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利维坦

  鲜有如同捕鲸这样,能捕捉到深海上男人那种纯粹的危险与绝望的事。埃里克·多林从1614年约翰·史密斯船长前往新大陆失败的捕鲸冒险,开启他的生动叙述。随后,我们将见证一个产业的迅速崛起:从最初美国革命时期的残酷斗争,到19世纪中叶的黄金时代——700多艘捕鲸船组成的船队纵横海洋,美国的鲸鱼油照亮了全世界。最终,20世纪来临时它迅速衰落了。回顾这项伟大产业的成功和艰辛,鲸鱼和捕鲸人之间丰富的真实故事,《利维坦》讲述了几十年来最具原创性、最激动人心的美国捕鲸历史。

编辑推荐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关于捕鲸,主要是从动物保护的角度看待。而且,很多人从媒体上获得的认知也大都是:日本人如何不顾国际社会的呼吁,坚持捕鲸活动。也就是说,对于捕鲸史,我们了解甚少。
捕鲸行业的历史是一段格外独特的传奇,这段传奇中充满了探索、危险和利益——这是一段人类驾驶船只到海洋上捕杀世上最强大的生物的历史。在所有参与捕鲸活动的国家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捕鲸历史能比美国的更令人着迷。从清教徒移民登陆直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里,捕鲸一直是这个国家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无论美国的文化还是经济,甚至精神都可以说是从鲸鱼身上得来的。成千上万名渔民驾驶着上千艘美国捕鲸船捕杀了数以十万计的鲸鱼,由此产生的丰富产品和巨大财富促进了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壮大。
虽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已经让无数人认识了这种海洋利维坦以及捕鲸活动,但它终究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物。而埃里克·杰·多林的《利维坦》一书是建立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严密的史料爬梳基础上的,而且写作手法高明,为读者展现了一部跌宕起伏的美国捕鲸史,被誉为“当代最好的关于美国捕鲸历史的书籍”。

目录

前折页
文前彩插
本书(及作者)获誉
文前辅文
引言
第一部分 出现与兴起 1614~1774
第一章 约翰·史密斯出海捕鲸
第二章 “海洋之王,把大海扛在肩上的鲸鱼”
第三章 整条海岸边
第四章 楠塔基特岛——边远之地
第五章 鲸鱼中的鲸鱼
第六章 向“深海”进发
第七章 蜡烛战争
第八章 光辉时代
第二部分 悲伤与狂喜 1775~1860
第九章 革命前夕
第十章 毁灭
第十一章 在灰烬中重生
第十二章 一败涂地
第十三章 黄金时期
第十四章 “一个丑陋的弥天大谎”
第十五章 故事、歌曲、性和雕刻作品
第十六章 暴动、谋杀、骚乱和怀着恶意的鲸
第三部分 灾难与衰败 1861~1924
第十七章 港湾里的石头和海水中的火焰
第十八章 由地上来
第十九章 撞击坚冰
第二十章 消逝
尾声 渐游渐远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作者简介
后折页
封底

