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电子书
  • 电子杂志订阅下载

创新的起源

  作者马特·里德里继《理性乐观派》《自下而上》后的一本新书,这次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技术的创新。秉承了《理性乐观派》的一贯观点,作者对人类未来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充满了乐观,本书则从技术进步的历史来回顾技术发展简史以及对我们经济的影响。创新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贡献,远远超过生产要素的投入,这几乎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创新是如何诞生的,这似乎仍然是个神秘的领域,也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宿命论者的重要舞台。经济学家门也长期对创新到底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争论不休。本书则发展出了一套简明易懂的创新诞生理论,但这并不是一本枯燥阐述理论的著作,所有的理论与事例都源自于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与发现。在这本书中,我们会循着历史的线索,回到人类文明的若干个伟大瞬间,看看在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些对于未来的创新又意味着什么。尽管介绍技术创新的书籍汗牛充栋,但作者认为很少有人讲生物创新与进化论与人类发展这些重要的事情纳入到创新历史的范畴内。所以作者会在本书中充分发挥自己人类学,进化论与动物学的专业知识,将这本书更绘声绘色地展现给读者。通过《理性乐观派》与《自下而上》的创作经验,作者认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故事,所以本书会更多地以故事的叙事展现创新的整个历史画卷。

编辑推荐

  给挣扎在“创新荒时代”人们的启示
科技进步的恢宏历史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逻辑脉络?疯狂内卷中应该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陈春花 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尹烨 华大基因CEO·高庆一 奇葩说辩手 等多位大咖联袂推荐
面向全年龄段有深度的科普·思维读物,从不起眼的事物颠覆你对“创新”的认知
GoodRead 2020年度商业书籍
《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度好书榜推荐
首届文津奖获奖作者 全新力作
著名心理学家 史蒂芬·平克 推荐

作者简介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英国记者,科学家,商界人士,英国上议院议员,著名的科普作家,因为其在科学、环境学与经济学领域的著作而闻名。
早年就读于伊顿公学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主修动物学,并因对雉鸡的繁育系统研究而获得博士学位。
1983年博士毕业后,加入了《经济学人》杂志,担任科学编辑,后担任驻华盛顿记者,成为《每日电讯》专栏作家,并成为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Writing 2002年度的嘉宾编辑。
从1994年到2007年因家族原因进入金融行业。
在金融危机后,他在2010年到2013年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并从2013年至今为《时代》杂志撰写科学、环境与经济学专栏。
他的著作已入围六大文学奖项,其中包括《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与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科学图书奖。
他还是纽卡斯尔英国国际生命中心的创始主席与终身总裁。该中心是由英国女王于2000年亲自创立于纽卡斯尔的一家非营利性科研中心,其成员包括纽卡斯尔大学、东北英格兰干细胞研究所(NESCI)等英国专业医学研究机构。
马特·里德利还在纽约冷泉港实验室担任客座教授。这家有300位研究人员的实验室的研究对象包括癌症、神经生物学、植物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在这里诞生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

