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奶酪与蛆虫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妙笔生花,以丰富细节复活“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书写他的坎坷命运
在本书中,作者把一个芸芸众生中的“例外”——能读会写、敢于思考的磨坊主写得有血有肉:他在正常的年纪结婚生子,育有十一个孩子,不仅是磨坊主,也做过石匠、木匠,辛苦谋生,为自己的女儿准备了不算寒酸的嫁妆,担心土地的收成;他读过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对教会、信仰和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喜欢抓住一切机会直言不讳;他经历过两次相隔时间很长的审判,备受煎熬,妻与子都先他而去,年近七十而被处死。金茨堡曾感慨道:这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就是我们之中的一员。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以意大利东北边境地区为窗口,描绘多种文化交汇之地的政治、经济、信仰和社会图景
《夜间的战斗》和《奶酪与蛆虫》注目的弗留利地区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与今天的斯诺文尼亚和奥地利两国接壤,在历史上属于文明交汇之地,日耳曼文化、斯拉夫文化与意大利的文化这里汇聚、冲突、交融,深深影响了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然也影响了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在作者的叙述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弗留利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历史写作的典范,文学叙事与史学叙事相结合,微观与宏观兼顾平衡
为撰写这部著作,作者前后花了十四年时间。首先是搜集、阅读和分析大量材料,不仅有证人证词、庭审记录,还有当时的文学作品,包括主人公读过的书籍,也参考了众多研究专著。在写作上,作者特别欣赏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风格练习》,在本书中也试图用不同叙述方式去呈现主人公的故事,行文优美。作者没有仅局限于微观层面,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心态的追索,也带出了宏大的历史主题,例如印刷术、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乌托邦文学、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欧洲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

作者简介

  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1939年生于意大利都灵,享誉国际学术界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微观史学派的代表学者,曾获有“欧洲诺贝尔奖”之誉的巴赞奖。先后任教于博洛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比萨高等师范学校等。研究兴趣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近代早期欧洲,著作涉及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等领域,高度体现了资料的原始性和方法的原创性。代表作有《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等。鲁伊,旅居澳大利亚的独立译者。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获美国科学促进会首届发展中国家科学记者奖及麻省理工学院奈特科学记者奖学金。译作有《蚕丝:钱学森传》《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张纯如》一书曾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翻译奖。

目录

logo
引言
2013年版前言
英文译者序
英文版前言
意大利文版前言
第1章 梅诺基奥
第2章 小城
第3章 初审
第4章 “鬼迷心窍了?”
第5章 从康科迪亚到波托格鲁阿罗
第6章 “大声指斥尊贵之人”
第7章 一个落伍的社会
第8章 “他们对穷人百般压迫”
第9章 “路德派信徒”和再洗派信徒
第10章 磨坊主、画家和小丑
第11章 “我的看法是我自己从脑袋里琢磨出来的”
第12章 书
第13章 镇上的读书人
第14章 印刷品与“奇思异想”
第15章 死胡同
第16章 童女神殿
第17章 圣母马利亚的葬礼
第18章 基督之父
第19章 审判日
第20章 曼德维尔
第21章 矮人族与食人族
第22章 “自然神”
第23章 三只戒指
第24章 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
第25章 混沌
第26章 对话
第27章 神话中的奶酪和真实的奶酪
第28章 对知识的垄断
第29章 《圣经辅读》中的话
第30章 譬喻的功能
第31章 “主人”、“管家”和“工人”
第32章 一个猜想
第33章 农民宗教信仰
第34章 灵魂
第35章 “我不知道”
第36章 两种灵,七种灵魂,四种元素
第37章 一种理念的传播路线
第38章 自相矛盾
第39章 天堂
第40章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第41章 “杀掉那些教士”
第42章 一个“新世界”
第43章 审讯结束
第44章 写给法官们的信
第45章 修辞手段
第46章 第一次判决
第47章 牢狱
第48章 回到镇上
第49章 告发
第50章 与犹太人的夜谈
第51章 第二次审判
第52章 “奇思异想”
第53章 “幻象和异梦”
第54章 “哦,伟大、全能且神圣的上帝……”
第55章 “要是我在15岁时就已经死去”
第56章 第二次判决
第57章 刑讯
第58章 斯科利欧
第59章 佩莱格里诺·巴罗尼
第60章 两个磨坊主
第61章 支配文化与被支配文化
第62章 罗马来信
致谢
注释
人名译名对照表
中译本说明
理想国·imaginist
封底