媒体评论

  当代好的关于美国捕鲸历史的书籍。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
任何对于捕鲸的了解仅局限于《白鲸》一书的人都能够从多林先生的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
——《纽约时报》,威廉·格里梅斯(William Grimes)
让人无法释卷的百科读物……一个无与伦比的故事。
——《读卖新闻》(日本),马克·奥斯丁(Mark Austin)
多林既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作家。他凭借高超的技巧,将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
——《华尔街日报》,约翰·斯蒂尔·戈登(John Steele Gordon)
异域风情的场景,丰富多彩的人物,还有戏剧性的血腥杀戮,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精神食粮。
——《洛杉矶时报》,黛比·阿普尔盖特(Debby Applegate)
多林的作品融合了历史研究和顺畅的叙事风格,足以与梅尔维尔和《约拿》相媲美。
——《波士顿》杂志,杰弗里·加尼翁(Geoffrey Gagnon)
埃里克·杰·多林创作了一本精彩的著作,内容广泛,焦点清晰。……过去一百年来有无数人尝试过一次性概括所有主题,然而只有多林成功地将无穷无尽的历史材料整合成了一段流畅的叙述。
——新贝德福德捕鲸博物馆图书馆馆长和海洋史专家,迈克尔·P戴尔(Michael P Dyer)
这是一段人类驾驶船只到海洋上捕杀世上强大的生物的历史。埃里克·杰·多林把这段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多林先生凭借他作为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作家的高超技巧游刃有余地把握了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题材(书中的参考资料和插图也都非常棒)。多亏了他在叙述上的有力控制,《利维坦》才得以成为一本让人不忍释卷的佳作。
——《华尔街日报》,约翰·斯蒂尔·戈登(John Steele Gordon)
前言
  人类猎捕深海中的利维坦的历史已经超过1000年了,然而在所有参与捕鲸活动的国家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捕鲸历史能比美国的更令人着迷。从清教徒移民登陆直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里,捕鲸一直是这个国家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从象征意义来讲,美国的文化、经济,甚至精神都可以说是从鲸鱼身上得来的。成千上万名渔民驾驶着上千艘美国捕鲸船捕杀了数以10万计的鲸鱼,由此产生的丰富产品和巨大财富促进了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壮大。
美国生产的鲸鱼油点亮了整个世界。它还被用来生产肥皂、纺织品、皮革、颜料和清漆,也能润滑工具和机器,正是这些工具和机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从鲸鱼口中割下的鲸须被用来制作女士裙装的裙撑,或束紧腰身的胸衣,由此确立了当时的女性时装潮流。鲸脑油这种蜡状物质是从抹香鲸的头部提取出来的,用它可以制造出人们见过的最纯净明亮的蜡烛;抹香鲸肠道内分泌出来的龙涎香能够让香水的香味更持久,其价值可以与黄金相提并论。
美国捕鲸人那些充满英雄主义通常也具有悲剧色彩的壮丽故事也是久负盛名的。他们走遍了世界各地的汪洋大海,带回了无数关于勇敢、顽强、坚韧和生存的故事。他们抗争、杀戮、暴动、逃离、高歌纵饮、编写故事,还会做手工活以解闷消遣,也有人把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写进日记和书信中。捕鲸人要忍受无聊乏味的海上时光,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鞭笞的惩罚、海盗的威胁、腐坏的食物和难以想象的严寒带来的考验。战争年代里有敌人追捕他们;和平年代里有竞争者嫉妒他们。很多捕鲸人在捕鲸过程中丧生,有的是遭遇了鲸鱼的猛烈回击,也有的是低估了大自然无情的本性。即便如此,那些被形容为“木船上的钢铁之人”的捕鲸人还是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充满戏剧性、时而悲怆时而恐怖的故事,这些故事总是能够搅动我们的情绪,激活我们想象力中最原始的那部分。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曾经说:“要创作一本非凡的书,你必须选择一个非凡的题材。”而关于捕鲸的史诗般的故事无疑就是美国历史上最非凡的题材之一。
创作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一幅图画。我家里有一个大大的椭圆形木箱,箱子上的装饰图展现的正是一个原始的、壮烈的捕鲸场面。图中有一艘收起了风帆的捕鲸船、三条满载着捕鲸人的小艇,还有两头鲸鱼一反常态地漂浮在海浪之上。我曾经无数次凝视着这幅图画,脑海里想象着真正的捕鲸活动是怎样的。《白鲸》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必读书目,所以我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捕鲸的内容,尤其是19世纪中期捕鲸黄金时期的那段历史。但是这幅图画仍然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些专门关注捕鲸内容的图书馆,那里能够为我提供几乎无穷无尽的关于这一问题的历史记录。所以,我创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梳理航海时代的文献,尝试将丰富的美国捕鲸历史遗产真实地呈献给读者。
在当代,捕鲸是一个充满争议且容易引起情感爆发的热点问题。支持商业性捕鲸和认为这项野蛮的事业必须被停止的两派之间的争论几乎天天出现在新闻中。虽然美国在这个辩论中的意见很重要也很明确,但那并不是本书要关注的内容。《利维坦》要做的是重现捕鲸曾经的历史,而不是介绍它现在的情况或是论证它该成为什么样子。同理,本书也不会用当代人的道德、伦理和文化敏感来对美国捕鲸人的行为品头论足,毕竟他们仅存在于遥远的过去,那个时代在美国兴起的保育运动初期就结束了,环境保护主义更是那之后很久才出现的概念。当时肯定也有捕鲸人担心捕鲸活动会造成鲸鱼灭绝,不过他们的担心更多是出于对本行业可持续性的考虑而非保护物种的需要。对于捕鲸人来说,鲸鱼就是游动的利益,是要被获取的,而不是被保护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看的是对捕鲸行业是否应当存续下去的讨论,那么你一定会失望;但是如果你想了解捕鲸如何影响了美国历史的走向,那么就请往下读吧。