目录

赞誉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导读
译者序
引言 无限非概率驱动器
第1章 能量
热、功和光
瓦特带来了什么变化
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发明事业”
无所不在的汽轮机
核能与缺乏创新的现象
页岩气带来的惊喜
火的统治
第2章 公共卫生
玛丽夫人枕边的敌人
巴斯德的鸡
终有回报的氯气赌博
珀尔和格雷丝怎么从来不出错
弗莱明的运气
围捕小儿麻痹症
泥屋和疟疾
烟草和降低危害
第3章 交通
机车及其线路
转向螺旋桨
内燃机的回归
柴油机的悲剧与胜利
莱特兄弟的故事
国际竞争和喷气发动机
安全和成本上的创新
第4章 食品
美味的块茎
化肥如何养活全世界
来自日本的矮化基因
昆虫劲敌
基因编辑变得更清晰了
节约土地与共享土地
第5章 低技术创新
数字为全新之时
疏水阀
波纹铁征服了帝国
改变了贸易的集装箱
轮式行李箱迟到了吗
餐桌上新颖的东西
共享经济的崛起
第6章 通信与计算
距离的首次消失
无线的奇迹
谁发明了计算机
日益缩小的晶体管
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的惊喜
学习的机器
第7章 史前创新
第一批农民
狗的“发明”
一大飞跃(石器时代)
火让盛宴得以成为可能
终极创新:生命本身
第8章 创新的本质
创新是渐进式的
创新不同于发明
创新往往是偶然的
创新是重组
创新包含试错
创新是一项团体运动
创新是必然的
创新的炒作周期
创新倾向于分散管理
创新更意味着资源节约
第9章 创新经济学
报酬递增之谜
创新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现象
创新既是科学之母,也是科学之女
创新不可强加于不情愿的消费者身上
创新让彼此更加依赖
创新不会造成失业
大公司不善于创新
赋予创新以自由
第10章 造假、骗局、跟风和失败
造假的炸弹探测仪
幻影游戏机
希拉洛斯的溃败
创新收益递减导致的失败:手机
未来的失败之作:超级高铁
失败是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亚马逊和谷歌
第11章 对创新的抵制
当创新颠覆认知:咖啡的例子
当创新被妖魔化和耽误:生物技术的例子
假若恐惧淹没科学:除草剂的例子
创新受到美国政府阻止:移动电话的例子
创新遭到法律扼杀:知识产权的例子
创新遭到大公司打压:无尘袋式真空吸尘器的例子
投资者转而投资其他创新:公共字节的例子
第12章 一场创新荒
创新的运作机制
光明的未来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加速发展
创新荒
中国的创新发动机
重获繁荣
后记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创新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一边高喊创新一边却又抵制创新,为什么现代社会在很多领域出现了创新荒,到底我们该怎么引领未来的创新,本书做了系统的回答。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对驱动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是鲜有以历史视角系统回溯该过程的著作,本书对这一空白做了很好的补充。本书对于重大创新活动生态系统营造、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
描述科技史的书不少,能把科技史写好的却不多,而本书恰好属其中之一。和一般编年体的科技史不同,本书从更高的维度总结了科技的共性,同时辅以历史甚至史前史背景,剖析了科技、创新或发明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尹烨
华大基因CEO
这是一部严谨的梳理行的专著,在科学与技术如何成为创新元素的多米诺骨牌中前两张方面,本书有着足够的认知和清晰的结构。希望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思考创新,理性地对待创新,并且成为塑造中国创新文化的一种力量。
——李成才
纪录片《大国崛起》与《创新之路》导演
本书通过讲述历史上技术创新的具体实例,深刻论述了创新的自由思考、偶然发生以及曲折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创新推动着人类创造了往昔的文明,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无疑使人类的生活发生爆炸式改变。然而,这么重要的概念——创新,却是我们理解最少的事实之一。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
英国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这本有关创新的著作有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创新。里德利在考据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在书中对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进而得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破除创新的“迷思”。
——邱成利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本书是一部让我手不释卷的著作。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这本严谨、准确、雅致的译著的出版无疑给了我们能够站在不同维度,体系性梳理与思考科技创新本质的机会,更能够让我们在精神层面与历史上的科学家隔空对话。
——高庆一
连界科技董事长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追寻了从发现、发明到创新、创造的曲折路径,同时对创新的本质、创新的价值和创新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堪称人类磨砺新思维的颂歌,也是人类开拓进取精神的礼赞,它给我们带来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原总编辑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创新的书越来越多,尤其是2011年,因为这一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那么我们的第二是怎么来的呢?是资源驱动带来的,消耗了大量的土地、矿产等,我们为此付出了代价。那么,我们还有多少资源可以付出?
从2012年开始,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就是代替资源驱动发展的发展方式。此后,呼唤创新,成了各级政府、媒体、机构话语体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可见社会就此已经达成共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自公元1500年以来,新科技的出现使人们再也不用仅依赖存量,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资源发展经济了,这证实了人所拥有的创造力。创造力,多么可贵的东西,多少国家和民族都在设法寻找这一力量,因为这一力量带来了财富的变化,人类福祉的增加,以及富足的生活。这种创造力造成的结果就是创新。
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和平时期都在呼吁创新,但是到底怎么创新?每一个国家,也都在寻找着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习俗、不同的资源禀赋下,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自己?
2015年,我们推出了十集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试图从科学、好奇心、专利、政府、市场、资本、文化等多方面,来探讨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到底走过了哪些道路,创新到底需要哪些元素。我们在当时借鉴了国际上有关创新的书籍,比如菲尔普斯、熊彼特等人的著作,如果当时里德利已经出版了这本书并且我们有幸能够读到,那么我们的影片的水平可能会有一个提升,因为这是一部严谨的梳理性专著,对科学与技术如何成为创新元素的多米诺骨牌中的前两张,有足够的认知和清晰的结构。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依然由衷希望由王大鹏老师等翻译的《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能够引起更多人思考创新,理性地对待创新,并且成为塑造中国创新文化的一种力量。