媒体评论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颇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他一直对恢复普通人的信仰和态度感兴趣,否则这些人的生活和面貌将不为人知。
——巴赞奖(Balzan Prize)颁奖词
《奶酪与蛆虫》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微观史著作,那是二十五年前我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至今历历在目。通过挖掘宗教法庭的档案,金茨堡生动展示了一个生活在16世纪意大利的乡村磨坊主的信仰、知识来源和世界观。这本书把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帝王、精英转向了一般民众,在研究方法、资料分析和叙事风格等方面,都具有开拓性,为我们了解什么是微观史及相关的历史写作,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王笛(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
金茨堡的叙述展现了他作为作家的才华……他讲故事具有张力,如散文般轻描淡写、含蓄隽永。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
一本精彩的著作。金茨堡是一位永远充满好奇心的历史学家,他以天生的侦探的热情追寻最微弱的线索,直到每一个证据碎片都能各归其位。他的重建工作非常出色,文字赏心悦目。在本书最后时,跟随金茨堡博士在弗留利磨坊主迷宫般头脑中漫游的读者,将带着真正的遗憾与这个奇特、古怪的老人告别。
——J.H.艾略特(Sir John Elliott),《纽约书评》

前言

  这本书的意大利文版首次出版于1976年。20世纪60年代初,我与多梅尼科·斯坎代拉这个名字不期而遇,这完全是一个偶然——或者说大致如此。16、17世纪的时候,在僻处意大利东北一隅的弗留利(Friuli)地区,进行过一系列针对女巫和本南丹蒂(benandanti)——一群“以灵魂形式”与女巫作战的人——的审判。当时,我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这些人后来也成为我的第一本书的主题。在逐页翻阅一份由某位18世纪宗教法庭审判官汇编而成、记载了阿奎莱亚(Aquileia)和康科迪亚(Concordia)宗教法庭头1000次审判的手抄本目录时,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十分简短(不过寥寥几行)的案情介绍。这起案子的被告是一个农民,因为声称世界是从腐坏中被创造出来的而受到指控。我将针对他的两起审判的卷宗编号抄在了一小片纸上,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一定会重返乌迪内(Udine),看看其中究竟。时不时地,我总是会回想起这件事来。七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1970年,我终于下定决心索取了一份关于这两起审判的微缩胶片。我开始阅读,然后立即就被它们打动了。我将文本誊录了下来,着手研究。差不多七年后,我出版了《奶酪与蛆虫》这本书。
多年来读过本书某个译本的读者,并不会过多地关注它的作者,这其实是很对的。更引人入胜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以及作为书中主人公的那个磨坊主。今时今日,我所能做的,也不过就是援引一下近年来的研究而已,它们为我们已知的梅诺基奥的身世增加了新内容,也纠正了某些错误。我会在后文中提到一些此类研究,但丝毫无意于穷举一切。我也不打算回顾本书迄今为止获得的反响,关于这件事,我还真的不是很了解。我更愿意聊一聊本书产生的背景。在许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反思写作者(或能动者)的意图与最终被写出来(或生产出来)的那些成品之间的脱节问题。我将从邻近(contiguity)与远离之间的关系谈起,聊一聊今天的这个我与当时的那个我之间的关系。

