗胆说句大话,无论哪一派哪一系,凡做到顶级,就无大差别!听者一错愕,然后四下叫起好来,不知真赞成假赞成,真懂假懂。贵客说:小师傅一定都尝过最好的了!小师傅笑着摇头。上边客紧着追问:修行人得不到真经,谁还有这缘分!喝了急酒,又赶到话头,小师傅脸上泛起红光,兴奋得很:这里却有个故事!人们都鼓掌,让他快说。
也是听我师傅说的——莫有财吗?有人发出声来。小师傅不回答,径直往下说:上世纪开初,沪上五湖四海,达官贵人,相交汇集,诸位前辈比我知道;茶楼饭肆,灯红酒绿,一轮方罢,下一轮又开头,俗话叫“翻台子”;饕餮大餐,剩的比吃的多,如何处理?打包!但不像今天,各自带回家去。那时的人好面子,觉得寒酸相,所以是打给包饭作,挣些余钱;包饭作的主顾又是谁?摆香烟摊的小贩、老虎灶送水工、码头上的苦力、黄包车夫——外地的暴发户到上海,搭一部黄包车,问哪里的菜式好,打得下保票,不会错!众人听得入神,说话人转过身,专对了末座的同辈青年:好东西是吃出来的!先前的讨论此时有了结果。座上客却还迷糊着,渐渐醒过来:小师傅的意思,今天人的品味抵不过昔日一介车夫?小师傅拱起手:得罪,得罪!贵宾嗖地起身:谁说又不是呢?古人道,礼失求诸野,如今,连“野”都沦落了。喝净残杯,散了。国内来的有自备车,企业或者政界都有办事处,专事送往迎来。其余的或开车或乘七号线,最后的人锁门,过去对面的店铺宿夜。只淮扬师傅一人,沿缅街步行向西而去。
陈诚并非真名实姓,这地方的人,叫什么的都有。诨号,比如阿三阿四;洋名,托尼詹姆斯;或者借用,也不知道何方人氏,只要和证件登记同样,证件的来路就更复杂了。陈诚,六〇年代初生人,籍贯江苏淮安。在中文没错,换作英语却差得远了,“籍贯”这一栏叫作“Birth Place”,出生地。可是,谁会去追究呢?外国眼睛里,中国人,甚至亚洲人,总之,黄种人,都是一张脸。反过来,中国眼睛看去,白种人也是一张脸,无论犹太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正宗英格兰人,唯有自己族类,方才辨得出异同。七号线终点站,上到地面,耳朵里“嗡”一声,爆炸开各种音腔,上下窜行:江浙、闽广、两湖、山陕、京津、云贵川、辽吉黑、晋冀豫,再裂变出浙东浙西、苏南苏北、关里关外、川前川后,最终融为一体,分不出你我他,真是个热腾腾的汉语小世界。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2.3 / 5. 投票数: 3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一把刀,千个字
作者:王安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7197
豆瓣评分:8.2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