精彩书摘

  我认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也许是1700年左右发生在西北欧的某个地方,由某个或某些法国人或英国人做出来的,但是我永远不知道到底是谁。为何如此含糊不清?因为当时没有人注意到或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创新都是一个价值很小的事情。至于几个候选人中谁的贡献最大,人们也同样存在着困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跌跌撞撞的变化,没有顿悟的时刻。这些特征都是创新的典型表现。
我所讨论的事件是,人类第一次通过控制热量的转换来做功。如果工业革命必然会出现的话,那么这就是让工业革命成为可能的关键突破口,因而也促进了现代世界的繁荣,以及今天各种技术的百花齐放。(在这里,我使用“做功”这个词更通俗的含义,只是把它看作受控的能量运动,而非物理学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界定的那样。)在一列行驶的火车上,我在电灯的帮助下,把这些文字记入由电能维持运行的笔记本电脑里,同样,这列火车也是由电能驱动的。绝大多数电能都是由连接着发电站的电线传导过来的,在发电站中,燃烧天然气所产生的蒸汽或被核裂变所释放的热量加热的蒸汽驱动着巨大的涡轮高速旋转。发电站把燃烧产生的热量变成使水膨胀的压力,从而让水转化为蒸汽,然后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运动,在电磁铁内运动的这些叶片会在电线中产生电子的运动。这与汽车或飞机的发动机中发生的事情类似:燃烧产生引发运动的压力。实际上,让我们的生活得以实现的巨大能量都来自热的转换做功。
在1700年之前,人类使用热和功这两种主要能源。(光主要来自热。)人们依靠燃烧木头或煤炭来取暖和烹饪,他们还用自己的体力或马以及公牛的体力来移动物体,也就是做功,或者极偶尔地使用水车或风车。这两种能源是分开的:木头和煤炭不做机械功,风力、水力和公牛不产生取暖所需的热量。
数年后,虽然起初的规模很小,但是蒸汽开始把热转化成功,世界就再也不复从前的模样了。纽科门发动机是第一台可以做热–功转换的实用设备,所以在热–功转换的创新者名单中,托马斯·纽科门是本书第一个候选人,也是最有前景的候选人。注意,我并没有称他是一个发明家,创新者和发明家的区别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没有纽科门的画像,他于1729年在伦敦北部的伊斯林顿(Islington)去世,并且葬在了伊斯林顿某个无名墓地之中。他的一个竞争对手并且可能是他的灵感来源的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也在距离那里不远的地方静静地躺在某个无名墓地之中,不过我们依然并不知道是哪里。1712年左右,帕潘在伦敦像一个叫花子一样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唯一算是得到善终的只有托马斯·萨弗里(Thomas Savery),他于1715年在威斯敏斯特附近去世。做了几年邻居并且几乎是同时代的这三个人(帕潘生于1647年,萨弗里可能生于1650年左右,纽科门生于1663年)在热–功转换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他们可能素未谋面。

这本书怎么样?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评分!成为第一位为此书评分。

资源下载
书名:创新的起源 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
作者: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译者:王大鹏 / 张智慧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84367
豆瓣评分:8.5

评论0

请先