精彩书摘

  在审判官们看来,梅诺基奥在没有受到他人影响的情况下,自己构想出这些与现行理念大相径庭的想法,简直是不可能的。证人们被追问,梅诺基奥是否“真心实意地这样说,还是带着嘲讽的语气说的,或者他是不是在重复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言论”。梅诺基奥被要求交代其“同党”的名字。但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梅诺基奥尤其斩钉截铁:“大人,我从来没碰到过任何持有这些看法的人;我的看法是我自己从脑袋里琢磨出来的。”但是,至少在部分事实上,他没有说真话。1598年,奥塔维奥·蒙特雷阿莱(如果我们还没忘记,这个人曾经间接导致了宗教法庭的出面干预)说,据他所知,“这个梅诺基奥是从一个名叫M.尼古拉的波尔恰画家那里学到的他那些异端邪说”。这个尼古拉曾来过蒙特雷阿莱,为奥塔维奥的连襟、拉扎里(Lazzari)的某位绅士家中作画。实际上,尼古拉的名字在第一次审判期间就曾被提到过,当时曾令梅诺基奥流露出明显的尴尬之色。他先是说自己在大斋节(Lent)期间见过这人,当时他听尼古拉宣称自己的确是在斋戒,却是“出于恐惧使然”。(与之相反,梅诺基奥这期间吃了“一丁点儿牛奶和奶酪,偶尔还会吃个鸡蛋”,并以体质虚弱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但他马上转换了话题,开始用一种似乎是闲扯的方式谈起了尼古拉拥有的一本书。尼古拉随后被传唤到了宗教法庭接受讯问,但在波尔恰的两位神职人员给出对他有利的品格担保之后,马上就被释放了。然而,在第二次审判中,浮现出了一些证据,表明梅诺基奥的异端看法曾受到某个身份未明者的影响。在1599年7月19日的审讯中,审判官问他,他的那种每个人都可以因自己的宗教信仰得拯救,因此一名穆斯林可以继续当个穆斯林而无须皈依基督教的想法,到底有多长时间了。我们在后文中将会看到,这种想法实际源自《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梅诺基奥当时答道:“我有这些看法,可能有十五六年的光景了,自打我们开始讨论这些事儿,魔鬼就把这些念头放到我脑袋里了。”“你跟谁讨论这件事?”审判官马上追问。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停顿之后(post longam moram),梅诺基奥才回答说“我不知道”。
如此看来,十五六年前,梅诺基奥必定曾和某个人谈论过宗教信仰问题——这一年很可能是1583年,因为在第二年年初,他就被关进了监狱,接受审判。非常有可能,这个人就是借给梅诺基奥那本与此案牵连颇多的《十日谈》的同一人。梅诺基奥一两个星期后说出了他的名字:尼古拉·德·梅尔基奥里。除了名字之外,两个日期也让我们将这个人与尼古拉·达·波尔恰画上等号(但这一重合逃过了审判官的注意):1584年,梅诺基奥与尼古拉正好有一年没见了。
这位奥塔维奥·蒙特雷阿莱消息很是灵通:梅诺基奥必定曾与尼古拉·达·波尔恰讨论过宗教信仰问题。我们不知道,尼古拉是否身为那个曾在二十五年前秘密集会、阅读福音书的手工艺人组织之一员。不管怎样,尽管1584年法庭获得的证词有利于他,他还是在一段时间里被称作“一个大异端分子”。至少,在1571年,一位波尔代诺内的贵族富尔维奥·罗拉里奥在提到八年前或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时就是这样描述他的。尼古拉“说他曾亲手打碎过离波尔恰不远的一座教堂里作为装饰的几块镶嵌石板,宣称这是不对的,说它们不属于那里,只不过是……商品……而那些人像也不应当被放置在教堂中”。我们立时便会由此联想起梅诺基奥对圣像的那些尖锐谴责。但这并不是他从尼古拉·达·波尔恰那里学到的全部。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5 / 5. 投票数: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作者:[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鲁伊
出版社: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8056
豆瓣评分:8.3

评论0

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