精彩书摘

  你能相信吗?一片只有23000英亩的沙地,既没有石料也不产木材,既不能放牧也不能种田,却建起了有500多栋房屋的大城镇,拥有超过200艘船,常年雇用的水手人数超过2000名,还养了超过15000只羊、500头牛和200匹马。一些居民的身家财富超过20000英镑!所有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他们劳作的场地是充满艰险的海洋,他们要航行到极其遥远的地方,要付出异乎寻常的辛劳,才能从海面上收获海洋赐予他们的财富。他们出海捕杀的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鱼,无论是从它的力量还是速度来说,这样的大鱼都超出了人类捕杀能力范围。
所以捕鲸对于楠塔基特岛的影响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克雷夫科尔认为,实际上连岛上人的体格样貌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个在岛上土生土长的人被放到100个人里也照样能被轻易辨认出来,因为他们的肌腱格外柔韧,行动尤其敏捷,即便上了年纪也依然如此。”至于究竟是什么让楠塔基特岛人青春常驻,克雷夫科尔注意到有些人的答案是鲸鱼油,“在产品可以被送到欧洲市场或是蜡烛工厂之前,岛上人总是要在各个作坊里对它们进行加工,每天都满身油脂”。克雷夫科尔还发现岛上的妇女们也应当受到赞美和崇拜,因为她们是维系岛上经济和社会关系网的核心角色。“因为[捕鲸人]在海上航行的时间非常长,所以他们的妻子们就必须在丈夫不在的时候担负起打理生意、监管账目等工作,简而言之,就是既要管家又要养家……这些差事让她们在做出决断时更加成熟,也让她们理所应当地享有比其他妻子更多的权利……[当丈夫们回家的时候,]他们会满怀着信任与爱意,高高兴兴地认可自己不在时进行的每项交易”,并告诉自己的妻子,“你干得很不错”。
虽然楠塔基特岛的捕鲸人常年在外,不得不把很多事都扔给妻子打理,但他们仍然被很多人视为理想的结婚对象。在1834年出版的《捕鲸人米里亚姆·科芬》(Miriam Coffin or the Whale-Fisherman)中,作者约瑟夫·C.哈特(Joseph C. Hart)宣称成功的捕鲸人很受追捧,“岛上一些最富有人家的女儿们……达成了一项协定,除了出海捕过鲸,并且能够提供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成功杀死过鲸鱼的倾慕者之外,她们不会听取其他任何人的说辞,更不会与其他任何人缔结婚约”。尽管哈特的书是虚构作品,似乎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样的协定确实存在过,但这背后的动机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没有过这种协定,肯定也有不少楠塔基特岛姑娘将嫁给一位成功的捕鲸人当作改变社会地位的好途径。
楠塔基特岛上的捕鲸行业发展迅速,所以需要的劳动力也比以往更多,因此劳动力市场上对于捕鲸人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捕鲸行业在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依靠的印第安人以令人惊骇的速度减少着,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由于持续蔓延的疾病而丧命的。1700年,岛上还住着800个印第安人;到1763年8月,仅剩358人;之后又爆发了一场流行病。人们并不确定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有一种说法是一艘停靠在楠塔基特岛主港的爱尔兰双桅帆船把死亡带到这里的。麻烦降临的第一个征兆是船上两名女乘客的尸体被冲上了岸。怀疑她们死于天花的镇上人决定派出一支侦查小队到双桅帆船上视察一番。侦察队的成员都是已经得过天花的男性,对这种疾病具有免疫力。结果他们发现船上流行的其实是更危险、更致命的黄热病。镇上人于是将这艘船隔离了起来,不过在那之前,已经有几位乘客下船去寻求医治,并暂住在了一对本地夫妇的家中。疾病以此为起点,迅速蔓延开来,几乎杀死了镇上所有的印第安人,却不知为何只有一个白人被感染。
虽然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但是几乎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这个说法是真的。疾病有可能是经过别的途径传播的,也许就是某艘出海捕鲸的船带回来的。具体是什么病本身也有争议,无论是黄热病还是斑疹伤寒都有可能。不管是什么原因引发的何种疾病,总之最后的结果是222名印第安人丧命。到1764年,岛上仅剩136名印第安人。到18世纪末,岛上的印第安人几乎绝迹了。
考虑到楠塔基特岛印第安人的迅速消亡,捕鲸商人们被迫到一些更远的地方去寻找劳动力。沿海岸地区的所有劳动力都很抢手,捕鲸行业收益的不断上涨在保证商人们能够招到劳动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船员的拆账比例提高了,所以做船员通常比在陆地上工作挣的钱多。早些年,白人本来是看不上任何捕鲸船提供的除船长或副手之外的工作的,不过到此时,受到高报酬的吸引,这些人也都开始大批投身于捕鲸行业。根据历史学家丹尼尔·维克斯的观点:到殖民地时代将近结束的时候,楠塔基特岛捕鲸船上大约75%的船员和舵手都是白人了。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利维坦:美国捕鲸史
作者:[美] 埃里克·杰·多林
译者:冯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943
豆瓣评分:8.4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